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故事(通用3篇)
古代教育故事 篇1
諸葛恪 四面樹敵
諸葛恪是東吳的神童。他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孫權喜歡捉弄手下。一次宴會,孫權讓人牽了一頭驢,在驢臉上寫上“諸葛子瑜”4個字,譏諷諸葛瑾的長臉。在大笑聲中,諸葛恪取來筆又加上了兩個字,變成了“諸葛子瑜之驢”。眾人由大笑變為驚嘆。
童年時期的諸葛恪,老是戲弄張昭。有一回,一群白頭鳥棲息在宮殿前,孫權問:“這是什么鳥?”諸葛恪說是白頭翁,張昭認為這是諷刺他,讓小諸葛恪找一只白頭母。諸葛恪說:“鳥名鸚母,未必有對,請老先生給我找一只鸚父來。”于是,坐中皆歡笑。諸葛恪讓大家嘲笑張昭,這種大笑,很讓人不快。有一次飲宴,孫權命諸葛恪把盞,酒到張昭面前,這位大權臣就是不愿意喝,說這不是養老的禮節。孫權有意考驗諸葛恪,讓他勸酒。諸葛恪來到張昭面前說道:想當年,姜尚90歲了,還帶兵出征,也不說一句老字。現在打仗時你在后面,喝酒時,你在前面,這怎么不是養老的最好方式?張昭無言以對,只好喝下了這杯酒。
張昭因曾經主張投降曹操,所以不太為孫權喜歡,但他畢竟是孫策時期的大佬。“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郎”。
俗話說,童言無忌。但神童長大了,變成大人物,還是出口傷人,就令人討厭了。諸葛瑾就曾經評價兒子:“此子非保家之子。”諸葛亮也認為他的這位侄子鋒芒畢露,必將招來殺身之禍。
諸葛恪長大后,接替陸遜掌握兵權。他在官場上威望尚淺,卻急于立軍功,可惜北伐屢敗,吳軍死傷慘重,其威望還沒樹立起來,就徹底栽了下去。東吳“眾庶失望,而怨黷興矣”。在官場上缺少能鎮住人的威望是非常致命的,首先大家都不服你,你的命令不再有權威性,離倒臺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因為諸葛恪在官場上威望太淺,由他來做首輔,大多數人是不服氣的。雪上加霜的是,諸葛恪北伐失敗后,依然在官場上耀武揚威,整個東吳官場無不對他恨得咬牙切齒,“民之多怨,眾之所嫌”。諸葛恪僅僅當了一年的首輔,就把東吳上至權貴、下至百姓全都得罪了,甚至連皇帝孫亮都受不了諸葛恪。等待諸葛恪的只能是無情的毀滅。
諸葛恪后來被其輕視的武衛將軍孫峻聯合孫亮設計殺害,被夷滅三族。
古代教育故事 篇2
孔融 得罪曹操
孔融是三國前期的神童。《三字經》里記載了孔融讓梨的故事。
孔融10歲的時候,去拜訪當時的大名士李膺。李膺在官場上級別高,在文化界的名望高,家里的門檻自然也就高,一般人進不了門。孔融登門,給攔住了。孔融說:“我跟你家老爺是通家之好。”一個小孩兒,這么大的口氣,看門人自然要去稟報老爺。李膺瞧了他半天,硬是沒有看出站在面前的小孩是哪家相識的后生晚輩,便要孔融說明其中的緣故。孔融不慌不忙地說:當年我家老祖宗孔夫子,曾經向你家老祖宗李聃學過禮,互為師友,所以我們算是世交了。
孔融后來進入官場,做到北海太守。但他鋒芒畢露,不甘居于人下,不懂得謙卑韜晦,經常發表一些刺激曹操的言論。他看不起宦官家庭出身的曹操,老是挑他的刺,經常用自己的才華捉弄曹操。曹操禁酒,孔融就寫了一篇《與曹操論禁酒書》,說什么堯帝愛喝酒才成為圣人。曹丕納袁尚遺孀甄夫人,這根本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孔融卻多嘴多舌地說:“周武王討伐紂王,把妲己賜給周公了。”曹操不懂,又以為孔融學識淵博,便請教語出何典,孔融則不懷好意地說:“從當前的事情想當然推測的。”這不是自取滅亡嗎?
但真正讓曹操起殺心的,并不是孔融在這些八卦軼事上給他添亂,而是孔融經常發表一些反對曹操內政、外交、軍事的言論。比如,孔融反對曹操北伐袁紹、烏桓,在曹操權力圈中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影響。“羊之亂群,猶能為害”,曹操最終忍無可忍,決定除掉孔融,以絕后患。
孔融得罪手握兵權的曹操,滿門被斬,還連累了兩個同樣是神童的兒子。
古代教育故事 篇3
鐘會 死于亂箭
鐘會是三國晚期的神童。鐘會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書法家、政治家鐘繇。鐘繇帶著鐘會、鐘毓兩人,去見皇帝曹丕。鐘毓頭一次見皇帝,嚇得全身是汗,鐘會呢,好像沒事兒一樣,從容得很。曹丕問:“鐘毓啊,你怎么出了那么多汗啊?”鐘毓說:“皇上天威,臣戰戰兢兢,汗如雨下。”曹丕又問鐘會:“你怎么不出汗呢?”鐘會學著他大哥的口氣說:“皇上天威,臣戰戰兢兢,汗不敢出。”曹丕哈哈大笑。
鐘會后來做到鎮西大將軍,與鄧艾一起滅蜀。滅蜀后,鐘會想利用蜀地殘余勢力割據叛亂,被亂箭射死。
鐘會作為“官二代”貴族子弟,能夠有機會接觸皇帝曹丕,再因為一兩句小聰明的話得到皇帝的歡心,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這樣的人,智商高,但太狂妄,缺少遠見和謀略,把事情看得太簡單、太容易。鐘會因為姜維幾句煽動的話,就想造反做皇帝,不知道這是對方的反間計,最終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