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活動心得體會(精選6篇)
感恩教育活動心得體會 篇1
9月10日是教師節,每年的這天人們都會以各種方式感恩自己的老師,或是送個代表自己心意的小禮物,或是書寫一段感謝的話語。老師像蠟燭,燃燒自己的青春,照亮了學生成長的道路。
回想起來,上學那些年,每當下課鈴聲響了,然后老師說:“我再講兩分鐘。”上課中有人做小動作,老師說:“不要以為我看不見。”上課遲到了,老師說:“全班60個人,你遲到1分鐘,就是耽誤大家60分鐘。”上課時候搗亂,老師說:“不想聽的可以睡覺!睂ξ覀兪臅r候,老師會說:“你們是我教過的最差的一屆學生!
高考前夕復習不下去了,老師說:“再堅持堅持,勝利就在眼前,上了大學你們就自由了!甭犝n過程中和同桌咬個小耳朵,被老師發現了,老師說:“是你說還是我說,你要說站在講臺上來跟我說!碑敃r覺得老師脾氣太大,討厭老師的責罵,以為是針對個人,畢業了才知道,老師對學生嚴格其實是為了避免學生因為貪玩而耽誤了學業,對我們的是為了我們更好的成長,為以后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想起那些年有很多和老師有關的事情,成為了這一生回憶里顆顆閃批評也好,關心也好,都光的珍珠,輕嘆一聲,上學的日子,回不去了!
轉身一想,好像哪里不對,正感嘆對學生生涯的不舍,其實人生何嘗不是一個更加開放的學業嗎?社會不正是更加開放的大學嗎?
無論在什么崗位、什么角色,身邊都有各種需要學習的技能和知識,孔圣人曾經說過: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此可見我的學生生涯尚未結束,只是換了場景、換了老師而已。
若是能夠以身邊達者為師,以每日精進為準繩,時時鞭策自己不斷進步,我想這才是對曾經的老師那番苦心的回報吧,才是對自己人生負責最正確的事情吧。
收拾好心情,我瞬間覺得教師節于我來說,又讓我找回了學生時代的青春和熱血:想飛上天,和太陽肩并肩,世界等著我去改變。
感恩教育活動心得體會 篇2
參加工作已經多年了,而在工作中我也學會了許多的東西。在農村信用社這個大家庭里,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我們生活在當下這個和諧穩定、經濟繁榮的社會,享受著以往任何時候都不曾有過的富有生活,心中應該是幸福的、愉快的、灑滿陽光的。然而有些人他們整天抱怨自己的懷才不遇,抱怨單位領導的處事不公,抱怨上天的不公平,抱怨著家庭的不和諧,抱怨著父母的嘮叨。沒有一項事物能讓他們得到快樂和滿足,他們的工作、生活正被無休止的抱怨所充斥著,心思沒有用在工作上,這不能不說現在雖然享有了豐富的物質生活,有些人卻缺乏了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就是“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感恩不僅僅是為了報恩,因為有些恩澤是我們無法回報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報就能一筆還清的,惟有用純真的心靈去感動去銘刻去永記,用百倍的努力去工作去奮斗,才能真正對得起給你恩惠的人。
“感恩”是我們幸福生活、快樂工作的思想源泉。信合系統應該有一個“講正氣、樹新風,懂感恩”的良好氛圍,我們每一位信合員工都應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學會感恩,我們就會變得寬容,不再抱怨,不再計較;學會感恩,我們便會以一種更積極的心態去工作、去奉獻;學會感恩,我們會摒棄那些隱暗自私的欲望,凈化我們的心靈。
作為一名信合員工,我們要感謝我們的工作,它不僅給了我們生存的物質,還為我們提供了展現人生價值的舞臺,讓我們的人生閱歷得以豐富,讓我們的人格得以鍛煉,讓我們的聰明才智找到萌芽的樂土。對領導,我們要心懷感恩,沒有領導的信任和支持,我們的努力最終都可能空空如也,領導為我們提供了機會和空間,使我們得以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華;對同事,我們要心懷感恩,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還得依靠團隊的力量,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興旺,有了大家的共同奮斗,才能創造輝煌的信合業績……
感恩是一種奉獻精神,感恩行動成就精彩的人生。心存感恩,知足惜福,知足長樂。
感恩教育活動心得體會 篇3
當我們還是襁褓中的嬰兒時,我們是極易夭折的;當我們青春年少不諳世事時,我們也極易誤入歧途。今天,我們能強健而正直的生活著,我們應該對那些在我們生命歷程中用關愛扶持我們的人,用智慧啟迪我們的人,用美德陶冶我們的人,用真情沐浴我們的人,心存感激。
心存感激,是一種朗朗的心境,一種人性的光輝,天空因此而變得湛藍,空氣因此而變得濕潤,美好的事物因此而變得離我們很近很近。感恩就是對自己擁有的一切要心懷感念,并應該從內心自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社會。感恩是道德養成的過程,最終生成一種道德自覺。
我們在父母的厚愛中成長,我們是否有一顆感恩的心?對待周圍的同事,你有沒有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的現象?我們都曾在父母的溺愛中生長,有許多人,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平時同事之間的相處,學會與人合作、互相支持、互相諒解,需要付出、或者可能要做出某種犧牲。我們應該有一顆感恩的心對待周圍的人,在社會大家庭中,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處理好同事之間的關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愛學生愛集體。大愛無邊!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不僅僅是感謝愛過我們和幫助過我們的人,而是在心存感激的同時,以同樣的愛意和熱情去回報周圍的人,回報生活和社會。
在工作中,在生活上,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困難,一定都需要別人幫助!叭诵凝R,泰山移”。我們為何不能伸出友愛之手,幫助別人一把呢!生活需要我們幫助別人,需要我們感激幫助我們的人!你在感激別人的時候,把這種力量用到其他需要幫助的人身上吧,用一顆感恩的心對待我們身邊的人,多好!我們回報幫助我們的人,我想還可以把這種感恩的心用在別的地方不使我們的光陰虛度,來回報關心我們的人。
一個經常懷著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蕩,胸懷寬闊,會自覺自愿地給人以幫助,助人為樂。而那些不會感恩的人,血是涼的,心是冷的,帶給社會的只能是冷漠和殘酷,這樣的人如果多了,社會就會變成冷酷而毫無希望的沙漠。我們鄙視他們,不屑與他們為伍。
感恩,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我們有“知恩圖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說法,也有不少感人肺腑的關于“感恩”的傳說故事。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也包含著感恩情結。這些優秀的道德文化,曾經熏陶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感恩教育活動心得體會 篇4
3月29日下午,楚雄市總工會召開“感恩、公德、小康”三項教育動員部署會,市人大常委會正處級調研員、市總工會黨組書記、主席劉發明作動員講話,市總工會機關,下屬工人文化宮、職工服務中心全體黨員和干部職工參加了會議。
劉發明同志從“深刻認識開展‘三項教育’的重要意義、全面理解開展‘三項教育’的具體內容、準確掌握開展‘三項教育’的方法步驟和切實夯實開展‘三項教育’的組織保障”四個方面,對開展“感恩、公德、小康”三項教育進行了動員部署。
會議指出,在全市開展“三項教育”是市委九屆二次全會做出的部署,目的是要切實加強對群眾的教育與引導,增強群眾的內生動力,用思想教育的強大動力助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工作大局。感恩,是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是對他人幫助的回報,是人類的一種重要情感意識,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全市廣大工會會員要深刻領會在黨和國家各項惠民利民富民政策指引下,楚雄市城鄉面貌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呈現的喜人景象,從中激發感恩黨、感恩祖國、感恩人民的高尚情懷。公德,是作為公民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我市各基層工會要大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深入開展優良家風家教、鄉賢文化、
企業精神等宣傳,教育引導群眾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勤勞致富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小康,是指為全國廣大群眾所享有的介于溫飽和富裕之間比較殷實的生活狀態。開展小康教育,就是要準確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目標要求、路徑方法和具體標準,把小康理論教育、引導群眾參與、加快經濟增長三者有機結合起來,著力在全市上下營造人人知小康、盼小康、奔小康,全社會參與小康、共建小康、共享小康的濃厚氛圍。
會議強調,教育引導全市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樹立愛黨愛國愛人民意識、公民道德意識、發展致富意識,推動楚雄市率先發展、趕超發展、跨越發展,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是開展“三項教育”的總體目標。開展“三項教育”是加強群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是提升群眾素質的有效途徑,是充分激發黨員干部群眾干事創業激情的有利武器,是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會和推進工會工作全面向前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礎。通過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導全市廣大群眾和工會會員滿懷理想信念、滿懷感恩之心、滿懷創業激情,把聰明才智和行動力量凝聚到加快發展上來,努力推動楚雄市率先發展、趕超發展、跨越發展。
會議要求,工會干部絕不能抱有“工會業務工作是硬指標、硬任務,三項教育是軟指標、軟任務,工作忙的時候放一下、閑的時候做做材料、搞搞應付”的想法。市總工會機關及其下屬文化宮、職工服務中心,開展“三項教育”一定要圍繞“感恩、公德、小康”主題,做實思想發動、培訓宣講、研討交流、結合工會工作的特點,開展比學趕超活動,積極營造爭先進位的濃厚氛圍,完成規定動作、抓實自選動作,用心、用力抓實、抓好“三項教育”,注重抓出特色、培育亮點,力爭工作上有新的突破。同時,以上率下,同步指導好全市各基層工會“三項教育”活動,確保工會各項工作任務圓滿完成,繼續爭當全州工會工作“排頭兵”。
感恩教育活動心得體會 篇5
3月17日,樹苴鄉召開“感恩、公德、小康”三項教育動員大會,對全鄉開展“三項教育”進行動員和部署,全鄉鄉村干部、脫貧攻堅工作隊員參加會議。會議的召開,標志著樹苴鄉“感恩、公德、小康”三項教育全面開展。
會議指出: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當前,在農村存在有的群眾對基層組織和干部的認同度還不高,一些人道德觀念模糊、價值觀出現錯位、缺乏長遠眼光、共同參與動力不足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有的認為按照常規渠道向基層組織反映情況、尋求支持,時間長、效果不好,熱衷于上訪纏訪甚至鬧訪;有的是非標準混淆,榮辱觀、善惡觀界線模糊;有的奉行金錢至上,忽視對精神層面的追求,甚至為了金錢不擇手段;有的個人主義滋生,享樂主義滋長,熱衷于斗富擺闊,揮霍浪費;有的小富即滿、小富即安,缺乏富而思進的精神狀態;有的理性表達意愿、主動參與決策、自覺貫徹執行意識不強;有的理解黨的富民政策存在偏差,只講利益不講義務,不擔當責任;有的存在“等靠要”思想,“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自我發展意識不強、內生動力不足等等。針對這些問題,市委作出關于在全市開展“感恩、公德、小康”三項群眾教育的決定,目的就是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切實加強對群眾的教育與引導。
會議強調:我們一定要在全鄉上下進一步推動形成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思想共識,每個人都要以“等不起”的責任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緊迫感,努力提高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大力破解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要著力建設一支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講奉獻、能吃苦,敢擔當、有激情的高素質黨員干部隊伍帶領群眾苦干、實干、加油干;要教育引導全鄉廣大群眾思改革、議發展,提素質、強精神,齊心協力一起干、擼起袖子加油干、舍我其誰主動干。開展“感恩、公德、小康”三項群眾教育,就是要激發全鄉黨員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激情,就是要把廣大群眾的聰明才智凝聚到加快發展上來,就是要滿懷理想信念、滿懷感恩之心、滿懷創業激情,努力推動全鄉率先發展、趕超發展、跨越發展。
會議指出:要把“三項教育”和中心工作結合起來,深入開展“比學趕超”活動,在全鄉營造比學趕超、爭先進位的濃厚氛圍。要全面推進新一輪提升城鄉人居環境5年行動,集中開展環境綜合整治,著力推進集鎮綠化、硬化、美化、凈化、亮化工程,切實提升城鄉人居環境。著力推進“平安樹苴”“法治樹苴”建設,不斷提升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要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扎實開展文明交通、文明上網、文明使者行動,著力抓好小康示范村、鄉賢文化示范點、民主法治示范村、民族團結示范村、鄉風文明示范帶和年度“感恩之星”“守德模范”“小康能手”評選。要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發揮黨員干部在“三項教育”中的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實現黨內正氣上升,社會風氣上揚。
會議要求:各級黨組織要高度重視、立即行動起來,采取各種形式加大宣傳,成立領導機構,制定方案,明確目標,在3月底前召開黨員干部會議、小組長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全面動員宣傳,結合春耕生產,在4月底前召開戶長全面開展宣講教育,推動“三項教育”扎實開展,確保取得實效。
感恩教育活動心得體會 篇6
當我們還是襁褓中的嬰兒時,我們是極易夭折的;當我們青春年少不諳世事時,我們也極易誤入歧途。今天,我們能強健而正直的生活著,我們應該對那些在我們生命歷程中用關愛扶持我們的人,用智慧啟迪我們的人,用美德陶冶我們的人,用真情沐浴我們的人,心存感激。
心存感激,是一種朗朗的心境,一種人性的光輝,天空因此而變得湛藍,空氣因此而變得濕潤,美好的事物因此而變得離我們很近很近。感恩就是對自己擁有的一切要心懷感念,并應該從內心自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社會。感恩是道德養成的過程,最終生成一種道德自覺。
我們在父母的厚愛中成長,我們是否有一顆感恩的心?對待周圍的同事,你有沒有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的現象?我們都曾在父母的溺愛中生長,有許多人,心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平時同事之間的相處,學會與人合作、互相支持、互相諒解,需要付出、或者可能要做出某種犧牲。我們應該有一顆感恩的心對待周圍的人,在社會大家庭中,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處理好同事之間的關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愛學生愛集體。大愛無邊!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不僅僅是感謝愛過我們和幫助過我們的人,而是在心存感激的同時,以同樣的愛意和熱情去回報周圍的人,回報生活和社會。
在工作中,在生活上,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困難,一定都需要別人幫助!叭诵凝R,泰山移”。我們為何不能伸出友愛之手,幫助別人一把呢!生活需要我們幫助別人,需要我們感激幫助我們的人!你在感激別人的時候,把這種力量用到其他需要幫助的人身上吧,用一顆感恩的心對待我們身邊的人,多好!我們回報幫助我們的人,我想還可以把這種感恩的心用在別的地方不使我們的光陰虛度,來回報關心我們的人。
一個經常懷著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蕩,胸懷寬闊,會自覺自愿地給人以幫助,助人為樂。而那些不會感恩的人,血是涼的,心是冷的,帶給社會的只能是冷漠和殘酷,這樣的人如果多了,社會就會變成冷酷而毫無希望的沙漠。我們鄙視他們,不屑與他們為伍。
感恩,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我們有“知恩圖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說法,也有不少感人肺腑的關于“感恩”的傳說故事。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也包含著感恩情結。這些優秀的道德文化,曾經熏陶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們生活在先輩們用智慧和汗水改變了的世界中,我們遠離了蒙昧和野蠻,遠離了茹毛飲血、風餐露宿的時代。我們應該對我們的先輩,心存感激。
我們不必去捕魚狩獵,卻能品嘗到美味佳肴;我們不必去采?棽,卻能享受到錦衣華服。我們應該對我們的同輩,心存感激。
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貪婪與抱怨;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自大與冷漠;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苛刻與虛榮;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獻。對我們擁有的一切,我們應該心存感激,同時,我們還應該知道自己所肩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