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行業關于紅大品種種植經驗材料
紅大品種煙葉清香型風格特征表現較為突出,是卷煙配方的核心原料。紅大品種因其特殊的品種特性,對各項種植技術措施的要求較為嚴格,相應的生產管理要求較高,由此造成了多年來紅大種植發展速度明顯滯后于卷煙工業需求的局面。卷煙上水平,原料方面不僅需要通過標準化生產保證煙葉質量,而且需要諸如紅大等特色品種煙葉的數量保障。為此,國家煙草專賣局對紅大品種的種植發展制定了專門的扶持政策。保山煙草也把紅大的種植發展列入“十一五”規劃,從開始紅大示范種植,到“十一五”末已達到年生產32萬擔的規模。在所有種植區域中,昌寧縣珠街鄉以“一鄉一品”區域化種植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一、珠街鄉紅大品種種植效益
珠街鄉的烤煙種植起步較早,1987年就開始發展烤煙種植。當年有煙農285戶,共種植烤煙388畝,總產量225擔,總產值2萬元。其后連年都種烤煙,到1992年形成了年種植烤煙8086畝的規模,成為全鄉主要支柱產業之一。
—,珠街鄉按照烤煙種植“一鄉一品”的要求,以全面種植紅大品種煙葉為契機,在市、縣煙草部門的幫助下,下定決心穩定并發展紅大種植。由于思路清晰,工作扎實,通過提高煙農科技種煙意識,強化整體科技措施,不斷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在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全鄉烤煙生產每年都有新的進步,煙葉品質得到了紅云集團等知名煙草企業的一致好評。在嚴格執行“雙控”政策的前提下,全鄉烤煙經濟收入較好實現了以質增效、以價增收、減量增收的目的,實現了烤煙經濟收入穩步增長,群眾生活水平由此得到了較大改善,紅大種植對全鄉社會經濟的發展意義深遠。
三年來,通過認真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的過程,烤煙效益實現并保持了持續增長的良好發展勢頭。,全鄉種植紅大1.2萬畝,種煙農戶2553戶,收購煙葉155萬公斤,實現烤煙產值1666.1萬元,稅收366.5萬元,種植效益各方面都比有極大提高。基本實現了通過調節施肥量等來控制煙株長勢長相,達到控量提質、提質增效的目的(在畝收購量減少15.21公斤的情況下,收購均價增3.24元/公斤,畝產值增302.71元,煙農戶均增收1502.02元)。
,珠街鄉烤煙生產平均水平與全縣大面積烤煙生產平均水平相比較,畝產值增78.95元/畝,中上等煙比例增6.15%,煙農戶均交售收入增1438.84元/戶,收購均價增0.39元/千克。
二、種植上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增加科技投入,重點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該鄉通過多渠道籌資,緊緊圍繞紅大品種的種植發展,全鄉逐年在小水窖建設、育苗、預整地、烘烤等方面增加科技投入,重點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為實現紅大種植的提質增效提供了硬件的保證:一是全部使用鋼架小棚培育漂浮育苗壯苗。全鄉2357個育苗小拱棚全部使用鋼架小拱棚,棚群管理規范程度大大提高,培育的煙苗壯苗率達93%以上。二是實行機械剪葉。全鄉投入資金25760元購進7臺電動剪葉機,對1450個育苗棚實行機械剪葉,確保了剪葉措施的規范落實。三是推行機耕,全面實行預整地理墑,確保深栽。全鄉充分利用小農機具補貼的政策,由政府組織、農戶自愿共購買小型旋耕機42臺,實行機耕7200畝,占總種煙面積的58.5%,既降低了煙農的勞動強度,還有效促進了深耕高墑措施的落實,預整地理墑時間比上年縮短7天,規格質量大幅度提高。四是把握機遇,全面實施“小水窖”建設,徹底改變靠天栽煙的局面。目前全鄉共建成各類水窖6867口,其中煙用小水窖4213口,為煙葉田間生產水平和質量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五是全面實施“以煤代柴”,切實扭轉局部區域“青山不青”的局面。建成3個民營蜂窩煤加工廠,充分利用上級有關以煤代柴扶持政策,全面實現了用蜂窩煤烘烤煙葉,全鄉統一配供300萬個蜂窩煤,步入了全面實施“以煤代柴”烘烤,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六是積極開展新型烤房示范。—全鄉實施強制熱風循環烤房改造250座,實施小烤房智能化改造150座,新建臥式密集型烤房2群12座。新型烤房的使用效果通過實踐,能夠較大程度的減少烤壞煙葉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