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科教育敘事(通用3篇)
政治學科教育敘事 篇1
在政治課教學活動中,我一直進行一項活動——課前時事報告。時事報告由學生自己選材,自己組織,最后由教師點評。這樣有效地把課堂的內容與實際結合起來。既增長了學生的知識,又擴大了他們的視野,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的能力,培養了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的一種意識。
當我開始上課之前,按照慣例,輪流到的同學都要在同伴的掌聲里主動走到講臺,開始自己5分鐘的報告。但,有一次上課鈴響后,教室里顯得挺安靜。大家在等待會有人走出來。我環視了一下整個班級。看到一位同學在匆忙地借報紙。沒有了掌聲,他站起來,讀了自己隨便找的一則消息。很顯然,報告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觀點,而他恰恰缺少的就是這一部分。讀完后,我說這位同學沒準備好,一定有自己的原因。我們希望聽到的是他的完整的一個報告。明天的機會還是他,我們大家也要支持他。掌聲響了起來。
機會再次垂青的時候,他珍惜了。第二天,根據當時的中、美、俄、日、朝、韓“六方會談”,他做了關于朝鮮問題的系統的報告。從歷史上探尋了朝鮮問題的原因,深入地分析了問題的現狀,并前瞻性地預見了朝韓關系的未來走勢。報告持續了15分鐘,15分鐘里掌聲不斷。報告結束后,我做點評:這位同學很用心,在這個問題上研究的很深入,可能在某些方面是老師也不能及的——并不夸張地說——我挺佩服他。所以我說只要用心就能做好事情。我建議,讓我們再一次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他。掌聲又一次長久地響了起來。
以后,這位同學一直都很用心,許多事情都認真去做。我看到了他的不斷進步——這是一個老師的真正快樂。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就是給自己快樂的機會。
期待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期待是一種最能觸動學生心靈的深沉而摯愛的情感,它對學生能產生奇特的,巨大的鞭策力和感召力。所以選擇教育的時機很重要,教室要辯證地看問題,學生犯錯誤的時候,他自己也能意識到。這時候,他自己原本就心虛,教師恰在這個時候要把握住學生的心理狀態變化,恰當地給學生機會,他就會萌生做好的決心。
政治學科教育敘事 篇2
在中學,思品課學生不愛學,教師不愿教。如何激發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通過實踐,我發現課前時事演講和音樂穿插教學效果很好。
課前演講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思品課的興趣,使大家自我表現欲得到滿足。
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時事演講提出明確要求:必須是國際、國內重大時事新聞;必須有自己的評論;時間不超過3分鐘;不許播報娛樂新聞和廣告。
初中生由于身心發育逐漸成熟,其自尊心、自信心日趨強烈,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贊揚和認同,反感別人對自己喋喋不休的說教,并有強烈的表現欲。課前時事演講正好符合學生的這種心態,所以很受學生歡迎。
課前時事演講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掌握,拓展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
課前時事演講有利于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得到多方面的鍛煉。
進行演講活動,我要求學生一事一議,通過事例分析和觀點論證談出自己的看法,要言之有物。這樣,學生們就會對所觀、所感進行深入的思考。比如在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一課時,有位學生就以近幾年來沙塵暴頻繁襲擊北方,以致大連也出現浮塵天氣這一事件發表了見解。他認為這是某些人為了一己私利而損害國家和集體的公共財產,他大聲呼吁同學們要勇于挺身而出,和破壞環境的行為作斗爭,并把著眼點放在大家要“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這一主題上來。
演講結束了,學生的熱情依然很高漲,此時我開始了這一課的講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另一種教學方法是課中穿插音樂,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注意力,改變學生長期以來對政治課枯燥無聊的看法,調動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
在講《樹立集體主義的觀念》一課時,我給學生們放了一首傅笛生的《眾人劃槳開大船》:“一只竹篙耶,難渡汪洋海;眾人劃槳吆,開動大帆船;一棵小樹耶,弱不經風雨;百里森林吆,并肩耐歲寒,耐歲寒……”通過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們明白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僅憑一人之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大家心連心手挽手,才能最終實現。
此外,在教學實踐中,我還嘗試過插播公益廣告、通過小品演繹教材內容等方法。實踐證明,這些方法都激發了學生學習思品課的興趣。
政治學科教育敘事 篇3
在政治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多給學生“留白”,學生就會多一些自己探討的經歷和體會,多一些對知識的理解與提升,多一些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機會和體驗,多一些對思想方法的深思和頓悟,所以教師要學會給學生“留白”,給知識“留白”,給自己“留白”,達到教與學的交互融合,展現課堂的生命活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還給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權利,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學效果。
一、備課中的“留白”,能把握、靈活運用教材
1、教學時間要“留白”
對于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如何使“留白”在課堂上做足做夠,而讓各個教學環節能順利地完成與掌握,如果沒有時間的保證,一切將無從談起,因而教師要對學生了解,每節課都要有嚴謹的預設,該“留”的“留”,該“填”的“填”,對課堂時間做出合理的安排分配,才能保證教學的質量及順利進行。
2、教學形式要“留白”
新的教育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以學生的生命為本,課堂教學是動態生成的,因而教學的方式、方法形式多樣,不管是哪種教學都應該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時也給教師自己留下發揮無限智慧和創造力的空間。
3、教學內容要“留白”
現行的教材廣而多,從而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留白”空間,因而應根據學生的各方面的情況對教材章節的進行整合以達到最大的效益。
二、課堂教學中的“留白”, 增強學生的感悟、理解能力
課堂教學中的“留白”,能讓師生都有自己思索、開創的領地,讓課堂教學更能有新的生成。
(一)創設問題情境中“留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創設問題情境是常見課型中的第一環節,其目的是為了吸引學生興趣或是引出課題,但還可以為學習的問題留出思考的空間,因而這種巧妙“留白”,吸引學生自己對教材產生濃厚的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學習,讓他們興趣盎然。
(二)在思維上留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思維是一種能力,更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發展的過程。在教學中不要面面俱到,而是要留有“余地”,給學生一定的開發創造的時間和“空間”,以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
1、疑問中“留白”,激發好奇心與征服欲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因而在教學中要在思維的設疑中留白,這樣既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又可使學生產生成功感和自我滿足感,從而引發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敢于大膽提問。如上例。
2、猜想中“留白”,培養思維探索能力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曾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會有偉大的發現。”因而在政治教學中,給學生多些“猜想”的機會,既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又有助思維的發展,不妨在教學中加大“留白”的力度。使學生經歷了根據特例進行歸納、建構猜想、理論證明、結論推廣,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給學生創設了充分的猜想、思考的空間,也充分的體現了政治問題的自主探索過程,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
3、探究中“留白”,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過程充滿數學味
探究是新課改中的最培養學生能力的一個過程,通過空白的設計去調動學生觀察與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了很多不同的驗證方法,收獲多多。
(三)在評價回味中“留白”,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一節新授課結束了,并不代表某一教學內容與思維的終止。倘若在課堂結束時留給學生“回味”的空間,則可以燃起新的火花,產生對新知的探求欲望,把數學知識延伸下去。因而要把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權交還給學生自己,讓他們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畢竟,自己最了解自己,而來自同齡人的評價也許會更真實、客觀。因此,要把握好最后的教學環節,將“留白”巧妙設計成為一節課的“點睛之筆”。
總之,教師也應講究一點留設“空白”藝術,給學生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間,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