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表
內容摘要: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消費心態的日益成熟,我國旅游業已經出現了由較低層次的“觀光旅游”向更為高級的消費模式“體驗旅游”逐步過渡的趨勢。本文通過對體驗旅游和我國導游現狀的分析,提出了適應體驗旅游發展的導游發展方向。
關鍵詞:體驗旅游 導游 新型要求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消費心態的日益成熟,在經歷了多年“黃金周”的培育之后,我國旅游業已經出現了由較低層次的“觀光旅游”向更為高級的消費模式—以情景化、體驗化為特征,融高品味吃、住、行、游、購、娛活動為一體的“體驗旅游”逐步過渡的趨勢。美國兩位著名學者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姆在《體驗經濟》中認為,當前世界經濟已經步入“體驗經濟”時代。所謂“體驗”是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圍繞消費者創造出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體驗旅游”是在體驗經濟規模不斷膨脹的大背景下產生的一種嶄新旅游產品,其最大的特征是注重旅游者的體驗效能,本質是“以人為本”,終極目標是快樂感、親切感、自我價值。因此,“體驗旅游”特別強調游客自身的積極參與和自身體驗,使游客真正感受到旅游中的樂趣。
旅游從本質上講就是人們離開常住地到異地去尋求某種體驗的一種活動。“體驗旅游”將“體驗”的概念單獨提煉出來,意在突出“體驗”的強烈性。從旅游業的發展表明,近年來隨著人們旅游觀念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現代旅游更多的是一種旅游心情的分享,一種生活方式的體驗,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體驗旅游,已成為現代旅游最具開發潛力的部分,它強調游客對旅游地文化的、生活的、歷史的體驗,強調參與性與融入性。體驗旅游將是體驗經濟時代旅游消費的必然需求。
體驗旅游同觀光旅游的比較
體驗旅游與觀光旅游是在體驗經濟和服務經濟兩種不同的經濟形態下的產物,二者在產品形態、消費心理、旅游經營者和旅游者之間的關系等諸多方面都有著不同。體驗旅游用個性化旅游產品代替原來的標準化旅游產品。面對同樣的景區景點或娛樂設施,不同的游客亦可能有完全不同的體驗;即使為了同樣的一種體驗(如同樣的道教旅游的體驗),不同的游客也會選擇不同的實現方式、地點等。因此,體驗旅游時代,旅游者將不再滿足被動接受設計好的、標準化的旅游產品,而是希望能親自參與設計自己的旅游線路,和旅游經銷商共同完成其所需旅游產品的生產。個性化特征由此凸現。
從游客追求的價值目標看,體驗旅游不僅重視旅游結果,更重視旅游過程。觀光旅游階段,游客的旅游觀念尚處于較低水平,基本是“白天看廟,晚上睡覺,走到景點拍拍照”,旅游體驗不深,重游率不高。體驗旅游時期的旅游者不僅關注得到什么樣的旅游產品,而是更加重視在哪里、如何得到這一產品。
在體驗旅游中,旅游消費心理轉向更高級的情感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需要層次中提出,“自我價值的實現”是人類的最高需要。注重以人為本的體驗旅游將使人們的旅游消費心理從消極的逃避轉向積極的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
體驗旅游更加強調與旅游者的溝通,并以此觸動其內在情感,加強旅游體驗。體驗旅游的第二個終極目標是使游客產生親切感,而親切感產生的首要條件就是與旅游者的溝通。只有導游與游客之間有了良好的互相溝通,才能使游客全身心的放松,充分融入到景物中,情景交融,從而加強旅游體驗。
我國導游行業發展現狀
導游行業現在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行業,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現在導游的社會聲譽不佳,普遍印象是“素質不高”,工作雷同。根據國家旅游局人教司對全國導游隊伍人力資源狀況的調查,截止xx年8月底,全國已有197375人取得導游人員資格證書,但導游隊伍內部結構不合理。從等級結構來看,低等級(資格和初級)導游人員占導游隊伍的絕大多數,為96.3%;中、高、特級導游員人數尚不到4%。從學歷結構來看,我國導游人員的學歷普遍偏低,其中高中、中職、中專學歷者占41.7%,大專學歷者占39.4%,本科以上學歷者占18.9%。外語類導游人員的學歷比中文導游員稍高,但大專及以下學歷仍占52%。此種現狀直接導致的后果是“導游就是導購”,以及宰客、甩團、強行索要小費等不文明行為屢見不鮮。而千篇一律的導游辭、線路安排、游玩項目等等,使得游客在旅游過后,對導游工作的認同更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