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幼兒園微型課題開題報告范文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
現在的幼兒大都是獨生子女,不少孩子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獻;只知被愛,不知責任;只知依賴,不知自我服務。他們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如今家長對孩子各方面的投資越來越多,卻忽視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家長對孩子過度愛護,許多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家長卻事事包辦,一切代勞,并覺得理所當然。很多家長因為孩子做不好事或嫌孩子動作慢而拒絕讓孩子自己動手,認為自己代做省心又省力。眾多家長甚至認為孩子還小,自理的事等到長大以后自然就會了。在家長無微不至的“保護”下,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理能力越來越差,以至于進入幼兒園了孩子還不會獨立進餐,不會自己洗手擦臉,不會自己解小便,穿脫衣服等,甚至有的孩子鼻涕都快流到嘴巴里了,也不愿自己動手,硬是要等老師來擦。更重要的是,在家長長期的“保護”下,孩子們消極懶惰,怕苦危難,養成了嚴重的依賴思想,抑制了孩子活動的內驅力,削弱了孩子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動性,阻礙了孩子自發性、獨立性的發展,不利于孩子責任感、自信心、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強調,幼兒必須“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后的生活也有深遠的意義,由此可見,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3歲左右的幼兒隨著心理、生理的發展,他們對周圍的一切躍躍欲試,有著強烈的自己動手的欲望和一定的操作能力,他們渴望參與成人的各種勞動。為了使今天的幼兒將來能成為21世紀祖國建設的棟梁,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相當迫切和必要的。
本課題旨在通過一系列的教育和情景操作練習,同時在取得家長重視、配合的基礎上,以家園互動的形式,同步探索培養、提高幼兒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和組織形式。通過研究,努力切實改變幼兒園在生活自理能力教育中,孩子被動學習,教師機械教導、重復勞動、低效勞動的局面,從根本上鞏固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學會生活自理的方法,促進幼兒良好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衛生習慣的形成。在多層次、多角度,開放性、動態性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幼兒主動學習模式,為我園的教育改革,為新課程的貫徹實施打好基礎。
二、本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
國內外專家都很重視對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親子專家陸善萍曾說過,生活自理能力是獨立性的第一步,是幼兒自主自立的前提和基礎。《中國家庭子女教育》中就提到,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適應自然、適應社會的表現,是神經系統發育水平的標志。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缺乏實際生活的經驗,缺乏處理實際問題的勇氣和能力,他們不善于適應周圍的環境,也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遇到生活中的新情況往往采取退縮和依賴的態度,缺少探索的精神和積極性。
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動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練習的課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其責任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美國的教育家愛雷·馬洛尼提出"培養孩子的要訣之一”,就是“及早讓他們自立”,他說過分的保護只會妨礙孩子從生活中通過自身實踐去獲取有效的教訓,從而影響其盡快成長。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從小給孩子一雙靈巧的小手,是促進孩子思維發展、豐富其語匯、增強其自信心的基礎和前提。我們不要荒廢孩子雙手上的智慧,要教給孩子一些實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這是孩子學會生存學會自主的起點 。
三、課題核心概念及界定
自理能力就是自己承擔或料理事情的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指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為能力。簡單地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是指3到4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目的是引導幼兒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會做的學著做。”從而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
四、課題研究理論依據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的身體健康以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為主要的特征。”幼兒只有具備了基本的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健康的成長,身體才能健康的發展。
新《綱要》還指出:在尊重和滿足幼兒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時,避免過度保護、包辦和代替,鼓勵并知道自理自立的嘗試。
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則。
大量的信息和研究揭示:孩子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僅會影響孩子現在的生活,而且也會給將來的學習、生活、處事帶來極大的影響。相反,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對今后的生活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五、課題研究目標
針對小班幼兒已有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現狀,通過多種形式對幼兒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鞏固幼兒自我服務意識,學會生活自理的方法,掌握生活自理的技能,促進幼兒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的形成。
六、研究的內容
(一)了解小班家長的教養態度和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實際水平。
通過問卷調查,重點選擇衛生習慣、飲食習慣、生活技能三大項目,了解小班家長對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態度和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實際水平。
(二) 家園合作,多種形式、多渠道地培養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1. 教師利用各種教育活動,增強小班幼兒生活自理的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2. 有意識地引導家長改變教養觀念,教育小班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
3. 家園合作,共同幫助小班幼兒主動學習各項生活技能,提高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 探索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有效手段和組織形式,并形成策略。
七、研究對象
以幼兒園小三班、小五班幼兒為研究對象。
八、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有關文獻,借鑒和學習與本課題有關的理論,為本課題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二)調查法:利用家訪、家長座談會、調查問卷,了解家長的教養態度以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實際水平。
(三)觀察法:觀察幼兒在幼兒園的穿脫衣服、鞋襪、收拾、整理衣服和床鋪,獨立進餐和洗盥,自己洗臉、洗腳和洗小手帕等情況,及時做好記錄和分析。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及時改進,調整教育手段和方式。
(四)行動研究法:在調查和觀察了解的基礎上制定培養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計劃、積極實施,不斷改進措施,實現預期目標。
(五)個案研究法:在面向小班幼兒進行研究的同時,也應該密切關注個別特殊幼兒的發展情況,及時、有針對性地調整教育方式和內容,做到既面向全體又關注個別。
九、課題研究周期、過程和預期研究成果
(一)本課題研究周期:計劃用一年時間完成
(二)課題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XX年8月--XX年10月)
⑴落實實驗班,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明確課題組成員分工。
⑵學習相關理論,收集相關資料,制訂方案的實施計劃,確定實施的具體目標和活動內容,為研究工作做好充分準備。
⑶請市、縣教科研專家論證研究方案,提出修改意見。
2.全面實施階段(XX年11月--XX年8月)
⑴調查、分析實驗班家長的教養態度和幼兒的自理能力的現狀,做好資料的積累分析、研究工作。
⑵進行個案記錄和分析,做好反思。
⑶收集家園有關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內容,方法,并進行選擇和提煉,撰寫經驗性文章。
⑷請專家對前期研究成果進行論證修繕。
⑸編寫案例額集和論文集。
3.總結推廣階段(XX年9月--XX年10月)
⑴總結:對研究情況進行總結,寫出研究報告初稿。
⑵推廣:對取得的成功經驗推廣,初步論證研究效果。
⑶報告:對研究情況進行全面總結,寫出研究報告。
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三)預期研究成果
1.專題研究論文
2.階段研究論文
3.實驗報告
十、研究的條件和保證措施
課題主持人具有中學高級教師職稱,具有豐富的指導教育研究經驗,曾多次負責市級課題的研究并獲獎,受到領導、同行、教育專家高度評價。課題組參與人都具有大專以上的學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且工作認真負責,為順利進行本課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課題將規范研究過程管理,健全課題研究制度,嚴格按照時間與進度開展課題研究;課題組在每月將組織成員討論交流課題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改進與調整;課題組加強成員專業培訓和研討,組織成員進行有關理論和業務知識的培訓,認真學習國內外有關幼兒自理能力培養的先進理論,加深理解,本著實事求實、勇于探索、堅持不懈的態度開展研究。我們有信心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本課題研究目標與任務。
我園十分重視教科研工作,設施設備完善,有充足研究經費保障,這為本課題開展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