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洛陽考察報告
1. 主要思想;通過觀看數幾個歷史博物館,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和藝術,更加對書法的感悟
2. 考查對象;歷史博物館出圖文物 古建筑 碑刻石,
3. 關鍵詞;歷史文物陳列 古建筑群 碑林刻石林立 瓦當雕刻 書法藝術審美
4. 時間;XX年3月21日
5. 地點;兵馬俑博物館 歷史博物館 碑林 秦磚漢瓦博物館 龍門石窟
今年因寫生考察之故與本系本專業同學同去陜西,河南。其間,入住于二星級酒店,往返八天,考察博物館,文化遺址等有著深厚中原文化的“藝術大餐”;雖有勞頓奔波之苦,上山下山之險,飲食文化和住宿環境之異,但仍被西安古都的之古之博之奇和河南的洛陽石窟之驚之偉,唯有以嘆,不往此行!
首先去的是秦始皇兵馬俑。兵馬傭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造。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傭裝束千人千態,據了解最高1.96米,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征,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色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在兵馬俑的面部設計上,有一個比較特別的特征,兵馬傭大多數是單眼皮的,話說秦始皇是單眼皮的,所以他認為單眼皮的人就是好看,這也體現了當時朝代審美觀,都是以皇帝為標準。側面說明了王權的集中!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東發現三個大型陪葬的兵馬俑坑,三坑成“品”字形,總面積22780平方米,一號坑最大,二號坑平面呈曲尺形,三號成平面凹形。1975年開始挖掘,并建造展覽大廳,每天吸引著近萬名中外游人,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共有4個,其中傭皆仿真人、真馬制成。從服飾、排列位置可以分為將軍、軍吏、材官、射士、驍士、伍卒等,形象地再現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統一六國的雄偉軍容。此外,陵旁還出土兩組銅車馬傭,雕鏤精致,金壁輝煌。1976年在一號坑的遺址上修建了博物館,館內復原了兵馬俑坑千軍萬馬的威武陣勢。1978年前法國希拉克總統參觀后說:“ 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傭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不看金字塔 不算到埃及,不看秦傭不算到中國!”這些不由又讓我們想到天之驕子——秦始皇。還有他為我們留下的長城。
以歷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陜西地區古老社會文明的發展情況,與我而言,只后悔歷史知之甚少.從史前(最早的藍天人),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選XX余件珍貴文物,分為“歷史文物陳列”、“石刻藝術”、“碑林”三個部分,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藝術追求的豐富的多姿多彩的彩陶器皿,反映周人興起與鼎盛的青銅器,反映秦掃天下六國統一天下氣勢的青銅劍,經機,兵馬以及顯示秦漢奮發崛起精神的鋼建筑物,大型瓦當,還有反映封建盛世繁榮景象的精美的唐式金,銀器和唐三彩,并配以遺址模型,圖表,照片等輔助展示,反映了陜西地區古老燦爛的文化,也反映了這幾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高水平。(從最早的石器,銅器,歷代陶傭,歷代陶瓷器,唐代墓葬壁畫,漢代銅鏡,金銀玉器,歷代貨幣)整個展館,一路走來,如果走過時間隧道,領略先民的精神、物質生活及追求,更驚嘆他們的智慧,勤勞,對藝術的追求,這些都已成為今天歷史的結晶,更親身感受到什么叫“流連忘返”。。。。。。 碑林博物館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孔廟、碑林和石刻藝術。以石碑雕刻藝術為主,在石碑上我們還可以看到了歷史中的不少文人騷客文章真跡的雕刻。
歷千萬滄桑,載古都輝煌,孔廟留青磚碧瓦,碑林聚百寶之藏。
西安碑林,傭碑林三千,溯長河一脈,書法真草隸篆,史通漢魏隋唐;讀經史萬卷,守文明一方,濡沫華夏精神,陶冶民族風尚;塑八方石刻,開一片圣土,萃四海名家,起一座殿堂,代有妙筆,各擅勝場,文化源遠,藝術流長。它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下聞名,秀出東方。在這里,可以感知榮耀與責任,可以懂得珍愛與弘揚,孔廟舊址是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置歷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保存至今的多為明清建筑。進入博物館,首先引入眼簾的是斗拱繁復、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氣坊,其南是照壁,其北是泮池;進入欞星門,便可看到處于中軸線上舉架平緩、出詹深邃、樸素穩健的戟門;穿過戟門,則是東西兩邊和相互對稱的6座碑亭。整個建筑群在參天古柏襯映之下,分外古樸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