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轉變作風創新思路解決問題
為探索服務群眾長效機制,扶綏縣龍頭鄉黨委以開展繼續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為契機,創新工作思路,建立和推行干部駐村夜訪制度,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拉近了干群距離,駐村夜訪制度成為干部群眾聯系感情的“連心橋”。
深入調查,適時推出駐村夜訪制度
近年來,龍頭鄉黨委把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維護農村穩定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工作重心進一步前移,干部下基層的次數明顯增多,但工作效果并不明顯。經過調查分析,發現了癥結所在:白天干部下村,群眾下地干活,晚上群眾收工回家,干部已回鄉,時間上出現“錯位”,雙方很難碰到一塊。
如何解決問題?鄉黨委結合中心工作和各村的突出問題,組織干部利用1個星期的時間帶任務、帶問題、帶感情下村與群眾“三同”,并明確要求駐村夜訪。這次“三同”的效果立竿見影,干部共夜訪了232戶農戶,收集了近50多條民情信息,調處了7起信訪積案,幫助群眾解決各種問題30多個;劍麻種植、計劃生育、項目建設、沼氣池建設等工作任務加快了進度。鄉黨委經集體研究,決定在全鄉推廣干部駐村夜訪制度,要求鄉干部晚上走訪群眾。
建章立制,確保活動扎實有效
為使駐村夜訪活動扎實有效開展,鄉黨委建立了“四項制度”,逐步規范駐村夜訪活動的組織運作。
一是建立夜訪工作制度,實行每周一訪。要求每名干部每周夜訪不少于1個晚上,每月夜訪農戶不少于10戶,聯系農戶不少于20戶。二是建立信息收集制度,實行每事一記。統一印制“駐村夜訪”工作日記簿,干部職工人手一冊。通過夜訪對所駐村及走訪農戶的基本情況、經濟狀況和社會關系等進行詳細了解后,詳細記錄夜訪時間、對象以及相關問題的處理意見和建議,經梳理后統一填寫《夜訪民情登記表》,建立民情檔案。三是建立回訪反饋制度,實行每事一復。對農戶反映的符合政策法律規定的問題,夜訪干部要給農戶一個明確的答復;對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的,要在10天內告知農戶處理意見和建議,保證農戶反映問題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四是建立監督檢查制度,實行每月一查。成立“駐村夜訪”督查組,對“駐村夜訪”活動進行督促檢查,研究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每月召開一次夜訪工作總結會,對工作開展較好的給予獎勵和表彰,對弄虛作假的進行通報,并限期改正,將“駐村夜訪”工作情況作為年終考評依據。
服務群眾,活動成為聯系干群的紐帶
為深化駐村夜訪工作,拓寬干群溝通渠道,進一步拉近干部與群眾的距離,鄉黨委搭建了“四個平臺”,開展了“四送活動”。
“四個平臺”:一是推行干部聯系卡,聯系卡上印有干部的姓名、聯系電話和服務承諾,發放給所走訪的村民。二是開通24小時服務熱線,接受群眾的咨詢、求助與意見建議。三是統一制作《征求意見表》,定期征求群眾對鄉黨委、政府和鄉干部工作的意見與建議,并歸類整理,制成責任表交付各分管部門、包村干部限期整改。同時,黨政領導干部定期聽取包村干部、分管領導關于整改工作的情況匯報,進行“會診”,確保整改工作的落實。四是在鄉政府機關顯眼位置設置干部意見監督箱。
“四送活動”:一是送政策。駐村干部直接與村民對話、拉家常,面對面地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有關精神傳送到農戶。二是送信息。把“農業科技110”供求信息、就業信息等送到農民手中,拓寬農民信息接收渠道。三是送技術。了解廣大農民群眾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遇到的技術問題,把培訓班辦到農家,并向農民群眾宣傳新的農產品信息。四是送溫暖,力所能及地幫助群眾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據統計,實施駐村夜訪制度以來,全鄉干部共發放農業技術培訓資料3000多份,受益人員達5000多人次,并為20戶困難戶爭取到民政低保救濟,啟動鄉黨員關愛基金5900元,給43戶困難黨員送去了黨組織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