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農村金融論文開題報告最新
30余年的市場化進程,金融的開放發展與經濟增長相得益彰,良性循環,特別是城市金融發展更是日新月異。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一直是我們關注的焦點,而作為農村經濟的血液——農村金融卻始終是金融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其發展遇到了瓶頸;特別是近幾年來,城鄉收入差距逐步擴大,貧富問題日趨嚴重,這無疑對社會安定和諧埋下了隱患。增強農村金融發展,通過金融的輻射及信用融通作用,將有助于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形成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的良性循環,以促進社會的均衡發展。
本文通過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借助相關金融指標,比較不同區域農村金融的發展狀況,通過相關文獻、數據的分析,并采取一定程度的實地調研,分析得出農村金融發展差異的成因;在此基礎之上,比較不同區域農村金融的優勢,結合本區域實際情況,使區域農村經濟相互借鑒,形成優勢互補,促進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良性循環。
研究內容
主要研究內容:首先,對研究區域進行界定,以明確研究區域的地理環境及人文背景;其次,對區域農村金融(以環渤海及長三角地區為例)發展狀況的進行分析,比較其差異;再次,立足于本區域的傳統與現實情況,分析形成差異的成因;最后,通過對兩區域農村金融發展狀況的分析,形成各自的優勢資源,借此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第一部分:區域界定。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長三角及環渤海地區一直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隨著技術的革新,地理區域變得越來越模糊;區域的分割,使不同地區界定完善。鑒于不同地區金融統計方法及統計口徑不同,金融統計資料完備情況各異,本文將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區作為區域的代表,以完成對本課題的研究。
第二部分:區域農村金融的現狀差異。市場經濟的效率原則,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通過示范效應,進而帶動另外一部分人和地區富起來。不同地區的金融發展也表現出千差萬別。在農村資本市場,農村信貸市場,農村保險市場的差異尤為突出;農村金融市場的效率差異也通過農村經濟的差異表現明顯;農村金融的服務體系,監管體系及生態環境的現狀,也說明解決農村金融問題的復雜性與長期性,同時說明政策的力度和效果還有待進一步加大與提高。
第三部分:現狀差異的成因分析。地域的差異,歷史文化成為人們金融思想開放的束縛,導致不同地區的金融人格差異;政治經濟體制的制約,區域利益化滋生,金融效率低下;農業生產的長周期,高風險,制約了金融機構的向導;諸多因素的綜合結構,表現出不同地區的農村金融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