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蘊的厚度決定人生的高度(通用3篇)
底蘊的厚度決定人生的高度 篇1
最近在知乎看到一段醍醐灌頂的話:
“一個詞匯量只有100個的人,很難理解詞匯量達到1000個的人是如何思考這個世界的。這兩種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里,因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程度取決于他們的語言能力。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愛”、“溢滿”、“世界”這三個詞的意思,那他永遠也理解不了什么是“溢滿愛的世界”,哪怕他就身處在這樣的世界里。”
這一段話撥云見日般,詞匯只是表現,我們可以舉一反三的去理解。
差距是怎么來的,你每天做10個俯臥撐和別人每天做100個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你每個月讀一本書和別人每周讀一本書的收獲同樣是不一樣的。
能力是怎么來得,源于一個方向上不斷地堅持。
很多事情在我們沒做到一定程度之前,是完全沒法理解的。
有一天你突然被刺激到了,然后滿懷希望的開始努力了,就像現在,目標有了,外在的驅動力也有了,但是一段時間過后,你會發現自己還是無法有效的執行,無法堅持下去?
我在這個過程中掙扎了好久,分享一下走出這個過程的心得。
1、不要追求完美的計劃
一個快餓死的人看見一片玉米地,如果他想著找最大的玉米,結果可能是還沒找到就餓死了。而如果只找一個可以充饑的玉米,那么結果雖然不是最完美的,但卻是令人滿意的。
在制定計劃的時候,我們總是把自己的生活計劃的極其完美的,每天要6點起床,每天要跑步1小時,每天要讀書一小時,babababa…, 計劃的太多,一旦出現計劃之外的東西,你計劃的事情就會被打亂,時間稀缺的緊張感,會讓你自責,人的習慣就是,當要求太多,其中有一項做不到,就可能全盤放棄。
如何解決?
80/20法則 是個好東西啊,我們可以不要貪多,先從最重要的開始,比如先開始早睡這個項目,堅持一,兩個月以后,等你可以很好地完成早睡這個項目,慢慢地在加上早起這個項目,這是一個抓住重點,循序漸進的過程。
2、拖延
我們拖延,是應為我們的大腦喜歡做簡單的事,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刷朋友圈和看書當然是刷朋友圈簡單,有趣。我們的情緒大腦比理智大腦強大太多,都知道堅持下去會有效果,但我們的內心更更傾向于獲得及時滿足,相信我,所有人都是這樣,不用去自責。
如何解決?
既然大腦喜歡做簡單地事情,我們可以把任務變得簡單一些,拆分自己的項目或者目標,拿健身來說,每天堅持10個俯臥撐,不要強迫自己,把它當做一種挑戰。把它融入每天的生活中,每天走出一點點舒適區,短期內可能看不到什么太大的變化,但當你堅持一個
月,一年,五年之后呢,跟另一個沒有這些好習慣的人已經拉開了差距,你們所看到的世界已經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一個清晰的目標,讓我們圍繞著一個點去積累,一些好習慣,讓這種積累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成長,看起來,你每天都在做同樣的事情,但其實你每天都在為你未來積蓄力量。
底蘊的厚度決定人生的高度 篇2
偶然看到一段醍醐灌頂的話:一個詞匯量只有100個的人,很難理解詞匯量達到1000個的人是如何思考這個世界的'。這兩種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里,因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程度取決于他們的語言能力。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愛”“溢滿”“世界”這三個詞的意思,那他永遠也理解不了什么是“溢滿愛的世界”,哪怕他就身處在這樣的世界里。
這一段話如同撥云見日,詞匯只是表現,我們可以舉一反三地去理解。差距是怎么來的?你每天做10個俯臥撐和別人每天做100個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你每個月讀一本書和別人每周讀一本書的收獲也是不一樣的。
能力來源于在一個方向上不斷堅持。很多事情在我們沒做到一定程度之前,是完全沒法理解的。有一天你突然被刺激了,然后滿懷希望地開始努力,目標有了,外在的驅動力也有了,但是一段時間過后,你會發現自己還是無法有效地執行,無法堅持下去。
我在這個過程中掙扎了好久,終于有了一些領悟。
不要追求完美的計劃。一個快餓死的人看見一片玉米地,如果他想著找最大的玉米,結果可能是還沒找到就餓死了。而如果只找一個可以充饑的玉米,那么結果雖然不是最完美的,卻是令人滿意的。
在制訂計劃的時候,我們總是把自己的生活計劃得極其完美,每天要6點起床,每天要跑步1小時,每天要讀書1小時……如果計劃太多,一旦出現計劃之外的東西,你的計劃就會被打亂,時間稀缺的緊張感,會讓你自責。人的習慣就是,當要求太多,其中有一項做不到,就可能全盤放棄。
我們不要貪多,先從最重要的開始,比如先開始早睡這個項目,堅持一兩個月以后,等你可以很好地實現,慢慢地再加上早起這個項目,這是一個抓住重點、循序漸進的過程。
至于拖延,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喜歡做簡單的事,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刷朋友圈和看書相比,當然是刷朋友圈簡單、有趣。我們的情緒大腦比理智大腦強大太多,都知道堅持下去會有效果,但我們的內心則更傾向于獲得及時滿足,相信我,所有人都是這樣,不用去自責。
既然大腦喜歡做簡單的事情,我們可以把任務變得簡單一些,拆分自己的項目或者目標。拿健身來說,每天堅持10個俯臥撐,不要強迫自己,把它當作一種挑戰。把它融入每天的生活中,每天走出一點點舒適區,短期內可能看不到什么太大的變化,但當你堅持一個月,一年,五年之后呢?跟另一個沒有這些好習慣的人已經拉開了差距,你們所看到的世界已經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一個清晰的目標,讓我們圍繞著一個點去積累,一些好習慣,讓這種積累在生活的潛移默化中成長,看起來,你每天都在做同樣的事情,但其實你每天都在為你的未來積蓄力量。
那些看起來毫不費力的人,或許只是每天比你多努力一點而已。
編輯手記
流年似水,去而不返。我們善待人生旅途中的一切,使每天的生活都有意義、有滋味。人生的厚度便是由這些不同滋味的體驗積淀起來的。“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里,種下不同精彩,收獲多彩人生。
底蘊的厚度決定人生的高度 篇3
打開電視,一句話語響徹入耳:“高度決定視野、角度改變觀念、尺度把握人生、思路決定出路、心胸決定格局……”。感覺很好,不由自主的在腦海中默默地重復了一遍,把它植入了記憶。隨即的回讀,覺得很富有哲理!如此簡練、精確,只用三三兩兩的幾個文字就能把玄妙的思想完美地呈現了出來,令人耳目一新。其實,閃光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寫文字人的思想,它滋潤的不是人的眼睛,而是人的心靈!
高度決定視野。一般人都知道,站的越高看得越遠,這是恒古不變的真理,站在不同的高度,其視野肯定是不一樣的,視野之闊窄,直接會導致結果的不同,欲想站到高處,必須勇敢地抬起腳步,從山腳下披荊斬棘,攀登而上,無論遇到怎樣的坎坷羈絆、艱難險阻,決不回頭,“只有那些不畏艱難,沿著崎嶇山路攀登的人,才能達到希望的頂點”。
角度改變觀念。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看待一件事或一個人,往往會有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認識,從而修正自己對某件事或某個人在感受和認識上的偏差,這對調整自己的心態,對自己處世觀的把握,對自己人生軌跡的選擇大有益處。當你面對缺憾心中愁苦時,當你的思想被桎梏時,不妨邁動智慧的雙腳走一走,換個角度,觀念就會有所改變,就會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驚喜。換個角度看人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尺度把握人生。人生,其實是門藝術,這里,最講究的是度的把握,真理與謬誤往往一墻之隔,做任何事情,能把握好尺度,在生活中則能左右逢源,否則只能四面楚歌。也就是說做人、做事,惟有能恰當把握好尺度者,其人生才會更順暢如意,豐富多彩,有滋有味。高度、角度和尺度,三者緊密相關、相輔相成。站好高度,前途無量;換個角度,海闊天空;把握尺度,左右逢源!
在生活中,人們處在不同的位置往下看,很不容易看清真相,其根本原因就是角度的錯位,影響了高度的定位,哪怕在一個很高的位置,也會欠缺高度。由此,角度是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之所以有萬物之分、之所以有萬念之說、之所以有萬般情愛、之所以有萬般仇恨,都跟你所站的位置和認知的角度有關,別以為你有兩條腿,就覺得這很容易,很多問題都是因為你有兩條腿不懂得“角度”而滋生了……
在人類甚是浩瀚的歷時長河中,總有璀璨奪目之事物映入你的眼球,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么?我認為“角度”兩個字很關鍵,就如看一本書,用歷史的眼光打量下去,你會覺得這一切不過是過眼云煙,用文學的眼光看下去,你會覺得這一切是那么引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