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保育心得感想(精選3篇)
小班保育心得感想 篇1
在我們托班的教室里,每次吃點心或是喝水時都會聽見“嘭嘭”的敲擊聲,無論你是大聲提醒還是輕聲教育,孩子們亦然是我行我素。
一天下午吃包子,我請孩子們在杯架上一個一個拿回自己的小水杯,先拿到杯子的孩子又開始拿杯子敲擊桌子,一不小心,達達把杯子敲到手上了,他哇哇大哭起來,我靈機一動,安慰一番達達后,就趁機說:“哎呀,小水杯生氣了!”孩子們詫異的望著我,“你們平時老是敲小水杯,現(xiàn)在把它敲疼了,它就發(fā)火了。”我神情嚴肅的說,“以后還敲不敲小水杯了?”我問達達,小朋友也看著達達,似乎意識到了什么。
現(xiàn)在孩子們吃點心或是喝水時,小朋友們很少用小杯敲擊桌子了。偶爾有用輕聲提示一下,他們也就停止了,我既欣慰又深深感悟到:托班的孩子對很多日常現(xiàn)象喜歡擬人化,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會言語,我想,只要根據(jù)孩子們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加以引導。順應他們的特點教育,這樣的教育效果才會更好。
小班保育心得感想 篇2
看著已經(jīng)入園一個月的豆豆班小朋友見全神貫注的在聽明老師講故事,現(xiàn)在豆豆班的小朋友可能干了。我想到習慣的重要性。
他們剛來那會兒,對一切都很陌生。老師不認識、小朋友不熟悉,每天嘴里念著要媽媽,眼淚在臉上掛著。我們班的君雅小朋友,剛來的前兩天只有她一個女孩子,她媽媽說女孩子是嬌氣一些,她每天基本上都把嗓子哭啞,轉(zhuǎn)眼一個月過去了,現(xiàn)在從門口走再也聽不到前段時間的哭喊聲了,讓我感覺到突然他們都長大了,可是時間來過了一個月,一個月的適應期他們都習慣了。
他們習慣了每天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早上一到九點多的時候尤仁航就會走過來問老師:“老師,喝牛奶了!”逗得我們哈哈大笑。孩子們都是聰明的孩子,現(xiàn)在不知不覺小朋友都可以自己提褲子了,睡午覺的時候他們也會告訴我們我自己睡,我不自己拍。
如果孩子做事總是依賴大人,那么,他們會缺乏獨立性,進而影響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所以我們應該讓孩子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吃飯的問題上,是家長們關心的話題,都紛紛告訴老師:“他不喜歡吃飯!”“他不吃飯吃零食,他要人喂。”可是在幼兒園,我們讓幼兒自己吃,學會自己吃飯了,我們只在旁邊幫助他們,我們班的“蹦蹦”到吃飯的時候喜歡下位亂蹦,后來一到吃飯的時候我們就有一個老師陪著他吃,坐在他旁邊,他就習慣了自己坐在位子上吃,教他們脫鞋子、等技能,暫時不會可以慢慢練。
天天學,天天練,老師必須有耐心,孩子也要有耐心。
小班保育心得感想 篇3
除夕是一年(農(nóng)歷)的最后一天,也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吟詠稱頌,感慨抒懷,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又逢一年除夕時,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詞中,循著古人的足跡,去感受一番他們不一樣的心情吧。
最快樂的除夕,可能當數(shù)梁代詩人徐君倩筆下的《共內(nèi)人夜坐守歲》:“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除夕之夜,詩人與妻子懷著喜悅的心情迎接著新年的到來,他們圍爐而坐,達旦不寐,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盡管窗外大雪紛飛,寒風呼嘯,但室內(nèi)歡歌笑語,其樂融融,歡愉之情,呼之欲出,讓人倍受感染。當然,蘇東坡筆下的《守歲》也別有一番情趣:“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旦勿唱,更鼓畏添撾。”過年是孩子們最期盼的事,如此美好的夜晚,他們又怎能安然入睡呢?
最溫馨的除夕,可能當數(shù)南宋詩人范成大筆下的《賣癡呆詞》:“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召人買。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云翁買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賣癡呆是吳中地區(qū)的一種習俗,除夕之時,小兒繞街呼叫,賣癡賣呆,若有人買,小兒就會變得聰明伶俐。這本來是大人逗孩子玩的游戲,但小兒卻叫得特別認真,以致引來一老翁。老翁憐愛孩子,執(zhí)意獨買,并且買了還要再添。孩子的稚氣、可愛,老人的慈祥、善良,讓這個除夕變得特別的溫馨。
最熱鬧的除夕,可能當數(shù)明朝詩人沈明筆下的《除夕詞》:“鑼鼓兒童聲聒耳,傍早關門;掛起新簾子,炮仗滿街驚耗鬼,松柴燒在烏盆里。寫就神荼并郁壘,細馬送神。多著同興紙,分歲酒闌扶醉起,闔門一夜齊歡喜。”除夕之夜,鑼鼓喧天,爆竹如雷,歡聲如潮,人們換上了新的門簾和窗簾,貼上了門神和對聯(lián),一家人圍桌而坐,歡歡喜喜地吃著年夜飯,大家都沉醉在濃濃的年味里。
最惆悵的除夕,可能當數(shù)唐朝詩人來鵠筆下的《除夜》:“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曉雞聲絕后,又將憔悴見春風。”除夕能與家人團聚在一起,自然是一件幸福的事,但對于不能歸家的游子來說,卻是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除夕之夜,詩人身處異鄉(xiāng),回家團聚成了一個美麗的泡影,伴隨著陣陣報曉的雞鳴,詩人感到無比的哀傷。沒有親人在身邊的年,是最孤獨的年,是最痛苦的年,也是最沒有意思的年。
最無奈的除夕,可能當數(shù)南宋詩人文天祥筆下的《除夜》:“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這是文天祥人生中的最后一個除夕,外面人聲鼎沸,燈火輝煌,而他卻獨居牢中,有心殺賊,卻無力回天,真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