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熱鬧的臘八節(jié)作文范文三篇
篇一:熱鬧的臘八節(jié)作文
再有幾天,就該過臘八節(jié)了。說起臘八節(jié)和喝“臘八粥”大家可能都不會陌生,若是講起臘八節(jié)的來歷和喝“臘八粥”的緣由,恐怕不少人還真說不上個子午卯酉來。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fēng)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tuán)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雜糧外,還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紅絲等。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老北京的最為講究,摻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臘八粥吃了幾天還有剩余的,是個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寓意。
篇二:熱鬧的臘八節(jié)作文
又是一個臘八節(jié),吃著自己親手做的香噴噴的臘八粥,那一絲絲的甜意,又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臘八節(jié)……
對于那時的我們來說,臘八也是個很特別的節(jié)日,早早地就盼望著臘八節(jié)的到來。到初七傍晚,早已迫不及待的我們放學(xué)就約好了伙伴,三五成群,男孩背著自制的冰車,女孩拎著個大籃子,一路小跑,直沖我們冬天的樂園——村外大河邊。
六、七米寬的大河冰凍結(jié)實,冰面光潔如鏡,階梯似的石頭上流水結(jié)的冰,凸凹波紋如魚鱗,疙疙瘩瘩,很是美觀。男孩們放上冰車,有的跪在上面,有的兩人坐一起,雙手冰釬一鑿,“哧溜”一聲,滑的無影無蹤。女孩也不甘示弱,從河邊找上薄而大的石塊,再用雙手捧上幾捧背陰處沒有化的積雪,分撒在冰面上,放好石塊坐上去,“推吧!焙竺娴娜艘煌,嘎啦啦一陣沖向前,有的原地打轉(zhuǎn)摔倒,有的沖出不遠(yuǎn)屁股下的石頭早已不見蹤影,四腳朝天,任憑后腦勺被磕的有點悶疼,依然會找一塊更大的石塊,大伙像串糖葫蘆,一個一個拽著前面人的襖后襟,齊聲令下,一起使勁,還是不到幾步,東倒西歪,人仰馬翻,腦勺著地,玩的起勁的我們根本沒在意凍的通紅的小手都蹭破了皮。寂靜而空曠的山澗回蕩著頑皮的歡聲笑語……
天色已晚,興致未盡的我們匆忙各自趕到上游(為的是干凈),用石塊砸上幾大塊冰凌,按照自己心中的想象,把冰塊稍做敲鑿,像娃娃,像動物……載著滿心的喜悅,不停的用口中的熱氣哈著凍的發(fā)青的小手,回家的路上,仍然忘不了歡鬧嬉戲……
臘八的早晨,早早起床,和姐姐弟弟爭先恐后,端上媽媽做的紅紅的臘八粥,跑到院里,搶著去喂昨晚放在每個門口兩邊的冰凌人兒,用紅色的豆子給他安上小嘴,看著似笑了的冰凌人兒,心里別提有多美……
不覺太陽已經(jīng)升起,盡管沒了孩提時的情趣,但那甜甜的臘八粥依然給人以濃濃的回味!
篇三:熱鬧的臘八節(jié)作文
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是春節(jié)前的第一個節(jié)令,此后“年味”日漸濃郁起來。在民間,一直流傳著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的習(xí)俗。
關(guān)于臘八粥的來歷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饑餓和勞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發(fā)現(xiàn),女童急忙跑回家尋找食物?伤揖池毢币律偈。自己家種的雜糧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幾粒米。姑娘向來慷慨大方,樂于助人,她將每個糧袋子底下所剩無幾的糧食搜羅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種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釋迦牟尼吃了香噴噴的粥后,很快蘇醒過來,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思,終于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后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臘八粥又稱佛粥。每到這一天,寺廟里的僧眾將募化來的齋糧煮成稀飯,來供奉神佛,將佛粥供過之后,再分給窮人食用。后來,臘八粥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習(xí)俗。南宋詩人陸游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今朝佛粥更相贈,更覺江村節(jié)物新!迸D八粥作為民間的吉祥食品相互贈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豐收以及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吉祥如意。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每年的臘月初八,母親都會給全家人熬一鍋香甜可口的臘八粥。那時的生活很清苦,沒有太多的東西用于做粥的配料,可是母親卻總會想盡辦法給我們做上熱騰騰的臘八粥。母親把事先煮熟的紅豆、綠豆、花生和淘凈的大米、小米、黏米、芝麻一起倒入大鍋中,蓋上鍋蓋,在灶里架好火。待開鍋后,母親隔一段時間用飯勺攪幾下,防止粘鍋,隨著鍋里咕嘟咕嘟冒起的泡泡,臘八粥的香味頓時溢滿了整個土屋。
手捧著盛滿香噴噴臘八粥的大碗,心里感覺幸福極了。急不可耐地吃上一口,甜甜的粘粘的滑滑的感覺讓我愛不釋手。香甜可口的臘八粥,暖和溫馨,給全家人平添了一種過年前的節(jié)日氣氛。那時我只是覺得臘八粥好吃,而沒有想得太多,直到之后離開了家,才越發(fā)感受到這其中承載著母親太多的辛勞,太多對子女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