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辭(精選3篇)
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篇1
尊敬的王德春會長,尊敬的程祥徽副會長,
各位嘉賓,各位專家學者,
女士們,先生們:
“首屆全國閱讀鑒賞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修辭學會閱讀鑒賞研究會成立大會”,經過近一年的精心準備今天終于開幕了,請允許我代表中國修辭學會閱讀鑒賞研究會籌備小組,向各位嘉賓以及出席這次學術盛會的全體代表表示熱烈歡迎!
著名語言學家王德春教授,著名社會語言學家程祥徽教授,都十分關心這次學術會議的召開,在籌備過程他們分別多次給予切實的指導,今天兩位泰斗級的前輩學者親臨大會,使學術會議蓬蓽生輝,品位飆升,讓我們以熱烈掌聲表示由衷的感謝!
時煜華 教授、袁暉教授、劉真福編審、劉紹本教授,將分別給我們做精彩的學術報告;《閱讀與鑒賞》雜志社總編郝榮齋先生及同仁,為會議召開精心運籌,細心安排,居功至偉;承德教師賓館的同志們,為我們提供優質服務;我提議以熱烈掌聲向他們表示感謝!
語文的人文性,就是通過閱讀鑒賞活動典型地體現出來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就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是“鑒賞”的前提和基礎,“閱讀”重在認識、理解、分析、綜合和把握,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它突出一個“懂”字;而“鑒賞”則重在感受、品味、領悟、體驗和思考,杜甫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它突出一個“悟”字。在閱讀鑒賞活動中,人們的精神生活得以充實,自我人格得以完善,人生境界得以提升,人的精神家園得以營造。
例如,我們欣賞一首詩,衡量它的藝術價值,不僅在于它“寫什么”,更在于它“怎么寫”。歷年高考詩歌鑒賞試題所考查的“表達技巧”,就屬于“怎么寫”的范疇。例如對比、襯托、動靜相襯、虛實相生等,都曾是考查點。“表達技巧”主要有以下內容:( 1 )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還是間接抒情;( 2 )修辭手段,如比喻、對比、比擬、對偶、夸張、互文等;( 3 )藝術手法,如想象與聯想、隱喻與象征、烘托與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等。這些屬于閱讀鑒賞的內容,與文藝學、美學、修辭學、語體學、風格學、寫作學等密切相連。因此我們說:“閱讀鑒賞”是多門學科交叉的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研究領域。 閱讀鑒賞是人類文化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修辭學重點研究的一個領域。
即將宣告成立的“中國閱讀鑒賞研究會”是“中國修辭學會”下屬的二級專業分會,是全國性的大中專語言文學教師、中學語文教師的群眾性學術團體。研究會的宗旨是:推動修辭學應用和閱讀鑒賞研究,探索閱讀鑒賞的正確方法,總結其規律,為大中學語文的閱讀鑒賞教學提供理論指導。
這次學術會議的主要議題是:( 1 )探討閱讀鑒賞的一般規律;( 2 )研究各種文體在閱讀鑒賞方面的異同;( 3 )中學語文課文閱讀鑒賞研究;( 4 )如何應對中考、高考中閱讀鑒賞試題;( 5 )閱讀鑒賞與作文實踐。
我們相信通過這次學術研討會,將促進我國修辭學的應用研究向縱深發展;對于閱讀鑒賞的理論與應用的研究,也將是有力的推動。
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祝各位與會同行學業精進,身體健康!
謝謝各位!
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篇2
各位代表、各位來賓:
在金風送爽的深秋時節,我們相會在榕城,“七閩天東南,群山號未絕。”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分會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向為此次會議的召開付出艱辛勞動、辛勤汗水的福建中醫學院領導以及全體會務組成員表示衷心的感謝!
近年來,面對西方科學的挑戰,面對國內部分人士的非議,中醫藥事業受到或多或少的負面影響,但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文化、中醫藥文化也迎來了偉大復興的曙光。尤其是今年更是喜事連連。5月國務院發布22號文《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第八條就是繁榮發展中醫藥文化,提出要將中醫藥文化建設納入國家文化發展規劃。6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立了中醫藥文化建設與科學普及專家委員會,7月召開了500多人參加的全國中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經驗交流會。 四年來我們分會積極開展中醫藥文化的研究、傳播與建設工作,完成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交給的多項研究項目——中醫醫德規范研究、中醫醫德評價體系研究、中醫院核心價值、行為規范、環境形象建設研究,目前還在承擔綜合醫院中醫科建設研究項目。通過研究梳理出中醫文化的核心價值為仁和精誠。值得一提的是我分會的這些研究成果,都已經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采納,并作為政府文件開始實施。我會多位委員在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方面做出了貢獻,有的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有的出版書籍、發表文章,向大眾傳播中醫藥文化、介紹中醫養生知識,取得了較大的社會反響。
我分會在中華中醫藥學會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在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增強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感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值得高興的是由于我分會的呼吁和努力,中醫文化學已列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二級學科,作為重點培育學科進行建設。
昨天,我分會完成了委員換屆工作,新一屆委員會不僅匯集了中醫藥文化研究、傳播方面的專家、學者,而且吸收了在中醫院文化建設、中醫藥企業文化建設、院校文化建設方面的領導者、實踐家,目前第四屆委員會有委員170人、65人,涵蓋面廣,陣容強大,已成為中華中醫藥學會最大的分會之一。
各位代表,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的靈魂和根基,是中醫藥事業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是中醫人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中醫藥文化分為心、手、臉三個層面,也就是核心價值層面、行為規范層面、物質形象層面。“文化”是一種相當復雜的形態,其產出規律、作用方式、傳承路徑等都表現出它的獨特性。具有歷史性與時代性、民族性與地域性、穩定性與變異性、排他性與包容性相結合的特征,我們要研究的問題還有很多,按照國務院的要求,我們應該在以下四個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中醫藥文化內涵的研究,包括中醫藥的價值觀念、思維方法(尤其是原創思維)、人文精神、醫德倫理。要梳理中醫藥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既要繼承、整合傳統中醫藥文化資源的,還要創新先進的中醫藥文化。要提升中醫藥文化的軟實力。
第二,中醫藥地域文化發掘與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加強中醫藥文物、古跡保護,做好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加大對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保護力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創造良好傳習條件。既要打造地域中醫藥文化的品牌,更要塑造中醫藥精神,提升中醫藥的形象。
第三,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包括國內傳播和國際傳播。國內傳播各種媒體,開展中醫藥科學文化普及教育,加強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國際傳播,探討和孔子學院合作的渠道。加強輿論引導,營造全社會尊重、保護中醫藥傳統知識和關心、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第四、中醫藥機構文化建設,包括中醫院、中醫藥企業、中醫藥院校的中醫藥文化建設——心、手、臉三個層面的建設。弘揚中華優秀醫德。加強中醫藥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打造中醫藥機構文化品牌。促進中醫藥文化產業的發展。
我們相信,新一屆中醫藥文化分會將在總會的領導下,通過大家的不懈努力,在中醫藥文化研究、普及、推廣、建設方面繼續做出應有的貢獻。
最后,預祝第十二屆全國中醫藥文化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
祝各位代表、各位來賓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吉祥如意!
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篇3
尊敬的張忠綱、桐樹苞先生,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朋友們,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在丹桂飄香、碩果累累的金秋十月,紀念杜甫流寓隴右(同谷)1250周年學術研討會今天在這里隆重舉行。
這是廣大杜甫研究專家們和研究人員相聚的一次盛會。首先我代表隴南師專全體師生對本次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不辭辛勞、遠道而來出席本次學術研討會的中國杜甫研究會、天水杜甫研究會的各位專家、會員以及各位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
我校是年輕而辦學歷史悠久的學校。20xx年甘肅省成縣師范學校與甘肅省禮縣師范學校合并建立甘肅省隴南師范學校,20xx年,經教育部批準,升格改建為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校的前身省立成縣鄉村師范創建于1937年,至今已有70余年辦學歷史。
學校占地面積331畝,建筑面積12.5萬多平方米,固定資產1.3億元,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577.4萬元,館藏圖書35.6萬冊,中外文期刊858種。建有設備齊全的辦公樓、教學樓、綜合樓、科技樓、圖書館和標準化學生公寓、學生食堂,擁有cnki期刊數據庫以及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室、語言室、實驗室、千兆校園網,接入了cernet和chinanet,裝配了雙向閉路電視教學系統和衛星遠程教育接收系統。基本實現了教學、科研、圖書文獻檢索和辦公管理網絡化。
學校現有教職工365人。專任教師25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4人,講師108人,研究員1人,副研究員1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60人,在讀博士學位的教師3人,在讀碩士學位的教師32人,外聘教授7人,客座教授33人。目前,學校全日制在校普通專科生4918人。
學校內設16個處室職能部門、2個校級科研機構、1所附屬實驗學校和10個教學系,有15個教育類專科專業,4個非教育類專科專業和6個成人教育類專科專業。設立了全國計算機等級考點、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點、普通話水平測試站、陜西師范大學成人教育函授站和西北師范大學成人教育教學點。
在7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秉承持志須堅,力行以苦,朝夕勤奮,兼善求達的早期校訓,艱苦創業,奮力開拓,已為隴南及周邊地區培養了2萬余名基礎教育師資和其他各類人才,為隴南以及全省基礎教育事業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使大家能形象直觀了解我校,請各位與會朋友利用會余時間,在我校多走走、多看看。
距今1250年的唐代干元二年(公元759年),詩圣杜甫于7月辭去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攜妻帶子,翻越隴坂到達秦州。十月,離開秦州赴同谷,十二月離開同谷入蜀,經歷了他人生中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的不尋常階段。詩人不幸文學幸,杜甫在隴右的秦州和同谷卻以驚人的毅力和勤奮創作了117首詩作,留下《秦州雜詩》、《鳳凰臺》、《同谷七歌》等膾炙人口的光輝篇章。
杜甫在秦州和同谷的創作,給現今天水、隴南兩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兩地人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些不朽的詩篇,一直吸引著后世歷代學者的關注,由此增添了天水、隴南厚重的人文積淀。希望與會的專家學者圍繞會議議題,積極探討,深入交流,充分展現新的研究成果。
由于條件有限,對會議服務工作不到的地方,請各位代表批評指正。
最后,預祝大會取得圓滿成功!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