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教育案例(精選4篇)
德育工作教育案例 篇1
一、教育策略:
敏銳地把握瑣碎的事件和細微的表象;全面地分析事件、表象之間固有的密切聯系,深入地思考事件、表象背后潛藏的心理問題;清醒地預見將會影響學生在未來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心理危機,嚴格地防止由于教育工作中的短淺認識和短期行為而造成的負面影響,長效地解決將會危及學生未來前途的心理健康問題;積極地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強烈地促使學生在未來社會中努力爭取生活與事業上的成功,有力地推動未來社會的安定團結和高速發展。簡而言之,即為“十六字方針”:洞察秋毫、究根溯源,面向未來、走向成功。
二、教育案例
學生互相亂起綽號,互相取笑戲弄,互相爭執打斗這都是屢見不鮮、令人煩惱的瑣碎之事,如果對此事件不深究原因、不發現聯系,往往就會就事論事、簡單說教、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卻不治本,顧此而又失彼,問題總是層出不窮,大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洶洶來勢,而教師只有到處滅火、疲于奔命,應驗“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悲壯描敘了。
所幸的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使我終于悟出其中玄機。某天課間休息,我下到教室巡查,接到班干匯報:剛才有人打架,我找到打架的兩位學生——雍華和孟杰,查明事情的起因與經過:大個子雍華無緣無故地逗惹小個子孟杰,將他按倒在地,還騎在其身上,孟杰忍無可忍地予以還擊,雍華于是就“理所當然”地動手打人。事后,雍華還氣鼓鼓地申辯:“我原來是和他開玩笑的,后來他打回我,所以我才打回他!”站在一旁的小個子劉海波看不慣雍華的所作所為,氣憤地指責他:“你就是仗著自己大個,欺負人家孟杰!”雍華聞此勃然大怒:“欺負你又怎樣?你敢和我打嗎?”劉海波難咽惡氣,不甘示弱,一時之間眼看又要爆發一場打斗。我厲聲喊止雍華,令其蹲下,雍華蹲下之后,憤憤不平地抱頭哭泣。
雍華的反常表現引起我的重視:為什么雍華從始自終沒有任何愧疚?為什么欺人在先反而憤憤不平?為什么雍華原本橫蠻無禮、氣勢洶洶,轉而變得抱頭哭泣、似有冤屈?這時我的大腦中不斷閃現出關于雍華個人資料的片斷信息:雍華經常挑逗騷擾女同學,經常與同學爭吵、打架;雍華因其相貌而被同學亂起綽號稱為“猿某人”(即歷史課本中所提的史前人類),常常被人取笑,他也常常氣憤至極;劉智鐸身材高大、體格健壯,曾在校運會上為班級奪得過百米短跑冠軍;他原來學習成績很差,他個性倔強、喜愛表現„„所有的信息匯合后,我心中已有結論,決定以此為契機對全班同學進行一次透徹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走上講臺,首先提出問題 :“為什么雍華要經常欺壓同學呢?”教室里一片靜寂。接著我請雍華同學站起來,我一語驚人:“其實這是雍華同學被扭曲的自尊心所驅使的,而這一切又是同學們自己一手造成的!“全班愕然,吸引同學們的注意之后,于是我分析道:“你想,劉智鐸自恃身體強壯,頭腦不差,總想贏得別人的尊重和關注,總想在班級擁有自尊和地位,但同學們卻給他起個侮辱人格的‘花名’,取笑他的長相,大家歡笑,而他痛苦、憤怒、他那被扭曲的自尊心促使他要報復,要用暴力來換取別人的尊重,要用騷擾來換取異性的關注,這一切都是同學們因為不會尊重別人而導致的惡果!一句話,這一切全部都是拜你們所賜!”此時,雍華原本充滿敵意的目光漸漸變得溫順平和,而同學們的臉上也寫滿了人慚愧與內疚。我趁熱打鐵:“班上還有哪些同學是有”‘花名’的呢?“還有我,還有我„„”同學們中不斷有人應答,我嚴肅地指出:“亂起‘花名’的現象相當嚴重,除了雍華,還有其他同學。他們同樣在忍受著人格的侮辱。從今天起,禁止起‘花名’禁止喊‘花名’”。同學們中又有人尖答:“以后不給喊了!”然后,我繼續展開論述侮辱同學的危害:“例如劉超同學,個子矮小,口齒不清,大家都戲弄他,欺負他,正是由于你們的侮辱,劉超的自尊心
受到壓迫,受到扭曲,忍無可忍之時就會爆發,變成歇斯底里的‘神經病’,那天面對劉海波的挑釁,鄺超從書包中抽出隱藏已久的長刀,發瘋似地狂喊,情緒極度沖動,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他會與你同歸于盡,你們還敢欺負他嗎?!最近發生的石家莊大爆炸案就是一名心理長期嚴重扭曲的罪犯制造的悲劇。”此時,同學們表情嚴肅,心情沉重,接著我開始活躍氣氛:“現在,我給大家‘講古’,講一個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同學們一陣好笑。“齊國有一位叫夷射的大臣,有一次,赴齊王的酒宴喝醉了,出了庭院,就倚靠在廊門。門房前來跪著請求:“大人啊!不是還有剩酒嗎?請賜在下吧!”夷射一看,門房是受過刑只剩一條腿的人,于是,夷射說道:“走開,受過刑的人,還敢向上討酒喝!”說到這里,我故意停頓,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夷射后來怎樣嗎?”有同學猜測:“他也被砍去一條腿。”我搖搖頭否認:“不止,還要嚴重”,又有同學猜測:“他被殺掉”,“對!他被殺掉,為什么呢?!”我繼續提問,同學們紛紛亂猜:“那個門房是皇帝的仔,是皇帝的爸„„”,我一一否認,同學們“江郎才盡”、“黔驢技窮”之時,懸念由此形成,然后我調大家的胃口:“大家想不想曉得呀?”“想!”同學們迫不急待地答道,我這才講出故事的下半部分:“門房退下,等到夷射離開后,他就在門廊下灑水,弄成有人在此小便過的樣子。第二天早上,齊王走過庭院的時候,看到這個景象,于是厲聲問道:‘是誰居然在這里小便?!’門房答道 :‘我沒有看見,不過昨天夷射大夫在這里站過。’于是齊王將夷射處以死罪。這個故事留給后人深刻教訓:被侮辱后,心生怨憤;待人無禮,引來災禍。”最后,我在黑板上寫下八個大字:“尊重別人,保護自己”,以此作為本次發言的主題,告誡大家:“同學們,如果我們謹記這一原則,那么我們的生活就會少了許多煩惱、少了許多不幸,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加安寧、更加幸福,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安定、更加和諧,請大家記下這一金玉良言吧。”同學們紛紛動手記在筆記本上、課本上,覃現陸同學連連點頭稱道:“我要記在心上。”
經過本次教育,基本上杜絕了班上亂喊“花名”、取笑同學、欺負同學的不良現象、爭吵打架事件幾乎不復存在,同學之間關系更加和睦、更加團結,個人也在班級中獲得空前的發展,原先自卑的同學找回了自尊、自信,沖動的同學學會了理智 、寬容,例如劉智鐸同學原先倍受同學譏笑、輕視,后來竟在“貝貝牛奶實驗公司”營銷活動中,被同學們推薦為運輸部副經理,連我也始料不及,這足以證明同學關系的根本的改善,這也促使劉智鐸個人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熱情高漲,性格變得開朗,處世更加積極。
德育工作教育案例 篇2
小M同學是我班的一名男同學,平時比較好動,家庭中父愛比較缺失,母親忙于工作,疏于對其的家庭教育教育,造成孩子叛逆、學習積極性差等特點。此外,該生愛結交一些朋友,但其中難免有一些社會上的不良青年,對其身心造成了不好的影響。作為班主任,我經常與其溝通交流,從關心他愛護他的角度出發,在班集體活動中,調動他的參與積極性,增強他的集體歸屬感。如在跳長繩比賽中,我讓其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訓練,他十分有序地將全班分為三個小組,一個是熟練跳繩的小組;一組是能完成但無法連貫跳躍的;最后一組是不太會跳繩的小組,在他的指揮下,全班步調一致,從原來的每分鐘80個一舉進步到157個,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方面增強了孩子們的集體榮譽感,另一方面也磨練了他們的意志品質。
此外,我還讓其擔任班中的財政小組長,同學們喝完的飲料瓶子、廢棄報紙,都由他負責回收裝箱,每次他都認真完成,組織同學將廢品賣到回收站,為班級體服務,做出貢獻,為此我多次在各種場合表揚了他,并且肯定了同學們的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吃苦耐勞的態度。
默寫單詞一直是小M同學的弱項,有時候,他會錯掉一大半,為此我都用了很多方法,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于是,我和他打了一個賭,就是和班級同學一起默寫單詞,結果,久疏戰場的我錯了一個,雖然沒有達到既定目標,但是給他們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后來,我將自己在家里默寫的8遍單詞給同學們看,我指出:學習沒有捷徑,努
力堅持才是唯一的道路。
應該說,經過這些教育,小M同學有了一定的轉變,在和我的聊天中也表示要好好學習,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但是,他的身上還是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如作業有時還是會不做不交,抄襲作業等等。愛逞強,愛出頭,與同學爭執后一定要分出勝負,甚至要打擊報復同學。我覺得我的工作還是要進一步開展,真正地讓他學會自我管理,自我學習。
德育工作教育案例 篇3
引導教育 鼓勵為先
我當班主任的年數不多,可在班級里總會發現幾個孩子,他們常常為一點小事打、罵、欺負同學,甚至無緣無故的就去打同學。以前我總是苦口婆心地給他們講道理,進行說服教育,但是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孩子沒有太大的改變。通過觀察了解才明白孩子具有這樣的行為不僅是品德問題,還有其心理問題。如何對這些孩子的打人行為改進呢?通過思考、實踐,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案例介紹:
班中有一個男生,名叫張沖,長的人高馬大,學習成績也一般。記得我剛接班,就有人頻頻來報告:“老師張沖打我。”問他們原因,好像沒有什么大事,就是玩玩就打了,于是我就找他教育了一番,可是接下來天天都是這樣,難道是他就是有這個愛好?喜歡打人?怎么辦呢?于是我找來了他的家長,了解一些情況令我驚訝的是,他父母告訴我:“老師,孩子不乖,你打好了,他就是這樣,我們沒有辦法,只能打。”看著他們,我想孩子喜好打人的毛病要改掉,還要連同他的父母的這種錯誤的想法一起改掉,其實這個孩子一點也不笨,腦子還挺聰明的,就是喜歡打人,于是我的心里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改掉這毛病。
二、案例分析
從上述案例介紹可以看出,這位同學有喜好打人的壞習慣,只要他有空,他就會找任何理由,任何方法,隨時隨地打人,我想:或許
他有一點攻擊性的行為。所謂攻擊性行為就是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采取有害于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性行為常表現為:
(一)好勝心強,喜歡與人爭執。這類孩子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事事好與人爭第一,一旦同學在某個方面超過自己他就會表現出反常行為,與人爭執、打斗,發泄內心的不滿。
(二)愛惹事,自控力差。這類孩子平時管不住自己的手腳,言行舉止不分時間、場合,課堂上坐不住,愛惹是生非,影響其他同學,課間常因自控力差而與同學發生摩擦,導致出現攻擊性行為。
(三)情緒不穩定,好沖動,時常亂發脾氣。這類孩子往往在家中嬌生慣養,家長拿他沒辦法,稍有不順,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識強,容不得別人的批評。
綜上所述,可以判斷此生還不具有攻擊性行為 ,而是一般的打鬧行為,他隨兒童的發展和有效的心理咨詢教育是可以逐步改變的,能夠改好的。
三、教育方式
針對此生的行為特點,我認為需要老師和家長對他進行共同矯治,方法如下:
1.作為班主任,不能討厭、歧視這個學生,不能簡單地認為是思想和品德問題,粗暴地訓斥、打罵、處罰,從而引起他的自卑心理,造成精神壓力或情緒波動,引起反抗心理,甚至產生攻擊性行為,而要多關心,多理解,使其感到溫暖而有觸動,有悔意,為教育引導打下基礎。
2.通過調查,我認為案例中孩子行為形成的原因之一應該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影響。父母的原因之一應該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影響。父母關系不和,市場經濟不緊氣后,他的父親失業了,家里只靠母親一人賺錢,父親整天在家玩電腦,母親有無比的怨氣,但為了孩子,這個家還維持著。所以孩子家里的現狀是很令人頭疼的。父母每每聽到班主任“告狀”,不是辱罵就是棍棒相加。針對他的情況,我實施了一些干預措施。首先改變其家庭教育環境,我和他父母進行了一次誠懇的談心。通過談話使他們明白,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親趁現在呆在家里不上班,多抽一些時間來關心他的學習和生活。要求母親能在休息日多陪孩子聊聊天,知道孩子心理的想法。當孩子有錯時,應耐心開導,而不應辱罵、踢打的教育方式。另外,我還要求他的家長禁止孩子看暴力影視片,或者幫他分析,提高他辨別是非的能力,鼓勵他學習、模仿片中的積極行為,批評攻擊行為。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多次進行家訪,匯報孩子在校的表現,了解孩子在家的活動情況。
3.利用集體的力量影響他,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他打人,被扣分了,我就利用晨會的時間,嚴厲地告訴他,他的行為影響了全班的榮譽,也讓他明白,要不打罵,與同學團結友好的相處,同時我也讓全班同學都關心他,安排最好的學生與他同坐,一有進步就表揚,使他對自己有自信心,使他在大家的善意幫助下,在眾多的榜樣示范下,逐步向好的方面發展。
4.發揮孩子的長處,改善孩子的打人毛病。經過多次觀察,我發現孩子比較喜歡幫助周邊的同學,于是,我就看好了孩子的這優點,鼓
勵孩子,讓他去幫助班級中需要幫助的同學,我也抓住時機,常常表揚他。我還把他找來,輕聲鼓勵他:對別人動手并不能解決問題,不是男子漢所為。只有為別人著想,為大家服務,給班集體爭光,才是真正的男子漢!這樣孩子有了事干,就慢慢地忘記了打人,班中的同學看見孩子的優點,也漸漸忘記了孩子打人的缺點,與孩子交朋友,一起玩了。在幫助他的過程中,我發現這個平時又打又鬧的孩子,站在我面前,也會變得拘謹,做了錯事時眼睛不敢正視我,說話聲音小得像蚊子嗡嗡。和其他的孩子談話也出現這種情況。于是,我和孩子們交談時盡量做到平等地對待他們。我讓孩子和我面對面地坐著,如果孩子是站著的,我就蹲下說話,這樣感覺距離較近。
當學生向著目標努力時,我們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每一個進步,加以贊賞,加以鼓勵,加以強化。進步可能是細微的,那么我們就使用“放大鏡”。讓學生自己相信“我也能成為好學生”,而且讓這思想成為一種定勢,化為一股前進的動力。
外國一位哲學家曾有一個木桶理論,用長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個木桶,當你倒進水后,水會從最短的木板處流出來。中國也有一句話“人生十指有長短,一母同胞有愚賢。”是呀,一個班級中總有這樣那樣的人,只有我們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認真關心每一個孩子,相信任何問題都是有解決的方法的,上述案例中的孩子,經過我的努力,以及他父母的幫助,終于逐漸從一個問題孩子變成了班級中的先進分子,雖然他偶爾還要“手癢”,但是他真的變了,變好了。
德育工作教育案例 篇4
引言:在學生的德育工作里,耐心和細心是最重要的。只有善于觀察學生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才能及早發現學生的問題,找到教育學生的方法,指引他往正確的道路前進。下面是我在德育工作中的一例,帶給我諸多的思考。
一 教育經過
小黎是我班上的一名學生,高一入學排在班級前3名,是一名非常聰明的學生。但自高一第二學期以來,上課就不夠專心,有時課堂上睡覺,平時與同學交流也很少,顯得不合群,而且晚寢前經常打電話煲電話粥。高二我接手以來,他還是沒有改變,我查寢時,經常見到他在宿舍外面煲電話粥,還有說有笑。每次我都提醒他不要打那么多電話,但每次查寢他見到我都躲躲閃閃地藏起來打,而他的成績也在一邊急劇下降。有老師反映,他還經常跑到文科班教室找一個女孩。我覺得應該要找他好好談談了。
第一次找他是在晚修,我找他出來問他為什么成績會退步。他只是自嘲地說是上課沒聽懂,自己基礎差的原因。我當下否定了他的說法。我和他說,不是你沒聽懂,而是你根本沒心思去聽,從你平時的行為我就看得出來了。我把他去找文科班的女孩,晚上經常煲電話粥,上課打瞌睡走神的現象一一列舉給他聽。他當下就沒說話了,我問你是不是早戀了,他搖頭說不是,只是一個朋友而已,是去借東西的。但是頻頻去借東西,那也太巧了吧。我告誡他,不要再讓我碰見你去了。他只是默默地點點頭,第一次談話似乎沒什么收獲,就這樣結束。
從那晚后的一個星期,沒有發現他去班上找那個女孩,但當我查寢的時候,他還是時有打電話,每次問他他都說一些理由,不是說打給家里就是說打給同學叫人買早餐。但我知道那都是一些借口,我觀察他在課堂的表現,發現他還是時有睡覺。有幾次我提醒他,但都沒有明顯效果,于是我決定叫家長來一趟。
因為之前都和他的家長時不時有聯系,這次家長表現得很心切,家長來到學校,我和家長分析了他在學校的表現,了解了他在家的情況,初步斷定他是有早戀現象了,因為他在家里也是經常煲電話煲到十二點。后來我和家長一起苦口婆心地和黎嘉健談了很久,要他寫了一份保證書,一保證手機不帶到學校,二和女
生徹底斷絕關系。在后期我觀察了他的表現,晚上查寢他沒再打電話了,因為家長已經不讓他拿電話到學校了。也沒有老師反映他去別的班上找那個女孩了,上課他賣力了很多,有時也問一點數學問題。就這樣他一直保持著這種狀態,當然還有時打瞌睡,但比以往好了很多,我知道,要給時間他改正。
就這樣一直到高三第一學期期末,這段時間沒有發現他早戀現象,但成績卻一直沒有多大進展,整個人也不夠勤奮,學習上不夠積極。高三期末考試完后,他因為剛好發燒,缺了一科沒考,其他科成績也考得不理想,未見有進步的跡象。
二、反思
通過這個個案,我認為有三點很重要:第一,觀察和跟蹤問題學生必須要細心,例如查寢的時候,或者到宿舍走走的時候,看看學生都在做什么,有哪些學生有異常現象,例如沉迷玩手機、煲電話粥等,例如我們在學生上課的時候,可以間中到教室窗外觀察一下學生的動態,有問題下課后及時處理;第二,取得和家長的聯系很重要,通過家校通和電話,及時和有問題學生的家長聯系,講清楚學生在學校的表現,也就是要讓家長知道他的孩子在學校是怎樣的,不要讓家長覺得你平時都不和他聯系,然后孩子成績下降了他還找學校原因;第三,對待學生要給機會但也要約法三章,也就是不能一棍子打死,但也不能任由其來,可以以保證書等形式,必要時候要家長簽字。
對于這個個案,我做得不夠的地方是,有時對學生教育還是太“仁慈”,例如他上課睡覺的現象,我一般的處理都是談話教育或者叫他站著聽課等,這樣處理對他是不痛不癢,所以收不到很好的效果。有沒有更好的治學生類似這樣小毛病的方法,我還要努力學習和探索。
三、總結
總之,對待學生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把德育工作做細,是成功的關鍵。這就要求班主任善于在日常行為中觀察學生的動態,并及時和家長取得聯系。當然,除了教育的細心之外,好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好學生的思想轉化工作,把每一位學生引向正確的道路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