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教育心得體會(精選3篇)
家校教育心得體會 篇1
周四受邀參加了XX縣XX小學杜主任主講的《家庭教育》專題講座,杜老師圍繞“用心呵護,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這個主題,深入簡出的闡述了孩子學習、日常行為習慣和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內容。聽完了杜老師的講座,作為家長的我感觸頗多,在孩子到學校的這段時間里,孩子學到了很多知識,也比以前懂事了很多,這些都要感謝老師們的關愛和教誨,也離不開學校給家長的培訓。自己也通過和老師的配合,悟出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
1、家長的一言一行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想法和行為。
以后我們對待孩子要言行一致,一切從有利于孩子的心靈健康出發。
2、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按各科的教學目標引導孩子,使孩子樂于學習,勤于思考,善于觀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以及安全意識。教會孩子認真遵守交通規則,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快快樂樂的生活、學習,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為以后成功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3、合理安排孩子的課余時間。
在完成家庭學業的前提下,給予其他興趣愛好培養,讓他做個全面發展的孩子。
4、要時刻保持與學校的溝通。
尤其是班主任的溝通,對于一個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還不具備自學能力,憑借著的是個人的興趣愛好接受教育。孩子大部分時間在學校里,只有時刻保持與學校的溝通,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孩子,通過學校和家長的努力,讓孩子快樂的接受教育。
5、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增進父母與孩子心靈的溝通。
一個人命運的好壞,取決于一個人的性格,而完善性格的培養取決于好習慣的養成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品德修養。但是這些東西從小就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尤其是在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期,多方面的因素都會影響到孩子,主要有家庭、學校、社會等。所以,我們大家要群策群力,努力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家校教育心得體會 篇2
在當今這個社會中,要養育一個完美的孩子,并沒有那么簡單。
其實成年人和小孩有著不同的心理,所以我們應該對兒童的心理學有一定的了解,這對于我父母教育孩子非常的重要。也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養育兒女。
下面我就給大家說六件重要的事情,這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說的,可以幫助父母更好地培育自己的孩子。
第一、幫助他們處理負面上的情緒。
每一個孩子可能都會有負面的情緒,比如憤怒,嫉妒仇恨等等。
父母是有責任去幫助孩子認識到他們的煩惱,也應該了解是什么事情導致這種現象的。可以幫助他們分析感情與情緒,怎么排除這些負面情緒應該從小就教起。
如果孩子能夠自己去解決這些負面情緒,他們長大后肯定會是一個具有同情心和愛心的人。
第二,教他們如何面對問題。
作為父母,不應該遇到事情就逃避。從小時候就開始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去面對問題,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并用了一定的方式去解決。
如果還是不喜歡美術課程這些特定的活動,父母應該問其原因,而不是自以為就是這樣。
第三,應該花時間去陪伴您的孩子。
應該隨時了解你的孩子,想什么或者喜歡做什么事情?為什么會這樣?要做到這幾點,最好的'方法就是花一些時間長和孩子在一起。
可以適當的和你的孩子做一些活動,以建立更好的感情,有助于你們之間的溝通,可以把你的孩子當做朋友來看待,可以讓他們更加的舒適,并且愿意與你交流。
這樣他們也有更多的機會,向您學習生活中的一些經驗,而你的一切行為以及言語都能夠深深地影響他們,你的孩子的個性的發展怎么樣,這和你的行為有著巨大的關系。
第四,適當的時候教他們做一些家務,可以對他們進行一些贊賞。
一般而言,如果小孩子從小就被教到做一些家務勞動,他們長大之后就會成為一個負責任的成年人。所以在家里的時候可以讓他們完成一些小的任務,就比如掃地,給花澆水等等。
第五,告訴你的孩子,他對父母來說很重要。
需要這樣,他們才能夠在你們的身上感受到安全和溫暖。不是有前提的愛孩子,而是無條件的愛孩子,例如:不是您好好吃飯,媽媽才愛你,而是,無論如何媽媽都愛你,所以媽媽相信寶寶一定做的更好!
第六,告訴他們這個世界紛繁多樣的。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不是一種顏色,花有花的美好,葉有葉的情調,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但是每個人都不是世界的全部!這可以幫助他們在以后能夠去探索世界,理解世界,包容他人!
家校教育心得體會 篇3
今年暑假,加班燃燒了五周,還被抓差到浙江大學培訓一周,住在華家池校區的神農賓館,甚是辛苦。好在有一群好學認真的同學時刻無聲的鞭策,加之教學樓就在賓館一墻之隔每天就在賓館和教室之間穿梭省去了車馬勞頓。這一周安排的內容很充實,每天上下午都安排一個講座,甚至還有個講座安排在晚上。我看到學員手冊上的講座安排,有個名字很熟悉:杭州師范大學圖書館長趙志毅教授。我想起來十年前和一位南師大教育學院的趙志毅教授在南京電視臺議事園欄目一起做過一檔訪談節目,想著按常理不大可能這把年紀還從南師大調到杭師大。到了上課一看,竟然還真是當年的趙教授,看起來雖稍顯老態,但依然精神抖擻,上課很是投入。
課間閑聊起十年前的那次訪談。起因是按察司、國子監、禮部等六部委一起發了一道公文,禁止未成年人進網吧。其時大街小巷貼滿了白底黑字公而告之的這道公文。當時我就明確表態這個公文就是一種慣性的管理思維,等同雞肋,毫無意義,注定是廢紙一張。我的理由很明確:第一:網絡是一種趨勢,作為一種平臺能提供很多便利,你無法抵擋這種便利;比如我自己就要求學生利用搜素引擎,并不是每個學生家里都會有很豐富的藏書,這個時候網吧就可以提供便利。第二:你就算禁止未成年人進網吧,那么他們只要想去,還可以去黑網吧。主持人可能還是不相信,于是現場調查了下有多少人去過黑網吧,結果我帶去的徐鵬和梁布鴻等幾個男生齊刷刷的全部舉手了。其時,還沒有智能手機,大家的手機基本上也就是成天發個短信,班級偶爾有一部分同學家里裝了寬帶,玩玩西祠胡同BBS。可是今天還需要禁止未成年人進網吧么?還有多少學生家里是沒有寬帶的呢?
其時的我想象不到短短十年之內,互聯網以及手機其他硬件平臺會發展到今天這樣的地步。我只是清楚一點:當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智商和管理部門日復一日機械的管理思維和能力之間的矛盾。在學校里則是學生日益增長的獨立思辨能力和教育管理者陳腐的教育理念之間的矛盾。有很多教育管理者沿襲以前的做法,像鴕鳥一樣把頭扎在校園里,結果和《肖申克的救贖》那個在監獄住了一輩子,出獄后在超市做工的老頭一樣,總有一天會把自己的生活吊死在這個圈子里。所以我推薦學生去讀梁文道先生的《常識》,讓他們意識到在那些生活中顯而易見的常識是如何的'難得。
今天的很多學校,禁止學生帶手機,保險箱、保管袋、沒收等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了,可是不想想一個孩子在高中畢業前你都禁止它帶,突然上大學成了標配,他有多大的可能性去正確面對呢?它的誘惑可是連成年人都很難抵擋?
至少,堵從鯀付出生命的代價開始就證明了永遠不可能。
這兩年阿爾法狗橫掃了圍棋界的所有大師們,據說唯一的一局和棋還是因為停電。這些年,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開始了突飛猛進的應用,見諸媒體的消息一天天刷新我們的認知。至少有些行業已經開始逐漸被替代:工廠里很多機器人操作早就逐步替代諸多人工,連物流業都開始用無人機送貨物了……可別以為只是低端的簡單操作的那些操作工種被替代,寫字樓里那些曾經盯著金融、國貿之類熱門字眼的小白臉(領)們也并非高枕無憂,有的機器人智能投顧收益率遠遠超過那些操盤手,新聞說今年有三成私募沒有正收益,要知道上半年可是一個“慢牛”,這些所謂的專業人士這樣的水準別說被機器替代,早就該被領導掃地出門。前幾天十幾家基金之所以默許了“螞蟻”那份創意滿分情操零分良心負分的文案就能感覺到他們背后的焦灼。 電子交易的發展,全世界各個交易中心的交易大廳里基本上門可羅雀,港交所的交易大廳在下個月就即將關閉了,人類交易員的時代終結,人工智能時代真真切切的到來了。
而有些并非高科技的工作反而并沒有因此受到影響,甚至有的反而變得更加吃香。比如理發,幾十年如一日,似乎被替代的可能性目前并不太大,再比如小餐飲,反而比原來更加節省成本。現代人自己下廚的頻率越來越低,所以外賣就越來越紅火,原來的小餐館還需要一點廳堂作為店面,現在很多小餐館都主要依靠網絡上的外賣訂單,有沒有店面都無關緊要,翻不翻臺更無所謂,他們需要的只是一群懶惰的食客吃貨和一群能夠使命必達的外賣小哥。所以千萬別簡單以為工作的繁復與簡單就是人工智能替代的標準,也別以為學歷的高低就是人工智能替代的分水嶺。
面對這樣迅猛的變革,即便是科技工作者,也都只是在研究領域的某個點去往前推進,但是所有的合力之后將走向何方卻未必人能預測到未來科技的發展和走向,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凡爾納那樣眼光長遠,當年海底兩萬里的那些奇思妙想現在都變得司空見慣。但并不意味著我們放棄自己的思考,至少在面對未來可能的變化中也能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