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鐵路運輸創新管理經驗交流
鐵路運輸是我公司生產經營運行極為重要的“大動脈”,每年鐵路運輸的總量占公司進出廠物資總量的85%以上,尤其是近幾年來,公司加大工藝結構調整,加速發展,加快向“國家特大型企業”、“中國南方建材精品基地”兩大目標邁進。隨著第一輪、第二輪技改項目的竣工投產,公司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進出廠物資總量,特別是鐵路運輸量也急劇增長。在此背景下,運輸部作為鐵路運輸的組織者嚴陣以待,著眼大局,創新管理,克服運能不足、設備老化、人員精簡等困難,在提升運輸高效管理,保障鐵路動脈暢通方面開展了實有成效地工作。而實施以半軍事化促進運輸整體效益提升為目的的鐵路運輸高效化管理,是達到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運輸能力和經濟效益,實現鐵路運輸由粗放型管理向規范化、高效化管理的戰略轉型,滿足公司生產擴張的有益途徑。據統計,鐵路運輸總量由1997年的1184萬噸增至~年的2227萬噸,鐵水運量則由1997年的87萬噸增長到~年的360萬噸,增幅分別達%和%。同時,生產崗位人員減少四百多人。
一、創新管理思路實現運輸跨越式發展遵守基礎
我們先來關注一組數據:鐵路運輸總量97年1180萬噸-XX年2227萬噸;鐵水上山量97年87萬噸-XX年360萬噸;局車停時97的24小時-XX年14小時;區間運輸:97年197萬噸-XX年316萬噸;進出廠車輛97年183輛-XX年393輛;在崗人員97年2240人-XX年1650人;機關科室98年8個科室――XX年4個科室;管理人員98年114人-XX年86人;機車狀態:蒸汽機車12臺,內燃機車15臺,其中蒸汽機車全部進入淘汰,超齡期限。
運輸總量在逐步攀升,崗位人員在逐年減少,機車動力嚴重不足,運輸部在短短幾年內靠什么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答案只有一個,創新管理機制,在創新中尋求運輸突破。一、創新運輸模式,發揮運輸最大潛力滿足公司生產需要。近幾年來,公司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能與運能的矛盾進一步惡化,運輸部在管理機制上明確規定了相關部門責任與權力,強化了運輸生產管理體制和監督體制,建立適應公司發展運輸長效機制,對現有的運輸組織全部實行動態管理,全程監控。同時,打破傳統運輸組織模式,采取以變應變,以變制變的運輸組織模式,突出重點落實“以裝促卸,以卸定裝的原則”加速車輛周轉,提高運輸效率。其中鐵水上山保供方案,8#、7#高爐技改運輸方案,壓縮局車停時,區間普貨運輸正點方案等,均在原有的制度上、措施、管理上、考核上進行創新突破。就鐵水上山而言,全長24公里鐵路線,區間4個莊,彎道多、道口多,確保運輸安全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但運輸人卻做到了。從制定第一套鐵水上山運輸方案起,到隨時做到滿足公司鐵水上山需要。運輸部采取了因崗設人、分段管理、逐步提高的鐵水上山高效化管理措施,科學的決策、嚴謹的管理,確保了公司鐵水上山由“量”到“質”的快速轉變,為公司加速發展提供堅實的運輸后盾。二是優化人事制度改革,實現準軍事化管理。人力資源發揮與運輸管理有機的結合,為運輸部近幾年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矗97年運輸部在崗人員為2240人,XX年運輸部在崗人員為1650人,大批在崗人員的優化精減給運輸管理工作帶來意想不到的難度,為了充分發揮在崗人力資源的有效發揮,XX年7月,運輸部率先在全部推行實施在崗人員崗薪工資制。由原來的崗位工資向崗薪制轉變,以“工效掛鉤原則”,“以崗定薪原則”、“兼顧公平原則”、“按貢獻大小原則”四大原則進行勞動人事分配資源改革。崗薪制的實施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加速了崗位市場化運作,加大了活工資分配比重,促進了員工崗位競爭,調動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運輸部在推進崗薪制過程中,重點向管理人員、工程類專業技術人員、苦、臟、累、險、班組長等關鍵崗位傾斜。同時對在崗人員進行準軍事化管理,實地一人多崗制,定人定崗多元化管理,推動運輸向高效化發展轉變。三是加大鐵路技改,挖掘運輸潛力,實現公司鐵路運輸自動化。XX年以來,運輸部采用鐵路技改總包的方式,先后投入2700萬資金進行鐵路技術發行完成大小技改區計20多項,其中站場布局的改造,鐵路微機聯鎖運用,鐵路基礎設施項目改造以及無線調車系統的推廣為公司發展提供運輸保障。同時,先進的工藝和先進的設備為運輸后期發展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