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軍神》教案優質(精選4篇)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軍神》教案優質 篇1
一.教學目標
1.能在閱讀過程中獨立認識生字10個:診 劑 怔 涔 攥 嶄 衷 勉 赫 承;能區分“教訓”、“教育”和“訓斥”,并會正確使用。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劉伯承在不用麻醉劑的情況下接受眼科手術的故事,并能按照一定的順序復述課文的內容。
3.感受劉伯承作為軍人那鋼鐵般的意志。
二.教學重點
1.能區分“教訓”、“教育”和“訓斥”,并會正確使用。
2. 通過課文學習理解“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如果你是一位軍人,那么,你就是一個‘軍神’!”這句話的意思,感受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
三.教學難點
1.能按照一定的順序復述課文的內容。
四.教學準備
1.老師:詞語若干,課文朗讀錄音。
2.學生:按課后要求預習課文。
五.教學設計
(一)揭示課題,進行質疑
1.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第14課——《“軍神”》,教師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進行質疑
3.出示句子,介紹背景
(1) 出示句子——沃克驚呆了,失聲嚷道:“啊!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如果你是一位軍人,那么,你就是一個‘軍神’!”
(2) 了解課題中引號的作用:
a 引用沃克醫生的話,所以“軍神”上加雙引號。
b 因為借用這個詞語贊揚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具有特殊的含義。
(3) 了解句中的“他”指劉伯承元帥,介紹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4) 學習生字“承”。
4.指導讀好課題
(1)指名讀題,師評(強調讀出夸獎的語氣)。
(2)齊讀
說明:
課文導入從質疑入手,學生一定會對課題中的雙引號感興趣,這時通過句子學習使學生明白因為一方面引用了沃克醫生的話,另一方面借用這個詞語贊揚了劉伯承元帥,具有特殊含義,所以課題軍神加上了雙引號。另外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劉伯承是隱瞞自己的身份秘密到重慶接受手術的。這也為課文中劉伯承的話語簡短打下了伏筆。
(二)檢查預習,讀通課文
1.讀準生字的音。
2.分析字型,重點“攥”的右邊部分。
說明:
有預習,就要有反饋,但反饋只需抓住重點,無需面面俱到。
3.開火車每人讀幾句課文,檢查預習情況,及時正音。
4.理清文章脈絡,板書“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找到相應的詞組,歸納“手術臺上,手術做完了”。
(三)抓住關鍵,讀中感悟
1.再讀句子,提出問題;
(1)讀句子——沃克驚呆了,失聲嚷道:“啊!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如果你是一位軍人,那么,你就是一個‘軍神’!”
(2)師提出問題:為什么稱劉伯承是一塊會說話的鋼板呢?
2.學習課文1~5節;
(1)小組讀,討論劉伯承在手術前是怎樣表現出他不同尋常的堅強的?
(2)交流歸納,重點學第三節中劉伯承平靜地說:“先生,眼睛離大腦太近,我擔心施行麻醉會影響神經。而我,今后需要一個清醒的大腦!”
(3)學生查查字典,說說什么是“麻醉劑”?它有什么作用?
(4)補充資料:眼部是人神經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因而特別敏感。和學生的生活體驗相結合,說說當眼里進沙子的時候會有怎樣的感覺?(與文中的劉伯承堅持不用麻藥,任憑醫生一刀一刀割去爛肉的行為產生強烈的對比。)
(5)思考:他為什么堅決不肯用麻藥?僅僅是為自己考慮嗎?(結合老師介紹的劉伯承的資料說一說)
(6)指導朗讀,體會劉伯承的堅強,從而對他產生敬佩的心情。
說明:
課堂教學中的資料補充必須適當、適切,應避免脫離文本,盲目補充的現象。在理解“不用麻醉藥意味著什么?劉伯承為什么堅持不肯用麻醉”時,我根據學生對麻醉藥的了解很少,對劉伯承也比較陌生的情況,補充了相關的資料,幫助學生了解麻醉藥的作用、當時的戰爭背景和劉伯承所處的位置,拉近了學生和課文內容之間的距離,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體悟人物的品質。
3.學習課文6~7節;
(1)小組學習,討論劉伯承在手術時是怎樣表現出他不同尋常的堅強的?并有感情的讀讀。
(2)重點抓第7節中劉伯承的表現:“緊緊攥住、青筋暴起、嶄新的墊單被抓破” 這些動詞說明疼痛的程度很深,可以說是難以忍受,而他仍一聲不吭。
(3)交流朗讀,點評。
4.學習課文8~14節
(1)指名分角色讀,討論哪個地方最能體現出劉伯承不同尋常的堅強的?
(2)重點抓“七十二刀”;
“七十二”這個數字具體地說明了割的刀數之多,時間之長。學生可以再次聯系第7節中劉伯承手術中的具體表現,再次體會無麻藥手術的漫長、痛苦。
(3)引讀這些句子。
(4)指導讀好沃克夸獎劉伯承的句子。理解“軍神”。
說明:
這里的學習主要是抓住描寫劉伯承怎么說、怎么做的語句展開的,這些句子并不是單獨孤立的,而是互有聯系的,教學時要把這些句子作為一個整體,通過學生對這些語句的品、讀,教師的引,使學生能聯系前后內容,抓住句中的關鍵詞語,通過朗讀體悟劉伯承鋼鐵般堅強的意志。
5.學習沃克醫生的話
(1)自己讀課文,劃出沃克醫生在手術前后的不同表現。
(2)交流,引讀
(3)討論:從沃克醫生的話中你讀懂了什么?
(4)歸納:反映劉伯承堅強意志的,更多的是對沃克醫生的描寫。抓住沃克醫生的情感變化來理解課文內容。先要求學生找出流露沃克醫生情感的詞句,理清情感變化的脈絡,并找到相應的原因。得知拒用麻醉劑,他很惱火(“眉毛揚了起來”、“教訓的口吻”);聽了理由,他很驚訝(“怔住了”);做著手術產生好感,他開始關心(“‘可以哼叫”’);進而欽佩(“由衷地說”);得知劉伯承清晰地記得手術的刀數,并且經歷了這么多的折磨,他驚嘆起來(“嚇了一跳”、“驚呆了”、“失聲嚷道”)。他先貶后褒,“惱火—驚訝—關心—欽佩—驚嘆”,這些情感變化源自于對劉伯承鋼鐵般意志的感動。
(四)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按照手術前——手術時——手術后的順序講講故事
1.師生配合分角色讀讀課文,再次理清故事內容。
2.按照順序,根據板書復述課文。
3.各自準備,全班交流,點評。
說明:
在對重點句子的品讀之后,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按順序進行復述
板書:
14 “軍神”——劉伯承元帥
手術前 手術中 手術后
拒絕使用麻醉劑 一聲不哼 臉色蒼白
平靜回答 攥住、青筋暴起 數刀數
“啊!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如果你是一位軍人,那么,你就是一個‘軍神’!”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軍神》教案優質 篇2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的13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能夠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年齡、土匪、拒絕、麻醉劑、施行、勉強、過獎、診所、驚疑、從容鎮定、目光柔和、肅然起敬。
2、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出示本課生字,讀一讀,并組詞。
沃 劉 齡 匪 拒 醉 劑 施 哼 暈 勉 堪 承
2、學生互相說說易錯的字:
容易少橫的字:齡
醉
容易多橫的字:哼
注意字的筆順:匪
二、談話導入新課
軍神,好響亮、好威風的稱呼,為什么要稱他為軍神呢?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讀課文,思考文章按怎樣的順序來敘述事情的?
板書:
手術前(1-10)
手術經過(11—17)
手術之后(18—26)
2、出示自學提示,學生默讀思考:
(1)劃出描寫沃克醫生神態、情緒變化的句子,想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簡單批注在書上。
(2)有不懂的地方畫下來,學生互相質疑。
3、小組討論交流。
4、在全班交流并質疑。
(1)指名讀劃的相關的句子,簡單說體會。
(2)解詞:
審視—仔細看。
肅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
附: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了解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表現人物精神面貌的寫作方法。
3、學習劉伯承堅韌不拔的意志,立志做一個性格堅強的人。
教學重點:
1、根據提示讀出語氣、語調。
2、理解劉伯承為“軍神”的重點語句,體會劉伯承堅強的意志。進一步學習快速閱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填空:課文中的“軍神”是指,這是對他的敬稱。
2、指名朗讀課文。
二、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1、沃克醫生為什么稱劉伯承為“軍神”呢?你知道沃克醫生當時是怎么想的?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小組交流、討論。
2、全班交流。
三、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導學課文。
1、導學“求治”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沃克醫生開始是怎樣識別劉伯承是軍人的?
(3)劉伯承的“鎮定”是從哪幾個地方反映出來的?
(4)分角色朗讀第一自然段。
2、導學“術前”部分。
(1)讀讀、想想、畫畫、議議。劉伯承為什么不肯用麻藥?
(2)聯系課前收集的關于劉伯承的資料猜想:劉伯承擔心損壞腦神經只是從愛惜自己身體的角度考慮的嗎?說說你的理由。
(3)不用麻藥意味著什么?
(4)劉伯承能忍受這種難以忍受的疼痛嗎?課文是怎樣反映出來的?
(5)有感情地朗讀,根據提示讀出堅定的語氣。
3、導學“術中”部分。
(1)自由讀課文,用不同的符號畫出手術中劉伯承、沃克表現的詞句。想想這些詞句各起什么作用?
(2)課堂交流
(3)聯系自己生病的經歷,說說劉伯承忍受的是怎樣的痛苦。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從中感悟劉伯承的“軍神”形象。
(5)小結。
4、導學“術后”部分。
(1)快速默讀課文,思考:劉伯承在手術中除了一聲不吭緊緊抓住墊單外,還要求什么?沃克醫生聽了有什么反應?沃克醫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做完手術……了不起的軍神!”
(3)震驚的沃克先生不敢相信地注視著眼前的這位年輕人,他心中會怎么想?
(4)根據提示語自由朗讀,注意根據提示揣摩語意、把握語氣,突出“軍神”形象。
(5)指導分角色朗讀這一段。
附:板書設計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軍神》教案優質 篇3
教學目標
1讀正確,讀通,讀有節奏,即字正腔圓的讀好古詩。
2了解古詩的大意,提出不懂的問題,想象畫面,體會戍邊戰士的思鄉但不能回鄉的情感以及戍邊將士豁達的情懷。讀出詩意境,唱出感受,達到自然成誦。
3課外拓展王翰《涼州詞》,滲透兩首《涼州詞》的不同。
教學重難點
感受王之渙的《涼州詞》的古詩意境,讀出自己對這首古詩蘊涵的情感(感受詩悲中不失其壯的基調)。
教學過程
一、教學指導思想:新課程標準指出: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的階段目標是“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體現自主學習。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顛峰時期.盛極一時的邊塞詩,確乎前無古人,這其中當首推王之渙的《涼州詞》。板書:王之渙《涼州詞》。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么?
預設:生提問:“涼州”在哪兒?“詞”是什么意思?題目什么意思?為什么兩首詩一樣?……(師及時鼓勵學生會動腦筋,想問題.)
1出示唐代地圖(標注:黃河,涼州)。師隨機介紹“涼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肅武威。地處西北,十分荒涼。
2詞呢?唱詞。
3釋題:(可以先請學生說)預設:“其實涼州詞準確的說,不是詩題。它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流行的一種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為它填詞,便有許多首涼州詞了。
4作者簡介:師:你們了解詩人王之渙么?
預設:(1)可以隨機指名,請學生說,
(2)如果學生說不出來或沒有查好資料,師介紹。
師:其實《登鸛鵲樓》就是他寫的,正是一曲《登鸛鵲樓》和我們今天要學的《涼州詞》,使他躋身于唐一流大詩人行列。出示幻燈片(指名讀作者簡介)。
過渡:想讀讀這位人稱“小官員,大詩人“的作品么?
(二)初讀古詩:出示幻燈片,提出讀的具體要求:
1自由讀(至少兩遍)。
2指名讀,聽后評讀。(老師或學生評)
過渡:如果說初讀古詩的第一步,那么讀出感覺,讀出味道那才是我們讀好詩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詩句前兩句
1輕聲讀前兩句詩,找出自己讀的感覺,并且或寫或勾做上自己習慣的學習標記。
2自由大聲地讀一讀自己感覺到的。
3指名讀。(要求說感受,讀出感受。)
4師或生聽后評議。
學習前兩句詩預設:學生可以從第一句里找感覺,也可以先從第二句談起。課堂師要隨機引導。
若學生先體會第一句,則重點點撥:
(1)解決“遠上”的意思。老師用手勢和眼神帶。(自下而上)
(2)聽音樂,師:提到“黃河”用什么詞語可以形容它?(自由搶答:洶涌澎湃、磅礴、氣勢宏大……)
(3)誰帶著你的想象再來讀,其他同學閉眼聽想象畫面。
(4)聽后評讀。
(5)你聽了這樣的朗讀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遠遼闊感)
(6)想象畫面,同桌加動作自由讀,聽后說說他哪讀的好?
若先體會第二句,則重點點撥:
(1)談自讀后的感覺。(孤)“孤”什么意思?師及時鼓勵孩子的感受。
(2)你們也這樣讀讀,體會孤的感受。
(3)解疑(胡興業同學提出的疑問):“片”的意思是什么?師:是呀,為什么寫“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預設:a學生自己爭取解決。
b師引導。進情境——詩人由高遠遼闊的黃河,筆鋒一轉,把視角拉下來,遠望,不覺詠出——個人接讀第二句。
c如果讀不出“片”(單薄,小,)的感受,師隨機指導這個學生:再遠些,再遠些看,邊讀邊想象它的樣子。此時,再說你(你們)的理解。指名說或自由說。(師注意捕捉學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較高大,厚實的感覺。寫“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單薄,小。猶如一片小小的樹葉。更加有種悲涼,危險的感覺……)
4師:想看看這“片”城么?(課件)
5配樂《涼州曲》創設情境:(師語速緩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邊戰士,盛夏驕陽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秋風颯颯,中秋月掛梢頭,——(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冬夜北風寒,雪花漫天飄——(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此情此景,身處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兩個詞說說。(指名說,生:凄涼,蒼涼,寂寞,孤獨……)
6小結:前兩句詩,如果說首句帶給我們更多的是黃河的氣勢磅礴和天空的高遠,用一個字“壯”(板書“壯”),那么第二句則更側重的守城戰士環境和內心的描寫,我們也用一個字概括:“悲”, (板書“悲”)。這真是壯中有悲,悲中有壯呀!
7自己再讀讀,體會體會這種蕩氣回腸的感覺。
8個人展示讀。(ppt)(師再評:我聽出你在突出“一”和“萬”,對比讀中,反襯了城的“孤”“單薄”和戰士內心的凄涼感。真是用心在讀啊!
過渡:如果說前兩句是“畫意”,那么后面的“詩情”又是什么呢?
(四)學習三、四句。
1輕聲讀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問題么?(預設:誰怨誰?“何須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須”什么意思?
(2)“何須怨” 呢?(不必怨。)誰不必怨誰?(羌笛不必怨楊柳)。
(3)看著大屏幕詩句,學生試著說詩句大意。追問: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沒用,無可奈何的感受。)[
(4)試著讀出這種感受。
(5)指名讀。
(6)師生評讀。(師隨機評:“我還聽出了你的怨憤之情”。)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怨憤朝廷的漠不關心;所以突出“春風”一詞的朗誦。)
3師:然而,一個“何須怨”,道出了將士心聲——保家為國,(板書:保家為國),表達了他們豁達的胸懷。怎么讀出這情懷?自由讀——指名讀——范讀——指名讀——學生自評。
4回讀全詩:同桌互讀,讀后評議他哪讀的好?——展示個人讀——大家評議。
5學唱古詩。播放視頻《涼州詞》。
古詩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讓我們唱中表達心中的感受。1遍:輕聲學唱。2遍:自由大聲唱。3遍:起立,加動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課堂呈現熟能成誦的感受。)
(五)課外拓展:師過渡:同學們,還有一首與此題目相同,內容相同,感情相近的詩,但表達將士的情懷直接,更豁達。出示ppt王翰《涼州詞》,相信你們用剛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進入角色的。
1自由讀,找感受。
2小組交流感受或讀出感受。
3小組賽讀。形式自己設計。讀后學生互評,或者老師評議。
4試著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可以從題目,作者,詩表達的情懷,內容都是邊塞詩…...)這些都要因學生學情而定。也可以提問質疑,師隨機解疑。
(六)作業: 把兩首《涼州詞》朗誦(也可以唱)給家長聽。
本教學設計的主要特點(不超過300字)
一、尊重學生個體感悟: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自讀自悟自批,讓學生用幾個詞來表達讀完前兩句詩的感覺,再引導學生靜心輕讀《涼州詞》,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著這樣的感覺和情緒,學生會在古詩詞句中捕捉“感受”的來源。
二、緊扣詩眼,從帶給學生感觸最深的“孤”字入手,以質疑“片”,加深對意境的感受,再配樂朗誦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三次接讀,讓學生在哀怨悲壯的音樂感染下,為情所動,隨情而讀!成為課堂的一大亮點。
三、朗讀指導有目標,分層次,講實效:定了“三步讀詩法”,即“字正腔圓——讀出感覺——讀出意境。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課堂上書聲瑯瑯。
四、大量課外拓展,如課前題目的理解等,直至課后的拓展閱讀王翰的《涼州詞》。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軍神》教案優質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本詩中的生字新詞,理解古詩大意,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抓住重點詞句,啟發學生想象,讀懂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將士們的豪情。
2、了解更多的邊塞詩,體會其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誦讀,想象畫面,邊讀邊悟。
板書設計:
20、涼州詞
唐 王翰
熱烈
醉 殘酷
豪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師:上學期,我們曾經學過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的一首《涼州詞》,誰來給大家背背?指名背——齊背
2、師:這是一首邊塞詩,說到邊塞,你腦海中浮現出哪些詞語呢?生自由答
師補充介紹。【邊塞,就是邊疆地區的要塞。在古代,以長城為界,長城以內稱中原地區,長城以外稱塞外或塞北,正如同學們所說這里荒蕪人煙,常常是黃沙漫天,主要指今天的甘肅、青海、內蒙古一帶,也就是我國的西北邊陲。(出示中國地圖)在唐朝時期,曾與周邊外族(出示唐朝地圖)如吐蕃,突厥,契丹等先后發生過多次戰爭,我們的戰士們為保家衛國,遠離家鄉,駐守在邊關地區。許多詩人也從軍邊塞,或去邊塞旅行,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邊塞詩因此在唐朝興盛起來,進入它發展的黃金時代,《全唐詩》中所收錄的邊塞詩就有兩千多首。】
2、師:這節課,老師就帶領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遙遠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樂、師深情朗讀)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唐 杜甫《兵車行》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唐 李頎《古從軍行》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這些詩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指名答
3、師總結:這些都是唐代的邊塞詩歌,他們有的傾訴離別的思念,有的描寫邊關的風光,有的講述戰爭的殘酷……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邊塞詩,體會一種別樣的情懷——板書:20、涼州詞 唐 王翰
二、讀題、解題
生齊讀課題
師:通過預習,你對詩題“涼州詞”和作者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答、師補充(涼州詞是一種曲調名。是為唐朝很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歌)配的唱詞,當時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王翰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性格豪爽,無拘無束,他的詩大多豪放壯麗,可惜很多已散失,現存僅有13首,傳世之作中最負盛名的就是他的《涼州詞》)
三、初讀古詩
1、自由讀多讀幾遍,讀到字正腔圓為止。
2、指名讀(出示全詩)(相機識字“琵琶”“葡萄”的讀音,“催”的寫法)
3、師:讀詩不僅要讀的字正腔圓,還要讀的有板有眼,讀出節奏。誰再來試試?
4、師生合作讀(師四生三、生四師三、師讀題生讀全詩)
四、理解詩意
1、師:熟讀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要想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多讀、先理解字詞再理解一句話、查工具書、結合注釋等)
2、運用適合的方法,結合預習試著理解古詩,把不懂之處畫上問號
3、質疑交流
五、品讀感悟
1、一、二句。師:有人說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而詩詞更多的時候是一幅畫,那在這幅畫中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指名答(出示:葡萄酒 夜光杯 琵琶聲 戰馬 將士)——把這些事物聯系起來,這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指名描述(端起盛滿葡萄酒的夜光杯剛要喝,耳邊就想起了琵琶聲,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這樣的畫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樣的氣氛?(板書:熱烈)——把這種氣氛讀出來(指名讀第一、二句)——你們聽,琵琶聲傳來了,此刻,軍旗烈烈,戰馬嘶鳴,出征在即,誰再來試試?琵琶聲越來越急促了,戰士們舉杯痛飲,準備上馬出征……
2、三、四句。師:這樣難得的盛宴,這樣難得的氣氛,將士們開懷暢飲,似醉非醉之時好像在說——引讀后兩句(板書:醉)——在說什么呢?指名答(醉就醉吧,醉臥在沙場上又有什么呢,請不要見笑,從古至今征戰的人有幾個是活著回來的。)——是啊,在你的想象中,戰場是什么樣的?(戰鼓隆隆、吶喊聲、戰馬嘶鳴,尸橫遍野)——帶著你的想象讓我們一起去邊關戰場看一看(課件展示邊關戰斗場面)——這戰場怎樣?明確:殘酷、慘烈(板書:殘酷) ——這次酒宴之后,將士們就要奔赴這殘酷的戰場,等待他們的也許會是什么?死亡 ——而此時他們仍在高興的喝酒,你覺得這是為什么呢?引出:舉杯消愁、視死如歸、將生死置之度外等,帶著自己的體會練讀后兩行——此刻,在戰士們眼中只有這紅紅的葡萄酒而別無他物,也許面對殘酷的戰爭他們想舉杯消愁,但更多的是即將奔赴沙場前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壯烈與豪邁(板書:豪邁)讓我們帶著這種情感齊讀后兩行——引讀后兩句:是啊,這一醉,醉在這熱烈的氣氛,還有什么不能看開呢?;這一醉,醉在這殘酷的現實,在瀟灑中實現自己悲壯的輝煌;這一醉,醉在這豪邁的氣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六、拓展延伸
1、師:千百年來,多少視死如歸的勇士,他們就這樣壯懷激烈,共赴國難,精忠報國,魂歸關外。豪放不羈的詩人王翰作為運送糧草的官員曾親歷邊關,為戍邊戰士英勇殺敵的愛國精神所感動,卻又對戰士們殘酷、悲涼的軍旅生活無可奈何!于是,詩人將這強烈的情感訴諸筆端,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一起讀一讀這壯麗的詩篇!齊讀
2、師: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一位即將出征的將士,出征前你會對朝廷、自己的父母、妻兒或自己說些什么呢?生自由談
師:讓我們把這殷殷的期盼,把所有的豪情壯志再次誦進古詩中,全體起立,齊誦全詩。
七、作業
課后,老師再向大家推薦一首邊塞詩,請同學們細讀品味,進一步體會邊塞戰士們在大漠風沙中磨練的堅定的報國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