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方言中的人稱代詞——恁》開題報告的范文
選題價值:
語言是社會的產(chǎn)物,必然帶有社會時代環(huán)境和社會普遍心理影響的烙印。“恁”作為人稱代詞,在郯城方言里,它卻有著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時代特征,鮮明的體現(xiàn)著郯城的民俗文化心理和社會歷史狀況,這為我們提供了描寫的必要性。
英國哈特曼(r.r.k.hartman)和斯托特(f.c.stock)在《語言與語言學詞典》的“詞源學”條下說,“指對詞的來源與歷史以及對詞的意義及形式的變化(包括向其他語言借詞)所做的研究。”這是說,探索一個詞的來源包含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考證詞的來源;二是研究詞在使用中的變化;三是查考借詞。
我國對于詞源的探究即“小學”歷史悠久,著作頗豐:《爾雅》講詞義,《說文解字》講字的本義,揚雄的《方言》講方言詞匯和借詞,漢代劉熙的《釋名》則用聲訓解釋詞的得名由來……這些著作在現(xiàn)代漢語研究中依然起著重要的作用。探究一個詞的來源,考察它的發(fā)展演變歷史,求證它的轉(zhuǎn)借情況,對于我們深入地理解這個詞的意義,掌握它的用法,預(yù)測它的發(fā)展趨勢,并借以把握漢語本身的規(guī)律,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
漢語人稱代詞“恁”最早出現(xiàn)在金人諸宮調(diào)中。清代學者徐渭在《南詞敘錄》中說“你每二字合呼為恁”,這是對人稱代詞“恁”的來源的首次探索。之后不少學者對此進行了或深或淺的考證與研究,大致同意“合音說”,但卻多把“恁”看作“您”的異體字,繼而把考證與研究的焦點放在了“您”字上,割斷了對“恁”的來源的探討。據(jù)本文作者初步了解,郯城方言和贛榆話中只有“恁”而沒有“您”,這一現(xiàn)象讓作者想到“恁”作人稱代詞時獨立存在的可能性。正是這種可能性,支撐了這篇論文的深入描寫與調(diào)查研究。
前人研究成果:
①清代學者徐渭主張“你每二字合呼為恁”;
②呂叔湘先生認為“恁”是“您”的異體字,而“您”“為你老(=你老人家)的合音”,也就是說,“恁”最先是作為第二人稱單數(shù)敬稱出現(xiàn)的;
、蹚埢萦⑾壬J為“恁”是“你們”的合音,而“恁”作為第二人稱單數(shù)及敬稱,是因為它與北京話的第二人稱單數(shù)及敬稱“您”同音而相混;
④廣西師范大學的李嬋婷指出“恁”主要用作指示代詞,用作人稱代詞時,最初只具有復數(shù)及單數(shù)領(lǐng)格的用法,因而同意“合音說”;
⑤在詞源研究的方法方面,陳寅恪先生主張“然語根之學實一比較語言學之學……必須再詳考與中國語同系諸語言,如西@#$%#$$$#藏、緬甸語之類,則其推測之途徑及證據(jù),更為完備”(《沈兼士學術(shù)文集》183頁《陳寅恪先生來書》);劉又辛先生主張“研究漢語詞源,文字學是基礎(chǔ),音韻學是工具,訓詁學是核心,這三門學科缺一不可”(劉又辛《漢語詞源研究》(第一輯))。
個人研究突破口及難點:
早在宋代,王圣美、戴侗等人就注意到了形聲字中“聲符有義”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漢字學的理論中,更是承認形聲字的聲旁具有表意的功能。“恁”的聲旁“任”在佛經(jīng)中是一個敬辭,同時又與“仁”同音,那么,“恁”會不會也因為聲旁表意而最先用作第二人稱單數(shù)的敬稱呢?于是這里出現(xiàn)了一個矛盾,即單從語音上考慮,“恁”的來源就有了兩種不同的解釋,一個是“你們”合音說,即“恁”最初表復數(shù);另一個是“恁”聲旁表意,即“恁”最初表敬稱。為解決這一矛盾,本文將調(diào)查和搜集盡可能豐富的語料,統(tǒng)計出“恁”的不同義項在使用中的頻率,使用頻率大的義項顯然是它的本義,從而據(jù)此考證出“恁”的來源。力求語料的詳盡、真實、全面,因此其搜集、調(diào)查與整理工作將是重難點。
研究計劃:
、偕钊胝{(diào)查“恁”在郯城方言中的使用情況,并做好記錄;
②調(diào)查各大方言區(qū)(實際調(diào)查或者參考方言志),確定人稱代詞“恁”的使用區(qū)域;
、鄄殚喪褂萌朔Q代詞“恁”的文學作品,統(tǒng)計出“恁”的用法及各用法的使用頻率;尤其注意以山東方言為背景的《聊齋俚曲集》、《醒世姻緣傳》、《金瓶梅詞話》、《劉知遠諸宮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