關于臘八節的故事(精選17篇)
關于臘八節的故事 篇1
今天放學回家我問媽媽:“十二月初八是什么節?”她數了三遍手指也沒算出是什么日子,最后我指著日歷告訴她,“農歷的十二月初八就是臘八節了,要喝臘八粥的。”媽媽不耐煩地說:“從沒聽過這個節日也沒過過什么臘八節更沒喝過臘八粥。”最后我提議為全家過一個屬于我的臘八節,也學北方人喝點臘八粥,媽媽同意了我的提議。
雖然我們家鄉還不重視這個節日。但我學了老舍的文章《北京的春節》知道了臘八節要喝臘八粥,也聽老師講了臘八粥的做法。學以致用,我要讓爸爸媽媽來見識一下我運用知識的能力了。我早早叫老媽去超市買來做粥的食材,哈哈,一場全家養生行動開始了。
按照老師給我的食譜,我叫媽媽提前把不易煮爛豆類浸泡一個晚上,第二天再叫媽媽量好米搭配好水,把豆類和米一起放鍋里煮,待到豆類煮出顏色再把果仁下鍋,并用勺子不斷攪動。大約過了一個多小時,濃濃的香味開始從鍋沿四溢,飄到了我的鼻子里。“喝粥了。”我迫不及待地端起那香噴噴的美味粥,聞了一下已垂涎三尺了。再輕輕抿一口,黏黏的、稠稠的、甜甜的,味道好極了。我一邊喝一邊舉起大拇指念叨著:“好喝,好喝,真好喝!還是知識好,它不但能讓人快樂還能讓人填飽肚子”。媽媽笑著說:“沒我的實踐你去哪填飽肚子啊!”爸爸連忙說:“學習+實踐就是美好生活啊!”
關于臘八節的故事 篇2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要向文武大臣賜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八”還是佛教的盛大節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煮粥供佛。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還可以增福增壽。所以人們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很多,其中以北京的最為講究,粥里有紅棗、蓮子……總計不下二十種。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在半夜時分開始煮,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你想,這樣復雜能不好喝嗎?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各種花樣,再放在鍋中煮。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一碗粥有這么多知識,中國真不愧是文明大國啊!我真自豪自己是中國人!
關于臘八節的故事 篇3
從前,有一家人家,三口人過日子——一個老頭、一個老太婆、一個兒子。
老頭和老太婆,一年到頭總是勤勤懇懇地過日子:公雞一打鳴,老頭就起來下地,老太婆就起來點火做飯;老頭耪五更地回來,老太婆已把飯做好,屋里院外收拾得干干凈凈、整整齊齊;吃完飯,老頭抽袋煙又下地了,老太婆就搬過紡車,嗡嗡地紡線。就這樣,他家年年打得糧食大囤溜,小囤滿,有吃有穿,日子過得美美的。鄰人們哪個不夸呀,哪個不學呀!
兒子呢,才十多歲。爹讓他學耪地,他不去干;媽讓他學管家,他不聽。他凈貪玩。他爹媽想,嗨,還小呢,也許長大了,一懂得過日子的道理就好了。誰知兒子長成了大小伙子,倒是不貪玩了,那個饞勁頭可大啦!爹媽說勸,他當耳邊風;鄰人們說他沒出息,他裝聾。他想的好:有爹媽干著呢,我不干也行;誰讓我攤上個好的“父母運”呢?
老頭和老太婆漸漸地老了。
一天,老頭得了重病,治也治不好,眼看就要死去。臨死時候,老頭把兒子叫到跟前,囑咐他說:
“孩子,你總要記住哇——‘誰家地上耪得勤,誰家糧食打滿囤。’你要再像從前那樣下去,早晚是要受罪的。”
老頭說完了就死了。
兒子沒把爹的話記在心里,老頭死后,他當家,仗著爹留下的房子,地,還有一囤糧食,就天天吃吃喝喝,玩玩樂樂——越來越放蕩了。不久,他娶了個媳婦。媳婦跟男人一路人。鄰人們都罵他們是“花啦虎”,老太婆氣病了。
一天,老太婆倒在炕上,看看也要死去。兒子不聽話,就囑咐囑咐媳婦吧。老太婆把兒媳婦叫到跟前,痛心地說:“孩子,你總要記住呀——‘誰家煙囪先冒煙,誰家高梁先紅尖。’你要跟你男人那樣學下去,早晚是要受罪的。”
老太婆說完也死了。
媳婦沒有把婆婆的話記在心里,她和男人更放蕩啦!每天日頭不曬屁股不起炕,地里長遍了野草不耪一鋤;天天只顧吃呀花呀。父母留下糧食吃光了,賣地;賣地的糧食快吃完了,不礙——還能賣房子呢。他們就這樣迷迷糊糊地過下去。鄰人們都不搭理他們了!冬天到了。
寒風呼呼地嚎,大雪嘩嘩地飄。冰天雪地,冷得連只野鳥也看不見呀。父母留下的三間房子,也不收拾也不抹泥,早就露天了,風吹雨打日頭曬,檁都朽了,就是賣,誰買這樣的房子呢?常說的話——“臘七臘八,到處凍個大疙瘩”。臘月初頭這幾天,是冬天最冷的時候啊!
這兩口子,擠在墻旮旯里,凍得哆哆嗦嗦直打顫,餓得耷拉著腦袋眼發花。到臘月初八這天,他倆再也忍不住了,直直懶腰,把囤拆了。抖抖囤底,弄把糧食,敲敲囤邊,又弄把雜糧;把囤簍當柴,把糧食下鍋,熬了半鍋雜糧粥喝了。心里一暖和,兩人這才猛地想起爹媽的話。可是晚啦——喝口稀粥頂什么呀!兩人連凍帶餓死在旮旯里了。
這件事一個傳十,十個傳百——大伙都知道了。后來人們每到舊歷臘月初八這天,就有這個風俗:家家五更天起來,把許多雜糧放在一起熬一鍋雜糧粥,這就叫“臘八粥”。在吃“臘八粥”的時候,老人們總愛對晚輩講這個故事,講完了就說:
“那對饞懶的夫妻,不聽勸不服說,光憑攤上了好的‘父母運’,怎么樣?吃光淘凈到末了鬧頓這樣的雜糧粥喝,還是沒誤了凍死呵!”接著,老人們便念叨起老頭和老婆臨死時說的話:誰家煙囪先冒煙,誰家高梁先紅尖,誰家土地耪得勤,誰家糧食打滿囤。
關于臘八節的故事 篇4
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傳說起源于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關于臘八節的故事 篇5
從前,有一戶人家,有爸爸、媽媽和兒子三口人。爸爸是個勤快人,60多歲了,還是天天雞叫起床、天明下地。他常說:“搖錢樹,人人有,就是自己兩只手。”媽媽過日子很節儉,一天三頓精打細算,省吃儉用,她總說:“聚寶盆,不算好,勤儉才是無價寶。”他們家糧囤冒尖兒,院子里瓜棚遮天,瓜果蔬菜終年不斷。
老兩口這樣勤快,可他們的兒子卻好吃懶做,整天吃飽了就睡,鄰居管他叫“瞌睡蟲”。老兩口年紀越來越大了,爸爸常對兒子說:“要吃飯,得流汗。你不要光睡覺,也得學會種莊稼。”媽媽也說:“爹娘只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你要學會過日子呀!”
“瞌睡蟲”哼兩聲,這個耳朵聽,那個耳朵冒,什么也沒有聽進去。不久,“瞌睡蟲”成了家。媳婦和他一樣懶:日頭不落就睡,日出三竿不起。踢倒了油瓶也不扶,大家叫她“沒底鍋”。
過了幾年,老兩口得了重病,他們把小兩口叫到床前,囑咐說:“要想日子富,雞叫離床鋪,男應勤耕耘,女當多織布……”不久,老兩口就先后去世了。
“瞌睡蟲”看著老兩口積下的滿囤糧食,對媳婦說:“吃不愁,喝不愁,何必種地曬日頭?”“沒底鍋”看著老兩口留下的滿箱衣被,對丈夫說:“冬有棉,夏有單,何必紡織日西偏?”他們倆誰也沒把老人的話記在心上,每天照樣光吃不干。
一年一年過去了,老兩口留下的地成了荒草園,家里的柴米油鹽也用光了。這年臘月初八,北方呼嘯、大雪封山。小兩口沒吃沒穿,偎在破房子里打哆嗦。這時,他們后悔已經晚了。最后,他們找遍了缸底、囤縫、墻邊、老鼠洞,好不容易掃出一些黃米、玉米、豆子、花生粒,混在一塊煮成粥。誰知端起碗剛想喝,一陣大風刮倒了房子,把兩人都壓死了。
后來,每年一到臘八,大人們就熬這么一鍋粥給孩子們喝,讓他們記住懶人的教訓,從小養成勤勞節儉的好習慣。
關于臘八節的故事 篇6
臘八節是農歷臘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關于臘八節的故事 篇7
有一戶人家父母特別勤勞,兒子和兒媳婦都是大懶蟲,父母常常告訴他們,人要勤勞才有好日子過。但沒多久,父母去世了。因為他們生前勤儉持家,留下了一大筆財產。兒子說:我們有這么多錢和糧食,根本不用干活。于是兩個人還是每天在屋子里睡懶覺,很快錢用完了,米缸里的米也越來越少。
到了臘月初八這天,兩個人睡到中午才起床,米缸里沒有米了,家里什么吃的都沒有。兩個人餓哭了,鄰居聽到他們的哭聲,都來幫助他們,鄰居們有人拿大米,有人拿紅豆,有人拿蔬菜……懶兒子和懶媳婦用這些糧食煮了雜糧粥。他們很感激鄰居們,并決定以后一定好好干活掙錢,再也不偷懶了。
從此以后,兩人變得勤儉持家,日子越過越好。后來,在臘八這一天吃臘八粥成了民間習俗,大家都希望吃下這碗粥,能教育子女勤儉持家,讓日子越過越好。
關于臘八節的故事 篇8
從前,有一戶人家,有爸爸、媽媽和兒子三口人。爸爸是個勤快人,60多歲了,還是天天雞叫起床、天明下地。他常說:“搖錢樹,人人有,就是自己兩只手。”媽媽過日子很節儉,一天三頓精打細算,省吃儉用,她總說:“聚寶盆,不算好,勤儉才是無價寶。”他們家糧囤冒尖兒,院子里瓜棚遮天,瓜果蔬菜終年不斷。
老兩口這樣勤快,可他們的兒子卻好吃懶做,整天吃飽了就睡,鄰居管他叫“瞌睡蟲”。老兩口年紀越來越大了,爸爸常對兒子說:“要吃飯,得流汗。你不要光睡覺,也得學會種莊稼。”媽媽也說:“爹娘只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你要學會過日子呀!”
“瞌睡蟲”哼兩聲,這個耳朵聽,那個耳朵冒,什么也沒有聽進去。不久,“瞌睡蟲”成了家。媳婦和他一樣懶:日頭不落就睡,日出三竿不起。踢倒了油瓶也不扶,大家叫她“沒底鍋”。
過了幾年,老兩口得了重病,他們把小兩口叫到床前,囑咐說:“要想日子富,雞叫離床鋪,男應勤耕耘,女當多織布……”不久,老兩口就先后去世了。
“瞌睡蟲”看著老兩口積下的滿囤糧食,對媳婦說:“吃不愁,喝不愁,何必種地曬日頭?”“沒底鍋”看著老兩口留下的滿箱衣被,對丈夫說:“冬有棉,夏有單,何必紡織日西偏?”他們倆誰也沒把老人的話記在心上,每天照樣光吃不干。
一年一年過去了,老兩口留下的地成了荒草園,家里的柴米油鹽也用光了。這年臘月初八,北方呼嘯、大雪封山。小兩口沒吃沒穿,偎在破房子里打哆嗦。這時,他們后悔已經晚了。最后,他們找遍了缸底、囤縫、墻邊、老鼠洞,好不容易掃出一些黃米、玉米、豆子、花生粒,混在一塊煮成粥。誰知端起碗剛想喝,一陣大風刮倒了房子,把兩人都壓死了。
后來,每年一到臘八,大人們就熬這么一鍋粥給孩子們喝,讓他們記住懶人的教訓,從小養成勤勞節儉的好習慣。
關于臘八節的故事 篇9
從前,有一家人家,三口人過日子——一個老頭、一個老太婆、一個兒子。
老頭和老太婆,一年到頭總是勤勤懇懇地過日子:公雞一打鳴,老頭就起來下地,老太婆就起來點火做飯;老頭耪五更地回來,老太婆已把飯做好,屋里院外收拾得干干凈凈、整整齊齊;吃完飯,老頭抽袋煙又下地了,老太婆就搬過紡車,嗡嗡地紡線。就這樣,他家年年打得糧食大囤溜,小囤滿,有吃有穿,日子過得美美的。鄰人們哪個不夸呀,哪個不學呀!
兒子呢,才十多歲。爹讓他學耪地,他不去干;媽讓他學管家,他不聽。他凈貪玩。他爹媽想,嗨,還小呢,也許長大了,一懂得過日子的道理就好了。誰知兒子長成了大小伙子,倒是不貪玩了,那個饞勁頭可大啦!爹媽說勸,他當耳邊風;鄰人們說他沒出息,他裝聾。他想的好:有爹媽干著呢,我不干也行;誰讓我攤上個好的“父母運”呢?
老頭和老太婆漸漸地老了。
一天,老頭得了重病,治也治不好,眼看就要死去。臨死時候,老頭把兒子叫到跟前,囑咐他說:
“孩子,你總要記住哇——‘誰家地上耪得勤,誰家糧食打滿囤。’你要再像從前那樣下去,早晚是要受罪的。”
老頭說完了就死了。
兒子沒把爹的話記在心里,老頭死后,他當家,仗著爹留下的房子,地,還有一囤糧食,就天天吃吃喝喝,玩玩樂樂——越來越放蕩了。不久,他娶了個媳婦。媳婦跟男人一路人。鄰人們都罵他們是“花啦虎”,老太婆氣病了。
一天,老太婆倒在炕上,看看也要死去。兒子不聽話,就囑咐囑咐媳婦吧。老太婆把兒媳婦叫到跟前,痛心地說:“孩子,你總要記住呀——‘誰家煙囪先冒煙,誰家高梁先紅尖。’你要跟你男人那樣學下去,早晚是要受罪的。”
老太婆說完也死了。
媳婦沒有把婆婆的話記在心里,她和男人更放蕩啦!每天日頭不曬屁股不起炕,地里長遍了野草不耪一鋤;天天只顧吃呀花呀。父母留下糧食吃光了,賣地;賣地的糧食快吃完了,不礙——還能賣房子呢。他們就這樣迷迷糊糊地過下去。鄰人們都不搭理他們了!冬天到了。
寒風呼呼地嚎,大雪嘩嘩地飄。冰天雪地,冷得連只野鳥也看不見呀。父母留下的三間房子,也不收拾也不抹泥,早就露天了,風吹雨打日頭曬,檁都朽了,就是賣,誰買這樣的房子呢?常說的話——“臘七臘八,到處凍個大疙瘩”。臘月初頭這幾天,是冬天最冷的時候啊!
這兩口子,擠在墻旮旯里,凍得哆哆嗦嗦直打顫,餓得耷拉著腦袋眼發花。到臘月初八這天,他倆再也忍不住了,直直懶腰,把囤拆了。抖抖囤底,弄把糧食,敲敲囤邊,又弄把雜糧;把囤簍當柴,把糧食下鍋,熬了半鍋雜糧粥喝了。心里一暖和,兩人這才猛地想起爹媽的話。可是晚啦——喝口稀粥頂什么呀!兩人連凍帶餓死在旮旯里了。
這件事一個傳十,十個傳百——大伙都知道了。后來人們每到舊歷臘月初八這天,就有這個風俗:家家五更天起來,把許多雜糧放在一起熬一鍋雜糧粥,這就叫“臘八粥”。在吃“臘八粥”的時候,老人們總愛對晚輩講這個故事,講完了就說:
“那對饞懶的夫妻,不聽勸不服說,光憑攤上了好的‘父母運’,怎么樣?吃光淘凈到末了鬧頓這樣的雜糧粥喝,還是沒誤了凍死呵!”接著,老人們便念叨起老頭和老婆臨死時說的話:誰家煙囪先冒煙,誰家高梁先紅尖,誰家土地耪得勤,誰家糧食打滿囤。
關于臘八節的故事 篇10
有一戶人家父母特別勤勞,兒子和兒媳婦都是大懶蟲,父母常常告訴他們,人要勤勞才有好日子過。但沒多久,父母去世了。因為他們生前勤儉持家,留下了一大筆財產。兒子說:我們有這么多錢和糧食,根本不用干活。于是兩個人還是每天在屋子里睡懶覺,很快錢用完了,米缸里的米也越來越少。
到了臘月初八這天,兩個人睡到中午才起床,米缸里沒有米了,家里什么吃的都沒有。兩個人餓哭了,鄰居聽到他們的哭聲,都來幫助他們,鄰居們有人拿大米,有人拿紅豆,有人拿蔬菜……懶兒子和懶媳婦用這些糧食煮了雜糧粥。他們很感激鄰居們,并決定以后一定好好干活掙錢,再也不偷懶了。
從此以后,兩人變得勤儉持家,日子越過越好。后來,在臘八這一天吃臘八粥成了民間習俗,大家都希望吃下這碗粥,能教育子女勤儉持家,讓日子越過越好。
關于臘八節的故事 篇11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于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伙積了幾把五谷雜糧,放在鍋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關于臘八節的故事 篇12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關于臘八節的故事 篇13
在我的家鄉,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初八,即臘八節,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就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煮成的甜味或咸味粥。而我們家鄉的人卻喜歡吃咸味臘八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月初八早上,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喂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人們這樣做的原因,據老人們講,原來我們這個地區的棗樹原都不結果,人們都不愿意種棗樹。棗神見人們都不尊敬她,便變成一個老太婆來到人間。她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畫了一片果園,滿園棗樹,紅棗滿枝。人們摘下一嘗,又酸又甜,好吃極了,就紛紛跑到管理棗樹的老太婆那里討教。老太婆告訴大家,只要每年臘月初八給棗樹喂頓米飯,棗樹就會結果。人們按照她說的方法去做,果然棵棵樹上都結出了紅棗。這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其實這里面包含著許多科學道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棗樹的營養增長,阻止養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需求。至于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一種保護傷口愈合的土辦法罷了。
直到現在,家鄉的有些地方還保留有臘月初八讓棗樹吃米飯的風俗。當地流傳有這樣一句民謠:“臘八棗樹吃米飯,棗兒結得干連蛋。”“干連蛋”,是家鄉的土語,意即棗樹碩果累累,果稠個大。
關于臘八節的故事 篇14
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
“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壽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關于臘八節的故事 篇15
臘八節出于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
關于臘八節的故事 篇16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八了。雖說大小伙子長的五大三粗,身強力壯,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樣,懶得出奇。這也是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嬌慣壞了。長大了還是胡吃悶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漢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對兒子說:“爹娘只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要吃飯,得流汗。你往后學學種莊稼過日子吧。”兒子哼哼兩聲,這耳朵進,那耳朵出,照舊溜溜達達,胡吃悶睡。
不久,老倆口給兒子娶了媳婦。原想兒子成了家,小倆口該合計怎么干活過日子了。哪知這個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好吃懶做,橫草不拿,日頭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動針線,不進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漢梳著滿頭白發,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滿心的話說給媳婦:“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儉是個寶。”兒媳婦把這話當成耳邊風,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過了幾年,老倆口身患重病,臥床不起,把小倆口叫到床前,囑咐再三:“要想日子過的富,雞叫三遍離床鋪。男當勤耕作,女應多織布...”話沒說完,老倆口一起去世了。
小倆口托鄉親埋葬了兩位老人,看看囤里糧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說:“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曬日頭。”女人說:“夏有單衣冬有棉,何必紡織到日偏。”小倆口一唱一和,早把兩位老人的遺囑忘到腦后了。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幾畝田地成了荒草園。家里柴米油鹽、衣被鞋襪,一天少似一天。小倆口還不著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懶的動手。又是花開花落,秋去冬來。地里顆粒無收,家里吃穿已盡。小倆口斷頓了,鄰居們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東家給塊饃,西家端碗湯。小倆口還在想:“討飯也能度時光。”
進了臘月,天越來越冷。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叫花’。”小倆口屋里沒火,身上衣單,肚里沒食,蜷縮在涼炕席上“篩糠”。可四只眼睛還滿屋搜尋著。突然發現炕縫里有幾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來;又發現地縫里還有米粒,也都挖出來。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倆東撿西湊的弄了一把,放進鍋里。把炕上的鋪草塞進灶膛,就這樣熬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黃豆、小豆、高粱、干菜葉...凡能充饑的都放了進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來了。這時兩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誨,后悔沒有早聽進去,現在已經晚了。
正在小倆口悲切之時,一陣大風刮來,由于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被風一吹,“呼啦”一聲,房倒屋塌,小倆口被壓在底下。等鄰居趕來挖出來時,都已經死了,身邊還放著半碗雜豆粥。從此以后,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家家熬一鍋雜米粥讓孩子們吃,并給孩子講這雜米粥的故事,來教育他們。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因這粥是臘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臘八粥”。
關于臘八節的故事 篇17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后人而相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