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題報告范文(精選23篇)
結題報告范文 篇1
美溪中心小學嚴格按照黃山市“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案例研究”課題實驗方案,在縣教研室和學校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全體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課題按照預定的研究方向順利推進,達到預定目標,現申請結題。
一、課題的意義
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有效研究方法。教學案例研究已被實踐證明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不僅是案例撰寫者自己改革的記錄、總結和反思,而且為同行間的交流提供了思路和載體,還可為教材的推廣和初次使用教材的教師提供指導和參考。通過案例的撰寫和研究教師將由單純教書型的教師向研究型、創新型的教師轉變。
案例研究與開發,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開展小學數學案例研究,能促使教師從自身教學工作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探索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優化策略的途徑和方法,改變陳舊的課堂教學方式,從而引起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這對于提高課改的實效性、提升教師自身的素質以及教師專業化成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案例研究是非常適合中小學教師的一種研究方法。教師撰寫自己的教學案例,是教師不斷反思、改進自己教學的一種方法,這個過程就是教師自我教育和成長的過程,也是將來自外部的教育理論與指導自己教學實踐的內在領悟相互轉化的過程。因此,我們將以創新教育和課程標準為理論指導,以新課改為依托,以現代教育技術為媒介,以人教版教材為載體,立足課堂教學的案例研究,多角度透視、觀察教學行為,改善師生交往的方式,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二、研究的目標
1.倡導“以行為反思行為”的教學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領會、理解、實踐、充實、升華新的教育理念,開創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新途徑,改進教師的教學和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收集并整理課堂教學實例,剖析影響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因素,探索和總結出適應新課改的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經驗和做法,以指導學校的數學教學工作。
3.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以專業教研人員和教研骨干為主干的新型教研組織結構形式。
4.促使廣大數學教師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養成反思習慣,在科研和教改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專業素養。通過廣泛參與的案例研究方式推動新課程理念進一步貫徹落實,促進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成長,培養一批數學教學、教研骨干。
5.形成有關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研究與思考的案例專集。
三、研究的內容
結合我校實際,本課題采用“說、講、評、思、寫”的五步式研究模式。在研究中通過“說設計、講課、評議、反思、寫案例”等環節的研討,達到既可以培訓師資又提高了研究效果的目的。每位實驗教師每學期都至少上一堂足以反映自身水平的教學展示課,并認真撰寫出一篇成功的教學論文和教學案例。相關內容包括:
、偃绾巫珜懹袃r值的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②小學數學情境圖應用與情境創設的案例
③小學數學教材新增內容的教學案例研究
④傳統應用題與解決問題對比的案例研究
⑤小學數學思想與方法的應用案例研究
、扌W數學文化的案例研究
、咝W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案例研究
⑧小學數學課堂案例的個性化分析等。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課題以個案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為主。
個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從本學科出發,針對某一課例或某一教學片斷的教學進行個案研究,提煉出共性的結論來。
行動研究法: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形成有鮮明個性的教學案例。
2、本課題以文獻分析法為輔。
文獻分析法:作為學習理論、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資料主要來源于教育理論書籍、報刊雜志以及網絡下載的相關資料等。
五、研究的過程
1、建立健全研究工作的領導機構,成立課題實驗小組;篩選出5名骨干教師組成的實驗研究隊伍。并以點帶面,輻射全校的數學教學。
2、制定課題實驗方案。申報制定課題實驗計劃,確定實驗目標。
3、以各種形式開展了課題理論學習。
1.20xx年上半年,我校開展了《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研究》課題講座。面對現實,學校課題組認為案例研究必須經歷模式化過程。一是案例撰寫模式化。案例的撰寫必須包括主題、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與啟示、案例問題這樣幾個基本要素,以保證反思的深度和廣度及案例研究的實效。二是案例研究系列化。為了便于把教學案例研究與教材縱向梳理相結合,按教學領域把教學案例研究劃分成若干系列,從每個系列中選擇若干典型課例。參與案例研究的教師至少參與其中一個系列的系統研究。三是案例研究專題化。
2.大力學習了課程標準。我校對數學課程標準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學習討論。每個學期我們都要組織學習數學課程標準。
3.開展校本培訓提高教師素質。我們就數學本體知識開展校本培訓。以數學課本新增部分、思考題、“你知道嗎”等內容為專題進行研討與學習,就數學文化、數學思想與方法等專題進行講座。對教材新增內容(如雞兔同籠問題、找次品、合理搭配、數字編碼等)進行了專題研究活動。
六、研究的成效
1.收集整理和撰寫了一批優秀的教學案例。
課題組注意做好科研檔案的整理與管理工作,要求課題實驗老師學期初做好課題研究計劃、實驗中做好實驗過程記錄、每學期圍繞自己的研究上好一節研究課,實驗每個階段完成實驗小結;還鼓勵實驗教師撰寫優質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論文等,并將各種實驗資料分類裝訂、入檔。
自課題實驗以來,我校數學教師撰寫的教學論文在市教學論文評比中獲獎1篇,縣教學論文評比中獲獎7篇。
2.建立和完善了各項教學科研管理常規。
我校進行了系列學科常規管理制度建設:
、傩1窘萄兄贫。每雙周星期四是數學學科校本教研活動時間。校本教研活動注重“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相結合,注重教師專業發展,以專題講座、“百家講壇”、課堂賞析、評議反思等為活動形式。在這樣的研究過程中,教師并不是孤獨的實踐者和探究者,教師在“同伴互動”和“專業引領”中,尋找到了專業發展的幫助和支持,彼此分享了理論和經驗。
、诩w備課制度。每單周星期四是數學教研組集體備課活動時間。集體備課制定了規范和實施程序。以教研組為單位,課例研究為載體,集體探討單元關鍵目標能力,設計能力訓練與測評模塊,把能力評價的思想貫穿于教學、觀察、反思的過程中。集體備課重視評估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備課時考慮“教學評估”和“教學反思” 。
、垡渣c帶面,共同提高。讓學科專家上引路課、骨干教師上示范課、青年教師上研討課,通過“同課異構”,在同一個課題下,各顯才能,并在備課研究中縱覽名家案例,博采眾長,并與課堂教學實踐對比反思,通過反思提升教學能力,打造“高效”課堂。
新課程實施策略的研究,把新的課程理念變成可操作的教學行為,加強了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及其實施的研究,以促進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芙處煂W習制度。a.自我研讀,做好筆記,每位教師每學期中均要求自學至少1本課改理論書籍,并需做筆記。b.經常開展學術沙龍研討,利用教科研組或每周固定學習時間圍繞專題進行交流與研討。c帶著問題廣泛收集相關資料,不斷解決新問題。交流中許多問題得以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們繼續深入研究,在教學實踐中嘗試解決。d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提倡教師網上學習和積極交流。e認真做好“師徒結對”工作,明確師徒職責,通過師傅的導育人、導教學、導科研,促使徒弟教學水平不斷提高。f開展了“學名師”活動。通過對名師的成長歷程、教學風格、教學案例、發表文章等進行研究,寫出學習體會。通過觀看名師教學視頻,開展教學反思,進行全校性的研討活動。
3.案例研究訓練了教師科研的思維習慣與方法。
、侔咐芯孔屛覀儗W會發現。案例就在我們的身邊,并不神秘,也不深奧。但沒有發現的眼睛,一切也就像并不存在似的。在教學和思考中,總會有一些美麗和難忘的瞬間在你眼前閃過。如果我們只是沉醉,這些難忘的瞬間就會像流星一樣從眼前飛逝;如果我們及時記錄教學中的點滴感悟,那么這些教學中的精彩與遺憾、困惑與頓悟就能化成文字,凝固在記憶中,成為我們永恒的財富。案例研究讓我們學會了表達的方法,增添了表現的欲望,擦亮了發現的眼睛。
、诎咐芯看偈刮覀兯伎。有了寫案例的習慣,會促使我們時刻關注身邊的每一個教育細節,無論是預設中的還是經驗外的,我們都能敏銳地發現問題,積極地用心思考,細致地加以提煉和升華。這時,問題意識、思考習慣已不自覺地成為我們的精神之花。
當寫成為習慣,我們對問題的理解會更加深刻與獨到,分析會更加深入與理性,闡述會更加自信與自如,視野會更加開闊與廣博。當寫成為習慣,我們會自覺地把讀書作為一種需求,為我們的思考積淀深厚的養分,使我們對教材更有思考,對學生的回答更能應變,使我們的教學更加從容。
5.案例研究培養數學教學科研骨干。
七、問題與反思
1、課題研究與教師繁重的教學任務之間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2.案例的寫作還要注重理論積淀。部分教師在案例寫作時,可能會覺得有話說不出、寫不好,沒有深度,好像人云亦云,這是因為缺乏理論積累,還不能從理論高度對手中的素材進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達出自己獨特的視角。
3、案例研究如何創新也是目前比較突出問題。教學案例要從別人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挖掘出新意來,要跳出僵化、死板的格局看教育,要避免平庸無奇、拾人牙慧。所以案例研究的成果與教師個人的素質密切相關,不同的教師在案例研究和寫作時會有不同的收獲,但怎樣快速有效提高教師個體的專業素養,還存在實踐操作的難度。
有了困惑就有了前進的方向。我們覺得,即使在課題結題后,也還要繼續深入開展小學數學案例研究。記得葉瀾教授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所以我們若能經常性整理我們的課堂,書寫一些教學案例,那么我們即使不能成為名師,也一定能成為一個有思想的老師。
結題報告范文 篇2
當今是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信息時代,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是提高民族整體素質和創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可靠保證。因此,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增設了包括研究性學習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
國家教育部對基礎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調整,其目標就是:著重培養學生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創造性學力,主要是通過情感體驗和探究實踐,形成掌握與運用知識、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學習態度和發現,提出問題、研究、解決問題創新意識、學習能力,及其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又提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而校經過幾個月籌備工作,今天正式開題了。我受學校校長委托,代表學校課題作開題報告,請同學研究討論。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第一個特點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第二個特點是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比較廣泛教育資料的背景下所開展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學校應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網絡以及具有專長的教師等校內現有教育資源。同時,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開發和利用當地教育資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專業技術部門(包括農村衫技術研究與推廣部門)的人力資源和研究資源,為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創造條件。
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性,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直接體驗,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要通過評價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才能,學會尊重和欣賞他人,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
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校門,積極地開展社會調查研究和實踐活動。學校必須加強組織和管理工作,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強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同時,學校加強與學生家庭、社會相關部門的溝通和聯系,共同負責學生在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的安全工作,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幫助學校有效地實施研究性學習,落實課程計劃中的相關要求。
一、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機會,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前,受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局限,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特別設立的教學活動作為必修課納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將會逐步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并從制度上保障這一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于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欲 望。
2、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研究性學習通常圍繞著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并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取得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并恰當的利用信息,來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于人和人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了解科學對于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ㄒ唬╅_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于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范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實踐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于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ǘ┨骄啃。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提出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
。ㄈ⿲嵺`性。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
結題報告范文 篇3
一、問題的提出
“美育教育應從娃娃抓起”。當前,將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觀念上的一個新的發展和追求。美育作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開啟心智、激發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種潛在力量,對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質,特別是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傳統音樂一般是指世代相傳,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樂。民族音樂,它源于生活,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并且有著豐富多彩、令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有著適合幼兒年齡特點,易于接受的內容。開發并利用鄉土音樂資源中有鮮明民族特色,內容健康向上的精品對幼兒進行熏陶教育,可以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永春地處閩南中部,有著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各種傳統民間音樂豐富,如:鼓隊舞、高甲戲、南音、木偶戲、布袋戲、山歌等。然而,當前幼兒園對具有鄉土特色音樂資源的利用較為貧乏,缺乏對周圍生活與地方本土音樂文化的挖掘、傳承與創造,以至許多富有鄉土特色的音樂漸漸失去流傳……
因此,我們試圖通過以開發利用鄉土音樂資源為主線,對弘揚民族文化,萌發幼兒愛國意識,完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踐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的教育目標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藝術教育內容,開展有家鄉、民間特色的藝術活動,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現實的。而且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還注重形成園本化音樂課程。
二、理論依據
建構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布魯納提倡使用發現學習法、陳鶴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有關藝術領域的精神。
三、研究目標、內容:
1、挖掘、整理和研究適合學前教育的音樂教育內容。
2、探索民間音樂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實踐途徑和方法。
3、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形成有效、操作性強的園本化音樂教材。
四、研究方法
文獻法、調查法、行動研究法。
五、研究步驟:
(一)準備階段
1、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曹冰潔、李晉媛音樂教育理論,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幼兒觀。
2、制定課題計劃,確定研究小組成員并進行分工。
3、研究小組成員搜集材料并進行研討。
4、課題組成員共同制定前測的測量指標。
(二)具體實施階段
1、對實驗班進行前測。
2、進一步收集有關本地區民間音樂的教育資料,學習許卓婭的音樂教育理論。
3、制定教育目標,根據目標選擇活動內容,讓幼兒在活動中初步了解并感受本地區的民間音樂。
4、探索如何在音樂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有效教育的手段與方法。
5、針對幼兒水平設計記錄表并進行跟蹤記錄。
6、能大膽運用各種表現形式來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體驗。
7、請高甲戲團、木偶劇團的演員來園表演。
8、建立學園小戲團、木偶團。
(三)總結階段
1、整理成果資料,分析相關數據。
2、匯編成果集(反思記錄、活動設計、民間音樂教材、主題活動方案、自編兒歌等)。
3、參加撰寫課題報告,課題組研究成果交流。
六、研究成果
調查結果
《綱要》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教育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社會資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課程體系,培養幼兒的本土意識和鄉土意識,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從以上列表中可以看出有62.9%的幼兒不能聽辯出本土音樂、100%的幼兒不能拍出本地音樂的典型節奏、72%的幼兒不會用樂器演奏簡單的本土音樂、82.8%的幼兒只能聽辯出一種民族音樂。經過兩年的時間,大部分幼兒對本土音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表現出強烈的探索欲望。了解到本土音樂有高甲戲、南音、布袋戲、木偶戲、鼓隊舞、游戲童謠等,高甲戲、南音是我們閩南最具有特色的戲曲,深受大家的喜愛,加深了對家鄉的熱愛。
82.9%的幼兒能拍出本地音樂的典型節奏、97.3%的幼兒能演唱3—5首的永春民間童謠,如《打鐵哥》、《掩烏雞》和《抓啄歌》等,91%的幼兒能跟隨音樂節奏節拍協調地手舞足蹈,如《天黑黑》、《一只鳥仔》、《老鼠嫁女》、《群丑獻藝》、《碰球舞》。93.9%的幼兒會用兩種樂器演奏簡單的本土音樂、90.9%的幼兒能聽辯出三種以上民族音樂。在游戲中學習,身心愉快,并初步感受并喜愛家鄉民間藝術中的美。我園將本土音樂引入到幼兒園的音樂教育中,不僅開拓了幼兒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還增強了對本土音樂的審美敏感性,體驗了創造與表現的快樂,激發了幼兒熱愛鄉土文化、愛家鄉的情感。
實踐成果
在開展課題研究中,我們把幼兒與老師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給了教師、幼兒一個非常自由、自主的空間,鼓勵幼兒主動參與,做學習的主人。從查找資料、主動發問、參與環境創設、參觀訪問等都能看到老師和孩子忙碌而愉快的身影,幼兒與老師成了活動的主體。20__年4月,民間舞蹈欣賞《碰球舞》參加省音樂課題組觀摩活動,20__年5月節奏活動《采茶撲蝶》園課題組觀摩活動,獲得專家的好評;20__年10月藝術活動《小小新娘》獲馬來西亞幼教考察團的高度贊賞;20__年12月藝術體驗《群丑獻藝》參加縣青年教師優質課評比獲一等獎。20__年1月《幼兒園開展本土音樂欣賞新視點》一文獲泉州市幼教年會論文評比優秀獎。學園匯編了兩本教師反思集、活動設計和經驗總結,取得了一些成果。
教學上的收獲
1、營造濃郁的氛圍,對幼兒進行本土音樂的熏陶。
幼兒是在與周圍環境主動、積極的相互作用中成長的。環境對幼兒的成長是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注重設計環境,豐富環境,變化環境,利用環境對幼兒的熏陶,使幼兒感受本土文化美。
首先將本土音樂融入到各年段的早操、午間操中;利用晨間、下午起床、離園等自由活動時間播放閩南歌曲、童謠、樂曲、戲曲等,教師引導幼兒在本土音樂縈繞的環境中心情愉悅地自由游戲、活動。
其次教師在各種活動區增設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游戲的玩具材料,如體育角的兩人三足、竹高蹺、滾鐵環;動手角的“東西南北中”;音樂角的拍子響拳、壓腳鼓;表演角的高甲戲、惠安服飾、木偶表演;閱讀角的家鄉小傳、自制民謠小圖書等,便于幼兒耳聞目染、潛移默化的了解本地民俗音樂文化。
此外根據主題開展的不同時間,通過布置臨時性的墻飾,對幼兒進行本土音樂文化熏陶。如:在開展《服裝設計師》活動時,將收集到的高甲戲、梨園戲等照片、戲服和頭飾等掛在“曲苑雜壇”舞臺四周,使幼兒真切感受到地方劇種的精華所在;在“精彩十分”設計、動手制作高甲戲服、教師與幼兒共同制作閩南地方劇種中各種人物的臉譜;在表演角中進行自編自演。又如:春節、元宵節傳統節日活動中,在活動室周圍布置永春鼓隊舞、碰球舞、拍胸舞圖片、幼兒制作的花燈等,并在節日中利用中國結、紙、燈籠、紅綢等別具民族風味的工藝品進行裝飾,讓幼兒置身于民族工藝的海洋中,體會到家鄉的美,先人的和,傳統的樂。
2、選擇適合的素材,激發幼兒探索本土音樂的興趣。
本土音樂雖然來源于生活,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土音樂都是適合幼兒,關鍵在于音樂作品的藝術形象要鮮明、生動,所描寫的內容應是幼兒生活中比較熟悉和興趣的事物,思想感情要能喚起幼兒的情感共鳴,這樣更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喚起他們欣賞的興趣,充分發揮幼兒的聯想和想象。
首先,挑選淺顯易懂,幼兒興趣的素材。如南音——《正月點燈紅》《直入花園》《春節良宵》;永春民歌——《手巾歌》《園內開花》《心花怒放幸福來》;永春游戲童謠——《天黑黑》《掩烏雞》《雞角公》《祛啄歌》《楸楸雞》《打鐵歌》;高甲戲——《新娘上轎》《群丑獻藝》等等。《天黑黑》這首用方言朗讀的民謠,詼諧有趣,朗朗上口,字里行間透露出民間藝人在文字編排上的深厚造詣?梢栽诶收b上配上了閩南地區南音表演中常用的響掌、拍子、壓腳鼓等民間樂器,家鄉的味道更濃了。這些歌曲的內容生動、有角色、有情節、藝術形象特點鮮明,受到幼兒的喜愛。又如高甲戲《群丑獻藝》的舞美獨特、新穎,表情詼諧有趣,采用了唱、念、逗的不同藝術形式、表現手法,歌詞淺顯易懂、節奏明快,民樂配上響盞活潑韻律,幼兒朗朗上口,易學便記,幼兒體驗了欣賞——感動——體驗——表現——創造的學習過程,幼兒在歡歌笑語中領略了人生生活的真諦、美好,產生對音樂活動較為持久的興趣和向往,使幼兒獲得更多的體驗審美愉悅的機會。
其次,挑選具有教育作用,幼兒興趣的素材。音樂教育是用音樂打動和熏陶幼兒的心靈,引導幼兒熱愛音樂、熱愛生活。我們在選取教材時注重選擇健康向上的內容,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多方面協調發展,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良好個性,為一生打好基礎。例如木偶戲的傳統曲目《石敢當》、《沉香救母》、《火焰山》等都是宏揚民族正氣,激發人們勇敢、善良、勤奮等良好的品質。又如童謠《楸楸雞》中,押韻的兒歌與手指游戲相結合,潛移默化地教育幼兒多吃蔬菜;《雞角公》是教育孩子要自覺的讀書,還會幫媽媽做事。這些資源即蘊涵著許多文化藝術知識,又有著濃厚的民俗風情,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傳承性,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我們將其融入到幼兒生活中,整合各個學科的知識經驗讓幼兒感受、體驗活動的樂趣。
結題報告范文 篇4
一、研究背景
如今工業發展很快,酒釀這一傳統中國食品的制作進程漸漸轉至工業化,而手工制作酒釀的方法已經沒有多少人了解,所以我們提出該研究課題,期望能更多的掌控酒釀的制作方法和關于酒釀的知識。
二、研究目的
我為本課題所定的目的為:
1、了解酒釀的常識,包括酒釀的來源、酒釀的別稱、酒釀的發展等。
2、掌控酒釀的傳統制法,能自己親手做出酒釀。
3、學會分組研究,自己總結歸納,及時發覺不足并進行改進,最后做出總結。
三、研究資料及方法
本課題小組分成三小組進行研究:
1、【資料調查】:借助各類資料了解酒釀的來歷和它的演變進程、明白社么是傳統好處上的酒釀,收集關于如何制作酒釀的進程,制作出一份做酒釀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制作進程,為問卷和實踐小組服務。
2、【問卷調查】:設計一份問卷,其中應包括調查者是否吃過酒釀,是否愛好吃酒釀和對酒釀味道的評判,對釀的來歷的了解,并且是否了解酒釀的制作進程。然后完成這份調查,并且進行統計,得出結論。
3、【實踐操作】:動手實踐,在掌控如何制作酒釀后,嘗試著自己收集材料,依照步驟制作酒釀,完成制作后能明白自己的成品是否存在缺點,并進行反復嘗試和改進。
四、研究進程
研究分四個階段進行,估計9周完成。
第一階段:針對【資料調查】開始收集資料,能夠透過詢問身邊的老師同學或家長,也可透過網絡、電視節目、報紙及雜志來獲取信息,最后以PPT的情勢或以打印稿的情勢完成。
估計2周完成
第二階段:針對【問卷調查】與【實踐操作】,開始著手與問卷的'制作和關于酒釀的制作。
估計2周完成
第三階段:針對【問卷調查】開始發放問卷,并且收集問卷;【實踐操作】開始對完成的酒釀進行評判與改進。
估計3周完成
第四階段:針對【問卷調查】與【實踐操作】得出的結論進行總結與歸納,做出最后的小結,最后以打印稿的情勢完成。
估計2周完成
五、研究成果
第一我們課題【資料調查】小組開始著手尋覓資料,并找到了酒釀歷史悠久,它源于漢,盛于清,是蒸熟的糯米拌上酒酵,發酵成的一種甜米酒,而且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別稱醪糟、甜酒、甜米酒、糯米酒、江米酒、酒糟等,還知道了酒釀甘辛溫,含糖、有機酸、維生素B1、B2等,可益氣、生津、活血、散結、消腫等酒釀帶來的好處。
在了解了酒釀的知識后,【問卷調查】與【實踐操作】小組開始分別制作問卷和制作酒釀。在問卷中我們提出了關于酒釀歷史、是否愛好吃酒釀、是否了解酒釀的好處和如何制作酒釀等問題。在完成調查后,發覺同學們廣泛聽說過酒釀,且大部分同學都愛好吃酒釀,但在酒釀的歷史與制作方法方面卻很生疏,在完成問卷后,同學們普遍對酒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與此同時,【實踐操作】小組已經開始著手制作酒釀,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都掌控了制作酒釀的步驟。經過了幾周的努力,同學們都各自有了收獲,并且酒釀也有了成品。圖附:
之后,在指導老師進一步的指導下,制作的酒釀有待改進,有的糯米比較硬、有的味道較淡,在進一步的改進下完成了更好的作品。
最后,在總結了各小組的資料后,完成了一封關于酒釀的PPT附:
六、關于本課題研究存在問題的反思
在本次課題研究中,【實踐操作】小組在制作進程中問題較多,例如水溫、酒酵的用量、放置時間等,但在老師的教誨下,問題一一解決了,并獲得了很好的成效。【問卷調查】小組在完成調查后,發覺同學們廣泛聽說過酒釀,且大部分同學都愛好吃酒釀,但在酒釀的歷史與制作方法方面卻很生疏,在完成問卷后,同學們普遍對酒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透過這次課題研究提高了我們的綜合素養,也拓寬了我們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真正學會了一項本領,我們堅信我們選取是正確的,我們的研究是有價值、有好處的。
以上是我們對于課題研究的階段總結,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這也正是我們在今后需要改進的地方,整體來說本次研究型課程獲得了成功。
結題報告范文 篇5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口語交際”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一個重要而嶄新的課型。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主要包括聽說能力、交際能力、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的培養等等。聽人說話能領會主要內容,能用普通話清楚明白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其中重在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谡Z交際要講究文明禮貌,養成良好的聽話態度和語言習慣,聽人說話要認真,傾聽要認真耐心,要邊聽邊想,理解主要意思。要堅持說普通話,愿意與別人進行口語交際,態度大方而有禮貌,不理解的地方要向別人請教,有不同的意見與別人商量,能主動積極的進行口語交際。然而在實際口語交際的課堂上,有許多學生嘴巴很“緊”,不是他們不會說、不能說,而是害怕說話不當、舉止失措而被老師批評,害怕一旦說錯被同學笑話。這些問題已成為不少學生口語交際中的心理陰影,嚴重影響了課堂互動氛圍的形成。“口語交際”這一教學內容的安排,主要在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促進學生口語語言和內部語言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綜合素質。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學習新課標后,使我領悟到口語交際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職責。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我認為,在當前的教學中,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
1、口語交際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口語交際有利于增強學生之間的交往,消除學生交際時的羞怯心理。使學生無論在社會的大環境中或者班級的小環境中,都能達到敢說,大大方方地說。
3、口語交際使學生在相互的說、練、演的過程中,感受到別人的關愛,同時也學會了去關愛別人。這樣的交流,孩子們收獲的不但是知識,是表達能力,更是具有了良好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三、研究的目標
1、在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生雙向互動進行交流,把話表達清楚,讓對方聽明白。
2、培養學生態度大方,有禮貌,注意使用禮貌用語。別人講話時要認真傾聽,不要隨便插話,提建議要委婉,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
3、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通過情感交流,促使課堂充滿生機,體現人本主義思想和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維狀態,最大限度地發揮個性潛能。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途徑和方法,全面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四、研究內容
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多種切入點,創造各種機會,生動活潑、扎實有效地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開放教學思想,樹立大語文觀,開拓口語交際訓練渠道,讓學生時時處處樂于交際;開放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學會交際;促使教學主體的開放,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善于交際,樂于交際。
五、研究方法
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和學生已有交際能力的差異,以及《課程標準》對各學段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達成的不同要求。把自己所帶班級作為研究對象,并確立相應的對照班,展開課題研究。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1、文獻研究法: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根據課題的需要,查閱、分析、整理小學“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方面的相關文獻資料,全面、正確地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問題,進而總結出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模式。
2、調查問卷法:結合小課題和教學實際,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口語交際的實際水平。
3、行動研究法:在實施課題計劃的`行動中,注重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對計劃及時作出調整和修改,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的處理,得出研究所需要的結論。
4、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常性地進行反思、交流、討論、總結,不斷提升理性認識,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課題研究時間:20xx年5月—20xx年12月
(一)準備階段:(20xx年5月-20xx年8月)
查閱相關文獻,前人關于口語交際能力的研究。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家庭背景、學生口語能力、用語習慣等)作問卷調查分析,制定實驗方案。
。ǘ⿲嵤╇A段(20xx.9~20xx.12)
根據制定的實驗方案舉行口語交際教學活動。
準備教學素材,制定相應的課堂教學方案組織課堂教學。根據課堂教學方案的內容設定口語交際實踐活動的內容,定期組織口語交際實踐活動以檢驗教學效果。根據教學效果調整教學方案。
。ㄈ┛偨Y階段(20xx.11~20xx.12)認真總結實施階段的教學情況,初步形成小學口語交際課堂教學模式。撰寫實驗報告,組織結題。
七、課題研究的過程
今年5月份我將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上傳于博客后,專家對課題研究方案進行了指導,通過研究和分析,針對專家的建議,我認真的對課題研究方案進行了重新修改和調整。
6月份,在前段做好充分理論準備的基礎上,結合小課題和教學實際,給一年級學生和家長發放了調查問卷,主要從學生對口語交際課堂教學方面進行調查,為了得到可信數據,所有問卷均記真實姓名。我對本班57名學生的口語交際現狀進行了調查,情況如下:
1、在調查“你喜歡上口語交際課嗎?”這一問題時,有76%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很喜歡”,有23%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碰到感興趣的我就喜歡”,還有1%的學生選擇了“不喜歡”。
2、在調查“你認為口語交際就是看圖說話嗎?”這一問題時,34%的被調查學生認為是的,66%的學生認為不是的。
3、在調查“上口語交際課時你能聯系自己的生活說話嗎?”這一問題時,63%的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能”, 36%的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偶爾能”,1%的學生選擇了“不能”。
4、在調查“你覺得看書和看電視,哪個你更有興趣?”這一問題時,63%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看書”,25%的學生選擇了“看電視”, 12%的學生選擇了“兩個都沒興趣”。
5、在調查“在家里,你是用普通話與家人交談嗎?”這一問題時,54%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是”,45%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有時用普通話,有時用方言”,1%的學生選擇了“用方言”。
6、在調查“你希望老師多開展些口語交際活動嗎?”這一問題時,68%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非常希望”,18%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隨便”,14%的學生選擇了“不希望”。
7、在調查“上課時,你踴躍舉手發言嗎?”這一問題時,37%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是的”,54%的學生選擇了“有時”,9%的學生選擇了“不怎么舉手回答問題”。
8、在調查“你喜歡和別人交談嗎”這一問題時,13%“很喜歡,和陌生人交談一點也不害怕”,68%的被調查學生選擇了“如果對方是我熟悉的人,我就喜歡和他交談”,19%的學生選擇了“不太喜歡說話”。
9、在調查“在和別人交談時,能做到態度自然大方并且注意文明禮貌嗎?”這一問題時,74%的被調查學生選擇“能”,14%的被調查學生選擇“有時能”,12%的學生選擇了“沒太注意”。
10、在調查“別人講話時你能認真聽嗎?能明白別人講的是什么嗎?” 這一問題時,77%的被調查學生選擇“能”,19%的被調查學生選擇“有時能”,4%的學生選擇了“不能”。
通過這次調查,讓我對低年級口語交際課的現狀有了一個更為全面和客觀的了解。
1、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口語交際課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活潑生動的形式受到絕大部分學生的喜愛,他們大多數都希望老師多開展些口語交際活動。
2、從調查中可以發現,自己對待口語交際課較為重視和認真,注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不斷改變學習方式,從而使口語交際課更為生動有趣。
3、在調查學生上“口語交際”課時你能聯系自己的生活說話嗎?這一問題時,發現一小半被調查學生選擇了“偶爾能”,分析原因,可能自己在課堂上的引導和對聯系學生生活上存在一些問題。
4、在調查學生“上課時,你踴躍舉手發言嗎” 一半的學生選擇了“有時能”,說明自己在引導學生說話還存在一定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便削弱了學生的積極性,在以后需做進一步的調整。
5、《大綱》開設口語交際課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更好地為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人際交往提供服務,不過從調查的結果來看,效果不是特別好,首先自己在這方面重視還不夠,日常中指導聯系的較少;其次由于自己在聯系實際這方面對學生滲透不多,從而使學生自身也不太會把口語交際課所學的內容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建議自己今后在這方面要進行一定的修整,要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7-8月份,利用暑假時間學習了相關書籍和資料,及時整理,將好的思路和方法運用到我的課題之中。
9月份至今我積極準備上好每一節口語交際課,激發學生喜歡口語交際課,使“口語交際”教學聯系兒童生活實際。
1、激發學生的口語表達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1)多賞識兒童,增加學生的自信心。(2)多讓兒童體驗生活,留心生活,觀察大自然,鼓勵他們大膽地說生活。(3)多和兒童聊聊他們喜歡的生活話題。
2、營造口語交際的和諧氛圍,保護好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小學生大膽進行口語交際的前提。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走向民主,寬容,對學生的發言要給予肯定,對學生的觀點要給予尊重,要允許他們出現錯誤,理解他們的不足,盡量采取表揚或獎勵的方式,鼓勵他們進行口語交際。教師可以作為一個聽眾、朋友,與學生一起聊天、討論,進行沒有心靈距離的交流。營造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生生關系。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顯然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如果有學生在說或表演時,其它學生不屑一顧、竊竊私語甚至進行人身攻擊,試問有幾個學生能順利、輕松地完成口語交際呢?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學會尊重,學會合作。既要學會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也要學會傾聽、補充和幫助。
3、利用生活實踐活動,增加口語交際的機會。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交際活動,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活動將“口語交際”引入學生的生活實踐。如參加學校組織的重大節日慶祝活動,參加課本劇表演、講故事比賽;參加校干部、班委競選;每周一的國旗下演講……這些活動將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以鍛煉和展示,他們將用自己的智慧、口才學習與別人打交道、請求幫助、解決問題。生活是大課堂,教室是主陣地,我們做教師的要處處留心,做“口語交際課”的有心人。如教《教你學一招》一課時,通過觀察,我發現班里近來男生喜歡玩溜溜球,女生喜歡編繩子等。于是抓住機會讓孩子互學本領。課堂上首先讓學生展示自己學的本領,其次讓學生說說學本領的過程,然后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看誰的本領最高,看誰把學的過程講得最清楚,最后鼓勵本領高的學生當老師教大家。這樣一來學生在快樂地玩中不知不覺進行了口語交際。
八、研究結果與成效
1、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了提高。特別是一些不愛說,不敢說的孩子有了表達的信心。
2、課堂氣氛活躍了很多,為練習寫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初步形成小學口語交際教學模式。
九、存在問題及改進
在進行課題研究的這段時間里,雖然經歷了很多困難、迷惑,但我還是堅持下來了。同時在教研的過程中也發現了許多問題,第一次嘗試小課題研究,對課題的理論構建能力顯得力不從心,還需要加強學習。本學期我帶一個班語文兼班主任,還帶兩個班的思品課,繁雜的工作讓自己不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好好做教學研究工作。而且所帶班級學生人數偏多在進行研究時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所以本學期小課題的研究時間非常緊張。針對這一情況,解決的辦法就是要求自己克服困難多辛苦一些。合理規劃時間,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積累教育資源,總結研究成果。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對遇到的問題做好記錄,斟酌對策,不斷完善。對于小學生口語交際教學的研究僅僅通過結題報告進行了一些經驗總結與探索,還遠遠不夠,這個工作還要繼續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口語交際教學的幾種有效方法》徐穎 小學語文教育
2、《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論口語交際教學的策略》 韓艷梅 教育評論
4、《小學語文新課程案例與評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5、《構建小學生口語交際的互動環境》 姜亞杰 上城教育研究
6、《做最好的老師》 李鎮西 漓江出版社
7、《小學口語交際教學理論與示例》 費蔚 浙江教育出版社
8、《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孟慶茂主編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日期:20xx年X月XX日
結題報告范文 篇6
1.研究問題的提出
問題的提出實際上就是研究報告的開頭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這部分主要內容是寫清楚這一課題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價值和意義,以及這一課題目前在國內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現狀,研究這一課題預計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研究理論框架。在這一部分還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設是什么,假設用語是否明確、是否具有可檢驗性,對課題假設要進行充分的論證,當然可以參考課題立項申請報告中的有關內容。
2.研究報告的題目
研究報告的題目就是課題的研究報告。如“小學三年級數學思維能力訓練報告”;“‘成功教育’實驗報告”;“‘和諧教育實驗階段性成果研究報告”;“‘初中語文教學思維訓練’實驗報告”;“利用電教媒體優化課堂結構,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初中課堂教學tet模式實驗報告”等等。一般在題目下面都應該寫清楚課題研究組或課題研究報告撰寫人姓名。
3.課題研究的方法
在這一部分主要寫明進行這一課題研究所選用的方法。包括:
。1)根據課題的特點,選用何種研究方法。
。2)研究對象(即樣本)的取樣方法、數量(即容量)、條件(即研究前所具備的水平)。要求取樣方法科學,樣本容量合適且具有代表性。
。3)根據所選用的研究方法確定研究設計。
(4)明確操作定義。即對課題研究中所涉及的相關概念給出明確的定義或解釋,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對研究的變量給出明確、具體的測量方法和統計檢驗方法。
(6)對課題研究的無關變量給出控制方法。
。7)課題的具體實施程序。即研究時間和步驟。
4.研究的結果
“課題研究成果”這個部分是整篇結題報告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一個結題報告寫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準確地反映課題研究的基本情況,使課題研究成果具有推廣價值和借鑒價值,就看這部分的具體內容寫得如何。一般說來,這部分的文字內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結題報告的一半左右。
“課題研究成果”這個部分內容的表述,要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不要只講實踐成果,不講理論成果。一個結題報告的研究成果,應當包括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兩個部分。不少的結題報告,是這樣陳述研究成果的:我們通過研究,開設了幾節公開課、觀摩課,發表了多少篇論文,獲得那一級獎,在cn刊物和那些匯編上發表了幾篇文章,有多少學生參加什么競賽獲得了那些獎項;蛘呤,通過研究,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獲得了哪些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提高等等。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僅是屬于實踐成果。一篇結題報告,單單這樣陳述,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樣的陳述,別人無法從你們的研究成果中學習到什么,這樣的研究成果沒有什么借鑒推廣價值。具有借鑒價值和推廣價值的,往往體現在理論成果部分。有的同志認為,我們的課題研究沒有什么理論成果。其實不然。我們所說的理論成果,就是我們通過研究得到的新觀點、新認識,或者新的策略、新的教學模式等等。這些新觀點、新認識、新策略、新模式,又往往與我們在“研究目標”或“研究內容”中所確定了的要達到的成果密切聯系。例如,有項研究閱讀教學的課題所確定的研究目標是:要通過研究,“建構具有主體性、開放性、實效性、體驗性、創造性的自主探究、激勵成功的閱讀教學新模式,研究探討該模式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基本操作程序和常用操作程序以及操作該程序的有效展開和運作的基本教學策略”。那么,在“研究成果”中,具體陳述所建構的新模式是什么,以及基本原則、操作程序、基本教學策略等。這些就是研究的理論成果,這樣的研究成果才有借鑒和參考的價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陳述不能過于簡略。有些課題在研究過程中,撰寫出多篇學術論文。這些學術論文,就是課題研究的部分主要成果。在結題報告“研究成果”部分,要將這些論文的主要觀點提煉、歸納進去。有的結題報告是這樣陳述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成果詳見什么什么論文。只是這樣的陳述是不行的。如果一個課題分為幾個子課題來研究,在結題報告的成果表述中,也要將這幾個子課題研究的成果進行提煉、歸納。在提煉、歸納時,應注意不要只是簡單地羅列這個子課題的主要成果是什么,那個子課題的主要成果是什么,而應融會所有子課題的主要研究成果,歸納出幾點。同時也應注意這些子課題的研究成果必須體現所確定的研究目標。*
第三,有關課題的研究經驗或研究體會不要在“研究成果”這個部分來陳述。一般說來,一個研究課題在通過結題驗收以后,課題組還需要進行總結。這個總結,就要總結課題研究的經驗,談及研究的體會。而在結題報告中,就不要陳述這兩個方面的內容。
(實驗)課題研究的結果是研究報告的主要部分內容。這一部分要求客觀、真實地對研究的材料和數據進行分析,既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實際上就是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分析和邏輯分析,因此,在定性分析時要避免研究者主觀判斷,以陳述研究所取得的事實為主。這樣的目的是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到下一部分對這一研究結果的討論中去。對定性分析的信度檢驗可以用公式計算:(n為對同一內容加以分析的研究人數)。在定量分析過程中,應該把研究過程中所取得的有關數據經過統計、分析、檢驗后的結果列出來,能以圖表的形式表示的,應該盡可能地用圖表的形式表示,并且圖表要求清晰、合理,使讀者一目了然。在定量分析中,主要是
、儆嬎銛祿钠骄鶖、中數和眾數,判斷數據的集中趨勢程度;
、谟嬎惴讲睢藴什詈妥儺愊禂,以判斷數據的離散程度;
、塾嬎銟藴史謹狄耘袛嘌芯繉ο笤谌后w中所處的相對位置;
、苡嬎阆嚓P系數用以判斷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程度;
、葸\用統計檢驗,解析和鑒別研究的結果。關于數據的檢驗分析,主要有:z檢驗(適用于大樣本容量的顯著性檢驗,即容量大于30,它是用正太分布理論來推論差異發生的概率,從而判斷兩個樣本平均數的差異是否顯著或者判斷樣本與總體平均數的差異是否顯著);t檢驗(適用于小樣本容量的差異顯著性檢驗,即容量不大于30,與z檢驗一樣,它是判斷兩個樣本平均數的差異是否顯著或者判斷樣本與總體平均數的差異是否顯著);f檢驗(用于對多參數進行假設檢驗);檢驗(適用于計數數據的檢驗,用來判斷研究結果與理論假設的期望值之間的差異)等等,對于各種檢驗的方法可參考有關教育統計分析書籍。對于那些不是數據的結果,但對研究結果很有價值的資料,如研究對象的行為表現等也要在這一部分里列出。
5.討論部分
這一部分就是對有關數據的統計結果進行說明,闡明這些數據說明了什么,并分析和評價研究的結果和意義。在這里可以闡述個人對研究的結果的見解或觀點。
6.結論部分
結論部分就是對所研究的問題或課題假設給出一個答案,要求簡明扼要。在這一部分中也可以對研究中有待于解決的問題給予指出。
7.參考資料和附錄
在這一部分,可以對研究報告中所引用的或者是提到的資料注明其出處來源,以備讀者進行查對。參考資料的排列格式一般是:
①如果是期刊資料,則注明作者姓名、文章標題、刊名、刊號。
、谌绻菚Y料,則注明作者姓名、書名、出版社名、出版時間、頁碼等。
結題所需的材料
教育科研結題是整個課題研究的工作總結、是對研究成果的鑒定。對一個教育科研課題的結題工作,需要哪些材料呢?一般需要準備如下材料:
1.結題申請報告;
2.課題立項申報報告;
3.課題立項批復通知;
4.課題研究的階段性總結;
5.課題研究終結性結題報告;
6.附件:
。1)課題成果;
。2)課題的有關研究材料等。
審閱結題材料
在收到課題提交的結題材料后,即由專家組對結題材料進行審閱,一般而言,專家組主要是審核材料中對課題的研究情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課題的選題意義如何;
。2)課題的研究設計是否科學、合理;
。3)課題的研究過程,包括管理過程是否科學;
。4)課題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確,特別是有關變量的投放、控制、資料和數據的收集是否科學、充分等;
。5)課題的研究成果如何,特別是有無充分的數據、資料加以說明和論證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課題研究成果的價值如何等;
。6)課題研究的特點有哪些?
。7)課題研究還存在哪些問題,對課題的進一步研究有什么建議等。
專家組在完成上面幾個方面的工作后即可要求召開結題論證會議。專家組一般應在開結題論證會前一個星期對材料進行審閱。
結題論證會議議程一般如下:
1.專家組聽取課題小組對課題研究的簡要說明或簡要介紹,也可以對結題材料進行進行補充說明。
2.如有必要專家組也可以進行聽課或到有關科室查閱核實有關數據,也可以召開小型教師、學生座談會、聽課等。
3.在專家組完成聽課或召開小型座談會,聽取課題組簡要介紹后,就可以要求課題組就課題研究的有關問題進行答辯了。
4.在完成答辯會后,專家組召開會議,進一步討論對課題成果的評價。
5.專家組向課題組公布及提交對課題研究成果的評價結果,專家組的評價結果可以作為課題研究的成果認證依據,也可以作為有關科研評獎依據
結題報告范文 篇7
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心小學,是一所先進學校,1996年3月,我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的《小學生生活作文研究方案》被列為蘇州市教育科研“九五”立項課題,經過幾年的實踐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總結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們提出如下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生活教育理論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論借鑒和廣闊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內容。作文活動本身是生活內容的一部分,在將來知識經濟時代,會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內容即生活之內容,作文教學可以成為生活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間有多大,作文的領域有多廣,生活作文研究是我們在作文教學領域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2)寫作理論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佐證。寫作理論告訴我們,作文是生活的再現、反映、創造,學生的生活內容是學生作文的基礎,沒有豐富的生活,就沒有內容豐富的作文。教師只有研究、了解、豐富、引導學生的生活,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學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領、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繽紛的色彩。
。3)生活作文是激發學生寫作動機的良好途徑。根據活動心理學原理,兒童的寫作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寫作的內部動力。寫作必須激發學生的動機。而語言的本質特征在于它是社會的交際工具,生活教育理論指出,學生這個名詞,就是學習生活,學習人生之道。學會生活,學會交際,是人發展的必須與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學生的寫作動機,使他們樂寫、想寫,從動機走向目的。
二、研究的理論假設。
生活作文的概念假設。所謂“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師通過研究和實踐,創設條件豐富學生生活,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學習寫作,提高學生認識生活、表達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
生活作文研究的重點,是尋找溝通生活與寫作的良好途徑,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導,也不是泛泛而談寫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學寫作文,指導學生寫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學會做人。
三、研究的目標。
生活作文研究的雙向協調目標假設。生活作文研究樹立了做人與作文的協調統一的目標,所謂“雙向”,即指向于做人的目標與指向于作文的目標,做人目標與寫作目標統一,對各年級段的學生提出了生活目標和寫作目標,以期達到生活與寫作的同步前進,協調發展,最終為達到生活教育理論求真人的目標服務。
要在研究中,總結出生活作文教學的基本規律,提高教師作文教學能力,以此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認識生活的能力,使學校成為作文教學特色學校。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與原則。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論的運用與發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博大精深,我們的首選策略是通過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來提高教育教學的自覺性,真學陶,得真經,開展生活教育理論指導下的生活作文研究實踐,通過生活作文的研究實踐豐富生活教育理論的內容。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實踐才是深入的實踐,沒有生活教育理論來指導的生活作文實踐是難以得真效的,膚淺的。
2、著眼于人的整體和諧發展。教育的終極目標應當是人的發展,我們要從人的發展的高度來開展生活作文研究。作文能力本身是生活教育內容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生命形態的內容之一。我們著眼于人的整體發展,處好育德與育文的關系,特別加強了學校的德育工作,以德育促智育,以育人來育文,以作文來育人,來促進人的整體和諧發展。
3、追求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從教師與學生兩個層面達到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全體教師協同研究,為完成生活作文研究工作而努力,又要根據自身條件,保持研究個性,尋找能發揮自己所長的又能體現學校作文教學共性的模式。課題組教師開展了《小學生課外閱讀生活的研究》、《加強作前指導“點”“面”結合之研究》、《融情感教育于作文批改之中的研究與實踐》、《鼓勵性、針對性、主體性原則在作文批改中的運用》、《運用綜合講評方式,提高寫作修改水平》、《運用遷移原理,提高修改能力》、《自評自改欣賞性作文講評方法的研究》、《小學生生活作文的個性化指導》、《班隊活動與生活作文結合的研究》、《生活作文情境的創設研究》等子課題研究。從學生的層面上說,既要加強學生的作文基礎,又要實現在寫作中的個性發展,做到“保底不封頂”。
4、語文素養的整體和諧發展。作文教學改革不能離開了語文教學整體改革來進行,作文能力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表現,我們在進行生活作文研究中,與語文教學整體改革相結合,特別是與閱讀教學相結合。
5、開展作文教學規律的探索。重視規律的探索,從實踐中得到經驗,從經驗中研究規律,規律即科學,尋找大面積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規律與方法。在開展作文教學規律探索中,注意繼承傳統、借鑒他人與創新,吸取傳統作文教學的精髓,認真總結生活作文教學經驗,在探索中學會反思,學會從生活教育理論高度反思教學現象,創造出符合本校實際的教學經驗。特別加強了對生活作文基本規律的研究,對作文教學相關問題和基本問題的探討,對作文教學基本過程的研究。
五、主要措施和體會。
我們進行生活作文研究,首先理清的一個思路就是生活與作文的關系,即:作文即做人,教文以教道,生活與作文是統一的,生活作文是富于生活教育之中的。
生活作文的基本做法是:讓學生在認識生活中提高寫作能力,通過提高寫作能力提高對生活的認識能力。
生活作文主張:生活有情文有情——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善從文中品生活——指導學生認識生活;能以妙筆繪春秋——指導學生表達感受。
把生活作文置于整個教育觀念的改造的系統中來觀照。
教育觀念是教育工作的理性支撐,我們在生活作文研究中加強教育觀念的更新,在更新整個教育觀念基礎上進行生活作文研究。
在觀念改造工作中,我們開展了分層的逐步深入的工作,課題立項后,我們即成立了課題組,并不斷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組成成員。我們又成立了校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每月進行一次學習,編印一期《師陶活頁文選》,每學期編印一期會刊《求真》,參加第二、三屆全國中青年學陶骨干培訓。每學期有計劃地對全體語文教師、全體教師進行教育理論的學習、講座。編印摘編因特網網絡教育信息的《他山石》周報,成立教科中心組,定期學習,拓展教師的眼界,用科研的力量團結教師,領導觀念。
結題報告范文 篇8
社會科學課題基本完成以后,需要撰寫結題報告。結題報告的寫法沒有固定的格式,但有大致的框架結構。課題結題報告不同于課題報告。課題報告側重于研究成果的表述,而結題報告則側重于回顧過程和評價成果。從應用寫作的角度考察,課題結題報告可以分為標題、前言、正文、結尾和附件等5個部分。
一、結題報告的標題:
課題名稱和文種——結題報告。
二、結題報告的前言:
簡述課題概況,包括課題來源及級別、歷時,對課題成果的總體評價及作用意義。
三、結題報告的正文:
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1)課題的一般情況,闡述列題的背景;指明課題目標、研究思路及原則;說明研究歷時及階段,并分析各階段的主要工作和特點。
(2)課題的研究成果,簡要闡明本課題的基本觀點及其邏輯聯系;著重揭示本課題的特色和創新之處;強調本課題與實踐的關聯性,乃至在實踐工作中應用的階段性成果。
(3)課題的評價意見,自我評價——根據國內外、所在地區和同類單位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的現狀,對本課題的地位給予正確的定位,并揭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專家評價——綜述專家對本課題的意見,并點明典型評語。實踐工作者的評價——如果本課題在實踐中已有應用端倪,則可給出實踐者的反饋意見。
四、結題報告的結尾:
對與本課題相關的問題,指出進一步探索的方向;對本課題的應用推廣等問題,表明課題組需作出的努力。結尾的寫作應視情而定。
五、結題報告的附件:
列具課題組成員名單;附上課題研究過程中已發表的論文篇目,研究成果已被采納或開始應用的佐證材料,致謝等其他材料。
上述結題報告,在課題鑒定會結束以后,可根據專家意見作適當的修改。然后經課題組長簽署后存檔。根據課題級別的高低、研究成果的大小、研究者認識的深淺,結題報告將各具特色,但其總體要求是,反映全貌,突出重點。反映全貌,要求撰寫者把握從立項到結題的“全程”軌跡,把握課題預定目標、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的“全素”關節,把握研究者、評價者乃至實踐者的全員意見。突出重點,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創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實踐中已有效果的評述和將有效果的預測。
結題報告范文 篇9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課題提出
現代化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它還提供了一種新的教育著眼點,是一種改善教學、改革教育的新思路。在信息時代的今天,現代教育技術已經成為當代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
廬陽中學是一所新建學校,作為一所高起點學校,硬件建設較好。大部分教師都具備較高的教育技術能力。在此情況下,因地制宜地開展“有效技能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實踐”研究,有利于學校資源設備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有利于教學方式和教學過程的轉變以及教育質量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教師生命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另外,作為一所新辦學校廬陽中學年輕教師占87。5%以上,他們對傳統教學技能的應用還顯不足,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已成為學校師資培訓的現實需求。同時,考慮到現代教育技術畢竟只是一種教輔手段,由于條件及學科特點限制,現代教育技術不可能運用于每節課,傳統教學技能的提高在“提升教師生命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中同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著服務于教學的指導思想,我們要求教師在立足于傳統教學技能提升的基礎上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能,打造學科教學特色。
2、概念的界定
有效技能:達到預期效果謂之“有效”,掌握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謂之“技能”。這里所說的技能是指運用教育技術的能力。有效技能是指通過研修,能夠將教育技術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同時收到預期的教學教學,提升教育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把現代教育技術有效地融入學科教學之中,優化教育教學結構,提高教育質量。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促進教師傳統教育技能的拓展與創新。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豐富以自主學習軟件為載體的學科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的目的。
4.探索促進教師掌握并有效運用教育技能的途徑和方法,初步形成有效技能培訓模式。
三、研究的思路:
“實踐——反思——發展”的研究模式
四、課題研究的過程
為了使研究工作落到實處并為教學服務,我們以校本研究思想為指導,要求教師“研究自己的問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各學科組教師從學科特點入手、從課堂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出發,在!坝行Ъ寄苎芯颗c實踐”大課題范圍內共申報了六個校級子課題。
結題報告范文 篇10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山區學生的家長絕大多數都外出打工掙錢,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絕大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于是學生作業出現困難無人輔導。久而久之,他們對作業、對學習沒有興趣,甚至產生厭惡心理。怎樣培養學生的作業興趣、學習興趣有待解決。
本課題與20xx年9月通過評審,被立項為市級教師小課題。自立項后,在校領導的關心與支持下,課題組成成員圍繞課題的研究目標,刻苦鉆研,大膽實踐,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因素,努力探索培養小學生作業,(主要是語數作業)興趣的方法和策略。經過課題組成員近一年的研究和實踐,積累了一定經驗,獲得了一些啟示,引發了一些思考,現報告如下:
一、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校地處較偏遠山區,學生父母絕大多數外出打工,他們都由爺爺奶奶或寄養人監管,而絕大多數監管人沒有文化或者文化程度較低,沒有能力輔導學生的家庭作業,即使有極少數家長就近打工或在家務農,但由于他們沒有文化或少有文化或沒有時間和精力輔導孩子的作業。所以老師布置的作業他們只做簡單的,或干脆不做作業。加之小學生的天性 愛貪玩,學習主動性差,久而久之,他們由只做簡單的作業到不愿意寫作業,進而發展到不寫家庭作業。隨著寫作業的興趣和學習的興趣漸漸地淡化,最后導致他們在學校也不愿意做作業。這種現象在我校普遍存在,而且呈日益嚴重的趨勢,所以,開展此課題的研究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問題。否則將直接影響到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乃至生存大計。面對這一嚴重問題,我們將大膽開展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校的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為山區的孩子獻上一片愛心。同時,我們認為,如果此項研究有所成功,那將會為有類似情況的學校解決此類問題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因為,據我了解這種現象在我國西部經濟落后地區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開展此課題是勢在必行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而作業是教師了解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一個窗口,也是教師檢查課堂教學成敗的一個重要的反饋手段。由于小學生的貪玩天性,對作業尤其是家庭作業有很大的依賴性,往往拖欠作業,所以完成作業需要靠老師的教育和家長的監督與輔導!芭d趣是的老師!钡d趣是后天培養出來的。要培養學生的作業興趣,首先應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從而端正學習態度,知道為什么要做作業,為誰做作業?其次,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布置具有梯度的難易程度不同的作業,不能一刀切,千篇一律一個樣,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啃得動、吃得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教師在客觀評價學生作業的前提下,盡可能出現一些鼓勵性的話語。學生在作業中若出現了較以往有進步的地方時,教師應及時表揚,學生在得到老師的表揚,受到鼓勵后,自然就能樹立起寫好作業的信心,讓學生養成自主作業的良好習慣。如果作業出錯,切不可語言過激,挖苦諷刺,而是幫助他們分析眼影,指導糾錯。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逐漸養成做作業、愛做作業、自主作業的良好習慣。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新課程下的新課程標準》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都明確指出: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分依賴,過于強調介紹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轉變目前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在課題的研究和實踐過程中,按照學生的自然居住區域、年級高低、學習程度把他們編成不同的語數互幫互學興趣小組,建立組長負責制,作業督查制。課題組定期組織各年級、各學習興趣小組的語數作業展評,執行激勵措施,激發學生自主作業、認真作業、努力探究知識的學習興趣。又依據《教師法》、《教師職業道德》的有關規定和要求,注意尊重學生的人格,從不體罰或變相體罰作業出錯的學生。
《小學教育學》指出:學生的本質屬性是,學生是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的人,學生是完整的人,學生是成長中的人。新時代學生的特點是主體意識增強,獲取信息的方式多樣化,多元文化的沖擊比較大,受同等的影響較大。所以,課題全體成員謹記“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時刻注意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增強與學生的親和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進行手拉手幫扶,心與心教流。課題組成員還經常依據《小學生心理學》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方法》中指出的認知改變法、心理訓練法、心理修養法、情境陶冶法、榜樣示范法、心理咨詢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矯正,改變學生的作業態度和學習態度。課題組老師根據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遺忘規律,組織學生進行有效復習,克服遺忘,從而幫助學生降低了作業難度,增強和提高學生自主作業的興趣。經過一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全校學生的學風明顯好轉全校教師的明顯改觀。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新風尚在我校蔚然成風。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本課題研究的對象是本校一年級至六年級的學生,內容是:如何培養和提高本校學生的語數作業興趣。研究的目標是:通過調查研究,找出本校學生語數作業和學習興趣不高,作業態度淡化的主要成因,進而改變教師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學生能夠樂于學習語文和數學。樂于做語文、數學作業,全面改變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教風,全面提高本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對其他具有和我校類似的學校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具體的研究方法是:
調查問卷法:測試學生收集問題。為課題研究提供依據。與20xx年9月對全校學生進行了語數作業調查問卷。共收回調查問卷92張,結果是78人回家不做語數作業,44人不喜歡語數作業。
文獻研究法:查閱資料書,找出理論依據和政策依據,進行整理分析。
行動研究法和觀察法:關注研究對象的變化與發展。
經驗總結法:對活動中取得經驗體會進行總結。
此課題大致按3個階段來劃分完成:
第一階段為準備階段。此階段從20xx年5月份起,到8月份止。這階段小組召開座談會,確立研究課題。然后,小組成員分頭與全校教師進行大交流,大走訪,了解他們給學生布置作業的方法和批改方式,收集各位老師反映的學生對作業的完成狀況,并走訪學生及其家長對老師布置作業和批改方式的反饋意見,對全校各班學生通過問卷調查他們完成語數作業的態度和完成情況。通過召開家長會,了解家長對語數作業的布置和批改方式的反饋意見,以及了解家長對學生的作用輔導狀況。通過上述活動,為實施研究提供依據和措施。
第二階段為實施階段。此階段從20xx年9月份起大致到20xx年5月份止。根據收集到的資料信息,研究小學生作業布置與批改方式優化的方法和途徑,通過研究找出適合本校教情、學情的培養小學生作業興趣的方法和措施,對全校教師起到指導示范作用,使全校學生轉變對語數作業的態度和學習態度,全面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第三階段為總結經驗結題階段。此階段從20xx年4月份起,對課題研究的全過程進行回顧、反思、總結,找出成功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撰寫論文,為驗收結題做準備。
歷時近一年的研究和實踐探索,我們課題組成員共開展各種形式的家長會9次,組織各種形式的語數作業檢查與展評12次,召開研討會16次,上公開課12次,收集各種圖片158張,博客點擊200余次。
四、研究結果成效
通過研究,我們探索出培養小學生語數作業興趣的路徑和方法:
1、首先要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和學生平等相處。
2、適當使用激勵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多與監護人溝通。
4。適時適量給不同學生布置不同梯度的語數作業。近一年時間課題組撰寫論文8篇,教學案例4篇,教學反思5篇,教育敘事,隨筆各5篇。通過研究,端正了全校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全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明顯上升,學生樂學,教師樂教在全校蔚然成風。
五、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
1、課題自身問題。
隨著研究的開展,我們發現課題的研究對象空、大。于是我們及時在研究初期調整研究方案,把課題定位在只研究如何培養本校學生的語數作業興趣上。但是當今的教育理念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所以,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接著研究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其他作業興趣。
2、小課題研究與日常教學的時間矛盾。
課題研究必然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功在當今,利在長遠。我們學校教師人員緊張,這就給開展研究帶來了很大壓力。
3、區域學習小組成員的安全問題。
高年級學生的作業困難解決?在區域小組中,有時可能出現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導致成員之間發生摩擦,輕則影響團結,重則出現人身安全隱患。
4、個別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現反彈怎么辦?
解決思路:
1、加強學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網絡,利用外出聽課、校內研討的機會,多學習,多吸取別人的經驗,化解自己的問題。
2、多召開家長會,多進行家訪,增進與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消除一切不安全隱患。
3、經常與學生交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了解他們在學習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矯正和幫助。
4、進一步了解高年級學生的學習困惑,及時面對面進行輔導。
5、進一步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研究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
6、繼續深入開展對課題的研究,并拓寬研究領域和內容。
參考文獻
《新課程下的新課程標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教師法》、《教師職業道德》、《小學生心理學》
結題報告范文 篇11
我組申報了課題《高中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研究,經過近一年的實驗與探索我們在學生學習小組的培訓、小組成員的建設、學習小組的具體運行以及評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一、背景及意義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實施,而實施的關鍵在課堂。受傳統知識本位、考試本位的影響,當前學科教學盡管改革不斷深化,課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強,但學科教學效率低下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性變革,“教什么”和“怎么教”兩個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課堂教學的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教師問題意識偏弱,反思意識有待強化。在一種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學生態背景下,課堂教學改革的動力機制仍然缺失,學科的特色難以凸現。
陜西省秋季全面進入高中新課程實驗,可高中學科課堂仍然滯留于傳統學科教學的框架之內,未能擺脫服務于高考的慣性思維。在具體的學科教學實踐中,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學科新課堂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的區別,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學科課堂教學的任務,高中學科課堂教學有效實施的目標、途徑和方法還不太清晰。在新課程實施的具體過程中,我們的學科課堂教學面對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沒有達成實施課程標準的有效路徑,因此我們提出“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學科課堂有效教學研究”課題,開展實驗研究,探討高中學科課堂有效教學的基本形態,以期達成實施新課程標準的有效路徑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是指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教師幫助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實現了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主要包含三個基本要素:
、庞行Ч航虒W活動結果要與預期的教學總目標相一致,體現教學的目標達成性。
、朴行剩簬熒p方為實現教育目標而投入的時間、精力及各種教育資源,教育目標得以實現,包括學生知識、技能得到增長,身心素質得以進步、成熟,個性成長,創造力獲得培養以及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有了提高。
、怯行б妫航虒W目標要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較高。
三、預期研究價值
1.理論價值:
。1)積極探討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互動有效教學的新策略,包括“分層策略”、“訓練策略”、“評價策略”等,豐富有效教學理論的內涵。
。2)從實踐層面上研究互動有效教學的理念,為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提供有價值的案例。
2.實踐價值:
。1)轉變教育觀念。教學觀念的更新是教學行為轉變的前提。本課題研究有利于幫助教師正確認識新課程,正確認識教學,切實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改善課堂環境。通過有效教學努力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生活環境,引導學生改變學生傳統學習方式,主動參與知識探究,主動合作,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造就良好積極的情感體驗,使課堂學習能充分滿足師生的生活需要,實現師生共同發展。
。3)改善評價方式。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評價方式,充分體現評價尊重性、激勵性、參與性的原則。
。4)提高教學質量。本課題研究將學習的自主性和科學性作為激活學生學習的內在機制的因素,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師的教學和研究水平,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水平。
四、具體內容
1、關于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作為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問題情境通常有引入課題、提出問題、生成新知、揭示數學本質、激發學生興趣等功能,因而情境創沒對一節課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服從實際需要。情境的創設不一定都在課的開頭,同時一節課中也可能不止一處需要創設情境?刂普故緯r間。每個情境展示的時間不宜過長,通常在5分鐘之內比較適宜,否則有沖淡主題之感。盡量重復使用。為了提高使用率,應盡可能地在不同階段使用同一個問題情境,必要時可將相關情境適當改造一下。利于教學實效。創設情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便于教學的開展。如果使用某一問題情境有牽強附會之感,或者因為該情境的給出可能會削弱探究活動的思維價值,那么這個情境就不如不用。
案例1:“函數”
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數,教材采用“變量說”,高中提出了“對應說”,人教A版采用了從實際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定義函數的方式介紹函數概念,把“映射”作為“函數”的一種推廣,這種安排我在實踐中覺得更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數的概念。而具體教學過程,我為學生設計他們熟悉的“行程問題”、“比例問題”、“價格問題”,利用圖表、圖形(如課本第26頁的練習2),讓學生探究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從學生熟悉實際背景和定義兩個方面,幫助學生理解函數的本質。要求學生認識、描繪以及概括。
到了第三章,函數的應用,盡量挖掘與其它學科的聯系以及實際生活的聯系,如電話費、水電費、出租車費與用時的關系,銀行利息與存款時間的關系,保險、物價、抽獎、股票、債券等等。引導和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調查和研究,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實踐活動,在情境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發揮思維的潛能,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提煉數學,應用數學。
2、關于問題探究的有效性
明確問題。要達到探究的效果,首先要引起學生的充分注意,老師可以說“下面請大家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或“請看問題X”;其次,問題的給出要清楚醒目,表達要干脆,盡量不重復,有條件的可用投影顯示出來。
充分思考。問題給出后必須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思考時,老師盡量不作任何提示,以免干擾和束縛學生的思維。及時評價。對于學生的回答,老師要及時作出評點。
案例2:在學對數的性質時,由小組分工合作,分別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畫①與;②與;③與的圖象,讓小組的同學一起探究,圖形特征,從而得到對數函數的性質。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在列表時不少人自變量取1,2,3,圖象自然也只畫了第一象限內的一小段;而有的畫了一、四象限內的部分,就想當然,也就把曲線畫穿過軸,由于是分工,所以學生每人就不需畫出所有的圖形,有時間指正(或更正)錯誤,欣賞別人的成功,同時加深對圖形的理解,這樣既省了時間,又能達到探究互助的目的。
案例3:在研究幾類不同增長的函數模型時,我講完課本的例1后,就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在的增長情況進行比較,讓學生找出關鍵點,找出交點,在課內的探究,時間有限,數字運算不可能太復雜。而把課本的例2作為第二節上課時的復習與回顧,讓例2復雜的數字的處理簡化,直接由學生自己第一節課探究的結果來分析,得到題目想要的結論。
新課程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宗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動口、動手與動腦,在親自體驗過程中獲得發展,而一節課的時間很有限,處理好探究學習的時間與自主技能訓練的時間之間的關系,是提高上課效率的關鍵。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時也大膽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課堂教學更適合我的學生。
3、關于知識建構的有效性
依托舊知,在研究討論中生成新知。新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已掌握的知識,所以結合問題情境,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再度研究與討論來生成新知識是最常用的一種新知建構方法。
合情推理;在歸納類比中生成新知。根據已學知識,利用歸納與類比等合情推理手段來得到新的命題也能自然地建構起新的知識,這種生成新知的方法在立幾、數列、解幾等知識塊中經常使用。
展示實例,在抽象概括中生成新知。通過多個實例的展示,引導學生從中抽象概括出有關結論,這種新知生成方法比較直觀,學生易于接受。
案例4:“集合的含義與表示”
電腦設計情景:正在公路邊等公交車的乘客人群與公交車公司出車數量。實物情景:①課室里正在上課的學生;②如何用適當的語言,把課室里的同學分成兩部分,你有幾種分法?公交車,好多學生每天都要坐,他們常常感覺,要不等了好久,要不好擠,身邊的話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室里的同學,熟悉的人用不同的詞匯描述。讓學生體會原來數學就發生在身邊。
案例5:“函數單調性”,由的圖象觀察隨變化情況。函數的單調性,教材編寫的很好,從圖形語言——文字語言——數學語言,一步一個臺階,可在實施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己探究后,犯錯、徘徊后才提醒,教學過程中發現,文字語言:“當時,隨的增大而增大”,學生在初中里用過,一下就能說出來,而最后一個臺階,學生卻很難跨上,即數學語言:“當時,有”。特別是成績中下的學生,即使上課時用了幾何畫板展示,我自己教學體會,電腦展示得快,學生好象明白得快,忘得更快。這句“當時,有”,數學老師看似簡單,可學生剛剛接觸就感到怎么來的式子,以及后來在遇到有關的單調性問題,例如:若函數是定義在上的增函數,求不等式的解集。我把和比喻成戴帽的人與沒戴帽的人,兩個人比高,要相同條件,要么都不戴帽,要么同時戴帽,增函數可理解為一般的普通的帽子,高個子戴著仍然是高個,矮個子戴著仍然是矮個子,減函數可理解為魔術帽,矮個子戴了變高,高個子戴了變矮。
4、關于例題教學的有效性
例題教學為學生的解題提供了示范,通過例題的講解既可以幫助學生深悟有關概念與原理,還能進行知識的遷移與拓展。如何有效地進行例題的教學引導學生審題。審題是解題的必要前提,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就應引導學生學會審題,即如何從題目中拎出關鍵詞如何列出重要條件如何分析題目結構如何建立數學模型等展示學生思維。在例題教學中,要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發表自己的見解,一位學生談完后,老師還要問其他同學有沒有別的想法,盡量做到一題多解,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進行變式教學。適當改造題目的條件或結論,進行一題多變,做到舉一反三。變式時要有明確的意圖,要指出它與原題的聯系,提煉出學生應從中獲得的注意點與啟示等。
注重解后反思。及時歸納、優化解決問題的策略,做到能解一道題就能解一類題。對于學生出現的典型錯誤或共性錯誤,要引導學生反思出錯的原因,并及時進行糾錯訓練。
改變呈現方式。為了便于學生把握題目的實質,揭示相關題目的解題規律,有時可改變題目的呈現方法。如將結構相同或方法類似的幾個題目放在一起以題組的形式出現;或者將靜止的題目運動起來,以揭示其變化的規律等。
案例6:讓學生用類比兩個數的關系思考兩個集合之間的基本關系(包含、相等)。在實際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課外先探究,課內提問完成,讓我感到意外的是,第1個問題答得不好,而第2個問題學生回答的較好,學生把“并”類比為“加法”,“交”類比為“多項式的提取公因式的因式”,而“補”類比為“減法”,第1個問題回答不好,問題出在,學生并不理解“且,則”中的的意思,它代表了“小于或等于”。通過這個類比,修正了學生對的理解。
案例7、“二次函數”。二次函數是中學應用廣泛的初等函數,曾經是初中階段的學習重點,由于初中的教學要求僅限于作圖,確定函數解析式,隨著函數概念和性質學習的不斷深入,但是教材這部分的內容沒有獨立的章節,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二次函數作為載體,把函數的性質(單調性、奇偶性、值與最小值)的學習逐步深入,二次函數的“升級”,正好是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再一次貼近學生的思維過度期。
每天我都上兩個班的課,上完一個班,馬上反思,如果發現有不合理的(包括教學目標的達到度、教學策略是否得當、學生主體地位是否得到足夠的尊重、課程資源是否整合、對未預見言行是否處理得當、問題設置是否有意義、情境創設是否到位等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進行思考),如果時間允許,第二個教學班就馬上調整自己的教學,如果當天不能調整,記錄下來。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共同開發、創造課程資源活動的小結、思考,使自己的教學更加完善,感覺自己也在進步,也在收獲。
5、關于課堂小結的有效性
、懦浞终J識小結的作用。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描龍描鳳,神在點睛,”的確,一個恰到好處的課堂小結能起到畫龍點睛、承上啟下、提煉升華、乃至發人深思的作用,它可以給學生留下難忘的記憶,激起學生對后繼學習的渴望。
、屏幾龅叫问蕉鄻印iL時間使用同一種形式的小結方式,學生容易產生審美疲勞,進而失去了小結應有的作用,所以應盡量避免形式單一的小結方式。“概括總結式、交流心得式、發散引申式、串聯歸納式、設置懸念式、表揚激勵式、幽默風趣式”等小結方式對新課程的教學仍然適用。
案例8:“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的引入,課本設計了魚化石中碳14的殘留量。其中一個班講課時用課本的引入,得,到講對數函數時,繼續用該引入中的,此時讓學生動手探究,學生很不愿意動,原因大概是問題遠離他們實際生活,并且數字太繁,當我上另一個班時,我馬上把問題改為:如果你爸爸第一個月給你10元零用錢,你爸爸想通過獎勵,以你表現好,每月以10%的增長率,問多少個月后你的月零用錢 達到1千元?這時學生可來勁了,馬上算,還問計算器怎么按,學生所表現出的熱情和積極與第一個班我上課時完全不同。
五、方法設計
1、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調查、座談等形式了解教師、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并總結課堂教學的效果。
2、行動研究法:通過對課題的研究和反思,發現、分析在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改進措施,擬定改進計劃。
3、觀察法:在本課題研究中運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對教學中出現的普遍性問題進行研究。
4、文獻資料法:查找高中有效課堂教學課的理論支撐,查閱歷年學生成長資料,尋找本課題實施的理論依據以及可供借鑒的優秀經驗,啟迪課題組成員的思想,開闊研究思路。
5、經驗總結法:對高中課堂教學研究進行回溯性的研究,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由“局部”經驗發掘其普遍意義,探索有效課堂教學的規律。
六、存在問題及反思
1.部分教師的觀念還跟不上,課堂教學還存在著“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
2.大班制的現象比較嚴重,給課堂上學生開展活動、探究、交流和評價改革造成影響。
3.配套的教具少,教輔資料很少,給老師們的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
結題報告范文 篇12
一、課題的提出
政策依據國家“憲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育方針”對開展體育工作均作出明確規定和要求:
新中國第一次提出教育方針是1957年毛澤東在最高國務院會議上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1995年3月18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文件中,對學校體育工作做出的如下要求:“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的良好衛生習慣,了解科學營養知識”。
對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全國健身計劃綱要》中指出:“各級各類學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做好學校體育工作。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和習慣!本拍曛屏x務教育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提出: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作為教學目標之一。
20xx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文件中明確指出: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以迎接20__年北京奧運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對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必須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育工作。
二、研究報告研究的措施
。ㄒ唬、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課題相關政策法規和教學理論。
1、認真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了“憲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育方針”中關于體育工作的政策法律規定,重點學習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文件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文件精神。通過學習提高了實驗教師對體育工作和課題研究重要性的認識,明確了工作的方向目標和相關的具體要求。
2、認真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了教育學、體育心理學中有關習慣、行為習慣、以及如何培養小學生行為習慣的相關理論,圍繞課題研究,課題組認真學習了《論學校體育傳統與風氣》、《論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影響體育習慣形成的因素探析》、《試論校園體育文化的構建》等理論。
3、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了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學習了《學校教育科研》(柳斌主編),研究方案的撰寫要求、實驗對象的個案撰寫方法,調查法、行動研究的策略等科研理論和方法。
4、加強培訓工作,對實驗教師定期進行體育觀念和體育知識培訓,先后兩次組織體育教師參加“內江市體育新課程標準”的理論培訓和體育優質課比賽。還多次對體育委員和骨干學生進行體育技能、組織能力進行專題培訓。
5、向教育專家咨詢課題研究的操作層面上的問題,明確了課題研究如何展開,研究人員的各自分工和職責任務,每一階段的研究內容和研究重點,如何根據實際調整研究計劃和實施策略等具體問題。
通過學習和咨詢,使課題組成員從理論到實際操作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做到實施之前就心中有數,避免了課題研究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ǘ、大力宣傳體育文化和宏揚體育精神,營造濃厚的體育鍛煉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
1、結合社會實際、教師實際、教育發展實際及學校體育活動實際進行校園體育文化系列講座:體育課題簡介、體育現狀簡介、體育知識技能培訓活動等,提高師生對體育鍛煉的認識。
2、加強體育輿論宣傳,舉辦體育黑板報?、體育知識手抄報比賽、體育知識競賽、體育圖片展覽等3、組織學生觀看體育比賽。我們主要組織了三種形式的體育比賽觀看:一種是觀看校內外學生間進行的體育比賽,如校動會、鎮運會、縣運會、市運會的各種比賽;二是校內外學校教師之間、教師與友好單位之間的友誼賽、練習賽、和正式比賽;三是組織學生觀看電視臺直播、錄播的各種體育比賽。感受體育比賽的精彩刺激,欣賞運動之美、力量之美,在力與美的熏陶中激發體育鍛煉的激情與沖動。
4、大力表彰體育鍛煉先進個人。一是對每次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取得優異成績的運動隊和運動員在師生大會上進行大力表彰;二是在校園公示欄上張貼喜報大力表彰;三是評選校園“體育之星”,并在校園網站和“明日之星”欄上登出來,向社會大力宣傳;四是為體尖隊員所在班級加業績分,并為班科教師發獎金。以此來大力宏揚體育精神。通過大力宣傳體育文化和宏揚體育精神,使我校體育鍛煉的氛圍空前濃厚,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體育鍛煉熱情,也為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創設了很好情景。
。ㄈ⒓哟筚Y金投入,添置必要的設施設備,為實驗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
我校樹立品牌意識,站在“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高度,高度重視藝體工作,確立“一體兩翼”的辦學思路,即:以實施素質教育為主體,以教育科研和藝體工作為兩個翅膀,帶動學校素質教育的騰飛。近年來,進一步加大經費的投入,為體育工作共投資八萬多元資金,一是用于加強體育場地、體育器材等硬件設施的建設;二是投入大量經費保證體育活動的活動經費;三是投入資金用于教練員訓練學生體育特長隊的補助。
。ㄋ模、開展“學生良好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標志”的研究要培養學生的良好體育鍛煉行為習慣,首先必須弄清其主要標志是什么。為此,課題組采用文獻法研究法,通過查閱資料,再結合教學實際進行了深入研究,明確了兒童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標志是:
1、主觀上有主動參加體育運動的愿望;
2、每天能堅持體育鍛煉60分鐘以上;
3、有一項及以上體育特長運動項目;
4、有一定的體育運動常識和體育保健知識。
。ㄎ澹、開展“影響學生良好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因素及對策”的研究課題組在明確了“良好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標志”的基礎上,又進一步進行研究“影響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對學生和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體育態度、鍛煉習慣、興趣項目及負面因素。獲取了大量的原始資料,然后對這些原始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和歸納整理,從而得出:
1、傳統的應試教育觀、人才觀對學生體育鍛煉的影響根深蒂固。體育不是統考科目,多數學生錯誤地認為以學為主,就是以統考科目的學習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證統考科目的學習時間,如果有一點空余時間就稍微玩一會兒,但事實上多數時候就連起碼的休息時間都被學習時間擠占,根本沒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
。㈤_展“影響學生良好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因素及對策”的研究課題組在明確了“良好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標志”的基礎上,又進一步進行研究“影響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對學生和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體育態度、鍛煉習慣、興趣項目及負面因素。獲取了大量的原始資料,然后對這些原始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和歸納整理,從而得出:
1、傳統的應試教育觀、人才觀對學生體育鍛煉的影響根深蒂固。體育不是統考科目,多數學生錯誤地認為以學為主,就是以統考科目的學習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證統考科目的學習時間,如果有一點空余時間就稍微玩一會兒,但事實上多數時候就連起碼的休息時間都被學習時間擠占,根本沒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
2、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培養缺少科學性,沒有充分認識到體育鍛煉對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多數家長走入誤區,認為孩子只要吃好睡好營養好就是健康,導致只顧飲食營養,忽視體育鍛煉,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日趨下降,營養過剩而體質差、運動機能差的孩子越來越多;
3、學生想鍛煉,但體育場地、器材卻嚴重缺乏;
4、學生缺乏體育鍛煉的基本知識和鍛煉方法的指導,更缺乏有效的督促,以形成習慣。
根據得出的結論,我們研究采取了以下一些應對策略:
1、利用校會、家長會、校園內各種宣傳欄向全體師生及社會家長大力宣傳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提高大家的共同認識,轉變大家的教育觀念;
2、利用室內體育課學生介紹體育保健知識,糾正“只顧飲食營養,忽視體育鍛煉”的錯誤觀念。同時,體育老師利用家長會向家長介紹“體育鍛煉比飲食營養更重要”的理念,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并交流“如何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的具體做法,指導家長對孩子進行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
3、針對缺乏體育場地、器材的問題,體育組開展了“在小場地下、缺乏體育器材的情況下如何有效開展體育鍛煉”的專題研究,指導教師和學生因地制宜,自制器材進行體育鍛煉,例如:原地跳繩、原地踢毽、原地俯臥伸、墊上運動、乒乓球、籃球賽、小場地往返跑、短距離接力賽、拔河賽、原地徒手操練習、隊列廣播操比賽、跳梯間練習、跑樓道等;
4、學校辦學思路明確提出重視學生體育工作,并對體育課堂教學、學生兩操一課、體育特長隊訓練、體育活動的組織、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相關項目的訓練測試建檔、體育傳統項
目學校的建設、體育工作的指導督促考核等方面的管理,以嚴格的制度規定加以保證,確保體育工作落到實處。
三、結果分析實踐效果1、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習慣逐步形成。
(1)、從學生體育鍛煉的主觀愿望看,我們統計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檢測項目中的“學生體育鍛煉出勤率”,數據顯示:全校98%的學生,實驗班級有99%的學生出滿勤,主觀上有主動參加體育運動的愿望;
實驗中變化: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不僅對該課題實驗積極投入,參與配合,而且變化較大。表現在:學生從被動變主動參與,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地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從前,學生鍛煉處于被動鍛煉的狀態較多,現在,學生對自主鍛煉如有濃厚的興趣,又具有良好的自主鍛煉態度和習慣,就會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精神飽滿地參加自主鍛煉。
典型案例:學;@球隊為了形成梯隊,在一隊(主要是六年級的隊員)參加完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懊妊勘钡谋荣悾瑳r且已臨近小學畢業的情況下,學校決定解散一隊,重點訓練二隊?删驮谝魂牻馍⒘藘蓚星期后的一天,一個二隊的隊員氣呼呼地跑來“告狀”道:“李主任,他們一隊的隊員都解散了那么久了,還天天來打球,影響我們訓練,請你去管一管吧!”。這一狀告得讓我又喜又憂,說憂吧,他們地干擾的確影響了二隊的訓練,可喜的是一隊隊員終于形成了體育鍛煉習慣,這是多么不易!要知道,他們當中的好幾個隊員是我當初向家長和他們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勸來打球的。這一告還著實讓我很為難,不知如何處理,只好淡化不了了之......
(2)、多數學生每天能堅持體育鍛煉60分鐘以上;
通過20xx年5月對實驗班級204名學生體育鍛煉情況調查統計顯示:“校內體育課上是否堅持鍛煉”答“是”的人有204人,占100%;
“校內課余鍛煉是否每天堅持”答“是”的204人,占100%;
鍛煉項目有乒乓、運動跑、籃球、足球、跳遠、跳繩、羽毛球、跳高等。校內課余鍛煉的“鍛煉時間”30分鐘以下的有32人,約占15.69%,“30__60分鐘”的有149人約占73.4%,“60分鐘以上”的有23人,約占11.27%.
。3)、有一項及以上體育特長運動項目;
通過對實驗班級學生長期穩固的從事的體育鍛煉項目的調查來看,回收的調查表中調查了230個實驗對象,100%的學生均有2——3項喜愛的并長期堅持鍛煉的體育鍛煉項目,在他們喜愛的項目中,90%的學生有1——2項的運動技能特別純熟,運動水平相對較高,在各級運動會上取得優異的比賽成績。這說明了他們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體育特長。
。4)、有一定的體育運動常識和體育保健知識。
課題組要求體育教師利用室內課對學生進行體育運動常識和體育保健知識的介紹,并且我校每期都要對學生進行體育測試,包括平時和期末測試,在測試內容上我們都要求測試學生的體育運動常識和體育保健知識掌握情況,通過收集統計學生的測試卷可知,95%的學生對體育運動常識和體育保健知識掌握得很好。
結題報告范文 篇13
摘要:基于目前的語文教學現狀和語文教學環境,本課題將語文教學、網絡環境和建構主義這三者結合起來思考,試圖對基于網絡環境的建構主義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重要特征和教學模式及其實施方法加以考察、探索,以尋求中學語文教學的改良之策。借助于調查研究和反思實踐等主要研究方法,課題主持者經過了純粹文本、專題網站、問題驅動、面向探究和發現建構等五個階段的實驗之后,逐步總結提煉出了“三主一體”的自主探究與協作探究相結合的語文教學模式,并呈現了該教學模式的結構特點和關于該模式教學設計的一些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課題實驗者認為學科課程、網絡載體和建構理論三者的有機整合是現代語文教學和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未來語文教育的制高點。
關鍵詞:網絡環境建構主義中學語文教學
一、課題的提出
1.課題研究的背景
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有人概括為“教師難教、學生難學、考試難考、成績滑坡”,有人則概括為“重教輕學、重知輕感、重左輕右、重內輕外”,甚至還有更多其他的概括,但不管怎樣的概括,都說明了語文教學中學存在著理念僵化、模式陳舊、效率低下等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我們只有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性質模糊性、周期長時性和內容綜合性等重要特征,只有正確面對語文學科在當下環境中具備的資源豐富、思想多元、載體紛呈等現代特征,才能教好語文同時也讓學生學好語文。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網絡媒體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人們學習和生活的基本環境,它必然帶來現代語文教育的科技化,這是教育的發展規律。無論是從網絡語文資源的豐富性和網絡語文學習的個性化來看,還是從教學雙方非課堂時間對網絡不自覺的沉迷而帶來的潛在效果看,語文教學已經到了必須正視現代與傳統的境地。但中學語文教學由于種種原因而形成的事實卻是一方面似乎拒絕科技時代的到來,迷信著語文是“覺悟的藝術”的傳統;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將科技對于語文的作用神化了,以為科技是無所不能的,忽視了人類是思想的動物的基本道理。面對以網絡為代表的高科技而衍生出的兩個極端認識,我們的語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質問和失落。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開始在作為現代科技重要成果的網絡與作為傳承人文精神重要載體的語文之間尋求一種契合,試圖從媒體教育功能的維度去探索運用網絡環境改良中學語文教學之道,
在四年前的課題建構階段,當時的中學語文教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尤其是意識到必須著手進行整合研究的就更少。當時的基本狀況是,對網絡環境、建構主義、研究性學習和語文教學的認識還是基本孤立的,的研究者們較多地注意到了三者之間兩兩整合的必要性,取得了一些成績。當時研究的重心有三:一是網絡教學的基本特征、普遍模式和教學設計等,二是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學習特征、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等,三是語文學科的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理論建樹上的代表人物分別有祝智庭、何克抗和霍益萍等人。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探索進入到一個階段之后,開始有人將建構主義理論作為這些實踐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加以闡發,于是三者開始走向融合。問題也是明顯的,那就是學科課程與其它因素整合的具體實踐比較缺乏,理論融合的作用也不甚明了,建構主義指導下的網絡語文教學的主要特征、基本模式和教學設計應當是怎樣的,是否具備其獨特性,對于改進當前語文教學有哪些作用等等。本課題實驗從此出發,尋求整合與創新,試圖獲得有益于當代語文教學的某些策略。
2.課題研究的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立足于網絡環境與語文教學的內在聯系,將網絡引入語文教學,研究信息科學與語文教學的科學耦合,提高語文教學的現代化程度,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建設者;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研究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將建構主義引入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和網絡社會的人際交往能力,提升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二、課題基本概念的界定
本課題的研究基于互聯網絡,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開展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建構主義理論的自主建構原則。課題實施之前和過程中,我先后界定了本課題的一些基本概念,這樣有利于課題順利而科學地開展。
1.網絡環境
在本課題研究中,網絡環境一方面指構成教學環境有機因素的各種網絡技術,包括網絡自身和以網絡為載體的留言簿、聊天室、BBS、E-mail以及后期興起的BLOG等;另一方面指運用網絡技術營造出來的教學環境或教學賴以開展的背景。網絡環境除了上述技術性和情境性上的意義之外,還具有作為時代文化的背景性意義。形象地說,盛行網絡的技術產生了盛行的網絡文化,網絡環境是網絡時代的空氣。本課題實驗主要依靠因特網和校園網實施教學活動。
2.語文教學
在本課題研究中,“教學”這個概念在教與學兩個主體方面均被賦予新的內涵。其中,“教”不排除教師必須進行的講授行為,但應當更多地理解為教師的指導和參與;“學”也不排除學生必須接受的基本灌輸,但應當更多地理解為學生的自學與研究。這種語文教學更多地以師生、生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和共同探索的狀態呈現出來,而且始終受制于網絡環境。
3.網絡課堂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課堂”是師生雙方的主要活動陣地,一般指教室;在本課題研究中,“課堂”的外延擴大了,內涵也有變化,它是運用網絡環境開展教學的時間與空間的總和。一般情況下,這個“課堂”是在網絡教室或電子閱覽室,甚至可以說就在網絡上,在某一個專題網站或者BBS上,即所謂“網絡課堂”。實際的課堂建在網絡上,網絡中有虛擬的課堂,這是網絡課堂的兩重含義。
4.語文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指的是以課題研究為載體的跨學科或跨領域的綜合性的學習方式,而語文研究性學習既有課題研究為載體的學習方式,也有作品學習過程的研究式學習,也就是說它既有“求真”式探究、“尋疑”式探究,也有重在語感的培養和積淀的“品味”式探究。作為課堂學習的語文研究性學習有三個特性:主體性、研發式、全員性。即,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求知;以研究發現為主要學習方式,通過研究發現規律技巧,課文和社會都是研究的對象;面向全體學生,全員參與,但學習的內容會有個性化的差異。本課題重在探究從教材出發的語文研究性學習,而且是在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以網絡為主要教學環境的語文活動。
結題報告范文 篇14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課題是在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教育帶來巨大沖擊和素質教育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形勢下產生的一個教育前沿課題,開展這一課題研究活動是為了探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把以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豐富的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并將這些工具全面地應用到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相互融合,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從而促進傳統教育方式的根本變革,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標。
根據瑤海區教育局有關文件精神,我校于20xx年9月申報了瑤海區教育局與東北師范大學理想信息學院合作研究的課題“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應用方法的研究” 的子課題,經過瑤海區教育局與東北師范大學理想信息學院的審批,成為瑤海區首批18所“東北師范大學信息化教育實驗!敝。在瑤海區教育體育局和東北師范大學專家組的領導和指導下,學校領導和老師經過近五年來的摸索和實踐,結合各學科教學內容和特點,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之路,收獲了成功的喜悅,也醞釀了有益的反思,F向各位領導和專家作課題結題工作報告。其具體內容如下:
一、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
本課題從課題申請批復后,學校課題組立即組織制定具體實驗方案,本著嚴肅認真積極主動的精神開展課題研究,按照研究計劃,分步實施,研究人員各司其職,力求做到研究工作有條不紊。為此我們開展了以下工作
1、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領導課題研究工作。
主要參與人員中有校長、副校長,教務主任及一批專業扎實的中青年學科教師與教育技術、信息技術水平精湛的教師,他們大部分在本學科教學領域多次參加各級教學業務大賽并獲獎,同時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都已熟練掌握網絡教學技能和多媒體軟件制作技巧,有理論和技術能力參加本課題實驗研究。
2、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確定研究內容。
(1)整合模式的研究:具體研究如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優化教學過程,改革學習方式,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交流合作等提供技術支持。研究各學科各種課程類型可能的教與學模式。發掘、總結并評價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優秀教學案例和經驗,幫助教師在理解、遷移的基礎上提高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教學設計水平,積累相關教學經驗?偨Y并評價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優秀教學案例和經驗,探索常規教學手段存在的困難,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困難的模式,研究各學科教學軟件資源的應用方法。
(2)學習資源及案例的研究:具體研究基于學校教育教學資源庫的教學應用,加強學習資源網站的建設,突出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及形成整合課的教與學模式分析研究。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有效性評價方法研究:研究學科教學效果定位、評價基本方法、具體項目;研究評價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能力有效方法。
(4)信息技術應用于新課程教學的教師培訓研究:根據我校的校情和具體教學需求,開展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教師培訓,研究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教師培訓方法。
二、課題研究的管理
1.組織管理
設立課題領導小組,負責課題的整體設計和對各類專題、子課題進行指導和管理。
2.課題活動管理
。1)課題核心組每月一次例會制度,交流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總結前期研究的經驗,并對下一階段的研究作出決策。
。2)課題組全體成員每季集中活動一次,匯報、交流課題研究及實驗情況,解決研究中碰到的各種困難,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3)課題組每學年組織2--3次大型探討課活動,推廣階段性研究成果。
(4)各學科課題組負責人根據研究需要,進行正常的課題研究活動,可不定期交流研究情況,總結研究成果。重點、難點問題可集中力量攻關,課題領導小組做好協調工作。
3.課題資料管理
。1)資料管理采取集中與分散結合的方式,課題組定期進行收集、整理。
。2)各學科課題組應做好課題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及時將研究資料和成果提供給課題組。
。3)實行資料信息網上共享,使參與課題研究的全體人員都能夠使用對方的資料。
4.課題經費的管理
本課題作為學校的中心課題,從學校科研經費中支付課題研究的正常開支。 課題研究過程中必然對校園網的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學校將根據需要確保校園網硬件和軟件建設的到位,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對教師的培訓費用應作為教師的繼續教育經費由學校財務部門按規定報銷。 對課題研究經費的使用,應本著厲行節約、嚴格管理的原則使用,執行財務規定,接受審計監督。
三、課題研究主要流程及相關活動的開展
(一)研究準備階段
1、組織教育理論培訓,加強教師理論儲備,提高課題研究能力。
建立領導小組,深入學習討論,更新觀念,全面發動,造成輿論。設計論證實驗方案,落實到各教研組,培養骨干教師,壯大科研積極分子隊伍,年度第一學期,課題組組織了四次教研活動,先后下發了20多篇理論文章和《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從布魯納的發現學習、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到皮亞杰和維果斯基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從國內課程整合的最新信息到國外的發展情況,大量教育科研的前沿理論材料都由課
題組下發到課題組成員手中。校長還集中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三次理論培訓,從研究性學習到課程整合,從新課程理論到“3+x”改革。再到校本課程的開發。
定期組織課題組成員統一學習課程整合的教學理論和教學設計,觀摩優秀教學案例。進行實驗小結,交流實驗心得體會,撰寫實驗論文和實驗總結及經驗。其中重點學習了《信息素養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與案例》、《多媒體設計與制作》、《信息技術與教學創新》、《課程整合培訓教程》、《校校通工程---應用篇》等著作和相關教學理論。使實驗教師在信息素養和課程整合理論與教學設計等方面有了明確的思維方向和教學實驗目標。為推進實驗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另外派出信息技術教師和學科教師參加區教育局、東北師大聯合組織的課題開題會議、在長春組織召開的課題輔導培訓會議、在北京舉辦的全國課程整合學術研討會,同時積極與兄弟學校合肥38中、合肥55中、行知學校、東北師大附中等探討、交流、研究課程整合的實驗工作,同時還邀請東北師大專家解月光教授、東北師大理想信息技術研究院劉曉中教授、劉茂森教授進行理論輔導和具體指導課題工作的開展。
2、以課題研究為中心,大力開展信息技術培訓,提升教師學生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首先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和技術水平,以適應課程整合教學的開展: 提出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具體目標:教師要掌握常用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如文字處理、數據統計、課件制作、網絡應用,在培訓的同時要求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強化現代教育技術意識轉變觀念。
優化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內容:整合理論學習、教育教學資源獲取、教學軟件應用、教學素材的處理和開發、網絡應用。
活化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方式:針對教師的培養目標要求的不同和技術素質的不同,教師的培訓劃分四個層面,制定四項制度、堅持六個結合。四個層面:專業層、提高層、普及層、管理層;四項制度:課題組長負責制、學科課題組研究制度、結對研究制度、獎勵制度等;六個結合:專家講學與外出學習相結合、重點培訓與全體培訓相結合、集體培訓與個人自學相結合、學校培訓與學科組培訓相結合、典型引入與榜樣示范相結合、培訓、考核、評比、獎勵相結合。
通過培訓,使教師加深了對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提高了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課程整合的水平;促進了學校管理觀念的轉變,逐步進行網絡化管理,并努力向數字化校園邁進。通過培訓,培養鍛煉了一批骨干教師隊伍,為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創造了條件。
其次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合理設置教學方案和教學內容,注重學生信息技術知識技能基礎,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堅持開足、開好信息技術教育必修課,為開展課程整合,實現信息化教育打下技術基礎。
3、開展信息技術環境建設,為課程整合實驗搭建研究平臺。
學校領導高瞻遠矚,提出積極搶占現代教育技術制高點,強化網絡環境建設,探索網絡環境下新型教學模式,提高教師信息技術素質,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爭創全國百強示范校的學校信息化建設規劃。
為適應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研究和信息化教學的發展,學校積極開展信息化建設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步伐,組建了校園網絡,加強了硬件環境建設,為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學校跨越式發展,搭建了高水平的硬件平臺。
(首先建設千兆校園網;通過光纖連接教學樓、綜合樓、藝體館、實驗樓,共計900余個節點,全校每個教師配備1臺聯想P4電腦,形成了覆蓋整個學校的校園網拓撲結構,保證了教學信息100M高速傳輸到桌面的需求;網絡出口通過10兆寬帶連接因特網,通過2兆數字電路連接教育科研網,保證教師高速、準確、快捷獲取教學信息。
其次組建四個學生微機室和一個電子資料室,全部配備聯想P4電腦,可容納240名學生同時上課;其中包括專門學習微機技術、網絡技術的個體學習式機房;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為主要功能的機房;開展研究型課程學習的機房等三種形式。
再次為適應網絡教學需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學校50個教室全部進行多媒體化改造,安裝電腦、視頻展臺、液晶投影儀、電視機、電動屏幕和音響設備等,全部實現網絡化多媒體教學。使信息技術真正走進了每一個教室,使之成為開放的課堂、廣闊的教育空間。先進的信息技術硬件環境的建設為學校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搭建了堅實的基礎平臺。)
以上僅供參考,請根據學校實際情況補充。
4、多種渠道建設教育教學資源平臺,為課題研究提供豐富的.網絡資源儲備。 資源庫建設原則:采購+網絡下載+教師自建三結合的原則。
為確保有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開展網絡教學,我們首先采購了成套教學資源安裝在服務器上供全校老師使用;同時各組教師通過網絡下載大量多媒體教學資源,并且進行分類保存,形成大量教研組教學資源;另外,最主要的是學校教師通過培訓,利用掌握的信息技術根據教研組需要,分工合作,分單元劃類型,自制教學課件和教學網站,組內教師共享使用,共同完善提高。通過以上三中途徑組建了教學資源平臺系統,保證校園網為教師學生開展課程整合研究提供海量教學資源。
結題報告范文 篇15
一、問題的提出
1.教育改革的需要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反思”(reflection)一詞在西方發達國家被人們越來越多的加以引用,并很快影響到世界各國的教學。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引入“反思性教學”以來,也進行了一系列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各國的教育改革的大量實踐證明:教育改革的成功必須有教師的積極參與與擁護,必須使教師在教學與課程方面擁有更多的自主權與責任,而反思性教學認為教師“能提出并解決與他們教育實踐有關的問題”。而我區自20__年秋開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國家課程標準,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體現課標理念,是否有利學生的發展。
2.教師成長的需要
隨著教師專業化的研究的深入,各國都在改革和尋找教師成長的模式。學術界傾向于把教師的主體的自身實踐活動作為教師成長的根本動力[1]。在教師的實踐活動中,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美國著名的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是:教師成長=教學過程+反思;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公式。正如肖川博士所說:一個有事業心和使命感的教師,理當作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門徑就是從自我反思開始[2]。隨著廣州市城市中心南拓戰略計劃的實施,我區城市化建設進程加快,我區中學生每年以2千多人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教師的數量也急劇增加。一方面大量師范院校畢業生進入我區從教,他們教學經驗欠缺,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脫接,反思性教學能為他們快速成長找到一條捷徑;另一方面從外地引進的一批經驗豐富的教學能手,畢竟不熟悉廣州學生的學情,反思性教學能使他們盡快適應廣州學生的教學。同時即便是老教師也需要再提高,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反思,才能使自己從“教書匠”逐步成長為教學的“研究者”。
3.學生發展的需要
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教育所關注的是到理想個體的生成與發展,它有這樣兩個相互制約、相互聯結、相互規定、對立統一的基本觀點,那就是:價值引導和自主構建[3]。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自主學習包括三個子過程: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這三個子過程都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反思力。反思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兩個‘學會’加速師生共同發展”,反思性教學能提高教學效益。
4.目前我國反思性教學研究的不足之處
十多年來,研究者對反思性教學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我國的研究還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處:
①考慮老師因素多,考慮學生因素少;
、谔接懤碚摱,實踐探討少;③研究通用型反思性教學多,研究具體教學情境下反思性教學少;
、軐嵺`研究與理論“兩張皮”現象嚴重[4]。
二、實驗假說及研究目的
每位教師通過經常性的教學反思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與業務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每位學生通過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不不斷改進學習方法才能使成績得到較大提高。
1.課題研究的目的:一是對全區進行本課題研究的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與發展性教學評價的理論培訓, 構建反思性教學的框架,把反思性教學作為重要的教育理念始終貫穿于教師的教學行為之中;二是收集整理教師與學生進行反思性教學的個案研究,積累了豐富的反思性教學評價的實踐材料。
2.成果形式:①出版反思性教學論文、個案集,為我區新一輪的反思性教學提供理論指導與借鑒。②通過反思性教學的實施,提高教師對自己的教和學生學習的自我反思的意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依據的理論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高中數學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而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離不開進行反思性教學。《綱要》和《標準》為反思性教學課題研究提供了政策法規依據。
2.國內外反思性教學的基本理論是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熊川武教授采擷眾說之長提出了反思性教學的定義: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研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Learning how to teach)”與“學會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n)”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 而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4]。美國當代教育家、哲學家唐納德?蕭恩(Donald Schon)在他廣為引用的著作《反思性實踐者》中,提出了反思實踐和反思實踐者的思想,將反思分為“對行動的反思”和“在行動中反思”兩種類型。所有這些都是指導我們進行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3.中、外數學教育的基本理論。自20世紀初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ICMI)開展工作以來,不少數學家,心理學家,教育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認識和理解教學理論和數學教學這兩個領域的內涵實質的基礎上,形成了一些有影響的數學教育理論:“數學現實”的原則;“數學化”的思想;“再創造”原理;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中國的“雙基”教學理論!半p基”教學理論指出:“雙基”是指“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雙基教學”是指“在強調掌握雙基的基礎上進行發展與創新”。中國數學重視“雙基”,但不是等于只抓“雙基”,這也為我們進行本課題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四、研究內容
1.如何引導教師進行自我反思的內容、策略(包括同行進行交流激起自身的反思);
2.如何實施反思性教學──在行動中研究;
3.中學生反思性學習的內容與形式;
4.反思性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
五、研究的主要原則與方法
。ㄒ唬┭芯吭瓌t
1.方向目的性原則
開展反思性教學研究,其目的是立足教學實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教師學會教學,學生學會學習,在探索中提升教師教學實踐合理性與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中學數學反思性教學必須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
2.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原則
新課標的教育理念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反思性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
3.“對行動的反思”與“在行動中反思”相結合的原則
反思有兩種時間框架,即“對行動的反思”和“在行動中反思”。前者發生在行動前或行動后,后者發生在行動中。在反思性教學研究中,要將兩者結合起來研究。
4.個體反思與集體反思相結合的原則
個體反思可使教師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研究型教學,更新其固守的經驗和模式,不斷提高教學水平。集體反思是指與同事一起觀察教育實踐(自己的或同事的),或與他們就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合作—互動式的研究,即使出現認識上的沖突,也是一個智慧碰撞和切磋學習的機會。
。ǘ┭芯康闹饕椒ㄓ校
文獻法;行動研究;訪談法;調查法;個案研究法。
六、結果與分析
1. 中學數學反思性教學的類型
根據蕭恩的兩種反思類型說,反思可能發生在行動前或行動后,即 “對行動的反思”。在教學中,“對行動的反思”發生在課前對課堂教學的思考和計劃上,或者發生在課后對課堂發生的一切的思考中。同樣,反思也可能發生在行動過程中,當實踐工作者在參與改進的努力時,通常也會有與情境的反思性對話,也就是說,實踐者試圖提出和解決當時的問題。在教學時,我們經常會碰到出乎意料的反應和知覺,我們總是要考慮者既對行動也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就是“在行動中的反思”[6]。在反思性教學中,教學的主體 ──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成為反思的實踐者。
。1)中學數學反思性教學中“對行動的反思”
中學數學反思性教學“對行動的反思”可從如下方面進行:
、俜此紨祵W觀與數學教學觀
是靜態的,片面的、機械反映論的數學觀,還是動態的,辯正的模式論的數學觀;是傳統的數學教學觀還是現代的數學教學觀。是否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诜此紨祵W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顧教學設計情況,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對不合理的行為和思維方式進行變革,重新設計教學方案。它包括以下方面:對教學目標的反思,對教學內容的反思,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③反思數學課堂教學過程
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包括教師、學生、教材三個要素,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反思數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要深究教學過程中諸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修正意見,以提高教學質量和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它包括兩個方面:反思數學教學過程中師生合作與情感交流;反思數學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
、芊此冀虒W評價
教學評價是“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數學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7]
。2)中學數學反思性教學中“在行動中的反思”
在教學中進行“在行動中的反思”,關鍵就是“以學定教”,即以學生的學習狀態確定教師的教學行為。如何進行“在行動中的反思”?我們研究的結果是:
首先,要“接觸學習者真實的言行”。在探索的過程中要充分暴露教師與學生的思維過程(包括成功的體驗與失敗的教訓),暴露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教材的先后序列關系與整體結構。
其次,要重視行動中的“不確定地帶”,給它留有充足的空間。
最后,是適度地進行“即興創作”──教師與學生同時面對新問題,共同探索,力求解決問題。
善于“在行動中反思”的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能夠密切關注學習者的反應和參與程度,對自己教育過程、教育方法和教育行為等隨時保持有意識的認識和反省,能夠敏感地意識到教育活動和教育行為存在的問題,并迅速分析所出現問題的原因及可能的解決方法與策略。
七、以下是課堂教學中“在行動中反思”的教師的機智處理及學生的精彩表現的幾個片斷:
。1)對數函數第一節課中例題:比較log67與log76的大小
問題提出后,學生異口同聲“用計算器”。教師遲疑了片刻,立即要學生用計算器計算,計算完后學生發現兩個數中,一個比1大,一個比1小,注意到這個事實后,就只要比較它們分別與1的大小即可。
學生提出的方法(學生的即興創作)是教師始料不及的,教師依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稍加轉換(教師的即興創作),使得利用中間值比較大小的方法思路自然,這樣的教學不是在灌輸,而是在點燃。
。2)簡單的線性規劃第一節課中,師生剛用幾何畫板歸納出規律
一元二次不等式在直角坐標系中表示直線某一側所有點組成的平面區域,馬上有位學生舉手發言,說想到了以前一個問題的簡單解答方法。
問題:已知兩點的坐標是,過點的直線和線段相交, 求直線斜率的取值范圍。
這位學生認為可用剛學的知識轉化為兩點在直線的異側即可,教師請他呈述和板演,他大約花了15分鐘時間完成。他說完后,課堂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雖然這節課由于他的“即興創作”使得教師的教學計劃沒有完成,但是學生的學習任務完成得很好,這樣的精彩片斷是教師在課前無法設計好的。
由這兩個片斷可以看出,“在行動中的反思”,既可是教師的“即興創作”,也可是學生的“即興創作”。要完成這樣的“即興創作”,首先必須建立在平等的師生關系上和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之中,其次是教師要給所有學生有暴露自己思想的時間和空間。
2. 中學數學教師反思性教學的基本途徑
。1)個體反思:
八、教學后記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 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或教學結束之后,應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總結反思,這種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記教學中得失,并對得失進行剖析探索,找到教育心理學上的理論依據,積累經驗,吸取教訓;記“智慧的火花”,包括教學機智與靈感,學生創新的見解,好的思想方法等,都可以作為教學材料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以后的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記再教設計,通過反思,對教學的得失有清晰的理性的認識,并寫出簡要的再設計,為再教時提供重要的參考。。
我區有老師參加此課題的番禺中學,禺山高中等學校規定,新參加工作不滿三年的教師,每節課都要寫教學后記,其他教師每半個學期要寫教學反思。
實踐證明:這些學校的青年教師成長較快。
結題報告范文 篇16
課題:化學虛擬實驗指導老師:汪明微組長:范家輝組員:余皓明
一、我們如何看待這次課題的開展:
其實最開始,對于這個課題,可以說我們是很陌生,因為以前一直都沒有接觸過,而參加這個課題的研究,當初也只是出于好奇,但是后來真正學下去了,覺得這門課題也挺有趣并且很有用處,可以另我們更好地知道一些化學實驗的操作過程,更清晰的弄清楚實驗的反應原理,對于平時的化學學習,很有幫助,所以我們決定選擇了它作為研究性的課題。
當中的學習過程確實另人難忘,從完全不了解,到最后的實踐制作,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記得最開始,我們什么都不會,經過老師的一番指導,我們初步學會如何進行這次的化學課題研究,然后就慢慢的嘗試著弄各種不同的實驗,從簡單,到復雜,過程中我們遇到過很多困難,也出現過錯誤,不過最后通過大家的努力和老師的耐心輔導,最終所有的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了。我們在這個課題的收獲很多,我們通過模擬的實驗,糾正了以前一些錯誤的實驗操作步驟,把以前一些不太清楚的化學原理,也弄清楚了,這對于學習化學的學習很有好處。
由于,我們研究的課題是通過一個名叫《仿真化學實驗室》的軟件制作的,所以次課題就命名為化學虛擬實驗。
二、課題的研究的目標:
1.了解反應的原理
2.理清楚實驗的操作步驟
3.糾正以前對實驗原理的錯誤印象。
三、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研究物質的反應原理2.上網或查書收集資料3.學會如何用實驗軟件4.設計實驗5.制作實驗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以收集相關資料和實驗制作為主,通過實驗得出結論。目的:制作更好的化學實驗。搜集范圍:中學的化學實驗。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研究準備階段1.組建研究隊伍
2.確定研究對象《化學虛擬實驗》3.查閱相關資料
第二階段:構建目標體系,設計內容選擇研究方向和途徑1構件目標:制作出有價值的實驗2研究設計內容:以實驗為主進行研究3研究方法和途徑:圍繞中學的化學實驗
第三階段:研究方按實施階段:主要以制作和設計實驗為主
第四階段:總結提高階段:
1.針對實施階段的情況,整調,完善目標體系,內容途徑和方法2.將前三階段中的研究成果進行驗證和修改3.寫研究報告。填寫手冊。
六、可以研究人員分工:
指導老師兼負責人:汪明微組長:范家輝
搜集資料人員:范家輝余皓明整理人員:范家輝余皓明
結題報告范文 篇17
主體部分: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研究方法 這部分的寫作內容與課題研究方案的相關內容基本相同,寫作時注意參考相關內容。
。ǘ┱n題的研究過程
這部分是課題研究工作報告的主體部分。主要寫明課題研究方案在執行過程中,各個研究階段的具體情況。
1.準備階段。主要寫本階段做了哪些基礎性準備工作,包括課題的選題與論證、研究方案的制訂、責任分工、開題會等情況。
2.進入研究階段。主要根據課題研究方案的規定,在各個實施階段都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各個階段研究的主要內容、基本做法、采取的措施、開展的觀摩教學、進行的研討活動等。這部分在寫作時,要注意參照“課題研究階段性計劃”和“課題研究階段性總結”。
3.總結結題階段。主要寫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發表的論文、出版的專著、獲得的獎勵等),研究檔案建立的情況,進行結題的組織準備等。
這三個階段在課題研究方案中都作了規定,在寫課題研究工作報告時要同研究實施過程的具體情況和做法結合起來,真實地反映課題研究工作過程的客觀情況。
。ㄈ┱n題的組織與管理
主要寫整個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的組建、管理制度及落實情況、領導的重視和專家的指導情況及經費的投入情況等。
(四)結尾
概括地介紹課題研究取得的基本經驗和尚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署名和日期
把報告單位(或個人)名稱(或姓名)寫在標題的正下方;在文章的末尾右下方注明報告的日期。
結題報告范文 篇18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是一切創造活動的基礎。生活與美術是一體的,生活是美術得以生長的土壤,離開了生活,美術是無法進行“無土栽培”的。真實美術教育必須從生活出發,在生活中進行并回歸生活。因此本次課題研究主要價值在于讓學生從小養成有想法、有思維、有邏輯、大膽想像,能通過美術語言勇于表現自己內心世界的創造性思維。
二、研究目標:
我將積極對校園及校外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的考察、開發,并通過關于水粉、水彩等繪畫顏料的實踐、運用與研究,系統地開展課題研究,有效地開發利用資源,拓展學生的眼界,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提供直觀的條件。
1、通過啟發聯想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和觀察能力。
2、欣賞美術佳作,結合作品分析,評價充分調動學生想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想象力。
3、學習簡單的色彩、圖案、手工等,并聯系生活實際,培養他們動手、動腦習慣。
4、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周圍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發學生美術表現和美術創造的欲望,為培養學生想象力提供良好的條件。
三、研究內容:
1、小學美術教學中想象力培養的方式。
。1)觀察生活可以想象。
。2)內容情節可以想象。
。3)物體形象可以想象。
。4)圖案可以想象。
(5)色彩也可以想象。
2、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聯想的方法。
3、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想象力的要點。
4、觀察生活中喜歡的感興趣的各種事物特征。
5、讓課堂更加生動的和生活聯系起來。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1、通過作品欣賞激發想象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選擇優秀作品進行分析,創設情景,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想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頭腦中產生的豐富的意象,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想象力。
2、通過多媒體教學,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小學生生活經驗少,閱歷有限,知識面也不廣,腦中的基礎的圖象信息少,限制了想象思維的拓展面。而想象和創新必須有一定的知識,一定的生活閱歷為基礎。通過多媒體教學,能充實學生的圖像信息,豐富學生的閱歷,拓展他們的知識面,使他們的感性思維得以發散,極大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
3、聯系實際引發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的想象力不是自然產生的,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美術教學中,要特別強調學生在寫生中觀察要細致,并通過體驗生活等方式來豐富他們的直觀感受,讓學生不斷積累有關寫實方面的知識,獲取清晰和富有記憶的想象,以增加想象的儲備。
4、通過圖畫創作,訓練想象力。
英國畫家雷諾茲認為,藝術僅僅關系著頭腦的兩種功用,即想象力和感受力,兒童的精神世界遠比我們想象得豐富。他們常常用想象代替思維,把幻想現時交織在一起。在教學中,我們不要不切實際地要求小學生注意人物、動物造型準確和真實性,只要他們在結構比例上反映出空間的關系,透視表現大致反映出空間關系和思想就可以,色彩上只要清晰、明朗,不要過多地加以限制,允許他們的想象,自由發揮。
5、組織學生去戶外寫生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加強對學生作品的輔導,促進學生繪畫技能的提升,引導學生感受家鄉的美,創設良好的美術氛圍。
6、定期對學生的作品展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繪畫水平。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學習相關理論與技能、參加業務培訓,提高自身素質,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并申請立項,報有關部門審批。
2.實施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4月
農村小學美術輔導教學生活化的研究,作業作品進行各種形式的展覽參觀,及時發現實施方案中的不足和啟動過程中的失誤,進一步完善方案;努力學習新課程理念,學習國內外優秀輔導經驗,在實際教學輔導過程中不斷創新提高;總結先進經驗,拓展研究,重點解決研究過程中的難點問題,不斷深化并提高,不斷反思和開拓創新。
將前期的計劃、反思、論文及活動開展的圖片收集整理為結題收集資料,完善課題工作。根據計劃開展課題研究活動,研究活動要滲透課題精神。
3.總結階段:20xx年5月
形成總結性成果:過程資料、活動實錄、學生作品、專題總結、研究論文。
搜集整理分析資料,撰寫結題報告.
六、課題研究的成果呈現方式
1.結題報告。
2.論文,案例。
七、研究過程:
1、完成教師問卷調查,形成調查報告
為了解我學校美術活動開展情況,經課題組成員商議,了解我校開展美術活動的現狀,了解教師對美術活動的認知、重視程度、教師的指導水平、以及開展美術創意活動所存在的困難和主要問題,特設置了本次調查。通過調查,真實地反映了我校教師自身的美術專業素質及對美術教學的認識程度,進行統計、分析了問卷結果,撰寫了具體措施,形成了調研報告。我校班共6個班,18名教師,采取不記名方式如實填寫問卷涉及的10個問題。此次調查問卷全園共發放10份,大多是三年級學生,收回率100%。
2、多種渠道,打造小學生創意美術特色,從生活中總結創意靈感。
(1)傾力打造創意美術特色班級
通過創意美術活動,加強了師資的培訓,教師的美術教學理念有了很大的轉變,校園室內外環境蘊含教育價值,有彩泥、線描、水粉畫、綜合材料畫等等;教研活動層層遞進,進行了創意美術活動現場展示,利用節日舉辦創意美術作品展。
(2)定期開展課題組成員、教師研討會針對本班創意美術開展情況進行講述、反饋,達到經驗交流,共同進步。
。3)開展“創意美術教學組織與指導經驗交流座談會”。大家談體會、談經驗,共同認識到,創意美術活動在校園開展的意義,教師們撰寫了相關教育隨筆,論文,案例分析等,提高了我園教師組織與指導創意美術活動的能力。
。4)歸納、整理小課題研究中學習資料相關的文字、照片、錄像等各種資料,搜集、整理研究過程中所積累教案、論文、案例分析篇、照片等。
八、研究結果與成效
1、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很大的轉變,從教學的設計、方法的改變、評價的多元,都體現了創新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提高了,能根據班級幼兒的能力選擇相關材料設計完成創意美術作品,改變了作品單一化。
2、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通過開展各種各樣創意美術教學活動,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注力,增強了幼兒的合作交往能力。
3、完成了小學生創意美術活動問卷調查(教師問卷)
4、完成了小學生創意美術活動問卷分析報告
5、收集小學生創意美術作品、形成研究成果。
6、《讓美術教學生活化并充滿創意的研究》結題報告。
九、存在問題及努力方向
我們在與學生共同建構創意美術活動的過程中,為幼兒提供最大限度的創造空間,但由于教師隊伍普遍年輕化,教師隊伍的不斷更新,新任教師的增加導致教師整體專業水平還有待提高。希望以后通過進一步培訓、學習加強師資建設,從而促進我校生活創意美術活動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義務小學教育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北京師范大學
2、《7--12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結題報告范文 篇19
一、課題背景及界定
。ㄒ唬┱n題研究的背景:
從事中學英語教學十六年以來,總是感覺學生關于中學英語詞匯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與學習的自覺性不高,許多學生從七年級前半學期開始,就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因而到八年級以后,中學英語詞匯量的增大,課堂內容的加深,更導致許多學生出現兩級分化的現象極為嚴重,究其原因:是因為中學英語詞匯量的增大,我們教師有時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沒有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和學習效果,結果是教師教的筋疲力盡,學生聽得昏昏欲睡,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進而變得厭倦學習;新課改的深入,新課標對于學生關于詞匯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雖然大多數老師已意識到詞匯教學的重要性,但因教學方法落后,導致教師詞匯教學效率低,學生學習效果不甚理想,造成學生綜合英語水平難以提高、因而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對于詞匯教學策略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作為從教多年的初中英語教師,我深深理解并感受到加強英語詞匯教學策略研究與實施以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提高和完善,優化師生關系,并 進一步發揮學生在新的課堂管理模式下,參與詞匯學習的積極性,優化學生學習的方法,促進詞匯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最終以推動初中英語詞匯的教學。因此,我提出此項課題申請。
。ǘ┙缍ǎ
詞匯教學是指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它是使學生能夠正確朗讀、拼寫、理解、記憶與運用詞匯。詞匯是語言的最小意義單位,人類思維活動和思想交流首先是靠詞匯進行的。目前,人教版英語新目標新教材詞匯容量非常大,新課標第五級(初中畢業時)中關于詞匯方向的描述為:學會使用1500~1600個單詞和200~3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 同時新課標對詞匯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現在詞匯教學的“質”(既掌握詞匯的深度)和“量”(即詞匯量的多少)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求學生掌握的詞匯量顯著增加,另一方面,新課標提倡從用的角度出發學習詞匯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使學生能夠運用詞匯描述事物、行為和特征,說明概念等。這說明對詞匯學習的要求不僅僅限于辨認識記和理解,還在于運用和表達。
二、理論依據及意義
。ㄒ唬├碚撘罁
本課題研究實踐的理論依據主要有學習理論,課程標準,新課程改革理論,現代認知理論等
1、 學習理論。主要有: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2、課程改革理論。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ぐl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的思維習慣!
(2)、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提倡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學習態度”。這就要求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優化學生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詞匯學習習慣。
。ǘ┮饬x: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以下可喜成績:
1、對教師發展的意義。通過課題研究使得如何能夠有效地進行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為我區初中教師提供一個良好的借鑒,使中學英語詞匯教學教學能夠順利而輕松的進行,以提高我校的、中學英語中考成績,成為本課題研究的重點。
2、 對學生發展的意義。學生通過調查問卷等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及學習策略并進行微調。取得比未參加實驗學生更好的成績和狀態,使學生在中學階段培養良好的學習詞匯的基本技能,為其長遠的人生發展目標奠定基礎。
3、 對中學英語教學發展的意義。研究結果可以用來科學的指導我區的初中英語教學,以有效提高我校英語教學質量。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步驟及過程
。ㄒ唬┱n題研究目的:
通過此課題研究,旨使我們在今后的中學英語詞匯教學中,能夠嘗試運用多種有效的英語教學策略,探索出適合我們初級中學學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英語詞匯教學方法,使得能夠有效指導我們的學生關于中學英語詞匯的學習,詞匯是中學英語學習基礎中的基礎,不論是傳統的還是顯示流行的詞匯教學手段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擴大詞匯量,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更有效的英語詞匯,并使學生如何能夠將詞匯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同時為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興趣,培養學生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提高中考升學率的目的。
。ǘ┱n題研究內容:本課題初級英語學科的英語詞匯教學為切口
研究內容:
1、 初中英語詞匯教材與新課標要求教學分析;
2、 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調查分析—以西安市第七十九中學八年級學生為例;
3、 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4、 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對策、
。ㄈ┱n題研究方法:
1、根據本課題的性質,在研究中我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對我校八年級學生進行中學英語詞匯學習的研究:具體來說我采用的方法是:
a、調查法:課題研究過程中,需要對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現狀進行認真分析來確定研究方向,我們采用靈活多樣的調查方式、
b、分析總結法:(2次問卷調查、3次座談)通過對八年級學生進行關于中學英語詞匯學習的問卷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以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各種心理及其學習方法,通過分析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總結,寫成報告、
c、文獻法: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和策略的制定和形成是建立在與英語詞匯教學有關的研究理論的學習的基礎上,保證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d、研究法:通過研究與沒研究學生比較,不斷調整研究策略、
e、研究法:(6次詞匯教學研究課)積極參加中學英語詞匯學習培訓課,觀摩中學英語詞匯課堂教學,積極開展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研討課,探索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有效途徑,尋找適合于學生的詞匯學習策略和方法,提高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性、
f、總結法:注意搜集積累和總結課題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提升教學理念
2、課題操作的策略、措施:以理論指導實踐,再改進,再實踐。
(四)課題研究步驟及實施過程:
通過分析人教版新目標英語教材及課程標準—→調查研究初中英語詞匯學習的困惑及現狀(西安市灞橋區第79中學八年級學生)—→針對目前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現狀找出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求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有效對策。
具體來說:分為課題研究實施分三階段
1準備階段ǎ20xx年5月—8月)完成課題研究設計方案,確定實驗班級,做好實驗前期的學生在“詞匯學習”方面現狀的調查工作制定具體可行的實施措施,界定研究范圍。
a、運用實地觀察法、學生座談法、家訪調查法、測試問卷法等了解學生在“詞匯學習”方面的現狀,并做好實驗前的調查小結。
b、確定實驗班級—八年級三,四班。
c、確定研究從學生的“詞匯學習”方面的現狀困惑入手,從產生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不同階段學生的變化,逐步形成結論,完成研究工作。
2、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4月)、
a、實施研究方案Ц據活動課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實施Р⒓笆倍允凳┕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與總結。
b、 20xx年12月18日對實施結果進行階段性總結,為下一階段活動的順利實施做好準備。
c、調整方案,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再次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改方案В對實際教學情況實施第二輪研究方案。完成一篇讀書筆記、一篇案例,或教學反思或隨筆等并上傳。
3、總結階段20xx年4月—5月、分析、處理各種實驗數據,整理、總結各階段的研究成果,并整理和分析研究結果,完成一篇讀書筆記、一篇案例或教育故事或隨筆等并上傳,同時提交結題申請。
四、研究結果與成效
(一) 研究結果
1、初中英語教材中詞匯與新課標要求分析:
人教版新目標英語新教材在編寫上內容跳躍、跨度大,每一單元充分并以任務鏈的形式展開,通過對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了初中詞匯學習的五級標準,使學生了解與掌握包括單詞,短語,習慣用語和固定搭配等,會運用詞匯來描述事物,行為特征及說明概念以及理解短語的基本含義以及在特定語境中運用,因而基于以上對教材與課標的的分析,在處理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問題上,我們應具備新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學習,積極學習。
2、 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現狀及存在問題:調查分析—以西安市灞橋區第七十九中學八年級學生為例:
a、英語詞匯教學的現狀調查分析:
通過進行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的調查,發現部分中學英語教師一方面有時在詞匯教學的整個過程中缺乏有效的詞匯教學策略,從而使詞匯教學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有時在英語教學中有時忽視詞匯教學,,使得在教學中忽略語境,語篇對于詞匯學習的作用,致使學生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
b、中階段中學英語詞匯學習學生現狀分析:
通過在我校八年級三,四班同學進行調研(通過談話,上課實踐等方式),了解到學生英語學習現狀如下:
我校的大部分學生來自偏遠的郊區,學生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強,同時人教版新目標教材詞匯量大,記憶的內容太多,學生關于中學英語詞匯的學習僅僅只是在老師的監督下孤立學習詞匯,使得詞匯學習中主次不分,平均用力,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和歸納,造成系統性不強,邊學習邊遺忘的缺陷。學生的缺乏一定的探究精神,從而學生探究能力的欠缺,進而造成學生創造力匱乏。
3、初中英語詞匯教學存在問題分析:
我校大部分教師普遍認為,目前中學英語詞匯教學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a、我校初中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普遍很差,知識儲備少。
b、英語課時有限,缺少對學生詞匯學習任務落實情況的檢測。
c、詞匯教學時脫離文章的情境和句子, 不能正確處理詞匯中心意義和具體意義的關系,以及忽視對詞匯文化意義的介紹,影響詞匯的得體運用。
d、不能根據記憶規律有效地記憶與復習詞匯以及 缺少記憶環節和記憶詞匯的方法。
中學英語詞匯教學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a、課程內容的差異。小學英語內容簡單,基本上到初一來說也主要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交際語言,這使得學生的詞匯量比較匱乏,而到了八年級,課程內容的增多,無疑要求學生掌握的詞匯量也增大,因而學生必須在知識基礎的程度上再進一步掌握和拓展新的詞匯。這對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產生了一定的難度。
b、教學時間的緊迫。新課標教材內容的增多,詞匯量的增大使得教師在中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時間緊迫,因而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出現教師只教新知識,對于詞匯的復習鞏固與檢測不能落實。
c、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差異。初中學生往往靠“死記硬背”就可以獲得高分,這就給學生養成了慣性,因而在研究實施中學英語詞匯教學時,結果發現行不通,一時很難改變學習方法,養成自主探究、靈活運用的習慣,很難適應學生的終身學習的能力。
d、家校管理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學生來自偏遠的郊區,學生基本上是務工子女,家長忙于生活的奔波,無疑孩子的學習管理放送,使得學生對于學校安排的學習任務難以落實。久而久之形成學生惰性的心里,把學習就不當一會事情,出現學習無目標,思想不端正,,給中學英語詞匯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我認為這是難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難改變的一個方面。
4、中學英語詞匯教學對策
通過對人教版新目標英語新課標及英語教材中中學英語詞匯的分析、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的調查分析、以及中學英語詞匯學習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我找出了中學英語詞匯學習對策如下:
a、轉化師生觀念,強調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掌握好中學英語詞匯學習的基本知識,為提高學生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打好基礎。
b、開發課程資源,用案例法教學,在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詞匯的興趣,聯系鄉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英語知識。
c、注重理解,記憶與運用詞匯的能力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不要只是給學生任務,要求學生死記硬英語課后詞匯。多教給學生一些學習詞匯的方法,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中學英語的學習方法,嘗試用學到的學習詞匯的方法去主動學習,拓展詞匯。以盡量避免以往“死記硬背”的笨辦法,同時引導學生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法、 如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不再局限于初中階段對一些詞匯的了解,而是要進一步深究學習,理解的方法。
d、強化意識,深入了解學生的學情。研究課標及教材內容,適當處理教材 及時了解學生欠缺的中學英語詞匯知識,有時需要通過詳細的講解來彌補這些基本知識的欠缺,或者對教材進行二次加工,適時的通過岔路進行補缺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ǘ┏尚
1、展了課題研究,通過不斷實踐與總結,即找出了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措施,也使學生掌握了有效的學習詞匯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覺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自信心與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2、題研究的開展極大地促進了本人自身的專業成長。通過開展個人課題研究,我本人的Ы逃教學觀念得到了新的轉變,科研能力的發展也使我迅速成長,能夠確立科學的育人觀、教育觀、質量觀Т鈾枷肷現厥友生的身心活動,使英語學科的實際應用性得以實現,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1、存在問題:
由于時間緊迫,繁重的事務,課務,使得我還需進一步深入地研究工作,充分地進行資料的搜集與整理,使得我的研究成果的質和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2、改進措施:
a、認真吃透理論精神,不斷學習鉆研,深入研究,勤于實踐,勤于交流,以指導自己的小課題研究工作,及時指導自己的關于中學英語詞匯的教學工作,加強對中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準確和科學合理性,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和課題研究能力。
b、續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深入學生實際,關注研究中學生關于中學英語詞匯學習的反應動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寫好階段性報告或論文或教學案例或隨筆等。
c、認真參加各類關于中學英語詞匯教學方面的培訓,認真領會精神,學習新的英語詞匯教學方面的知識,加強對學生英語詞匯學習學法指導,反復實踐,對比分析,在實踐中勇于探索,及時反思調整自己的教學以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積累教育資源,總結研究成果。
d、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實際,選擇教學內容,發掘利用好校外教育資源б爭取家長、社會有關方面的理解、參與和支持豐富教學手段,達到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最優化,為課題研究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
結題報告范文 篇20
前言
課題級別:市級教研立項課題
課題名稱:初中化學教學最優化研究
課題類別:學科教學方法
課題組組成:本課題由市教研室原化學科蔡秀珍老師和教科所高思剛老師設計和組織(組長為蔡秀珍),全市中學共同參加,課題組成員共15人(其中高級教師10人,校長1人)。99年7月蔡秀珍老師退休,99年10月市教育科研辦公室將該課題定為市級課題,經教研室和化學科同意,由化學科負責初三教研的傅興春老師擔任課題組長,繼續進行本課題研究。
課題提出過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全國教學研究的總動向是加強基礎教學,提高學習能力。我室化學學科對課堂教學優化進行了調研分析,發現老師教學的優化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我們著手對教師教學的各種因素的內涵、實施的途徑和方法進行研究,于1999年成立了“化學教學最優化”課題組。
在“化學教學最優化”課題研究過程中,在99年9月以前取得的初步成效的基礎上,結合素質教育的最方向,重新調整了研究方向,重點從教學設計方法的優化上進行研究。
課題研究目的:創設形式多樣的教學情境,研究各種教學方式的最優化,期望得出情境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提高教學質量的最優化方法。
課題研究對象:初三學生。
課題研究時間:19xx年9月—20xx年7月(原定20xx年7月)。
一、課題研究的理論指導
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過程。它既有教師和學生的人的因素,又有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組織形式、班風、學風、學習結果等因素。這些因素構成了教學活動的輸入、輸出過程,教學活動是在這些因素不斷由異步、無序到同步、有序的循環中前進和發展的。
在這些因素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其他因素都是其學習的外部情境因素!敖處煹慕獭焙汀皩W生的學”的優化是影響教與學功能的變量,主要是教師設計的優化,使學生自身因素得到最優化的學習情境和方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學習過程是以學生的全部心理活動為基礎的,學習過程的順利進行,僅有一定的認知過程的心理結構(智力結構)是不行的,還必須有一系列的意向過程中的條件(非智力因素)配合,使其互相促進,才能達到學生自主行為的充分表現。
在諸多的情境因素中,教師既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信息的傳播者,又是學生學習反應輸出信息的接收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功能,應在用課程和教材鋪設的道路上,努力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意向心理條件,促進認知過程的心理結構的發展,積極開展學習的動力和阻力的相互消長斗爭,用教學效果的反饋強化,增進學生學習動力的加速度,使教學活動成為一個省力、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的認識和發展過程。教師的主導作用,應是在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中的主導作用,著眼于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能力。
教學活動中創設的教學情境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應有明確的主體、行為、條件、標準,并以教學需要為基礎,以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步驟為目的,以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
課題“初中化學教學的最優化行動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把化學教學活動中師生間的各種行為關系,放在一定的組織形式、途徑、媒體和方法等情境中,構成教學的空間結構和時間序列,激發學習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等意向心理條件,促進其認知心理結構的發展,使師生在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處于同課題、同步、同時態的最佳狀態,并產生共鳴,從而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比較全面的發展。
二、實驗內容和方法
⒈實驗中的因變量:教學最優化后學生教學目標的到達和情感發展水平的制定。
學生達到教學的目標、自主學習的心理行為表現中的學習動機、興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質的調節與變化是本實驗的因變量。依據《全日制中學化學教學大綱》、素質教育要求和教學實際,我們首先制定了本課題的目標體系:
目標 內 涵 發 展 水 平
感受(A) 領悟(B) 追求(C)
教學目標 學生學習的教學質量 達到 良好 優秀
動機 是激勵人們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心理過程,它是以需要為基礎的。 ⑴家長的要求
、评蠋煹囊 ⑴老師的希望
、萍议L的愿望 ⑴自己的前途
、谱鎳男枰
興趣 是人們認識某種事物,從事某種活動,并能經常關心該活動的心理過程。 ⑴對某事物或現象有好奇心
、葡胗H自動手嘗試 ⑴愿意親自參與
⑵設法動手實踐 ⑴十分樂意地去體驗
、破惹衅谕ヌ剿
情感 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與個體需要之間關系的態度和體驗的心理過程。 ⑴能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
、婆ν瓿衫蠋煵贾玫娜蝿 ⑴自主地學習
⑵爭取圓滿完成老師交的任務 ⑴十分樂意地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
⑵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意志 是人們自覺地確定目的,并能支配、調動自己的學習行動,克服困難,從而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⑴主動地預習、復習
、品e極完成課內外任務 ⑴遇到困難不避讓
⑵能克服學習中的一切困難 ⑴能排除干擾,努力學習
、萍词褂龅酱煺刍蚴∪阅軋猿謱W習
我們把目標的發展水平分為“感受”、“領悟”和“追求”,由低到高的三個層次。
(A)感受:感知和初步接受。通常表現為對教學目標內容和要求產生積極的反映。
(B)領悟:領會和覺悟。通常表現為對教學目標內容和要求能夠理解,并能用來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
(C)追求:獲求和取得。通常表現為對教學目標內容和要求能夠嚴格遵循,且深刻體驗。
⒉實驗中的自變量:各種教學情境設置和教學方法的創設。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教師主導作用的心理行為表現,本課題研究的情境創設在實體情境、語言情境和想象情境這些基本情境的同時,更多是創設一種質疑、探究、聯想的氛圍,建立教學師生互動的主體結構,達到“以境透思”的效果。我們總的構思是:變適應型為創造性,變同步伐為多樣型,變封閉型為開放型。
、沤虒W情境的類型應是多角度、多層次的,如:
創設明確易讀的學習目標,調節學習的動機指向,調控激趣。
創設價值展示,需求激趣;學有新知,以新激趣;情感交融,以情激趣;學有成功,信心激趣。增強求知欲望。
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意境,調動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觀察,積極思維。
創設形式多樣的實驗場景,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內化學生的學習情感。
創設先學后講,留給學生以思考與想象的時空,師生互補,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需求;體會成功的喜悅。
創設立竿見影的反饋渠道,磨煉學生的學習意志,體現主體的生命活力。
創設團結奮進的班集體,形成互幫、互學的奮發向前的風氣。
創設學生“說學”形式(學前說學、學中說學、學后說學、學法說學),增強師生、生師、生生的雙向多向交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尋找最佳學習途徑、探索學習規律。
創設形式多種的活動課,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個性得到發展。
、平虒W情境創設的時間、空間和頻率。
我們把引出課題、解決難點的情境稱為主情境,其他情境稱為自然情境,可以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其中刻意性明顯且對學生感官刺激較強的情境,創設不宜過多,一般每節課2-3次。自然性情境只要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激發、認知的發展,則可隨時進行。
每種教學情境可以對因變量的一個或幾個目標產生激發。
課堂教學只是教學的一個主要環節而非全部過程,教學活動應該向課外延伸,所以情境教學的實施不應只限制在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內。
、乔榫硠撛O合理性的判斷。
可用下面兩個指標衡量情境創設的合理性:一是教師發生的信號能否在學生中產生積極的反應;二是師生是否有愉悅的心理體驗,進入“情境”之中。根據初中生情緒活動的體驗的迅速性和外露性,教師可予以判斷。
一個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應使學生能進入“情境”之中,參與“情境”之中,樂在“情境”之中,完善在“情境”之中。
⒊學生心理行為個別差異發展觀察內容
自變量(各種教學情境的創設和教學的優化)對因變量(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激發,是通過學生心理行為差異發展表現的。本實驗著重觀察以下幾方面的行為表現:
、耪n內行為
、僖话銋⑴c度(如精神狀態、記筆記、舉手發言、參與討論、提問正確率、板演、完成課堂作業等情況)。
、谧晕夷芰φ故(如質疑、動手實驗、發表自己的見解、向教師挑戰、上講臺小結等情況)。
、普n外行為
、僮鳂I完成情況,預習、復習情況(作業能提出不同解法,超前預習,自學高年級內容等情況)。
、趨⒓诱n外學科活動情況(課外讀物的閱讀、魔術表演、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小論文的撰寫、小實驗的設計等情況)。
、蹎柧、交談情況。
④同學間、師生間關系(互幫、團結友愛、互學、謙虛、自律、自立、自信等情況)。
⑤偶發事情的態度(成功、失敗、表揚、挫折態度等自我行為自控情況)。
⑶測試成績變化。
、染C合評價。
以上觀察內容的目的,是從對學生認識中產生,通過運作重新認識學生,即始于學生,終于學生。學生是實驗對象和參與者,又是實驗成果的鑒定者和受益者。
觀察對象為實驗班總體(如抽樣不得少于 ),每人一表,分四階段記錄。第一階段為進入初三時,以物理為基礎進行問卷、交談得出,作為起始水平;第二階段為初中化學第一章結束后;第三階段在上一學期末;第四階段在畢業考試后升學考試前。
教師根據本課題的目標和發展水平建立每一試驗對象的成就檔案,分四階段對試驗對象進行綜合評價。綜合評價根據觀察、問卷、交流和測試結果,按目標發展水平層次定位。如某一目標達到某一層次,就在對應的位置打“√”。第一階段的定位為試驗對象的起始目標發展水平,由此確定最近發展區的目標,從而選擇合理的教學情境。
目 標 動 機 興 趣 情 感 意 志
發展層次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四階段
特殊情
況記錄
評價的目的主要是使學生能客觀、較全面地了解自己、體驗進步,看到不足,選擇行為方向,確定合適的目標。因此,觀察對象的行為表現,在被觀察者自我評價的基礎上,教師根據跟蹤調查情況,給予客觀評價。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信任學生。
、凑n題目標達成評價
本課題目標達成評價性質是目標參照系的絕對評價。
評價的目的是根據一定的價值觀校正教學中的偏差和判斷其效果。而情境目標的評價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首先心理活動的顯露大多具有雙重性,其次是青少年學生的心理活動穩定性較差,同時實驗中的干擾因素比較復雜。為既簡單又科學,還要有一定的可靠性,我們把情境教學目標的評價限定在化學學科課內、外教學指定的要素范圍內,注重教學過程的調查分析,采用統計的方法分階段進行。
首先確定一個一般參考線(如圖所示)。此參考線的確定依據是:根據九年義務教育要求的合格率為95%(每一目標的A級水平為合格);化學學科約占初三周課時的12%。且認定情境目標評價與認知評價成正相關。再按每一階段不同目標不同發展水平綜合統計的人數頻率作圖。
圖線分析(以第二階段興趣目標為例): (頻率:%)
、湃羟靠近一般參考線右側,則認 100
為達標;若離右側較大,則應防止試驗對 80
象偏科性的片面發展。 60
⑵若曲線在一般參考線左側,則認為 40
欠缺,應對實驗中的自變量進行校正。 20
、乔與一般參考線相交,若陡度較 0
小,則實驗中自變量應注意面向全體試驗 A B C (發展水平)
對象;若陡度較大,則實驗中的自變量應注意撥尖。
通過幾個階段的連續統計,根據曲線的變化與一般參考線的位置相對關系,我們可以得出創設的教學情境對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是否有效這一結論。
、底顑灮虒W方式的構建
為使我們的構思變為可觀察、可理解、可操作,我們對最優化教學的試驗程序進行歸納——最優化教學方式的構建。以實驗法為主,驗證和發展教學多樣化選擇。
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是在教育理論指導下,將教學的各要素在整體結構上進行的有效綜合,涉及多種方法的選擇,并擇優形成具體操作的教學活動程序。教學多樣化方式一般由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條件、教學程序、教學評價及案例等要素構成,并通過展示課不斷完善。
本課題實驗的總模式是:多樣化素質教育最優選擇法。
所實驗的教學程序可歸納為:
提出問題
啟迪思維
情境激發
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的最優化組合
教學互動
遷移應用
內化素質
三、實驗成果
從市級教研課題的研究過程,課題組全體成員感受頗深,從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蓖ㄟ^課題的研究,使課題組成員的教學理論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較大的提高,同時帶動了全市化學學科教科研氛圍。
課題組共舉行了四次論文報告會,從中選出33篇編印成本課題論文集,其中獲省級論文評比一等獎1篇,二等獎7篇;在全國性刊物上發表的有1篇,省級刊物發表的有5篇!墩撐募钒l至學;瘜W組,使全市化學學科教科研氛圍及質量得到提高,20xx年市化學教學專業委員會舉行的論文評比中,就收到應征論文23篇,其中質量普遍較高。
⒉通過課題的研究,培養出一批學科骨干教師。
課題成員中有1人被評為市級學科帶頭人,4人被評為市級學科骨干教師,大部分是縣(市)區學科骨干教師。由于課題研究成果,有多人被提拔為學校校級領導或負責教務、教科研工作。
⒊學科教學結構和形式發生了較深刻的變化,形成一定的新的教學方式,課題組研究的一些運作模式已在部分學校教學中取得認同并應用,帶動了全市化學學科教學水平的提高。
⑴課題組先后開設試驗課、展示課15次,由此選編了《課題教案選編》,收集較成功的教案10篇。在此基礎上,深入進行教學方式優化模式的構建,選編出《課題教學模式文集》一冊。課題的課堂教學模式已逐步成為我市初中化學教育改革新的突破口。其中多種教學情境,如教學目標達成信息快速反饋的“色卡”、學生自我小結、簡單效果明顯的投影片的制作和運用、師生互補等運作已得到廣泛運用。
、普n題組成員在省級的評優課、實驗調演、多媒體課件并評比中有4人分別一、二等獎。
、恰靶≌撐、小實驗”評比已成為我市化學學科有一定特色的活動內容。小論文內容有:學法與體會、知識整理與討論、觀察與思考、建議與設想、趣味實驗、化學與社會、科普小品等,這種內容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應有的發揮。
、磳嶒瀸ο蠛蛯φ諏ο笤谛睦硭刭|方面以及參加學科競賽、化學小論文評比、中考成績等方面均取得明顯的差異。
實驗對象在情境目標的定向指導下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了自我調控的能力,增加了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經常領悟到成功的喜悅,減輕了學習的心理壓力,從而大面積提高了教學質量。
四、課題結論
經過對課題目標達成的評價,以最優化為主線的化學教學多樣化方式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可以產生較明顯的促進作用,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在教師創新意識強烈的前提下,對教學定會產生顯著的積極影響。
五、課題研究的思考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題的素質教育將成為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實行教學中的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的具體落實,才能培養出富有創造個性的學生。為此,教育工作者必須自覺努力學習和探索,使自身具備創新意識教師的素質。
創新是對學生的挑戰和誘導,也是對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挑戰和誘導!
只有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才會體現出育人本質。
如何與本階段課改理念相一致,使教學方法達到最優化選擇是本課題進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式。
結題報告范文 篇21
“共度生命歷程,體驗生命快樂”辦學理念,于20xx年向大寧縣教育科學研究所申報的小課題。該課題在我校研究已逾一年,基本完成預期目標任務,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實效,現將研究情況總結如下。
一、課題的提出
概念教學是以學生學習、探討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本質屬性為宗旨的課堂教學。小學數學概念是小學數學的重要基礎知識,是數學學習的核心,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才能對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作出正確概括和判斷;才能正確掌握數學的性質、運算法則、公式等基礎知識,正確合理進行各種運算,有效地培養學生初步的思維能力、空間觀念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它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治本”關鍵。
通過聚焦課堂,在課堂觀察和調查問卷的基礎上,我們發現,在實際教學中,仍有不少老師受傳統教學的影響,把注意力放在概念、法則、定律的文字敘述上,把相關的概念等同于僵化的條文,好像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合作把條文中的文字給“擠”出來就完成了課堂任務,接下來主要就是死記硬背加強化應用。這種“新瓶裝舊酒”的教學現狀,明顯與我!肮捕壬鼩v程,體驗生命快樂”辦學理念及生命教育總課題相違背,因此我們于20xx年向大寧縣教育科學研究所申報了“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研究”的縣級小課題,并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課題研究。
課題提出后,我們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認真學習和分析,了解到當前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已經引起了不少學校及一些數學專家、一線數學教師的高度重視,網絡、書本中已有不少知名專家學者對數學概念的表現形式、數學概念的應用、數學概念的拓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但對學生如何通過自主體驗、參與建構,最終形成概念的內化等相關研究不多。為此,結合我校校情和學生實際,我們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體驗、探究,將數學概念進行內化,在吸收消化的基礎上進行靈活運用!
二、研究目標
通過對“數學概念”的教學實踐的研究,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領會新課程理念,努力將踐行學校辦學理念與自己的日常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對“數學概念”的教學有一個全面的、較為深刻的認識,提高數學專業水平和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水平,促進教師實現教學行為的轉變,尋求一條適合于學校教師概念教學的有效模式,著眼于培養學生在“概念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合作意識,創造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數學學習空間,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研究內容
“概念教學”的教學現狀及其原因,新課程標準下“概念教學”的要求,小學概念教學相關內容系列案例研究,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概念教學”的評價方案及評價依據,探索小學數學概念課堂教學的基本規律及有效開展概念教學的組織模式。
四、研究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問卷、談話等方法進行調查,了解當前“概念教學”課教學的現狀及原因;
2、文獻研究法。搜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進一步認識“概念教學”課教學的有效方式,以及有效開展“概念教學”課教學的原則;
3、實踐法。開展“概念教學”的課堂教學實踐,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或修正“概念教學”的設計方案,提出新的設計思路,以提高研究的實用價值。
4、經驗總結法。對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分析,提出有效開展“概念教學”課的方法。
五、研究規劃
課題研究總體計劃時間:一年(20xx年3月——20xx年3月)
1、前期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主要工作:組建課題組,確定本課題研究的內容,制定課題研究計劃及具體研究方案,申報武穴市級“小課題”,初步確定實驗框架,完成實驗的布置工作,啟動課題實驗。
主要成果:《“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研究”課題研究方案》
2、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第一階段,開始實施課題。具體有:對“概念教學”課教學的現狀調查與分析(教師與學生兩個方面);“概念教學”課教學的價值研究。
第二階段,課堂實踐研究。對典型性“概念教學”課例做嘗試性實驗,與備課組教師研討,提出有效實施“概念教學”課教學的設計思路;“概念教學”課的考試評價研究。
第三階段,整理資料,完成課題總結報告。具體有:完成《小學“概念教學活動”的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總結報告;整理案例。
主要成果:《小學數學概念教學課堂教學量化評價表》《群體協作研討概念活動展示》《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研討論文匯編》
3、總結結題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整理研究成果、總結實驗經驗、撰寫《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結題報告》,做好結題準備,學校向市教科所申請結題鑒定。
六、研究成果
本課題研究價值在于探討、解決小學數學概念教學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這是一種源于實踐、基于實踐、高于實踐、指導實踐的發展過程。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指向不僅是為了考證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掌握情況,更是為了進一步優化有關數學概念的課堂教學,在案例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提煉,總結出適合于我校師生實際的概念教學的組織模式、設計原則以及評價方案,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一年來,我們的課題研究始終圍繞我們的原定研究目標展開進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ㄒ唬┭由炝宋倚I逃膬群。
“共度生命歷程,體驗重合快樂”這一辦學理念一直指導著我們進行本課題研究的全過程。我校生命教育具體體現為四句話:呼喚知識的生命態,彰顯學生的主體位,講究方法的靈活性,拓展課堂的時空度。最初申報“小學數學概念的研究”小課題時,我們也只是打算在小范圍內進行課堂教學方面的研究,但在專家、名師、教科所領導們的指點下,我們有意識地把本課題歸并為學校生命教育總課題的子課題時,我們的研究一下子吸引了更多的老師參與,變得鮮活起來,凸顯出更多的研究價值與意義來。
自從課題研究開始,圍繞概念教學怎樣讓知識活躍起來,讓學生活動來,讓方法靈活起來,課題小組的實驗老師們認真研討探索,達成了“概念教學的過程更應是一種師生共同體驗的生成過程”這一研究共識!绑w驗”“建構”“內化”等一些富有生命氣息的詞匯更多地以一種實踐的積極姿態出現于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之中。通過小課題研究,教師的角色任務、師生課堂教學行為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使得我校生命教育的內涵得以進一步充實。
。ǘ┨接懗鲆粭l適合我校實際的概念教學的組織模式。
概念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對于小學生來說,概念教學的過程是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過程。通過一年的摸索實踐,我們初步將小學概念教學模式操作程序分為五個階段: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內化——概念的鞏固——概念的發展。具體說來我們歸納為下面五句話:
1、創設情境,引入概念,明確目標。
引入是否得法,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數學概念比較抽象,容易讓學生覺得枯燥,而小學生認識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和表象進行的,因此創設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產生探求新知的強列興趣,很有研究的必要。在概念教學的引入環節,我們總結出下列幾種主要引入方法:(1)從學生比較熟悉的實際事物中引入。提供足夠的直觀感性材料,讓學生通過看、聽、摸、做等,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從而引出概念。(2)從舊概念引入。有些概念之間聯系十分緊密,在學生已有的概念基礎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學生理解、掌握新知識,復習舊知識,同時又強化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學生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概念體系。(3)通過計算觀察引入。這種引入通常適用于揭示概念的屬性、基本法則中。
2、操作感知,運用遷移,掌握概念。
感知形象是兒童學習數學的重要一環,也是為他們打開數學大門的閃光的“金鑰匙”。在概念引入的基礎上,教師應以足夠的感性材料,組織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在快樂的感悟體驗中,主動地探究概念的內在本質。通過教學實踐,我們的實驗老師已能主動地從學生角度去思索,想到學生需要什么,腦子里會想些什么,學好本知識概念的難點在哪里,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體驗感悟,填充好新舊知識間的.空缺,從而主動參與新概念的構建過程。
3、比較綜合,邏輯抽象,促進內化。
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學習不應看成學生對于教師所授予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以一個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新發現與新理解過程,教師的任務就應當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
實踐中,我們主要采取了:創設認知情境、設置矛盾沖突、抓關鍵詞、運用變式、比較異同等合理運用比較、引導抽象概括等方法引導學生達到概念內化效果。課題實踐讓我們明白,科學的運用方法,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概念內化,真正產生學生自己的數學理解。
4、多層訓練,解決問題,鞏固概念。
學習概念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概念來解決實際問題。只有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學習才是有意義的。概念教學安排的練習類型是多層次、多角度的,既要注意概念的關鍵性,又要注意概念的綜合性。研究中,我們把關注的目光經常性地投向學生的作業練習中,為起到鞏固、深化概念的作用,我們要求概念的練習課要有目的性、針對性、層次性、趣味性。形成基本練習→變式練習→綜合練習的結構。重視相近相似、易錯易混的對比練習,相關概念結合練,易混概念對比練,新概念要及時練,重點概念反復練。在概念教學中基本注重了六種練習方法:操作演示、反饋舉例、推理判斷、嘗試錯誤、變換敘述、整理歸納。既注意概念的鞏固,又重視了思維能力的培養。
5、檢測反饋,構建網絡,發展概念。
小學數學概念間是互為聯系的,絕不應孤立存在的。研究概念教學必須遵循數學教學的基本規律,將“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觀念貫穿于全過程,突出知識與生活經驗間的緊密聯系、同一概念不同表示方式之間的聯系、不同概念之間的聯系,將新知嫁接在原來的知識樹上,從而使之成為學生個人內部知識網絡的一部分,使學生掌握數學概念呈現出一種發展的動態。
我們歸納的以上五個步驟不是僵化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概念教學中更需要靈活處理,比如正確處理“淡化”與“強化”間的關系,如在教學《百分數》等數的概念時,我們淡化了操作,但強化了舉例;教學《長方形的面積》等圖形概念時,我們淡化了情境,卻強化了學生的動手操作;教學《克、千克》《時分秒》《年月日》這些概念,我們更強化概念與生活間的聯系。在具體地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調整以上五個環節的順序進行靈活變化。
(三)完善了數學概念課堂教學的評價內容與方法。
概念教學效果如何,離不開正確完善的課堂教學評價。評價中,我們在關注教師引導作用、學生主體能動的同時,強調了學生、教師、概念間的內在聯系,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力爭用準確合理的評價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內在情感動力,從“教師與概念”“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概念”等方面進行有效評價,并初步制定形成了《小學數學概念教學課堂評價表》,以此引導教師進行他們的課堂教學。
結題報告范文 篇22
5月22日晚上我校研究性學習結題報告會在梯教舉行,參加者為每個班選出的比較優秀的研究性學習結題報告?偟膩碚f這個學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比以前有所進步,但問題仍然很多。
一、與以前相比,有比較多的小組已經在進行實實在在的研究,而不僅僅是簡單地完成任務。
二、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很多指導教師以及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還處在一個比較淺的程度,很多學生還根本不知道研究性學習是什么,有的小組簡單地把研究性學習結題報告弄成了一個書本知識的總結,而從教師的提問評價也可以看出,有些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知識認識不清,問的問題與結題報告無關,也不知道如何對研究性學習進行評價。
2、具體的問題有:題目太大,題目與內容不對應,結題報告的內容步驟不對。
三、要有效實施研究性學習要解決的問題:
1、要增加師生對研究性學習的基本認識。
2、要減輕指導教師的負擔。
四、對策:
1、就研究性學習加強對教師的校本培訓,可利用每個學年開學前的準備時間進行培訓。
2、對學生的指導要集中指導和分散指導相結合。對一些理論性的共性問題,如研究性的意義,如何選題,如何進行開題,可以由一個教師集中對學生進行指導,這樣可以大大減輕其他指導教師的負擔。而對一些個別性的問題如具體到某個課題的開題則由相應的指導教師進行個別指導。
結題報告范文 篇23
為支持本科生進一步開展創新創業訓練和實踐,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以及我校實際情況,學校決定組織開展20xx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申報工作,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項目資助類型及數量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包括創新訓練項目、創業訓練項目和創業實踐項目三類。
創新訓練項目是本科生個人或團隊,在導師指導下,自主完成創新性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條件準備和項目實施、研究報告撰寫、成果(學術)交流等工作。
創業訓練項目是本科生團隊,在導師指導下,團隊中每個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扮演一個或多個具體的角色,通過編制商業計劃書、開展可行性研究、模擬企業運行、參加企業實踐、撰寫創業報告等工作。
創業實踐項目是學生團隊,在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指導下,采用前期創新訓練項目(或創新性實驗)的成果,提出一項具有市場前景的'創新性產品或者服務,以此為基礎開展創業實踐活動。
20xx年,我校擬立項創新訓練項目100項左右,創業訓練項目、創業實踐項目17項左右。
二、申報經費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新訓練項目資助額度一般為1-2萬元/項;創業訓練項目資助額度一般為1-2萬元/項;創業實踐項目資助額度一般為5-10萬元/項。具體經費根據項目實際情況而定。
三、申報對象
原則上申請創新訓練項目應為已立項20xx年“華中農業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SRF)的項目;申請創業訓練項目、創業實踐項目的學生應有創業興趣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學生。
四、項目申報與評審
項目申報:申報個人或團隊提出申請,每名學生只能申報主持1個項目,每個團隊原則上不超過5人,鼓勵跨學科、跨年級合作研究。
項目評審:由學院組織預審后報教務處。學校組織相關專家組成評審小組,對申報項目進行材料審查、現場答辯,擇優遴選。經公示無異議后,確定資助項目,報教育部備案。
五、具體安排
1.申報。有意申報項目的學生(團隊),請于4月11日前登錄科技創新管理系統進行申報(網址:屬于原大學物理實驗選課平臺,用戶名和初始密碼為學生學號,大學生科技創新網也可登陸),并將《“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新訓練項目申請表》或《“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業訓練、創業實踐項目申請表》一式四份報所在學院教務辦公室。各學院于4月16日前將本單位《“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新訓練項目匯總表》、《“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業訓練、創業實踐項目匯總表》及申報材料報教務處。表格從大學生科技創新網下載。
2.評審。4月18日-22日學校組織專家進行網上初評,初評通過的項目參加現場答辯,答辯時間4月26日上午。
3.立項。5月中旬學校發文公布立項。
六、其他
1.“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足興趣,強調自主。參加申報項目的個人或團隊,須在導師指導下,自主設計可行性方案,并及時撰寫并提交相應材料,提前做好答辯PPT準備工作。
2.希望各學院按照相關要求,精心組織項目申報,嚴格開展項目預審,切實遴選高質量項目。原則上,每位指導老師指導項目不超過2項。
3.對創新訓練項目申報立項事宜如有疑問,可與教務處實踐教學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