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感恩教育課題開題報告
題目:小學生感恩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等名言,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懂得知恩圖報。中華民族歷來就具有這種傳統美德,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當中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友到來自方方面面的或大或小的“恩”的施與。然而,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受外來多元文化的影響,人的感恩意識在逐漸的缺失,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報。現在孩子多為獨生子女,“6+1”的家庭環境,讓小學生更感到自己是父母、長輩呵護下的“小太陽”,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識,做事缺乏愛心,心理承受能力差,體諒不到父母、教師的辛勞,待人處事冷漠、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長期以來學校德育教育的不足,對學生的感恩教育明顯落后于教育的發展。《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指出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要“從他們的具體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正是鑒于當前現實,根據這種指導思想,我們提出本課題的研究。
二、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預計突破
(一)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加強青少年道德教育,是貫徹以德治國的重要內容,是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我國把“學會感恩”寫進《小學生守則》,感恩教育研究將成為全國進一步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主導性德育研究潮流。XX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家726項目研究中心正式在全國啟動“全國中小學感恩教育研究活動”,并申請成為國家“”重點課題,面向全國選擇一批掛牌實驗學校,這意味著該課題的研究在全國范圍具有代表性。當前,在互聯網上有關感恩教育研究的文章和成果比較豐富,主要從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的內容、途徑等方面進行探討,許多地區、學校也在進行感恩教育的對照研究,但尚未出現成熟的感恩教育途徑和方法理論研究,該課題的研究對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有重要意義。因此,開展該課題研究是時代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養的需要。
(二)預計突破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力爭在德育過程與方法、德育途徑與資源方面有所創新,讓學校德育工作更加貼近學生生活現實,貼近學生思想道德需要,使學校德育工作新的突破。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緊貼學生發展實際,開發感恩教育,積極培養學生成為具有主體道德素質的人,促進學生養成教育方面有較大提升。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將感恩教育系統化、多樣化、生活化,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感恩,實現感恩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逐步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從而達到理解父母、教師的關愛,近而實現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通過開展符合小學生特點的感恩教育活動,使學生在具有感恩的行為基礎上,潛移默化為刻苦學習的內驅力,真正讓學生擁有自信、自立,自強的人格;通過開展符合小學生特點的感恩教育活動,引導學生以感恩之情來對待學習,對待工作,對待生活,對待社會,對待自然,尋求實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營造“學會關愛、懂得感恩”的校園、家庭、社會氛圍,體現“小手拉大手”作用,為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發揮積極的作用。
四、課題研究理論依據
(一)素質教育理論。素質教育就是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幾方面全面發展,德育始終是擺在首位。而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使受教育者懂得回報,學會回報,自覺回報。從這個意義上講,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質教育。
(二)主體性教育理論。現代教育應該培養具有主體性的人,應該是弘揚人的主體性精神的教育,把人培養成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價值。感恩是發自每個人內心的一種不計報酬的自覺的行為,所以感恩教育與主體性教育之間聯系密切,互為依存,相輔相成。只有將感恩情懷與主體教育相結合,才能在每一個教育的主體上出成效。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及內容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1.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學生懂得知恩圖報,樹立學生的感恩情懷。
2.通過感恩教育途徑和策略研究,促進學生良好的品德的逐步形成,促進校園平安\和諧。
3.通過研究和實踐,形成學校的感恩文化特色,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小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途徑、方式的研究
2.小學生感恩活動開展形式的研究
3.小學生感恩教育的策略的研究
4.培育感恩校園文化的實踐研究
六、課題實施步驟
(一)第一階段(XX年6月——XX年7月)課題申報階段
主要工作:課題論證、申報階段。成立課題組;進行可行性論證;課題申報。
(二)第二階段(XX年9月——XX年10月)課題準備階段
主要工作:總結學校前階段教育科研工作的成果和經驗,課題組成員收集文獻資料,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研究制定具體課題研究方案,修改、完善研究方案。籌備開題相關工作。
(三)第三階段(XX年11月——XX年3月)課題研究階段
主要工作:(1)課題進行開題論證;(2)制訂課題研究計劃和階段性實驗計劃;(3)按計劃分階段實施實驗;(4)形成階段性成果,并注意對階段性成果的運用和推廣。
(四)第四階段(XX年4月——XX年6月)課題結題階段
主要工作:完成課題實驗,完成各類成果的資料整理工作,做好課題研究的結題和成果的論證工作。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一)行動研究法: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形成研究假設,選擇研究對象,實施教育行為,以驗證假設。
(二)案例分析法:通過剖析具體的案例,對被評價對象進行價值判斷。
(三)文獻研究法:通過各種途徑查閱教學相關資料,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導課題工作,同時提高全體成員的理論水平。
(四)調查分析法:通過測試、訪談,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行為、習慣、態度、價值觀。
八、完成課題研究的措施
(一)成立課題研究組
組長:鄒偉
成員:劉冬梅 王秀麗 趙霞霞 劉玉梅
課題組成員的分工:
本課題組共有5人,由鄒偉全面負責本課題的領導、方案確定、規劃實施。劉冬梅協調、綜合各子課題組的研究工作;王秀麗具體負責《小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途徑、方式的研究》;劉玉梅梅具體負責《小學生感恩活動開展形式的研究》;趙霞霞具體負責《小學生感恩教育的策略的研究》;鄒偉、劉冬梅具體負責《培育感恩校園文化的實踐研究》。
(二)定期召開課題組會議,具體落實對方案的實施與研究工作,及時的總結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制定改進措施。
(三)加強理論學習和具體操作的培訓。
(四)組織開展階段性的交流研討活動。
(五)加強課題檔案的管理,詳細記錄整個研究過程,收集、整理研究資料。
九、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1.研究資料、實驗儀器設備:學校教育信息網絡暢通,擁有一定數量的能夠反映教改前沿動態的教育報刊、雜志。
2.研究經費:學校每年征訂一定相關的刊物,購買一定的光盤,以保證課題研究的開展。
3.研究時間:日常教學、大型德育實踐活動
4.研究條件:課題組成員人均一臺電腦,均可上網,方便交流及上網查找資料。
十、課題研究預期成果
(一)《感恩名言、警句、短文匯編》
(二)《小學生感恩故事匯編》
(三)《主題實踐活動、班隊會設計集》
(四) 《感恩教育成功案例、論文集》
(五)課題研究實施方案、課題階段性總結等報告
(六)課題研究開題、結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