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政策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經驗材料
**鎮現有68個行政村、9個城市社區,農業人口11.7萬人,面積196平方公里。近年來,我鎮在發展農村規模經濟和工業經濟中,從實際出發,加快土地經營權流轉步伐,發展產業經濟,推進規模經營,努力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目前,全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達到2.31萬畝,其中耕地流轉面積為1.71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7%,山地及四荒地流轉面積約6000畝,占農用地面積的5%。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工作
一是加強領導,明確職責。近年來,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土地流轉工作,成立了領導小組,由鎮長任組長,信訪、農業、國土、經管等部門任成員,各部門各負其責,對土地流轉組織指導、統籌協調。圍繞發展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城鎮經濟,根據《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規定,認真解決發展與用地的矛盾。
二是提高認識,轉變觀念。作為縣城駐地鎮,隨著二、三產業不斷發展,規模不斷壯大,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在外創業,迫切要求把原承包的土地轉讓到愿意經營的農戶、經濟組織或龍頭企業,以實現比自己耕種更為可觀的經濟收入。黨委、政府認識到,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是推進農村城鎮化、調整農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有效的途徑。為此,我鎮把土地流轉工作始終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三是完善措施,積極推進。首先,政策上予以支持。近幾年來,我鎮每年都要在年初的鎮委一號文件中強調鼓勵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完善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同時,鎮與村層層簽訂責任狀,確保村、社區完善土地(耕地)承包合同書管理,農村土地(耕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的發放工作;其次,輿論上大力倡導。我鎮利用廣播、電視、宣傳欄等各種媒介經常開展農村土地流轉的集中宣傳,在鎮辦公樓重要位置,設立了電子屏幕,不間斷播放土地流轉信息;第三,經濟上給予扶持。制訂“以獎代補”政策鼓勵土地流轉,鎮里設立專項基金,鼓勵土地向種植、養殖、加工大戶或致富能手集中。開展土地整理,改善生產條件,投資1000多萬元先后完成了龐居湖、大井湖的治理,以便于土地流轉大戶開展生產;第四,服務上緊緊跟上。鎮黨委、政府成立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積極幫助流轉雙方簽訂流轉合同,經管、林業等業務主管部門不定期深入村、社區開展服務。
二、積極引導,合理布局,多種形式推動土地流轉
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建立土地流轉機構,明確權益,自愿有償,控制土地流向,引導土地多種形式流向農業優勢主導產業、經營能手大戶、規模高效項目。
一是對等互換形式。第二輪土地延包后,土地承包劃分面積較小,這樣對部分農戶規模經營,產業化發展帶來了諸多的不利因素,在農戶家庭間自發出現了自愿協商、對等互換承包地的現象,通過調整土地,使其相對集中連片,便于規模經營和生產管理。
二是農民自愿互換形式。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戶,一般都是舉家外出,他們對承包地的處理主要是通過轉包給親朋好友或田邊就近的人家經營。目前全鎮這種土地流轉6000戶,達1.3萬余畝。此類以自發為主的土地流轉形式雙方往往不遵循一定的程序與履行必備的手續,有較大比例的流轉面積,沒有通過流轉合同或者契約來規范流轉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均以“口頭協議”方式進行民間流轉,造成土地承包關系混亂,履行應盡義務、發生糾紛時容易出現相互推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