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社區,共育下一代
某某市是“雙擁”模范城,軍地關工委“共建”是某某市“雙擁”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多年來,一大批軍隊離退休老同志發揚軍隊的光榮傳統,充分運用軍隊政治思想工作的寶貴經驗,在關心下一代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活躍在關工委工作中的一支重要方面軍。面臨新世紀新形勢,許多軍隊老同志從重要思想的高度,進一步加深對關心下一代重要意義的認識。他們分析了“老有所為”和“老有所養”的關系,認為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是沒有退休的。發揚革命軍隊光榮傳統,積極參加關心下一代工作,是繼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貢獻,同時也使自己晚年生活過得更加充實,身心更加愉快,這樣的“老有所為”才是積極意義的“老有所養”,因而對參加關心下一代工作進一步增強自覺性、責任感和榮譽感。全市軍隊9個干休所經過整頓充實,壯大了骨干隊伍,擴大了參與隊伍,一批年齡超過80歲、身體弱的老同志退出關工委一線工作,又一大批剛離職的軍隊老同志參加到關工委工作中。積極參加關心下一代工作軍隊老同志約占軍隊離退休干部的50.9%,有的干休所則達到70—80%。市關工委、市雙擁辦多年來還多次與駐軍各大單位聯合召開軍地關心下一代工作座談會,繼而建立“市關工委軍地干休所協調小組”,軍地攜手,取得共識,就是要把關工委工作的重心轉入社區,與社區關工委“共建”,開拓關工委工作的新天地。
一、社區是一個新事物,進入社區首先要認識社區,了解社區。
要進入社區,首先認識社區。隨著改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社區自治成為城市基層組織的新形式。社區是社區內全體成員,包括企事業單位、學校、物業在內的共同體。它擁有豐富的資源,又是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以及社區老人和青少年的結合部,是開展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廣闊天地。進入社區還要了解社區,各軍休所老同志進社區都認真作了社會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社區居民結構、社區的教育資源(物質資源、人才資源和歷史社會資源,如革命歷史、著名人物的事跡等),特別是老年人和青少年的狀況以及下一代成長中存在的問題。這些狀況都是動態的,我們的社會調查也應該隨之不斷的變動和深入,有必要時還作一些專題調查。社會調查是關工委工作的一項基本功。進入社區的目的是幫助社區。經過一段實踐總結出來了幾條原則是:積極參與不添亂,主動配合不越位,拾遺補缺作補充,奉獻余熱不索齲怎么參與?補充什么?抓什么重點?就要通過調查研究,明確工作重點,針對實際情況制定工作計劃,研究具體工作方法,組織力量開展活動。
二、重要的是融入社區。
進入社區并非沒有障礙的,各軍休所進入社區時,往往遇到“一頭熱”的問題。鎮海軍休所等關工委到社區召開重點共建單位座談會,邀請社區主要領導參加,共同商討關心下一代工作,溝通思想,融洽感情,取得社區居委會領導的理解和支持。這樣共建座談會,有必要每年開二、三次。這“一頭熱”的問題還有另一面,就是解決我們自己的思想觀念問題,把自己作為社區的一員。如果我們抱著“做客”的思想,或者是單純地帶著關工委具體工作進入社區,就不能取得社區居委會持久的理解和支持。一位老同志說得好,我們關工委工作不能脫離社區的中心工作,要積極參與社區的工作和活動,急社區所急,幫社區所需。在此基礎上,軍休所關工委要積極推薦優秀的軍隊老同志進入社區關工委的領導班子,從組織上融為一體。盤石干休所、鎮海軍休所、海軍干休所、浦南軍休所、蓮坂軍休所等都有軍隊老同志參加社區關工委,并擔任副主任或主要成員。海軍某某水警區關工委還進而與思明區關工委簽訂“共建”協議,各軍(干)休所還與社區中的中小學分別建立“共建”關系。這些“共建”都有相應的聯系制度作保證。軍(干)休所關工委老同志進入社區后,還要與地方離退休人員打成一片,參與社區老年組織活動,如老年協會、老年大學、離退休人員黨支部等。從而向他們宣傳關心下一代工作的意義,發動他們參加關工委的各項活動,挖掘他們之中的教育人材,把他們納入社區關工委的骨干隊伍。
三、發揮軍隊老同志的優勢,抓革命傳統教育。
人民解放軍有著革命的光榮傳統,擁有豐富的革命教育資源,軍隊老同志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向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的教育。在某某解放紀念日、清明節烈士紀念碑前的青年成年宣誓儀式上,軍隊老同志向青少年宣講某某解放之戰和解放軍英勇獻身精神,成為關工委教育經久不衰的活動項目。軍隊老同志集體撰寫的《一定把五星紅旗插上某某島》的講稿成為關心下一代珍貴的教育資料。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某某前沿的海防斗爭,涌現了許多英雄人物和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某某關工委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揚的四種精神之一,就是海防斗爭中的革命英雄主義。蓮坂軍休所葉中央同志是當年著名的反敵小股襲擾戰斗中的“孤膽英雄”,榮獲一等功臣,他的親身經歷所作的報告,深受青少年歡迎,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一項保留“節目”。前埔中學校長在葉中央報告后說:“象這樣的報告在課堂上是沒有的。江山是革命老一輩打下來的,我們少年同學將來的責任是建設好江山。我們不僅要學知識學本領,還要學習革命老同志對祖國對人民的忠誠,學習他們的吃苦精神,能吃苦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海軍某某水警區關工委與思明區關工委聯手創辦的“海軍少年軍校”,已成為青少年學生國防教育的鍛煉基地。各軍(干)休所老同志還積極參與組織夏令營、“軍營一日”、“國防教育日”等活動,帶領青少年學生回部隊營地活動,既受到革命傳統教育、國防教育,又得到組織紀律訓練,深受青少年的喜愛。學校老師和學生到軍休所做客,看到所內的榮譽室,驚嘆某某軍隊老同志中有這么多立功受獎和先進模范人物。他們說:你們老同志早年參加革命,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是國家寶貴的財富,到榮譽室參觀,和老同志交流,就是一堂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課。受此啟發,浦南、蓮坂等軍休所關工委發動老同志寫回憶錄和戰斗故事,進一步充實榮譽室,更好地發揮革命傳統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