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科學發展觀,提高對人道主義價值認識
拒絕人道主義,不尊重個體的生命價值和人的尊嚴,令無數中國人不僅是在文革期間,而且在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中付出慘痛的血淚代價。歷史和實踐證明,宣傳和實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不僅有助于我們肅清封建主義遺毒,消除現實生活中種種不人道的現象,而且有利于我們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第三,人道主義精神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人道主義注重人的能力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強調在尊重客觀規律性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我們在從事的殘疾人事業中大力弘揚和實行人道主義,這對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殘疾人同樣是現代化推動者,也是社會文明的共享者。努力提高包括殘疾人在內全體公民思想文化素質和創新能力,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殘疾人有著強烈的回歸和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物質文明成果的愿望。人道主義精神就是要在全社會倡導并形成理解、尊重、幫助和關心殘疾人的氛圍,讓他們得到尊嚴,認識到自己的權利和價值,最終回歸及服務于社會。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有利于我們樹立殘疾人事業主體觀念和責任意識,為貫徹科學發展觀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我們今天大力弘揚和實行人道主義,培育殘疾人群體的主人翁精神和民主意識,調動廣大殘疾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對于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促進殘疾人事業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黨的“以人為本”這種執政理念在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進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貫徹和體現,成為推進殘疾人事業健康發展的偉大動力。
1984年3月,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成立,標志著我國社會福利事業的新發展,中國殘疾人事業進入了新階段。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還要努力發展幼兒教育,發展盲、聾、啞人和弱智兒童的特殊教育”。1986年9月,《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提出:“在社會公共生活中,要大力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尊重人、關心人,特別要注意保護兒童、尊重婦女、尊敬老年人、尊敬軍烈屬和榮譽軍人,關心幫助鰥寡孤獨和殘疾人。”1988年3月11日,中國殘疾人聯合會首屆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組建標志著中國殘疾人事業進入了“政府更加重視,社會更加關注,殘疾人組織更廣泛、更全面”的新的發展階段。1991年5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實施,確定每年5月的第3個星期日為“全國助殘日”。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關心下,中國殘疾人事業深入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取得了非凡成就。
XX年9月7日,胡錦濤為自強模范和助殘先進事跡的《自強之歌》(XX年卷)題寫了序言。胡錦濤指出,殘疾人事業是崇高的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滿腔熱情地關心殘疾人,切實尊重殘疾人的公民權利和人格尊嚴,給他們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機會,讓他們共享社會物質文化發展的成果,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
XX年12月3日,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演職人員代表,并觀看大型音樂舞蹈《我的夢》。胡錦濤強調,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都要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充分調動廣大殘疾人的積極性,切實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滿腔熱忱地幫助殘疾人解決實際困難,努力在全社會形成尊重、關心和幫助殘疾人的良好風尚。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殘疾人的生活、康復、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維權等民生問題快速得到改善。從殘廢到殘疾,從救濟到自強,從接受到回饋……近20年來,隨著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的殘疾人事業取得了長足進展,殘疾人各項權益正在逐步實現,殘疾人“平等·參與·共享”的目標正在變為現實,而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權保障概念也更加深入人心。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表明,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對人道主義精神本質的進一步提升和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殘疾人事業特點的人道主義思想理論體系核心內涵。
同樣,黨的“以人為本”這種執政理念在“5.12”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中得到了充分的貫徹和體現,成為指導我們應對重大災難、發揚人道主義的一面偉大旗幟。
汶川特大地震驚天動地。同樣驚天動地的是,在這場災難中開展的對人的生命愛護、尊重和強調作為救災首要任務的對人的大搶救。在抗震救災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又強調:“要繼續爭分奪秒地搜救被困群眾。抗震救災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搶救人民群眾生命是首要任務。”國務院總理、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總指揮溫家寶同志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一線指揮抗震救災工作,不顧隨時發生余震的危險幾乎走遍了四川所有的重災區,并反復強調“救人是笫一位”,“救人,是我們當前抗震救災戰斗的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務”,“援救工作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盡百倍的努力,絕不放棄”。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全黨、軍民和全國人民緊急動員起來,舉全國之力抗震救災,有力、有序、有效地組織開展各項救災工作,以最快的速度不惜一切代價救人,盡最大努力減少人員傷亡。在這抗震救災過程中,無論是搶救被困人員,還是醫治傷員,無論是安置受災群眾,還是恢復重建的每一個細節,都始終把人民的利益、人的生命價值放在最崇高的位置上,深刻地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人道主義精神和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和“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救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