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德育教育案例(通用6篇)
教師德育教育案例 篇1
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時,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而不做壞事,這就叫“慎獨”。
The measure of a man’s real character is what he would do if he knew he would never be found out .-Thomas Macaulay (英國歷史學家)
德育是教育的靈魂,它的本質是育德,即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青少年正處于思想品德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教育,對他們的終生來說,有著定向和奠基的意義。而在整個德育工作方面,我認為,讓學生樹立“慎獨”的思想觀念,才是德育工作中的奠基石。
然而,在我們的班主任工作中,不難發現,甚至于普遍存在著這樣一些現象 ——許多學生人前一種形象,人后卻是另一種作風:舉一個共性的例子,好多學生,特別是女生,在參加學校的義務勞動中,表現的特別積極,勤勞,吃苦,不怕臟,不怕累。而回到家中,甚至于連“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之類的家務活都不愿意干;還有一些學生,當老師在場時,各方面表現的非常令老師滿意,講禮貌,懂人情,言談舉止高雅得體,而老師離開以后,這些學生的表現肆無忌憚令人痛心,甚至氣憤;值日生擦黑板規定要把黑板擦干凈,至少讓下節課的老師看不到上節課老師的板書筆跡。每次我上課,黑板擦的都是干干凈凈的。我想,其他教師上課是否也如此呢?有一次,我故意課間去教室,結果黑板擦的一塌糊涂,不僅上節課的內容相當清楚,而且大上節課的內容也依稀可見;還有個別學生,自認為無人在場,或無人知道,做一些有愧于自己良心的事情:記得我班有一次選舉班干部的過程,事前我沒有發選票,讓學生自己用紙條寫下選舉人名單,結果,班級全員50人,卻收回了53張選票。我被這種結果驚呆了,我想搞這種惡作劇的學生并非完全置道德于不顧,他們是缺乏自覺的道德意識,有人在場,他們遵守道德,那是他們害怕輿論譴責,道德對他們的約束力僅僅是外在輿論;無人在場,干什么壞事似乎心存僥幸,又似乎心安理得,那是因為外在的約束力已經不存在了。
可見,“慎獨”的前提是堅定的內心信念和良知,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識為約束力的。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利用多種形式教育學生“有人在與無人在一個樣”,引導學生達到這種“慎獨”的境界。
基于此,我針對在班里觀察到的一些現象,經常給學生講述關于“慎獨”的一些美談。比如:東漢名臣楊震,有人曾以十斤金子向他行賄,說“暮夜無知者”,楊震諷刺地回答:“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結果行賄者灰溜溜的離去。同時,通過一些班會、演講比賽、辯論賽、體育活動、課堂閱讀材料等多種形式,告誡他們:僅僅為了沽名釣譽而循規蹈矩,僅僅從個人利害得失的角度去遵循道德,都算不上道德上的真君子,“慎獨”才是真正的道德境界。讓他們懂得,“慎獨”是很高的道德境界,是衡量一個人道德覺悟和思想品質的試金石,只有經過個人的艱苦努力和磨練,才能逐步做到“慎獨”。
教育的結果,許多學生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教室里自習課有無老師一樣安靜,講桌上的粉筆沫被同學悄悄地擦凈,腳下的廢紙被同學悄悄地揀走,壞了的拖布有同學主動修好„„ 班里處處是正氣,宿舍里處處是和氣,良好的生活環境形成了,同學們的學習有了保障,為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營造了良好和諧的氛圍,大家在這個溫暖的集體中共同生活,共同進步,共同譜寫人生的壯歌。
我想,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如果我們有更多的人能夠真正達到“慎獨”的道德境界,筑起道德的柵欄,我們社會的道德風尚就會更好。特別是新世紀的青年,他們的思想狀況、道德水平、行為表現,都將直接影響到人們的道德風貌和社會風氣,影響到國家的文明程度和民族素質的高低,影響到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所以,力爭讓每個學生達到“慎獨”的境界,是做好班主任工作,培養合格人才的當務之急,也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關鍵。
教師德育教育案例 篇2
用心靈接近心靈
去年秋天,對我來講意義非凡。在這個象征收獲的季節里我迎來了我的第一批學生。作為一名教師,深深明白中學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的階段,它對人格塑造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視,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
以影響到一個人的未來。正是抱著這種心態,絲毫不敢有所松懈,希望不僅能在知識方面傳道,更可以在人生中這個充滿變數的階段為他們解惑。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由我擔任班主任的高一十班,班級有凝聚力,學生樂觀向上,學習主動性強,形成了很正氣的班風。在這段時間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的收獲不少,感受頗多。如何加強班級建設,創建充滿活力,有凝聚力的班集體呢?下面是我的幾點看法:
一,信任學生,放開手腳
高一十班入學時有55人(包括1名韓國籍學生),其中男生25人,女生30人。從高一軍訓開始,通過觀察我發現,我們男生訓練熱情高漲,訓練質量很高,集體榮譽感很強,這是優點,但有些男生表現欲過強,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視,其中以X同學最為突出。在訓練時他表現得極為突出,對同宿舍的同學很熱情,主動照顧身體不舒服的同學。為了為最后的文藝表演排練節目,最強度很大的訓練過后利用午休時間精心排練。但由于紀律問題被其他老師批評過一次。女生普遍訓練踏實,較為細心。我沒有對過分表現的學生予以壓制,而是在心中默默的計劃。開學后根據每個同學的性格特征,以及在軍訓中的表現并適當參考了他們以前的經歷,任命了我辦臨時班委會。并大膽的予以在軍訓中表現活躍的同學重要職務。班委會名單宣布后,雖然嘴上說不想擔任職務,從X的臉上我看到了一絲驚訝和得意的表情,更加堅定了這樣做的決心。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也證明了當初的決定沒有錯,選擇相信學生,給他們機會展示自己,既穩定了本人及周圍同學的情緒,也是能使他們在不斷地為班級服務組織活動中找到自信,獲得其他同學的認可。這樣就形成了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二、用學生的眼光來看問題。
記得美國總統華盛頓在他的演講詞中曾經這樣說過:人,生來是平等的。老師和學生也應是平等的,但是,我想這只是在人格上才應該是這樣的。在學識上,老師和學生絕對不應該是平等的,老師永遠應該站得比自己的學生高,此所謂
三,尊重、肯定、贊揚學生
尊重學生,以肯定、贊揚來代替指責、批評。學生不是物品,我們應該把學生當作具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性格等個人品質的人來對待,即使對待后進的學生依然要傾注滿腔的熱情,不帶偏見,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多跟自己的學生說
四,關心、體貼、愛護學生
多蘿茜洛?諾爾特說,一個孩子如果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學會了愛;如果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如果生活在承認之中,他就學會了要有一個目標......。在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中,如果能做到以學生為本,用愛去真心體會學生們的世界,相信他們一定能夠快樂地揚起他們自己希望的風帆,開始他們快樂的人生之旅。
教師德育教育案例 篇3
有許多內容給學生以方法論、世界觀的有向引導,給學生以高尚情感的感化、給學生以積極思想的陶冶和給學生以人生觀的啟迪
講授牛頓運動定律這一章時,可以將牛頓的一段名言給學生:“我就像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小孩,偶爾拾到一顆美麗的貝殼,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遠一些,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通過這段名言,教育學生在學習上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同時也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我國兩彈專家鄧稼先、錢學森沖破重重阻力,毅然放棄國外的優越生活和豐富條件,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和報國志向回國。通過這件實例,讓學生體驗物理學家百折不擾的堅強意志,只講奉不圖索取的崇高美德
為了彌補課堂教育的不足,舉辦一些專題講座,系統介紹我國物理家對祖國,對人民的學術貢獻,以及他們追求真理,造福人民而不斷求索的治學態度和奉獻精神。例如可通過講座,以故事的形式介紹如《兩彈元星——鄧稼先的故事》,美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的故事,介紹我國中學生歷屆在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所取得的優異成就等,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例如在核能一節教學中,可引述我國物理學家錢學森教授不圖榮華、不畏艱辛、矢志不移回國,報效祖國的故事。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喚起學生為祖國建設事業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刻苦鉆研的獻身精神。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師生置身于絢麗多姿的物理海洋,感受著大千世界的神奇,回味著自然的樂趣,體驗人與自然交融和感應,生長在祖國土壤的學子,一定會萌發出濃厚的崇尚科學,熱愛科學和熱愛祖國之情。我在教學中適時地利用了教材中素材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杠桿,秦朝時期的天平,古代的四大發明,古代對共鳴、水能、風能的研究利用,劉翔等為國爭光等,激發了學生民族自豪感;利用物理學家的愛國事跡,如阿基米德為抵御外敵入侵而獻身的故事;居里夫人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國—波蘭,把發現的新元素命名為—釙;鄧稼先等人獻身“兩彈一星”事業等等來激勵學生的報國熱情;介紹建國以來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史,如我國科學家對超導研究的成果,以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發憤讀書的雄心壯志。
物理學家那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刻苦鉆研的探索精神,只講奉獻不求索取的美德,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比如,科學家牛頓勤奮和悉心鉆研是他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科學技術,在短短四十年里走完歐美資本主義幾百年走過的路程,這些成就與老一輩科學家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人造
地球衛星上天、原子彈的試驗成功、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等,都證明了我國有一大批熱愛祖國的優秀物理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正如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預言,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炭鄬W習,專心致志的科學家安培,歐姆堅持不懈的故事,自學成才的發明大王愛迪生等,這些科學家的事跡如同一顆顆明珠,光彩奪目,照亮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樹立起為人類的科學事業而奮斗終身的遠大理想。
教師德育教育案例 篇4
小萌的父母都是富人階層,小萌天資聰穎,愛看書,愛問為什么,學習成績也在班上名列前茅。這使父母感到十分安慰,在學習上不遺余力地滿足兒子所有的要求。這個家庭幾乎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小萌的身上。小萌也很爭氣,在學習上從未讓父母操過心。
但我卻在平時的集體活動中發現小萌行為古怪,不合群,除學習以外的問題他一概不關心,只要是關系到學習的問題他就會變得敏感,既自信又自卑。老師向家長反映后,引起了小萌父母的重視。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扭轉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父母束手無策,轉而求教于我。我建議父母多帶孩子參加各類活動(學校的、社區的、公益性的等),有意識地將一些名人小時侯的美德故事(誠信、守時、尊老愛幼等),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不說如:爸爸媽媽全靠你了。讀好書將來找好工作,賺大錢等一類的話。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多安慰,少責怪。對孩子正確的想法、做法及時給予鼓勵。
此后,小萌的父母時常帶他參加集體活動,鼓勵孩子學習他人的長處。到書店為小萌買來名人名言、美德故事等圖書。為了更好地教導他,父母也和孩子一起讀好書,學好人,說好話,交流心得體會。父母也從書中溫故而知新,教學相長,身體力行,一家人其樂融融。小萌也變得愛說愛笑了,雖然還有反復但進步還是隨處可見令人欣慰的。
確實孩子學會欣賞自己,同時學會欣賞他人,讓孩子學會真誠的為別人取得的成績,進步,榮譽喝彩。讓他們從小就會欣賞世間的一切,欣賞每一個夜晚、每一片綠葉、每一縷彩云……欣賞我們美好的生活。平時給孩子多一點贊美,多一點指導,多一點鼓勵。讓孩子在欣賞中學會欣賞,感受生活,感受人生的美好。
讓家長學會與孩子平等交流相處,學會科學地欣賞孩子,正確對待他人身上存在的缺點。
構建學習型家庭應成為21世紀家庭成員的共同需求,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化社會,人們要學知、學做、學會生存、學會自我發展,總之是要學會學習。家庭中的學習要學習文化知識,但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做人,孩子要學,大人也要學。家長利用圖書、故事、活動等方式因勢利導地教育孩子的同時必須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已達到更好地教育孩子的目的。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父母也能起到凈化心靈的作用,父母的言行進而又影響了孩子。父母與孩子總有共同的話題,周而復始的良性循環,使家庭增加凝聚力與親和力。學習型家庭的力量是無窮的。
教師德育教育案例 篇5
批評的藝術
人,總是在批評和自我批評中成長起來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犯了錯誤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只有接受了批評,自覺地反省,努力去改正,才會更好地成長起來。批評,是思想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正確地運用這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并改正錯誤。
作為現在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所面對的很多是天真活潑但又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學生,要使批評達到一定效果,就要同他們心理相融、感情相通。這就必須分析和研究被批評學生心理狀態和特點,掌握批評的藝術。
在近幾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幾乎批評過每一個學生,通過批評啟發他們自覺地反省。當然,在批評教育的同時,我始終注意做好下面幾方面工作,促使學生在批評中成長起來,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一、批評要掌握事實。
毛主席說得好:“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一切的批評必須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實的基礎之上,使批評不會讓學生覺得是空穴來風。
有的學生“精”了,為了避免老師對他的“懲罰”,往往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如果老師沒有事實根據,空講幾句批評的話就達不到矯正的效果。例如我班的王文初同學,自己不學習時,就在班上搗亂,老師找他談時,又往往不說實話。針對他的個性,我每次在批評他之前,都從各方面了解他犯錯誤的全部情況,有時為了一個小小細節,我寧肯花上大半天時間去弄清楚。隨后在批評他時,他就主動承認錯誤了,經過反復幾次,漸漸地他的僥幸心理弱了,他覺得經常受老師批評沒什么意思,在我們班組織的《做新世紀德育之星》動員班隊會上,他主動上臺發言,表示一定要以實際行動自覺遵守紀律,努力學習,力爭受到表揚。
二、批評要有的放矢。
批評要有針對性,收效才大。老師在臺上大講特講,但講得大,講得空,一般學生摸不著頭腦,犯錯誤的學生也不怕,還是我行我素。批評要有的放矢,就是批評要針對具體的人和事,批評要帶有明確的目的,點明改正的方向。
三、批評要留有余地。
在批評教育時,力求點到即止,留有余地,給學生一個自我批評、自我教育的機會。這樣,學生易于接受,又對老師的寬容產生負疚感,從而有利于他們不斷鞭策自己,盡量少犯或不犯錯誤。如果班主任對學生的錯誤嘮嘮叨叨,否定或者貶低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批評積極性,那么學生就會產生一種逆反心理,結果事與愿違,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
如我班的劉鑫同學,常常遲到,有一次他又遲到,到校后我沒有批評他,而是讓他將以往遲到的原因總結出來,仔細想想,有哪些原因是不可以克服的,老師可以幫助他。第二天,他對我說,遲到的原因都可以克服,其實可以做到不遲到的。后來,他不但極少遲到,而且還能夠認真學習了。事實證明,從高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出發,恰當地運用“留有余地”的批評方法,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批評要剛柔相濟。
剛柔相濟是班主任批評時,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作教育的方法。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既要用剛制柔,又要以柔克剛。對女同學用剛,則有震撼力;對男同學用柔,則化解頑石。剛與柔的使用均以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為重點。特別是那些犯有錯誤的學生,他們的自尊心表現得就更為復雜一些,因為做了錯事,受到老師的責怪,產生了自卑感,有時甚至產生“破罐破摔”的想法。而實際上,他們的內心深處,仍有上進的要求,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幫助。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科曾經說過:“得不到別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強烈的自尊心。”因此對這些學生,在平時既要講原則,不遷就其錯誤的思想行為,又要講感情,尊重他們的自尊心。美國著名的管理家雅柯卡說過:“表揚可以印成文件,而批評打個電話就行了。”這就是說,含蓄而不張揚的批評有時比那種電閃雷鳴式的批評效果會更好。
五、批評要迂回啟發。
我們不僅要有一針見血、開門見山的批評教育,也要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迂回批評教育。這樣可以避免批評者與被批評者的直接交鋒,引導幫助犯錯誤的學生消化、理解、醒悟,從而改正錯誤,達到批評的目的。如此批評沒有劍拔弩張之勢,往往卻有事半功倍之效。
在批評教育中,我常常把道理寓于生動的事例中。例如在轉化后進生工作時,以歷史人物張學良戒毒、廉頗負荊請罪等的典型例子,引導他們認識到“懸崖勒馬”的重要性和“浪子回頭”的可行性,從而堅定他們改正錯誤的意志。由于這種方式能寓思想性和形象性于一體,深入淺出,大大增強了批評教育的感召力和說服力。
批評有法,但無定法。批評是一服苦口的良藥。但有一點是我們教育者必須恪守的——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盡管我們的批評未必會有切膚之痛的深刻,但能從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出發,學生最終會領悟到老師用意的。善用批評這一教育方法,會與表揚有異曲同工之效。
教師德育教育案例 篇6
威廉是一名體育老師,他試圖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掌握“run(跑)、catch(抓住)”幾個詞的用法。這節課拿來一個籃球,讓學生排成兩隊,依次傳球并跑到另一隊后面,威廉不停地喊run!run!catch!catch!學生很投入地做著。忽然,一個調皮的男生非常用力地把球砸向一女生,威廉跑過去一下子抓住了球,非常生氣。要知道,這可是在教室內,這一動作是很危險的。中文助教在旁邊靜靜地看著威廉如何處理。學生很快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件蠢事,等待著老師訓斥。很短的時間,威廉恢復了表情,把孩子喊過來,手把手教這個男生傳球,這次學生傳得很好。
“Good!”威廉伸出了大拇指。
其實,對于孩子,犯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允許犯錯誤。美國同行告訴我,對于低年級的孩子,犯錯誤是他們的權利,所以他們測驗學生的時候,單詞寫錯了有些是可以得分的,如水water,如果寫成了wate,就可以給分,因為基本答對了。他們對孩子的考試評價,是從0分開始的,學生答對1道題,就給加多少分,直至加到滿分—————5分。學生永遠處于贏分狀態,所以他們的孩子始終充滿了自信心和征服欲。
[教育智囊]:
“對于孩子,犯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允許犯錯誤。”這是這則故事給我們的最大啟示。一個從來沒有犯過錯誤的孩子,他絕對不可能會獲得成功。
犯錯是一種體驗。教師不但要容人學生犯錯,還可以有意識地創造一些讓學生犯錯的機會,在學生犯錯之后再和學生一起進行分析,這樣無疑會使學生提高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