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家庭教育故事(精選12篇)
初中生的家庭教育故事 篇1
20世紀初期,美國最大的福特公司的一臺電機出現故障,很多人搞了兩三個月都修不好。在束手無策的情況下,有人向公司推薦了當時已經移居美國的德國專家斯坦門茨。斯坦門茨在電機旁邊仔細觀察,又計算了兩天后,就用粉筆在電機的外殼上畫了一條線,說:“打開電機,在記號處把里面的線圈減少16圈。”人們半信半疑地照他的話去做,結果
毛病果真出在這里。電機修好后,有關人員問他要多少酬金,他說:“一萬美元!”啊?一萬美元!那人還以為自己聽錯了呢!于是,便要求斯坦門茨列一張帳單說明費用的支出。
斯坦門茨寫到:“用粉筆畫一條線1美元,知道在哪里畫這條線9999美元。”帳單送到了公司老板那里,老板看了后連連點頭,很快照付了一萬美元,并用重金聘用了他。
初中生的家庭教育故事 篇2
五歲的小男孩漢克和爸爸、媽媽、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天下起了大雨來,可是,他們只帶了一塊雨披。爸爸將雨披給了媽媽,媽媽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小漢克。
漢克不解地問道:“為什么爸爸給了媽媽,媽媽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為爸爸比媽媽強大,媽媽比哥哥強大,哥哥又比你強大呀。我們都會保護比較弱小的人。”小漢克左右看了看,跑過去將雨披撐開,擋在了一朵風雨中飄搖的嬌弱小花上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錢,而是他善于幫助別人。責任可以讓我們將事情做完,愛可以讓我們將事情做好。
初中生的家庭教育故事 篇3
三個蓋房子的工人,他們現在正各自蓋一間房子。第一個工人干著干著就不耐煩了:“反正又不是我住的,費那么大的勁干嘛”,于是他加快速度,草草完工,房子看起來搖搖欲倒。
第二個工人干了一會兒也感到枯燥了:“但我既然收了別人的工錢,有責任把房子蓋好”,于是,他繼續認真的干活,一絲不茍地完成了工作,房子看起來十分結實。
第三個工人干著干著變得快樂起來:“蓋房子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如果在房前種一些花草,房后再弄一些園圃,一家人樂融融地住進去,啊,一切太美好了”。
于是他忍不住吹起了快樂的口哨,以更大的熱情來干活,并在房子上加了不少自己的創意,看起來美觀大方。三年之后,第一個工人失業了,沒人再敢聘請他;第二個工人仍然認認真真的干著老本行,一切沒有變化;而第三個工人卻成了全市出名的建筑大師,他設計的房子風格獨特,美侖美奐,受到了人們的歡迎。
初中生的家庭教育故事 篇4
1996年奧運圣火在亞特蘭大燃燒著,同時,一場合資談判也在艱苦的進行著,我作為翻譯陪我的_朋友——杰,很有雄心的企業家到了會場。他將和來自國內的另兩位對手競爭一個和德商合資的項目,盡管在硬件上處于劣勢,但他并不氣餒。
談判進入了拍板階段,陷入了僵局。主持人為緩和氣氛,宣布休會0分鐘,并打開電視。此時,電視里播放著李小雙奪取金牌后的頒獎儀式,五星紅旗在國歌中升起了。杰默默地站起,眼睛注釋著國旗升起后坐下。這是,我看見那個德國商人用目光飛快地環視屋中人后,也在行注目禮,而其他人正在交談或沉思。
20分鐘后,談判的節奏意外地加快了,德商與杰簽訂了合同。他的對手怔住了,在舉杯祝酒時,那個德商用吃力的中國話對杰說:“希望你的事業心和你的民族心一樣。
初中生的家庭教育故事 篇5
歐洲的北愛爾蘭,有一座美麗的城市阿爾斯塔。該城的城徽,竟是在銀盾的中心畫了一只血淋淋的紅色的右手。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早在1020xx年,亨利·奧尼爾同另外一個海盜首領爭奪北愛爾蘭的領土。出發之前,雙方約定,不管是誰,只要最先用手摸到將要攻占的新領土,誰就是那塊土地的主人。于是兩支船隊從同一地點、同一時刻向海上進發。雙方都拼盡全力,幾乎在同—時刻到達了可以看見海岸的地方。
盡管奧尼爾的手下已經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他們的船隊仍落在了競爭者后面幾個船身的距離。眼看對方的船隊快要靠近岸邊。奧尼爾急中生智,突然采取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果斷行動,他拔出佩劍,猛地一揮,用力砍下了自己的右手,再用左手把它撿起來,血淋淋地狠命往岸上甩去。
血手飛過海面,終于比對方早幾秒鐘摸到了土地。奧尼爾就這樣以自己的果敢之舉,不僅贏得了土地,而且贏得了人們的欽佩,他終于成了阿爾斯塔的第—位首領,這個城市也將他的右手永遠地留在了城徽上。
世上凡成就大業者,都是于最關鍵時刻善于做最后決斷的人。
初中生的家庭教育故事 篇6
羅杰.羅爾斯是美國紐約州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他出生在紐約聲名狼藉的大沙頭貧民窟。這里環境骯臟,充滿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漢的聚集地,在這里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從小逃學、打架、偷竊甚至吸毒,長大后很少有人從事體面的職業。然而,羅杰.羅爾斯是個例外,他不僅考入了大學,而且成了州長。
在就職的記者招待會上,一位記者對他提問:是什么把你推上州長寶座的?面對三百多名記者,羅爾斯對自己的奮斗史只字未提,只談到了他上小學時的校長----皮爾.保羅。
當羅爾斯從窗臺跳下,伸著小手走向講臺時,校長皮爾.保羅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當時,羅爾斯大吃一驚,因為長這么大只有他奶奶讓他振奮過一次,說他可以成為五噸重的小船的船長。這一次,皮爾.保羅竟說他可以成為紐約州的州長。他記下了這句話,并且相信了他。
從那天起,“紐約州州長”就像一面旗幟,時時激勵他發奮向上。羅爾斯的衣服不再淚滿泥土,說話時也不再夾雜污言穢語。他開始挺起腰桿走路。在以后的40多年間,他沒有一天不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51歲那年,他終于成了紐約州的州長。
給自己樹一面信念的旗幟,你的人生就有了奮斗的動力和生命的活力!
初中生的家庭教育故事 篇7
美國家長教育孩子的案例
法律沒有規定教師對學生享有懲戒權,但是并不妨礙教師對懲戒權的研究。我們都知道,在美國,家長不準體罰孩子,如果家長體罰孩子有可能喪失對孩子的監護權,《刮痧》這部電影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但是,并非所有的家長都不打孩子。我們來看一個“體面地接受肉刑”的故事:美國《芝加哥快報》的編輯總監道格拉斯先生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委托,來中國做教育援助自愿者,他說了一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他與妻子芭芭拉在女兒瓊妮4歲時離婚了,孩子由他撫養。他和女兒多次探討什么是人的最寶貴的品質。瓊妮5歲時,一天她把幼稚園里的拼圖游戲板偷偷帶回家。道格拉斯發現孩子撒謊后,就讓她把玩具送回到幼稚園,并當面向老師道歉。回家后,讓她選擇懲罰內容:一是一個星期內不能吃冰淇凌;二是取消周日下午在中央公園的滑草游戲和野餐;三是在屁股上狠揍兩巴掌。最后,女兒決定接受第三種懲罰。 于是,道格拉斯給前妻芭芭拉打電話,請她回來當肉刑的“監刑官”。說到“監刑官”,道格拉斯說那是他與瓊妮一起看電影《勇敢的心》,當華萊士走上行刑架時,行刑宮在一旁高喊:“請這位紳士體面地接受肉刑。”道格拉斯
提醒女兒注意這個細節并且進行了探討——因為過錯我愿意接受懲罰,但任何人不能剝奪我的尊嚴,我有權選擇至少一位目擊者證實懲罰的過程是否傷害到了我的尊嚴。這次小瓊妮因為撒謊而挨了兩巴掌會不會傷害到她的尊嚴,必須有“監刑官”證實。
此事過后一個星期,道格拉斯因為工作一直忙到凌晨3點。早晨8點鬧鐘響時,他沒起來,過了半個小時,女兒穿戴整齊地來到他的床前,說再不起床就趕不上幼稚園的班車了。結果,他們遲到了。園長微笑地問瓊妮為什么遲到。道格拉斯找了個借口。瓊妮卻大叫是爸爸貪睡。道格拉斯很尷尬,向園長作了解釋后又對女兒道歉。女兒說:“我接受你的道歉,但是你因為撒謊也必須接受懲罰。你現在有兩個懲罰方式可以選擇:一是取消本周末與辛蒂小姐的約會(辛蒂小姐是道格拉斯剛認識的女友);二是接受肉刑。”道格拉斯說,芭芭拉出差去了,沒人當“監刑官”。這時,幼稚園園長出面了,說她愿意出任本次肉刑的“監刑官”。最后,道格拉斯向他的女兒——一個年僅5歲的美國女公民撅起了屁股……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當教師的什么樣的啟示?我覺得,首先教師和學生之間是公民與公民之間的關系。公民是一個法律概念。正如道格拉斯最后表達的觀點,他和女兒之間的關系是兩個美國公民間的關系,他不能因為是父親,因為有學識,有社會地位就對女兒——一個幼稚園的小朋友,大呼小叫不尊重。實際上,家長、教師和學生作為公民在位址上是平等的,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始于出生、終于死亡。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名譽權、榮譽權都是一樣的。教師不能因為自己是教師,就可以在學生面前擺尊嚴,當然也不能因為學生是受教育者、被管理對象,就對他們大聲訓斥,甚至體罰和變相體罰。其次,家長、教師對學生的批評管教甚至懲戒,都是針對學生的行為,而不是學生的尊嚴。教育者也會犯錯、犯法。
犯錯、犯法就得接受懲罰甚至法律制裁。家長、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管理是行為,同樣學生受教育、被管理也是行為。有些家長、教師的批評、管教甚至懲戒學生,目的就是要觸及學生的自尊心。而有些學生對老師的批評不服,倒不是認為老師說得不對,而是覺得老師的批評讓他難堪、沒面子、下不了臺,他的潛意識里感到自己的人格尊嚴受到了傷害。如果教師批評學生,像道格拉斯先生懲罰他的女兒那樣只對行為不對人,那么我們的學生也許會像小瓊妮那樣,口服心服地接受批評。再次,家長、教師要研究對學生的批評、管教方法,讓學生選擇愿意接受的方式。我們不妨學學道格拉斯先生,先和學生就某些原則達成共識,然后要求大家都得遵守。一旦違反了原則,不管是誰都得接受懲罰,至于懲罰的方式,不妨多出幾種,讓學生自己選擇。當然任何一種方式都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總之,透過這則“體面地接受肉刑”的故事,我覺得我首先是一名公民,遵紀守法的公民,其次才是一名教師,為人師表的教師。學生首先也是公民,也要成為遵紀守法的公民,其次才是學生,需要完成學業的學生,要求自己的學生把教師當成和他一樣的公民來尊重,尊重教師的人格。
初中生的家庭教育故事 篇8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在對孩子細心觀察的過程中發現,音樂是兒童生來喜歡的。小孩出生不久,就能“欣賞”音樂了,他會聽母親哼著催眠曲而恬靜地入睡。再大一些,更喜歡聽各種優美的聲音。聽到節奏歡快的音樂,他會手舞足蹈;在吵鬧中,聽到抒情的樂曲,他也會漸漸安靜下來。兩三歲時,能用手腳隨著音樂做節奏動作。等到進了幼兒園的時候,他對于音樂的需求范圍來得更大,聽見人家唱歌,看見他人奏樂,甚至黃鳥兒在枝頭吱喳吱喳地鳴叫,微風把葉兒吹得嘩啦嘩啦地響,他都會留意傾聽。這一切樂的律動和歌的抑揚的曲調都會吸引他。他常常不由自主地摹仿,不時地叫著唱著,哼著不成調的曲子。到了小學,更知道怎樣利用他那天賦的歌喉和節奏積極、主動地參加各種音樂活動了。平日里無論是游戲、走路或休息,都本能地愛唱著歌,表現出音樂的律動。
陳鶴琴因此得出結論:喜歡音樂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的本能,音樂在兒童生活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為此,他有意識地用音樂來豐富孩子的生活,其中,最讓孩子們感到其樂無比的是晚飯后的家庭音樂會。
陳家居住在上海寓所時,每天晚飯之后的一段時間,往往是一家人最熱鬧、最快樂的時光。這時候,七個孩子和爸爸媽媽聚在一間屋子里。媽媽和大女兒秀霞彈琴,大家一起唱歌。唱中國歌曲,也唱外國民歌。一首唱罷一首又起,歌聲琴聲,匯成了一種和諧歡快的氣氛。有時候,孩子們要求爸爸表演。陳鶴琴就彈起那把從美國帶回來的曼陀鈴,唱超在英國曾同黑人一起彈唱過的民歌。孩子們或托腮靜聽,或輕輕哼唱。陳鶴琴的嗓子并不算太好,但他激情飽滿,唱得非常投入,具有感染力。陳鶴琴說:“家庭中有了歌聲,如有了生氣一般,試想一個家庭,吃完晚飯后,父母子女團聚一室,同唱同歌,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間,有了這種團聚,不但于精神上發生無窮的快樂,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沒有樂歌。”
總之,小孩子應有音樂的環境。今天,許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認識到音樂在陶冶情操、開啟智力、促進孩子全面發展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壓抑限制孩子對音樂的欲望和需要,以及不顧幼兒身心特點、揠苗助長、扼殺興趣的做法也還是屢見不鮮的。愿陳鶴琴的兒童音樂教育思想能夠帶給我們思考和啟迪。愿更多的家長能順應和發展兒童的天性,讓音樂伴隨兒童健康成長。
初中生的家庭教育故事 篇9
學了的柳城幼兒園復興分園的教育指南后,我們做父母的深有感悟,首先我來給大家談談我對孩子的教育觀念及分享一些我們家庭背后的教育故事.
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做人的楷模。如果說學校教育是左手,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右手,只有左右手臂一齊張開,才能托起孩子的教育;如果說孩子是雛鷹的身軀,學校教育培育了孩子的一只翅膀,家庭教育就培育了另一只翅膀,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飛翔起來。借此我想談談談我們家庭教育的一些感想,總結如下幾點同大家分享一下。
1、給孩子鼓勵,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
學習是一件艱苦的事,同時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我的孩子有時會聽他說:這么難、我學不會、我不參加、我做不好、別人會笑話我等消極的語言。為此我們給他講了很多名人成長的故事,問他長大想做什么,他說:當考古學家、探險家,想去看埃及金字塔,到美國的迪斯尼樂園,我們就告訴他考古學家、探險家是需要很多知識的,語文、數學都是基礎,去國外語言不通,怎么辦呢?于是他覺得必須學習才能實現愿望。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我們盡量把學習的內容應用到生活和游戲中,讓他感到了很多的樂趣。他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我們都會表揚他:表現不錯!很有進步!這個主意太好了!想像力真棒!你可以當爸爸媽媽的老師了!等等,讓他很高興,覺得很有成就感。做得不夠好的,我會鼓勵他說:相信下次會做得更好。尊重和引導孩子的興趣,不斷鼓勵孩子,孩子有了興趣,有了信心,學什么都會變得容易起來。
2、積極配合學校,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按照學校的有關要求,配合學校的安排,同步抓好孩子德、智、體等方面的教育。學校要求家長每天簽字是很有道理的,這是督促和了解孩子的有效方式,是聯系學校與家庭的一個互動的平臺,家長可以及時了解學校的安排、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都會嚴格監督和協助孩子完成作業,并仔細檢查孩子的完成情況,幫助他查缺補漏,對不懂的給他講解,對出錯的讓他強化改正。與孩子一起分享老師的表揚,告訴他要再接再厲;與孩子一起分析表現不好的地方,告訴他為什么那樣做不好,以后該怎么做。貪玩是孩子的本性,尤其是男孩子,需要不斷的督促,需要引導,讓孩子養成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上課專心聽講,課后復習,認真完成作業,獨立思考,勤學好問等良好的學習習慣,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3、堅持課余學習,不斷擴大知識面
除學校的作業外,我們為孩子報名參加繪畫學習。每周末堅持
學下去,孩子興趣很濃,學習進步很快。孩子喜歡聽故事,在上一年級后,我們就要求他自己去看書,我在圖書館給他借了一些讀物,從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入手可以提高他對閱讀的興趣。假期有時帶他去圖書館,我發現他很喜歡,拿這本書看看那本書翻翻,多帶孩子去圖書館是很有益處的,能增長不少知識。 知識是需要不斷積累的,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4、家庭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我們工作過程也需要不斷學習,我們在家都喜歡學習并能長期堅持,不管書本知識還是網絡知識,我們有意識地在家中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這樣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愛上了學習。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家長自我提高的過程,大人也有很多的不足,為了教育好后代,我們努力校正自己的行為,不斷完善自己。大人的一言一行,無意中會引導孩子對其注意,進而模仿、嘗試。所以家長要率先垂范,從自身做起,平時做人做事都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使孩子的品德與智力良性發展。
我期望能盡力配合學校的教育把他培養成一個讓身心都得到良好健康發展的具有堅強的毅力,有愛心的男子漢。
看著孩子一天一天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了,我想我們做家長的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更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他們,讓他們茁壯成長,.當我把寶貝交給了您、交給了幼兒園,他的幼兒園又有了“好媽媽,好阿姨,好婆婆,好姐姐”,他在這個世界上從此又多了一些愛他的人,孩子今后的成長路上,當作父母的牽著小人兒的手隨風而行,會覺得他的另外一只手也有一些人牽著,我們家長真是既開心又安心!在此我要感謝復興幼兒園的老師們,感謝你們對孩子的照顧和培養,你們以和藹可親的態度、高度負責的精神滋潤著孩子幼小的心田。我謹以此表達對園領導和所有的老師由衷的感謝!
初中生的家庭教育故事 篇10
孩子是未來,孩子是希望。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學校的教育,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可是,對于孩子來說,家庭教育是基礎,從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觸的就是家庭對他的熏陶教育過程。我是一位老師,但也是一位家長,我深知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何其大,我簡單從我教育孩子的幾個方面談一下我的幾點體會:
1、不能將孩子交予電視機來陪伴
歐美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人們再看電視的時候腦電波和睡眠時的腦電波非常接近,這種狀態對于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顯然是再耽誤刺激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段。那些用電視機當保姆帶大的孩子,最容易養成懶得動腦的壞習慣,因為和電視機在一起傻傻的看就夠了,沒有人迫使你做出反應。對此,我很少讓孩子看電視或是電腦,除非是我陪著他一起看,邊看邊問邊講,把電視節目當做教材。或是看后讓他談一下收獲或是有什么啟發之類的。這樣不但訓練了孩子的快速觀察和描述活動畫面的能力,而且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2、培養孩子優良的性格
現在,情商與一個人的成材的關系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甚至有人提出,情商是決定一個人成功的關鍵。為了讓孩子具備他所期望的各種能力和美德,我一心想的就是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對孩子進行教育。
我堅信,性格基礎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最初幾年的生活習慣,父母態度,家庭氣氛,以后都會慢慢變成孩子的性格特點,每一個習慣在開始形成的幾天特別重要。所以,我在做每件事的一開頭就堅持孩子按要求做,不該做的事一開頭就堅決不讓他做,以后也絕不遷就他。
在此,我還提醒其他父母,許多孩子稍微一點不順心,就靠哭來解決,因為他們發現父母看見一哭心就軟了,一位一哭大人就會滿足他,以哭來作為要挾大人的條件。遇到這種情況,做父母的決不能心軟,否則,如果讓孩子琢磨出了這一“訣竅”,以后就難辦了!
為了讓孩子養成珍惜物品、不浪費金錢和體貼他人的性格,我從不輕易滿足他的物質要求,以免他習慣于不勞而獲。而且,為了培養同甘共苦的好品德,我從不讓他一個人吃任何東西,讓她覺得“分享”是正常的,愉快的,“獨吞”是不正常的,可恥的。
為了強化孩子的自制力,我經常下班后把孩子帶到超市門口,然后讓他選擇“如果你喊買東西,我們就不進去逛,如果你不喊買東西,我們就進去逛。”長期地重復這種克制欲望的過程,很好的培養了孩子的自制力。
3、訓練為他人著想
同情和關心他人,非常重要,它關系到孩子將來能否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盡管有專家指出:善良和體貼是孩子遺傳基因中就具備的天性,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教育,那么這種天性就會消失。如果你希望孩子長大后具備同情心、愛心以及責任心,那你現在就要對他們加以教育。
為了防止孩子變成一個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人,我很注意對孩子的訓練,具體的方法就是讓他從心疼媽媽開始。比如:要求在媽媽生氣時過來給媽媽消氣;媽媽生病時給以體貼的表示,給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給媽媽擠牙膏,端水,拿毛巾等等。
通過這些訓練,很好的培養了孩子的同情心,使他對別人的情感和思想非常敏感。
4、對孩子要誠信
講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從小就應該教育孩子要誠實守信。如果答應過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如果沒有做到,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合理的解釋。我平時很少對孩子許愿,有一年,為了讓孩子的學習更上一層樓,就許諾他如果考上了二年級就送他一副九連環,在這之后的時間里,他不時給我要,我就說,等你考上了二年級馬上就送與你。這樣他的學習勁頭就來了,作業做得也很快。果然不出所料,以他小小年紀在升級考試中考到了班級前幾名。我也兌現我的承諾送他一副九連環。但有時,也有我忘記的時候,后來他就提出來了,還說我說話不算話。我這才意識到孩子是多么的在意家長的承諾。后來我不管承諾他什么,都堅決兌現。甚至有時候后悔了也要兌現,他感覺到很開心,做作業的時候就更快了。
5、經常給孩子以鼓勵
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想得到別人的夸獎。以前由于工作中有不順心的事或是當天有學生不好好學習或是搗亂了,心情就很不好,回到家里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不順自己的心了,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后來慢慢改變了我的想法,那是自己的孩子啊!現在辛勤的工作不是為了孩子嗎?于是我就改變了教育方法,以鼓勵為主,培養孩子的自信。比如:有一次,孩子在寫作業時有一種厭寫的感覺,還說“媽媽,你怎么沒有
作業啊!”我就說“我的兒子是最棒的,老師最喜歡你了,我相信過20分鐘,兒子準能寫完作業,而且寫的字還很漂亮。”“媽媽,用不了20分鐘,10分鐘就好了”就這樣,孩子很快的就完成了作業。如果孩子有失誤的時候,也不要馬上就拳打腳踢,先幫孩子找到失誤的原因,讓他認識到自己不對的方面,比直接挨揍強多了。
以上是我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點體會。我知道我的孩子也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孩子,在他的身上還有很多的缺點和不足,我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很多失敗的地方。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付出了父母的愛,就會得到孩子的理解和豐厚的回報。讓我們所有的父母,都真誠的奉獻出我們的愛心,共同攜起手來,重視家庭教育,做一個合格的家長,開創孩子光輝燦爛的明天。
初中生的家庭教育故事 篇11
鄭州某大酒店與來就餐的顧客發生了沖突,
其原因是由于酒店大廳擺放了供用餐客人觀賞的一些美麗的小盆花,一個3、4歲的小男孩非要搬走其中的一盆,酒店值班人員一再耐心勸說也無效,小男孩搬起花盆就走。值班人員只好無奈地找其父母制止,但其父母則采取了默認和縱容的態度,值班人員只好跟隨小孩到飯店外進行制止。但此舉惹惱了小孩父母,他們為滿足孩子的愿望,希望給點錢了事,不過,值班人員不敢擅自作主,拉住想抱走盆花的小男孩。這下激怒了小孩的父母,其母在大庭廣眾之下口出穢言謾罵值班人員,并宣稱“真想狠狠”打一頓值班人員,并且還大講其教子的“道理”,小孩的父親則更甚,幾次卷袖欲狂毆值班人員(幸被圍觀人員阻止)。最后,在酒店負責人出面道歉、值班人員一再賠罪的結局中收場。臨了,小孩母親還極力鼓勵小孩的做法,而那小男孩面對鏡頭,還面無表情、幾乎是理直氣壯地、高傲地說:“我最棒!”他的父母馬上就當場附和他:“你就是最棒的!”——看來其父母一定是無數次使用這種“時髦”鼓勵方式形成的結果。
看完這段新聞,我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我不敢保證這類孩子將來一定會成為眾所周知的馬加爵以及用硫酸潑黑熊等大學生一類人,但也不敢保證他們的將來一定會成長為既充滿創新的活力又有謙虛、謹慎、與人為善的人際關系。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無疑是最強有力的,不知道那對父母是否想到:媽媽的粗暴口語、父親揮舞的雙臂與拳頭會何等“強化”其自小就目空一切的孩子的思維方式。也許將來的他一定會用更加強有力的拳頭向社會證明自己是“最棒的”。時下,這是一種“時髦”的子女教育方式廣為流行,在各地各種場合人們會經常看到這種似曾相識的場面。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無論國內的政治生活、學術界理論研討還是社會生活當中人們從國外引進了很多思想模式,并推而廣之,但其中有很多理論是生吞活剝或生拉硬套。本文僅僅說到理
論之一“個性的解放”,即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的個性”幾乎在年輕父母中達成共識,成為很多年輕父母“食‘洋’不化”的金科玉律。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口里經常說的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個性”云云。至于到底要培養孩子什么樣的“個性”則不甚了了。甚至以為孩子的“刁蠻”與“任性”就是他的“個性”。我認為,這實在是對現代中國人最大的文化誤導。其實,人之初的動物性本能成分過多,這些動物性的本能是不適應人類社會的,必須在人的兒童階段逐步克服。“你最棒”這一用語,最早就是一些在美國生活過的人介紹回來的據說是美國人教育子女的用語,并且立即在大陸的年輕父母中蔓延開來——這無疑是所有“望子成龍”的父母們對孩子未來的期望。不能不顧客觀事實地鼓勵孩子一種自以為是的觀點;其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是“最棒的”,給孩子灌輸了一種自以為是的自大狂式的觀點,使其很難在社會上找到真正的自我。對孩子的鼓勵應該采取“正確的原則”并要適度,即使孩子是對的,也要選擇適當的詞匯來評價他的行為,使其既感到鼓勵,又不容易產生妄自尊大的情緒。一種信心的樹立,如果是以虛假的“吹捧”為前提;一旦當他知道自己不是“最棒時”,情緒將會一落千丈。這種“最好”的教育方法,不但在中國行不通,就是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也必將行不通,看看美國等頻發的“校園槍擊案”就會知道其危害。建議,年輕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要用極端的鼓勵用語“你最棒”、“你最好”等等,而采用恰當的鼓勵用語“你能行”、“你能辦到”之類的話語為好,這樣會給孩子一個余地:即使他完不成某個任務,也不至于傷自尊。改革開放以后成長起來的孩子,即所謂的“80后”、“90后”。這兩代孩子的成長經歷頗為耐人尋味:此前報道過的“馬家爵事件”以及相類似的案例、多起,“乖乖仔”手刃父母的案例、多起“反叛”子女的案例,都曾使其親人“傷透了心”、
使社會廣大人士扼腕。但是,如果我們“換位思考”一下,那些“叛逆”為什么會走到今天,其父母應負什么社會責任,是不是值得人們深入思考?
有人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些受自己子女“傷害”的父母,在人們寄予同情之時,能否反躬自問、找找自己在孩子早期教育上的嚴重失誤? 有句古語說得好:“嬌(慣)子如殺子”,現在也有其現實意義。父母在早期教育上的過分縱容和“嬌慣”,是導致成年以后孩子“不孝”、“不容于社會”、甚至殘害父母的主要原因。而“不分青紅皂白”地縱容孩子的“個性”,則是一種“理性”的嬌慣
初中生的家庭教育故事 篇12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在對孩子細心觀察的過程中發現,音樂是兒童生來喜歡的。小孩出生不久,就能“欣賞”音樂了,他會聽母親哼著催眠曲而恬靜地入睡。再大一些,更喜歡聽各種優美的聲音。聽到節奏歡快的音樂,他會手舞足蹈;在吵鬧中,聽到抒情的樂曲,他也會漸漸安靜下來。兩三歲時,能用手腳隨著音樂做節奏動作。等到進了幼兒園的時候,他對于音樂的需求范圍來得更大,聽見人家唱歌,看見他人奏樂,甚至黃鳥兒在枝頭吱喳吱喳地鳴叫,微風把葉兒吹得嘩啦嘩啦地響,他都會留意傾聽。這一切樂的律動和歌的抑揚的曲調都會吸引他。他常常不由自主地摹仿,不時地叫著唱著,哼著
不成調的曲子。到了小學,更知道怎樣利用他那天賦的歌喉和節奏積極、主動地參加各種音樂活動了。平日里無論是游戲、走路或休息,都本能地愛唱著歌,表現出音樂的律動。
陳鶴琴因此得出結論:喜歡音樂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的本能,音樂在兒童生活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為此,他有意識地用音樂來豐富孩子的生活,其中,最讓孩子們感到其樂無比的是晚飯后的家庭音樂會。
陳家居住在上海寓所時,每天晚飯之后的一段時間,往往是一家人最熱鬧、最快樂的時光。這時候,七個孩子和爸爸媽媽聚在一間屋子里。媽媽和大女兒秀霞彈琴,大家一起唱歌。唱中國歌曲,也唱外國民歌。一首唱罷一首又起,歌聲琴聲,匯成了一種和諧歡快的氣氛。有時候,孩子們要求爸爸表演。陳鶴琴就彈起那把從美國帶回來的曼陀鈴,唱超在英國曾同黑人一起彈唱過的民歌。孩子們或托腮靜聽,或輕輕哼唱。陳鶴琴的嗓子并不算太好,但他激情飽滿,唱得非常投入,具有感染力。陳鶴琴說:“家庭中有了歌聲,如有了生氣一般,試想一個家庭,吃完晚飯后,父母子女團聚一室,同唱同歌,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間,有了這種團聚,不但于精神上發生無窮的快樂,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沒有樂歌。”
總之,小孩子應有音樂的環境。今天,許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認識到音樂在陶冶情操、開啟智力、促進孩子全面發展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壓抑限制孩子對音樂的欲望和需要,以及不顧幼兒身心特點、揠苗助長、扼殺興趣的做法也還是屢見不鮮的。愿陳鶴琴的兒童音樂教育思想能夠帶給我們思考和啟迪。愿更多的家長能順應和發展兒童的天性,讓音樂伴隨兒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