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育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數學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1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為了培養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首先要求學生聽課時,思想不要開小差或做小動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認真傾聽其他同學回答問題,仔細研究他們回答得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補充的,有沒有更好的建議;要做到這點,對老師的要求就非常的高,教師除了要能言善辯還得眼觀八方。能言善辯:要能用生動有趣語言創設出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激發出學生想去學的興趣。眼觀八方:上課時要時時注意每個學生的一舉一動,甚至是一個眼神,并能用最婉轉的語言進行批判的同時還能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
二、應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這樣的學習方
第1頁/共3頁 法才會有助于學生的進步。但事與愿違,現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難題,或呆坐,或急于從同桌那兒得到答案。其實也并非題目真的難道學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于一些學生沒有找到思考的角度,還有些學生則是對自己缺乏自信。針對以上原因,教學中時常采用的方法是:一、將題目細化更有利于學生思考;二、語言激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三、放寬思考時間,讓學生能進行充分的思考。 三、應注意培養學生敢說、善說的習慣
教師范讀的是閱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讀,讓幼兒學習、模仿。如領讀,我讀一句,讓幼兒讀一句,邊讀邊記;第二通讀,我大聲讀,我大聲讀,幼兒小聲讀,邊學邊仿;第三賞讀,我借用錄好配朗讀磁帶,一邊放錄音,一邊幼兒反復傾聽,在反復傾聽中體驗、品味。
與當今“教師”一稱最接近的“老師”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時期。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云:“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庇谑强,宋元時期小學教師被稱為“老師”有案可稽。清代稱主考官也為“老師”,而一般學堂里的先生則稱為“教師”或“教習”。可見,“教師”一說是比較晚的事了。如今體會,“教師”的含義比之“老師”一說,具有資歷和學識程度上較低一些的差別。辛亥革命后,教師與其他官員一樣依法令任命,故又稱“教師”為“教員”。在教學中加強說的訓練,培養說的習慣,有利于學生學習信
息的反饋,能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便于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發展。班級里,總有那么一些膽大敢說的孩子,也不乏膽小怕言的學生,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有敢說的勇氣。針對實際,我時時以敢說者帶動、激勵怕言者。教學中,對于那些愛探索、肯帶頭的學生,我都給予及時的表揚:同學膽子真大,回答問題時聲音真響亮;同學真愛動腦筋;你說的棒極了等等。對于那些不善于發言,怕發言的學生給予期待的眼神,鼓勵的目光,并加以適當的點拔、適時的引導,增強他們說的勇氣和信心,只要他們能開口,我也會以鼓勵的口吻對待,讓他感到自己也能說,即使說錯也沒關系。比如,當敢說者發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把復述、模仿的機會讓給怕發言者,并給予鼓勵:你也說的很好,以此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課中對于那些較簡單的問題,我把說話的機會也讓給怕發言者,并及時鼓勵:你答得非常正確,很有進步。孩子都有從眾心理,在實際教學中,我把個人的回答改為同桌互說、四人小組交流;把點名回答改為幾位小朋友的一起回答,以此來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回答問題的興趣。
數學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2
創新是小學生潛在具有的一種朦朧意識。那么,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我的體會是:
一、在教學目標上,做到“上不封頂”。
教學目標的確立,是教師教學思想的充分體現,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就能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目標的確立上,我始終堅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頂”!跋乱5住,是指要遵循教學大綱的要求,扎扎實實地完成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達到教學大綱中規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練”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頂”是指教師在完成上述教學目標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越活越好,思路越寬越好,質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爭論得越激烈越好,觀察得越細越好。這樣的教學目標的確立,不僅有利于基礎知識一和基本技能教學目標的完成,同時也為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我會學”。
創新意識,確切地說不是在“學會”中形成的,而是在“會學”的基礎上形成的!皩W會”是學生側重于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會學”是學生側重于掌握學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于發現新知識,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學會”是“會學”的前提,“會學”是“學會”的創造。因此,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堅持把教師的“教”變成教師的“引”,把學生被動地“學”變成主動地“學”。教師的“引”是前提,學生的“會學”是升華,是創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十分注意“引”的設計。一是引要奇異,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有趣,從而創設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興趣;二是引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并不深奧,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引要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容易受到啟發,創設學生勤于動腦,富于想象的氛圍;四是引的深度,廣度、坡度要適宜,從而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喜歡從問題相關的各個方面去積極思考,尋根挖底等等。
在設計好教師“引”的前提下,我還十分注意學生“學”的設計;一是讓學生帶著教師“引”的問題自學,其目的是使學生對新知識達到懂和會,即求“會”,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礎;二是帶著“為什么”去自學,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不同的理解,達到對新知識解決問題辦法的認同,即求“同”,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過渡;三是帶著“這是唯一的嗎?”質疑去自學,其目的是培養學生于無疑處見有疑,從而激發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其它途徑和辦法,即求“新”,這是學生創新意識的萌芽。當然,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不是一題一課所能完成的,只有堅持持久,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學生創新意識是會逐步形成的。
三、在教學練習中,使學生“跳一跳,摘果子”。
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在“會學”中逐步形成的,而創新意識的鞏固與提高,則是在教學練習中得到保證的。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十分注意練習題的設計,我的做法是:一是層次分明,既要設計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鞏固題,又要設計出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發展題;二是形式要新穎有趣,就是說練習題既要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樂學善思;三是條件要發散多變,使學生認識到,結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認真思考,反復實踐才能解決;四是適當運用一題多解等等。
總之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之中,只要我們認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就會脫穎而出。
數學教育的心得體會 篇3
通過本學期繼續教育培訓的學習,使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及業務能力等方面受益頗多。我深切地認識到,為了更好的勝任新世紀的教育教學工作,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必須不斷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質,而現代教育觀念的樹立,正是教師的立教之本。
確立現代教育觀,首先要確立現代學生觀,將"教師說學生聽","教師灌學生記","教師管學生服從"的教育方法重新審視,轉變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重視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的主體發展。所以在課堂上,我注重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多地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實際去觀察去體會,增加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機會,鼓勵學生多思善問,敢于質疑爭論,促使學生動腦、動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培養表達能力,使學生逐漸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會學,還要使學生樂學,要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要貫徹啟發式教學,最大限度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生從"一言堂"、"滿堂灌"中解放出來。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上好每一節課,還要增強教學藝術的感染力,使學生接受教師情感與情緒的表達,接受教師人格魅力的影響。通過此次繼續教育學習,我深切感覺到,做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崇高的奉獻精神、高標準的師德,也需有先進完備的教學策略與方法。由于本人的工作經驗不足,在面向全體學生這一方面以及對教材的理解都不夠透徹。通過繼續教育培訓,使我在教學工作中能"因材施教",對學生能給予學習上的指導,生活中的關心,認識的點撥,思想的疏導。并能公正、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滿足他們求發展、求進步的需要,并且能悉心研究每位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不遺棄,不淘汰任何一個學生,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牢牢打好各方面的基礎。
總之,為使自己具有高尚師德,具有實施素質教育能力與水平的而加緊學習,學習,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