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野豬產業化發展的考察報告
(三)生態效益
特種野豬養殖加大了種植優質牧草力度,配套農村沼氣工程建設,改善農村生活衛生條件。根據農、林、牧生產數據測算:增加人工種草面積1.8萬畝;生產沼氣可供1萬戶農戶基本生活使用,有效保護6.2萬畝新炭林林;節約玉米0.86萬噸,減少2.5萬畝坡地耕作;累計減少水土流失面積約8.7萬畝,實現發展特種野豬養殖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
六、主要措施
(一)組織措施
1、成立領導小組。地、縣成立特種野豬產業化領導小組,由地、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財政、發改、扶貧、農辦、林業、交通、水電、國土、農行、信用聯社、畜牧獸醫等主要領導為成員,領導小組負責協調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
2、實施扶持政策。對新發展的規模養殖場,每引進一頭特種母豬補貼1000元,純種公豬補貼1500元;新建規模場,圈舍按100元/平方米、種草費按30元/畝補貼;飼料加工機械列入農機補貼;特種母豬同等享受國家良種母豬補貼及保險政策。金融、信貸部門積極支持特種野豬產業的發展。國土部門應優先辦理用地手續,林業部門優先辦理圈舍建設用材手續,農業沼氣建設項目要與特種野豬規模養殖場建設配套實施。
3、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按照打造貴州“梵凈山”特種野豬品牌的發展思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通過資金扶持、土地流轉、政策激勵等優惠措施,吸引社會資本建設特種野豬生產基地及加工企業;積極支持現有畜產品加工企業技改擴能、延長產業鏈,加工特種野豬,進一步提高市場占有率;組織養殖戶成立專業合作社,搞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提高抗御市場風險能力,促進龍頭企業與養殖戶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聯體,提高進入市場組織化程度,加快特種野豬產業化經營。
(二)技術措施
1、加快良繁體系建設:一是加快核心場建設。重點抓好特種野豬“孵化器”工程,配套建設占地200畝的特種野豬核心場,為擴繁場和養殖小區提供良種;開展特種野豬優勢組合及配套技術研究,有計劃的進行新品種培育推廣,真正建成全區特種養殖集科研、生產、服務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科技園區。二是按照良種豬“內推外引”措施,加大特種野豬引進和推廣力度,重點對玉屏縣泉源、銅仁地區水晶閣良種場、銅仁市武陵農牧公司特種野豬養殖場進行改擴建。三是加強江口、銅仁、松桃、印江、玉屏、萬山擴繁場建設,確保2011年末特種野母豬核心群達7000頭以上,為養殖小區提供基礎母豬。四是加快規模養殖小區建設,全區建設500個特種野豬養殖小區,帶動1萬戶農戶養殖特種野豬。
2、抓好飼草飼料體系建設 抓住我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種草養畜等項目建設契機,大力推廣畜-沼-草(糧、菜、果、茶)間(套)作技術,進一步加大 “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擴大冬閑田土種草面積,搞好牧草青貯,確保特種野豬青綠飼料供應;積極推廣農作物秸稈、青綠飼料加工配制技術,實現“過腹”還田。
3、建立健全防疫體系。為確保特種野豬養殖健康發展,項目所在地要制定疫病監控和疫病防治方案,在擴繁場、養殖小區內設置專用獸醫室,做好常年防治和環境衛生、消毒,滅蠅,滅鼠等工作。
4、加強技術服務。地、縣畜牧獸醫部門按照無公害生產標準,切實抓好養殖場(戶)、養殖小區技術指導,規范生產程序,實施特種野豬“五化”配套養殖技術示范(即圈舍和配套設施標準化、商品特種野豬雜交三代化、飼養管理規范化、飼草飼料加工配制科學化,疫病防治體系化),抓好技術服務工作。
七、需要解決問題
(一)解決核心場、擴繁場建設資金2140萬。2010年解決核心場建設資金1750萬元;解決7個擴繁場建設補貼資金390萬元(每平方米補貼100元,按改、擴、新建特種野豬圈舍面積計)。
(二)分兩年解決小區圈舍、人工種草和獸醫診療設備補貼資金3119萬元。
2010年改、擴、新建豬舍15萬平方米,按100元/平米補貼計,需資金1500萬元;建人工種草基地1萬畝,按30元/畝補貼草種費,需資金30萬元;建小區獸醫室200個,按500元/個補貼獸醫診療設備費,需資金10萬元。共計1540萬元。
2011年改、擴、新建豬舍15.4萬平方米,按100元/平米補貼計,需資金1540萬元;建人工種草基地0.8萬畝,按30元/補貼草種費,需資金24萬元;建小區獸醫室300個,按500元/個補貼獸醫診療設備費,需資金15萬元。共計1579萬元。
(三)解決良種補貼資金825萬元。其中,特種野母豬補貼資金750萬元,純種野公豬75萬元。
(四)將特種野豬場(小區)建設優先納入國債資金項目。
(五)將秸稈、飼草飼料加工機械列入農機補貼。
附件1 三個豬種屠宰測定及肉質分析結果表。
附件2 特種野豬與家豬對比表。
附件3 特種野豬養殖小區投資估算表。
附件4 特種野豬養殖發展主要建設及生產進度表。
附件5 貴州省梵凈山10萬頭特種野豬項目飼料測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