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案例(通用3篇)
高中教育案例 篇1
轉化“差生”重在心育
20xx年5月的一天,班長來告訴我王隆龍在教室里與幾個同學開玩笑,又打破了一扇玻璃窗。不知道為什么,他總是生事,前幾天才和別的同學打架,真讓人頭痛。
[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結果呢?難道差生就不求上進嗎?眾所周知差生的思想工作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最感到頭痛的問題。這個“教育”涉及到 學校、家庭、社會各個教育層面。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往往是以成績為中心。衡量一個學生的好壞成績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次要的。因此,學生的心靈和個性需要必然會被忽視,甚至遭到壓抑扭曲。再者,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大人的百般呵護下成長,嬌生慣養。因此任性、心胸狹窄、意志薄弱在大多數學生身上都能看到。在我們學校所在集鎮的單親家庭又較多。家長只顧賺錢,不關心孩子的感情需要的大有人在。因此,無論學生在學校,還是家里常常缺乏相應的感情溝通,讓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少而又少。如果稍遇到挫折就會難以承受。因此,學生情緒波動大,甚至難以控制。他們會變得不相信自己的老師,不相信自己的父母,只要有機會就把自己的不良情緒發泄出來,以表痛快。王隆龍同學個性好玩,又是獨子,家中父母過于溺愛,父親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對他進行耐心的教育方式。家庭比較富裕,生活條件較好,但他對自己的家庭成員很尊重,對學習的目的性不明確,無論老師對他怎么教育、談心,他就是沒有辦法專心讀書。
[對策]學生自身要自尊、自重、自強、自立。尊重他人等于尊重自己。教育者也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恰當。下面談一些我自己面對“差生”時的教育方法:
1.社會化教育。教育不能只依賴學校,因該全方位的教育學生。教育者不能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要發揮社會功能,多聯系家長,及時反映“差生”在學校的表現,同時要求家長毫無保留的反映學生在家的表現,共同探討教育的方法對策。
2.軟處理。往往面對性格孤僻的學生,教師不能怒其不爭,對他痛罵一頓。應要求自己不急噪、武斷和情緒化,保持應有的冷靜和理智。否則,極易傷害“差生”的自尊,也傷害自己。我認為粗暴的教育方式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反而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會故意惹事對抗。“親其師,信其道”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尊重學生,融洽的師生關系是班主任工作的潤滑劑。班主任要允許學生犯錯誤,更要知道學生糾正錯誤,因為教育本身就是不斷規范完善的過程。每當學生犯錯的時候,先搞清楚出錯的原因,為什么?多設身處地的為學生想一想,多一些推心置腹的交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的同時換取學生的信任和改正錯誤的決心。有的學生犯錯不少并非故意的。如果是故意的,教師心知肚明,怒往心里去,笑從口中出,應該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師生平等。學生雖小,在教師眼里他們什么都不懂。我們要充分的認識到,他們是鮮活的個體,在現代社會,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說不定我們有很多要向學生學習。作為教育者,要把學生當作一個真正的人來對待,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個性,特別是不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替身”去實現某種理想而使用的“工具”。只有尊重學生,解放學生,讓他們有更多時間自我發展,自我超越。教育者應該有這樣的共識:學生不管他做什么事,只要目的正確,他已經盡力了,我們應該感到欣慰!
4.恒心。“差生”的行為規范最具有反復性。“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須持久之功”。因此,教育者要深入細致的了解“差生”心理,并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差生”的缺點和習慣的慣性決定了糾正“差生”行為應有一個時間上的延緩過程。教育“差生”往往要一次談話不行就得有第二次、第三次,這期間不能有一勞永逸的心理,更不能用惡語訓斥。否則,收效甚微,更可能表現為表面上接受教育,實質上不服氣;或者出現頂撞現象。
[結束語]事實證明,轉變“差生”,多用點心,多注意方法,收獲還是較大的,雖然王隆龍同學學習進步不大,但他能較好的遵守紀律了。老師教育他的時候,態度也明顯好了很多。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高中教育案例 篇2
高中體育教學反思;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全體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體育學習的目的不光在于讓學生鍛煉身體,而且還在于;要想使一節課成功,教師的因素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都知道優美的示范、準確的講解是最能感染學生的;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必須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總之,無論體育場地如何,學生情況怎樣,作為我們一;
高中體育教學反思
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全體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所謂"全面"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面向全體,二是各方面的而非特指某一方面。在學校工作中只有課堂教學具備這種的"全面"功能,它是素質教育的基石。就體育教學而言,其目的是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身心發展,使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對發展學生身體各方面素質、培養學生集體主義觀念,鍛煉學生克服困難,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起著重要的作用。其實大部分學生不論自身的體育成績如何,他們對體育運動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培養和利用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歡快和愉悅,對我們的體育教學工作會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是每一位體育教學工作者必須考慮的問題。
體育學習的目的不光在于讓學生鍛煉身體,而且還在于激發和保持學生對體育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主要表現為學習興趣。學生對體育本身帶有一定的興趣,只要我們稍加引導就可以激發出學生的濃烈學習興趣。了解了學生對哪些體育項目感興趣,并根據此調整教學計劃,使教學內容盡量與學生興趣接軌。課堂中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采用民主和商量的口吻進行調動,使其主動學習,才能使學
習氣氛寬松、廣闊,學生無拘無束地置身其中,嘗試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課堂煥發無限的生命力,學生思維活躍,熱情高漲,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角。這樣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要想使一節課成功,教師的因素是至關重要的。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應當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質,即使遇到前面所說的情況:碰到自己不是很擅長的教材,也能輕松完成。
我們都知道優美的示范、準確的講解是最能感染學生的。但除此以外,教師還應該做到親而不媚、"笑"而不俗。親而不媚指讓學生感到很放松,覺得老師很好相處,愿意與教師配合完成教學任務。從教學中我真的感受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有著不同他人的觀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是說,學生有著獨特的個性,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本質上都是獨特個性的體現。實際上,有效的學習方式都是個性化的,沒有統一的方式。正如多元智力理論所指出的,每個人的智慧類型不一樣,他們的思考方式、學習需要、學習優勢、學習風格也不一樣,因此每個人的具體學習方式是不同的。這意味著我們在體育與健康教學,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根據學生不同性格類型設計教學法,不設上下限,力爭為每個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創造空間,為每一位學生創造一個可以
發揮的天地。學生的差異性,學生學習客觀上存在著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在學習同一內容時,實際具備的認知基礎和情感準備以及學習能力傾向不同,決定了需要的幫助不同。課堂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促進學生發展更具有戰略性的意義。但是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與掌握,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式地接受、記憶過的過程。這種教學窒息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熱情。造成了學生喜歡體育,卻不喜歡上體育課這樣滑稽的局面。
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必須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學習。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笑"起來,首先要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多表揚,少批評,教師過于嚴肅,勢必使學生產生距離感和畏懼感,如果學生做完練習的第一反應是觀察教師臉上的表情而不是體會練習過程中的滿足感,那么學生也就永遠都"笑"不起來;其次,要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循循善誘,永遠不要讓學生覺得"我肯定不行"或"這太簡單了,我不練都行",而要讓他們認為"我肯定能行,讓我試一試"。把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自主練習的空間,底年級同學,興趣廣泛,并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教師應考慮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打破以往教學中一切都由教師組織學生一起做同一活動的做法,而多給學生有選擇性的自由練習空間,使學生找到練習的樂趣,發現自己的特長,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
去練、自己去學,就給了部分學生表現的良機.總之,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實際需要考慮,放開手腳,把課堂還給學生,努力去為學生拓展一個空間,而不是讓學生艱難的來適應自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和教學只有在師生愉悅的情況下才會迸發無限生機。
高中教育案例 篇3
課堂是學生們學習和生活的場所,但絕不是靜態、固定的場所,而是動態的生命對生命的教育過程。課堂既包括學科課堂,還應該由學科延伸到家庭、社會;既包括知識的傳遞、技能的培養,還應該有情感的培養,文化和文明的傳承。生物學是唯一以生命為研究對象的科學,這就使得生物教學在生命化教育的浪潮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學習“藻類植物”時,學生驚奇地發現,顯微鏡下能看到那么多微小的單細胞生物。在獲得藻類植物形態結構的有關知識的同時,我給學生強調這樣一個觀點:“無論低等還是高等,簡單還是復雜,每個生命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沒有卑微和高貴之分。而這也正是大自然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原因所在!”
學習“輸血”、“傳染病”等內容時,我給學生舉例:“假如我受傷了,失血過多需要輸血,我的血型是AB型,誰能給我輸血?”“假如我得了嚴重的流感來上課,你是否贊同我的行為?假若我堅持來了,結果會怎樣?”有老師聽課后驚奇地問,你怎么老拿自己來舉例?我說,好的事情可以拿學生打比方,生病受傷這樣的事情還是拿自己舉例子。這既聯系實際,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情感,也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與關愛。
學習“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時,課本上只是給出了“森林被砍伐”、“捕殺野生動物”、“沙塵暴”、“太湖水污染”四幅圖片讓學生分析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按照考試的要求,只要能分析出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就可以。可我想,這不是進行環境教育的極好機會嗎?我從網上找到了一組震撼人心的家燕遭遇車禍的攝影圖片,希望學生站在大自然的角度審視人類行為,學會和自然界和諧相處。接著我讓學生談談近幾年環境保護情況和污染情況,并對本地區的生態環境開展調查,寫出環境保護的措施。結果令人感動的是一班的幾名男生利用五一假期步行20多里地,采集了30多瓶水樣,對水污染情況進行分析,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對環境污染有了更加切身的體驗。
請參照下列提綱訪問你的母親和父親,寫出訪問報告。
①媽媽在懷孕前是怎樣的心理?
②媽媽懷你以后各個時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什么變化?后期體重的增加帶來了哪些不適?媽媽是怎么處理的?
③媽媽生你時是順產還是剖腹產的,你出生時體重是多少?
……
這是我在“人的生殖發育”一課后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按照過去的處理,讓學生記住“精子和卵細胞相遇的場所是輸卵管”、“胎兒發育的場所是子宮”、“胎兒從母體生出叫做分娩”就可以了,但這似乎跟學生自己沒有一點關系,他們僅僅是記住了幾個知識點而已。而這項作業的完成,既是對所學知識點的鞏固,更是一次很好的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盡管我沒提感恩一詞,但學生的作業中卻出現了“原來常常聽說,孩兒的生日、娘的苦日,現在我才深深理解到這句話”、“原來只知道生日有禮物、有蛋糕吃,現在卻在生日時,想到母親那天的辛苦了”等句子,不少學生作業的最后都有“感謝媽媽”、“媽媽你辛苦了”等發自肺腑的語言,這正是我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