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觀摩心得體會(精選3篇)
全國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觀摩心得體會 篇1
一、指導思想
以“始于學生需求,終于學生滿意”為宗旨,以“快樂學教、張揚個性、共同成長”為目標,以“以學定教、先學后教、多學少教”為基本理念,以“自主、合作、探究”為學生學習的基本方式,以教師的專業發展與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手段為支撐,構建初中課堂教學新模式,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
二、基本模式:課堂教學模式是課改理念的載體,也是實現課改理念的抓手,更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必要條件。通過構建課堂教學模式,讓已懂得課改理念的教師,把課改理念變成實踐的行為;讓不完全理解課改理念的教師,能夠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操作方法,在不知不覺中實現課改理念下的課堂目標與課堂效果。
根據初中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三種課型,即學導課、拓展課和講評課。在此基礎上,增設每周一練,供學生業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
(一)學導課流程及基本要求
1、學導課流程:任務導學——互助合學——師生答疑——達標檢測——配餐作業。
所謂任務導學,是指學生在學習任務的引導下進行有針對性、計劃性的獨學。
所謂互助合學,是指學生在獨學的基礎上,通過同伴互助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起到“兵教兵”“并帶兵”“兵強兵”的作用。
所謂師生答疑,是指在獨學、對學、群學的基礎上,針對學習過程中還未解決的問題與困惑,通過師生共同展示的方式予以解決。
所謂達標檢測,是指在學習任務完成之后,利用書面或口頭的方式,對學習目標的達成度進行評估。
所謂配餐作業,是指學導課結束后,教師根據本節課內容的基本要求,精選不同層次要求的題目,供課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完成,并對當堂所學內容予以鞏固。
2、學導課基本要求:(1)任務導學環節(20分鐘)
教師的任務
①、出示學習目標。要依據“課時目標具體化,具體目標行為化”的原則陳述學習目標。
②、創設教學情境。注重與學生實際認知水平的聯系,注重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聯系,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③、進行學法指導。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怎樣讀、怎樣想、怎樣練上。
④、布置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主要包括:看什么,想什么、記什么、寫什么、練什么。在布置學習任務的同時,對學生提出相應的學習要求。
⑤、提出探究問題。問題設計的原則:以學科問題為基礎,以學生問題為起點,以教師問題為引導。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學習探究(合作、互動)化。
⑥、提供學習資源。補充材料、微課等。
學生的任務
①、獨學的流程:看與畫——寫與記——想與做——標疑惑。
②、獨學的方法:“裸學”(自己看)——助學(借助工具書)——記學(不看資料記憶)——量學(學會舉一反三)。
③、獨學的要求:學生獨學時坐姿要直,頭要正,切忌伏桌書寫;翻動書本、練習本要輕,凳子盡量不要響動;獨學過程中不要提問或交頭接耳,遇到與己無關的情況不能分神,更不能抬頭張望;要盡力獨立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不能敷衍對待,更不能抄襲他人答案;要提出自己的觀點或疑問;書寫要字跡清晰、工整規范,行平列直,切忌潦草應付。
在獨學階段,教師要高度關注各小組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在巡視過程中,要留意學生獨學過程中遇到的障礙,收集獨學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并分析產生障礙或問題的原因與對策。在獨學環節完成后,教師可以就學生獨學時的狀態(態度與方法、知識與技能)對各組進行即時性點評,達到激勵、引導、提高的目的。
在起步階段的獨學環節,教師要做好由教讀向自讀的過渡。
(2)互助合學環節(8分鐘)
教師的任務
①、提出互助合學的基本任務。
②、關注各小組互助合學的進展情況。
③、在起步階段,每節課至少深入一個小組進行互助合學方法的指導。
④、在巡視過程中,對各小組互助合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及時予以解答,不能解答的留給后續環節解決。
⑤、掌握各小組互助合學的亮點,為師生答疑環節做好準備。
學生的任務
①、對學與群學,可以合稱為“合學”。對學指兩名同等學習程度學生的合作學習;“群學”指小組內不同程度學生的合作學習或具體指“學習對子”間幫扶學習。“學習對子”是指學習小組內相鄰層次學生相互結成對子,進行學習幫扶,以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學習共同體。對學、群學環節仍然是以解決問題為主線。
②、對學的流程:分享——求教——討論——結論或疑惑。對學的方法:對議(共同商議)——對抗(爭議問題辯論明晰)——對問(互相提問)——對查(互相檢查)。
全國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觀摩心得體會 篇2
上一周,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朱自清的一篇名作《背影》。《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在上這堂課之前,我在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以下是我上完這節課后的幾點反思:
一、在初略感知文本的大層次后,我帶領同學們直奔課文第6段,重點品析了“望父買橘的背影是如何刻畫的”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去找描寫背影的句子,品析動詞描寫的妙處,歸納人物特定環境下細節描寫的方法。此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很高,紛紛舉手,品詞品句很精彩。緊接著,在課堂的下半段時間里,我還設計了請學生“表演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這一環節,學生們高昂的積極性再度被調動起來。我班的何宇翰、任麗萍等幾位同學經過認真揣摩課文中的精彩詞句,表演時很投入,把父親攀爬鐵道時一系列的重要的動作表現得非常到位。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師生之間的互動相當之好,原本顯得有些枯燥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笑聲不斷。這樣不但做到了分析課文時重點突出,還很好地做到了寓教于樂。
二、接下來,緊扣兩次流淚,體會父子間深沉真摯的愛是本節課的難點。沒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學生是很難進入意境的。在課堂上,我積極引導學生聯系當時的背景、路上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所做的幾件事,還有文中父親說的5句話來體會。一層層地引導著學生進入意境,體會到作者當時流淚的復雜心情:這是理解的淚、感動的淚、幸福的淚、憐惜的淚、自責的淚、依戀的淚……
三、第三個環節是用心感恩,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這一環節主要是針對學生們存在的對家長的愛認為是理所當然而進行的一種美德教育。課堂上我先讓學生暢所欲言,說說自己在家里孝順和不孝順父母的種種表現,然后用一段這樣的話去震憾學生的心靈:“世間的愛有千萬種,惟有父母的愛最無私。時間的長河可以帶走一切,但帶不走父母的愛。它已深入我們的骨髓,溶入我們的血液。這愛留在我們的心中,時刻溫暖著我們的生命歷程。”最后我語重心長對我班學生說:“同學們,去孝敬父母、珍愛親情吧。因為只有愛父母,才會愛他人,愛集體,愛祖國,愛我們這個人類社會。”快下課時,我還給學生留下了這樣的家庭作業:1、給父母挾一次菜。2、給父母倒一杯熱水。3、向父母道一聲:辛苦了!
上完這篇課文,我覺得學會理解,學會感恩,是現在我們的學生急需補上的重要一課。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同時也要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我認為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上,我不但教會了學生去品析課文中的令我們感動的字句,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同時我也注重了對學生品德方面的教育,告訴同學們: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正在擁有的這一份份親情之愛。
全國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觀摩心得體會 篇3
學校教育不是給人生畫上一個句號,而是給人生準備好必要的槳。
一個嶄新的概念——"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國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它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也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那么,作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蕩起核心素養的新槳來?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等系列問題。
這個寒假,在浙江省張作仁名師工作室倡行的"春節51科研力量共讀一本書"活動中,我遇見了福建師范大學教授余文森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通過對本書的整體瀏覽,了解到本書的基本邏輯是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并系統回應了這些問題,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并提出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整本書自成系統,條理清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特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既有詳盡的論述,又有課堂教學的具體案例,便于讀者理解作者,是一線教師必看的好書。
基于本工作室宗旨——用科研思維照進工作、學習、生活。本次閱讀,我們采用拆書方式進行深度研讀,即各學員在自主選擇的基礎上確定重點研讀章節并作線上線下分享交流。我重點研讀分享的是第十一章意義化策略。
本章節組織闡述的邏輯框架同前五大策略,也是從概念的意蘊和具體策略兩大章節展開,其中意蘊從有意義學習的淵源和意義化教學的理論依據展開闡述。具體策略從意義化教學案例和意義化教學改革的案例展開闡述。意義化策略的核心概要既可以從學習論的角度理解,又可以從人生哲學的角度理解。從學習論的角度來說,有意義學習是奧蘇泊爾最為倡導的,他認為學習就是通過同化的方式和已知的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從人生哲學的角度來理解,學習不僅是知識的學習,還有情感的陶冶、價值的形成、思想的啟蒙、道德的養成,從這個角度上說,教學也是和學生精神上相遇的過程。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基于此,羅杰斯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基于意義化策略的課堂主要是指向人的精神層面的,是對人的價值的足夠尊重,余文森教授提到了三種課堂:道德課堂、生命課堂、幸福課堂。這些課堂立足生命的終極意義,實現了從知識教學到精神意義層面教學的提升與飛躍。
教學的最終目的指向人,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發展。有句常被引用的話:學校教育給你的知識忘掉后,剩下的東西就叫素質。那么剩下的東西究竟是指什么?
縱觀本書論述,我們不難發現答案,核心是指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這是知識更為隱性,更為重要的內在東西,是影響一生可持續發展的根基,這也是意義化策略重點闡明的價值所在。
愛因斯坦說,教育所提供的東西,應當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去完成。禮物,字典上解釋,禮物是在社會交往中,是送禮者向受禮者傳遞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種載體。由此聯想,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不也正是倡行一種師生建構性的交往,那么,作為學科教師(送禮者)如果能研究如何為受禮者(學生)傳遞信息(本學科具有自己的符號表達、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情感、意愿(本學科內含的價值性和道德意義)的思維方式來關照自己的課堂,那么,無論是課程內容確定、活動方式選擇以及教育教學時空的拓展等,都將發生質的變化。也只要這樣的課堂交往過程,我們才可以說也將知識及其教學真正成為學生的生命得以涵養、心靈得以凈化、情感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啟發、價值得以形成的過程。
教育不能填滿學生生活的空間,要留有閑暇。蕩起核心素養的新槳來,實現知識對學生個體生活和人生意義的指導功能,助力學生成為自主發展的自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