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態度決定一切的文章(精選3篇)
關于態度決定一切的文章 篇1
面對生活中同樣的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采取不同的態度。于是,生活中便出現了兩種人:悲觀者與樂觀者。
記得嘗在哪看到這樣一句幽默的句子:“桌子上放著一個甜甜圈,樂觀者看到的是甜甜圈外層的大圈,而悲觀者看到的是甜甜圈的小洞。”同樣,如果是半杯水,樂觀者會興高采烈,而悲觀者會唉聲嘆氣。
總而言之人看到的不是事物的全部,只是片面,他們只看到自己尋求的東西。樂觀者與悲觀者尋求不同,因而面對同樣的事物,采取兩種不同的態度。
面對挫折,我們可以以積極的態度去戰勝它,相信這是事業成功的路標,理想實現前的曙光,并為達到目標而奮斗、努力、堅持不懈!
面對成功與失敗,我們應該坦誠相待,不管是否成功,只要坦然,就會雖敗尤榮,信心十足去再度搦戰,奔向新的目標。只要堅持不懈不折不撓勢必成功,從此你會勇于向挫折發起搦戰,不久的將來你將比戰必勝。
努力吧!我的朋友們,不要垂頭喪氣,不要悶悶不樂,態度決定一切,奮力前進吧。
關于態度決定一切的文章 篇2
--讀《態度決定你的高度》有感
積極心態是人們自我行為有效性的堅實基礎,是人們在生存、生活、學習、工作、事業中取得成就的可靠保障,是人們獲得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奠基石,而消極心態導致人們自我行為的盲目性,是人們在生存、生活、事業等方面取得成就的絆腳石,一個人如果心態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樂觀地接受挑戰,那他就成功了一半,這就是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啟示。
《態度決定你的高度》揭示了改變態度從而改變命運的生存哲學,書中以感人的筆觸娓娓敘述了古今中外許多成功者所經歷的成功之路,從這些故事中,無一例外地證明了,積極的態度是他們唯一的法寶,機會因態度而生,命運隨態度而變,就是因為他們對待人生和工作的態度不同,在別人灰心的時候,他們意氣風發、斗志昂揚,在別人因困難而放棄的時候,他們堅持不懈;在別人止步不前的時候,他們積極進取;在別人松散懶惰的時候,他們全力以赴,不找任何借口。就因為他們一直保持著積極的心態,不斷前進,最后才走向了人生的巔峰。而那些常常說:"我不行了,我還是退縮吧。"對工作抱著逃避的心態,避重就輕,對人生心存僥幸心理,其結果被生活的盛宴所拋棄,陷入了失敗的深淵。
如何培養積極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每個人事業發展的前景,決定了我們人生的高度,在現實生活中,要想真正實現人生的價值,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就要掌握好態度這把萬能的金鑰匙,用它來正確處理好工作、他人和自己的關系。
對待工作的態度--敬業。敬業體現的是對工作的一種態度,具體說,就是重視自己的工作,把工作當成一件神圣而有意義的任務來完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積極主動,盡職盡責,一絲不茍,持之以恒。
用自信的態度對待自己和未來。自信猶如陽光,樹木的生長離不開陽光,事業的成功也離不開自信,陽光般的自信可以驅散生活中不時飄過的陰云,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干好自己的工作。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用熱情點燃態度的火種。很多人可能會這樣的疑惑:每天重復著同樣的工作,時間一長,再自信的人也會厭倦,怎樣才能激起工作的熱情呢?我們能做的就是調整自己的態度去發現工作中的快樂,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同樣的一份工作,當你對它厭倦時,它就會在你面前變得討厭而猙獰;但當你打起精神,熱情地去迎接它時,它就會變得輕松愉快起來,這就完全取決于我們工作時的心態。
對待未來的態度--志存高遠。一個人只有擁有高遠的目標,才會發現自身的價值,充分實現自身的潛能。這就是拿破侖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道理。目標是一種理想,理想是由不滿而來,有了這種不滿,便會有一種不同的夢想,夢想能產生動力和勇敢的努力,從而可以把現實和夢想之間的鴻溝填平,偉大的人物并不是一些做白日夢的人,他們的理想是植根于確切的事實的,切實的夢想使他們對于現在不滿意,又因這種不滿而刺激自己加勁奮斗,最后,在自己的努力下獲得成功。
堅持的態度是獲得成功的保證。偉大的歌德說過:壯志和堅韌是成功的輔翼。一般而言,人與人在智力程度上大都相差無幾,但有的人成功地登上的事業的頂峰,有的人卻失敗了,不得不以哀怨的眼光告別這個世界。這是為什么呢?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志。美國最偉大的總統林肯在遭受了幾十年的痛楚、絕望和失敗后,在他五十歲時才當選為美國大總統,他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始終抱著堅持、堅持、再堅持的人生態度。
以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人是生活在群體中的,我們要學會與人交往,善于和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而這首先要求我們要做一個謙遜的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觀念告訴別人,同時我們自己也能從中獲得別人的新觀念,他人無形之中把希望、鼓勵、熱情投射到我們和生命中,常常能在心靈上安慰我們,在精神上激勵我們。有句俗語說得好:善問路的人能過高山,不愿問路的平原也會迷路。
概而言之,只要對工作和生活抱著一種積極的態度,人生總會有其高度!只要掌握好態度這把金鑰匙,就能創造輝煌燦爛的成就!借用古代一位哲人的話來對此作一總結"態度決定你的高度"。
關于態度決定一切的文章 篇3
有個小孩,不小心碰到了桌子大哭。中國的媽媽見到后,第一個動作就是伸手打桌子,然后哄小孩:“乖!不哭!”。而日本的媽媽則不是這樣,她會要求小孩重新繞桌子走一遍,然后啟發他:“人之所以會撞上桌子,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你跑得太快,剎不住腳;二是不注意看路;三是你心里在想別的事情。你剛才是屬于哪種情況?”
桌子是死的,它不會主動來撞人,所以人會撞上桌子,是人的錯,而不是桌子的錯。中國的媽媽伸手打桌子,就等于在教育孩子,那都是桌子的錯,不是你的錯,在這樣的教育下成長的孩子,遇事情首先是推卸責任,千方百計為自己尋找開脫的理由,而一門心思挑別人的毛病。日本媽媽的做法,則是在教育孩子要勇敢的承擔自己的責任,而不要去一味的指責別人。在這樣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凡事總是先檢討自己的不足。
其實,很少有事情能很徹底的分清到底是誰對誰錯,往往是誰都有錯,不同的是錯多錯少。倘若每位當事者都能承擔起自己的那一份責任,認真地檢討自己的不足,那還有什么事情解決不了呢?
部門與部門之間也是這樣,當別人給我們指出不足時,首先不是去反駁、去爭辯,而是先作檢討,確實錯的,馬上改,確實沒錯的,也作個警示,以便更加重視。
態度決定一切。同樣的事,態度不同,結果也就不同。所以,要想把事情做好,必須先把態度端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