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環境藝術畢業開題報告
擬選題目:古宅建筑的保護與改建
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民俗文化,是依附著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它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在民俗旅游開發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民俗文化也遭受到了破壞,保護民俗文化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美麗的黔東南生活著苗族侗族等眾多的少數民族,古樸神秘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成為民俗旅游開發的熱土。但隨著民俗旅游開發以及全球化的進一步加大等原因,黔東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也面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在民俗旅游村,旅游的商業化,舞臺化,娛樂化等破壞了民俗文化的健康傳承,民俗文化逐漸退化甚至消亡。民俗文化一旦消亡就難以恢復,因此要加大對民俗文化的保護。我們既要保護民俗文化又要開發民俗旅游,使保護和開發和諧發展。
這次我們做的課題,就是把安徽徽州的一些年久失修的徽派建筑和晉商風格的仿古建筑巧妙地融合起來。修建一所私人的會所,間接地也保護的我們的民俗文化。讓更多的人可以學習和欣賞中國傳統建筑。
XX年中國裝修流行簡歐式,簡歐式是當年裝修流行風格。成熟的人,都有其鮮明的個性和特點,這就是其風格所在。裝修也一樣,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歷練,各種裝修手法自成一體,風格呈多樣化。進幾年由于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裝修的發展,各種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斷融合。開始又流行起中國古典裝飾裝修,以至于紅木家具熱銷。人們都開始關注古典裝飾裝修喜歡上古樸,典雅的中國風。中式古典會所在國內外十分盛行,其中包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
選題的研究現狀
中國五千年輝煌燦爛的歷史造就了許多擁有豐富歷史的古城,但在現代城市建設時,由于缺乏必要的歷史文化保護意識和對保護的內涵認識不全面,導致大量有重要價值的古建筑,住宅院被當作危房,舊房拆除。現今歷史風貌完整的城市已經不多了,大多城市僅存有局部的建筑群。為能更好的保存歷史建筑,只能是遷址重修。
改造建設是挖掘與保護傳統文化的需要,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是集傳統文化挖掘與保護、旅游發展于一體的綜合性建設項目,具有重要的文化、社會、經濟價值。目前,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項目一期工程已全部建設完畢,已完成恢復明清民居12個院落,二期工程正在緊張的建設當中。它的建成必將帶動五臺乃至長安旅游產業和社會經濟各項事業更好、更快發展。但當前的現狀是周邊環境較為簡陋,外圍景觀的不一致性,很難形成風格一致、渾然一體的整體效果,特別是旅游線路西彌路與村莊內部道路混合,道路斷面狹窄,風貌參差不齊,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缺乏停車場等公共設施。所以有必要進行相應的街道和村莊風貌改造,打造關中民俗文化氛圍,使之逐漸形成展現關中古鎮——古村——古院的文化脈絡。
在規劃中尊重現實發展條件,避免大拆大建,增強可操作性,整體規劃、分期實施,將近期改造與長遠發展相結合。采用“一心、兩軸、兩片區”的規劃格局,打造西彌路步行商業街;串接古留村與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形成五臺古鎮整體格局;形成文化氛圍濃郁、空間錯落有致的關中古村落風貌。古鎮建筑色彩以灰+土黃為主,采用青石、地雕、青磚等為主要建筑原材料,修舊如舊,彰顯文化根基、自然樸拙和經濟耐用特點,形成統一的關中傳統民居風貌特色。
擬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思路
將南方古典建筑和北方的古典建筑融合到一起,形成晉中古建,徽州古建同園。
山西民居建筑體現出既遵循傳統的形質又兼具有地域特色的雙向性特點。其建筑格局分為中軸對稱格局和非絕對對稱的均衡格局。從總體來看,民居是由前堂后室三進四合院組成,形成前低后高,具有足夠景深,參差錯落的中軸對稱輪廓線,既能滿足主人對外接觸交往的要求,又能滿足一定私密性的要求,使建筑有主與有次,有藏有露,具有空間秩序感。山西傳統的四合院基本構成元素主要有:宅門、倒座、院落、廂房、正房等幾部分。對于規模較大的多進四合院,各院落間由垂花門或過廳串聯。通過這幾個基本元素的多重組合,產生了多種合院類型山西民居門的巧設形成引人入勝的空間景觀。
徽派建筑是中國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筑實物中。它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筑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它在總體布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在平面布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墻、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此次課題的總體布局會以晉中民居特有的建筑格局來設計,前低后高使建筑有主次和空間感。結構嚴謹,疏密有致,在外觀上呈現出一種高不可測的神秘封閉感,體現了富商講究排場和私密的需要。建筑外觀封閉,內外空間的交匯點是宅門,它保持并維護著合院內部空間的完整性、秩序性。主入口處采用的是晉中特有的垂花門,門頭有精美的石刻。其主要建筑前廳和宴會廳都是采用徽派建筑的布局和裝飾。突出“中和”思想,強調建筑與自然,建筑主次的和諧統一,反應“仁”“禮”的完全統一。總體布局粗獷中不失細膩,平面而又立體彰顯四平八穩的姿態。
中式古典私人會所是享受生活,娛樂身心的場所,在生活和工作節奏日益加快的今日中式古典私人會所的設置是對大家身心健康的一種提醒。打牌,喝茶,聊天,或者泡溫泉,都是不錯的選擇。中式古典私人會所的設計,從中式傳統文化出發,結合現在休閑娛樂設施,為大家的業余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讓我們盡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研究的創新點及重、難點
晉徽源會所是以從安徽徽州斥巨資整體拆遷回的古建筑為主,又鋪以新鍵的晉商風格的仿古建筑兩部分組成。整體拆遷回的古建筑均屬清代史早期從徽州富商花巨資修建的,所選,雕刻均代表了徽州古建筑的最高水平,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觀賞,收藏價值。在中國歷史上徽州古建筑與晉商古建筑同屬我國建筑史上的兩朵奇葩。興建這座高品位的園林建筑群,形成晉商古建,徽州古建同園依存相互增輝的特點,在全國也將是絕無僅有。該園建成后,以文化展覽,演藝為主,兼營餐飲(晉菜),住宿,會議,。
該園建成后將成為氣勢宏大,精美無比的園林建筑,特別是重修復原的徽州古建多功能大廳上下兩層,全木結構,大型精美木雕將會有百余處,其中包括一個代表徽州很高水平的古戲臺,古建總面積將達1200余平米。
難點
1, 怎樣巧妙地把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筑融合到一個園中。
2, 園中有一原有建筑(6層)將其該建為高級住宿,其風格合要和徽派建筑統一。
研究進程安排
————————
————————
主要參考文獻:
中國徽派建筑(世界文化遺產) /樊炎冰/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建筑概論/沈福煦/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中國建筑史/梁思成/百花文藝出版社
風景園林設計要素/ (美)諾曼k.布思/中國林業出版社
徽派建筑文化
徽派建筑是中國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筑實物中。
它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筑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它在總體布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在平面布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墻、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徽州的山美,水美,古代建筑更美。徽州的古代建筑融古雅,簡潔與富麗于一身,它其所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向人們傳遞的社會歷史信息,也成為人類文明前進中一份永恒的寶貴財富。山水裝飾在領略徽文化的無窮魅力的同時,也在研究著如何將“徽派建筑”的藝術風格、鮮明的區域特色、自然環境、圖騰文化、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等諸多方面運用到山水裝飾的“人文設計”中來,將民族文化發揚和傳承下去,把中國民族文化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打造民族文化藝術特色,在裝飾設計上尊重自然山水大環境,塑造富于美感的外觀整體性,精心美化細部裝飾,使“徽派建筑”藝術風格這一民族文化在“人文設計”中得到更好的宏揚和傳播,延續地域特色文化,提升生活環境的品位,促進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