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講故事教師心得體會(通用3篇)
幼兒講故事教師心得體會 篇1
一、教師必須具備創新觀念與創新思想。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社會屬性,教育的價值在于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統一,這就是新的教育觀。創新教師教育觀的基本內涵包括:轉變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的傳統教育觀,形成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的新教育觀;改變嚴守紀律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營造主動探索、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鼓勵創新性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要敢于打破常規,激發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欲望;尊重學生個性,善于發現和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身潛能;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尊重學生人格,以寬容、保護、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生;注重實踐,打破封閉式教學。一個大學物理教師不會修簡單的收音機就是一例。要把教學活動延伸到相關聯的現實生活中去,改變封閉的教學形式,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親身感受具體而豐富的客觀世界,從而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業務素質。
要實施創新教育理念,創新型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幾種業務素質:(1)有豐富的知識結構,這是教師發揮創造性的基本保證。(2)有較高的管理藝術。管理包括兩方面,一是班級的整體管理,二是針對每個學生的個別指導。(3)有豐富的情感。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誦,熱情洋溢的贊賞以及在與學生接觸時的儀態、表情和舉止所表現出的積極情感能隨時地激發、調動學生的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因“親其師而信其教”,變苦學為樂學,單純的知識傳授變成了雙向的情感交流,使教者亦樂、學者亦樂。
三、力求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認為,教育面向的是人,培養的是社會需要的人。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潛能,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過教育,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成功,取得發展。成功教育強調,通過教育的改善,促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成功,激發其形成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內部學習動力機制,自我開發潛能,成為學習的成功者,從額為其成為社會的成功者做好基礎素質的準備。成功教育既有改革教育目標的意義,又有改革教育方法的意義。改革教育目標的意義在于:教育的本職任務、教師的本職任務原本就應該為社會培養成功者,使每一個學生在各個方面都能得到主動發展。成功教育把激發、形成學生的內部學習動力機制作為培養目標,強調為學生修身發展的長遠需要服務。改革教育方法的意義在于:改變傳統的外壓式的強制教育,通過教師創造成功機會,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方式,使學生產生成功體驗,改變消極的自我概念,主動內化教育要求,自我開發內在潛能,主動發展個性。
四、教師要有敬業精神。
能否成為一個好教師,首先在于有無敬業精神,是否喈嘆這項職業。要有“捧著一顆心來,不代辦根草去”精神,陶行知先生獻身教育無怨無悔,關鍵在于有一種精神。從一個人心理角度看這是一種自我超越的境界。我們每個人都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心理層次,培養教師的敬業精神,弘揚好的風氣,鼓勵教師為神圣的教育事業奉獻自己,會使每個人通過自我的修養,約束本我的不正當欲念,達到超我的境界。倘若不抓住教師敬業精神的培養,素質教育就可能是空中樓閣,只有培養出良好的教師敬業精神才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因此,欲興事,先興人,鑄造愛崗敬業的高尚形象,并努力提供一切所必需的條件,使每個教師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有了這個基礎,教師的教育觀、質量關、人生觀等就比較容易調整到位,跟上時代的步伐,他們才會自覺地站到素質教育的前列,成為合格教師。
幼兒講故事教師心得體會 篇2
“鳥欲高飛是振翅,人求上進是讀書”、“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本周是南光城市花園幼兒園開展爸爸媽媽講故事的日子,我很榮幸成為其中一員,通過與中(二)班小朋友面對面的交流,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閱讀的力量,更加真切地意識閱讀的重要,更加堅定地堅持親子閱讀這門必修課。
本次講故事活動我帶給小朋友的故事是《小蜈蚣穿鞋》,故事中的小蜈蚣因為攀比、任性地讓媽媽從商店買了100雙走起來會叫的吱吱鞋并要求穿著去上學,結果不僅上學遲到了,還浪費了許多家人寶貴的時間。從這個故事中我告訴小朋友們不能因為喜歡就買一大堆自己并不需要的東西,小朋友們都聽得很認真,在互動環節,踴躍發言,體現出了好故事的重要的教育意義。
書是我們重要的知已、伙伴,是親子閱讀、親情互動、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重要工具。與孩子一起閱讀不僅是分享知識,同時也增長了知識,鍛煉了思維能力,為以后孩子的寫作水平打下基礎。
閱讀不僅是一種很好的休閑方式,還可以營造書香家庭的環境,讓孩子生活在書的啟迪和智慧中,久而久這,孩子就會愛上書。
一旦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就等于給孩子的生活裝了一臺發動機,為孩子一生種下希望的種子,希望小朋友們以書為友,與書為伴,在讀書中快樂健康的成長。
媽媽
20xx年3月27日
幼兒講故事教師心得體會 篇3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主要內容。其中,“教學做合一”是“教學合一”發展而形成的。新一輪“課改”在中小學課堂中實行“學進去講出來的教學方式”(簡稱“學講課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方式,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積極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近幾年,按照新課改要求,依據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筆者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積極探索實施“學講課堂”的教學形式,深刻理解“學講課堂”的內涵,聯系生活實際,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動手實踐和集體合作的能力,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抓好自主先學,打牢“學講課堂”基礎
“教學做合一”理論指導下的“學講”課堂,主要包括自主先學、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展示、質疑拓展、檢測反饋、小結反思等教學環節。其中,自主先學是所有環節的基礎。為此,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學科特點,精心設計問題的情景、形式和預習的過程、方法,充分預測不同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并提出相應的對策,還要向學生提供必要的課程資源和信息線索。
1、運用微課,做好課前引領。課前精心備課,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編制出具體的預習提綱,再根據教學內容制作時長約5~8分鐘的微課,通過這些片段,營造一個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境”,力求問題聚焦,將教學的重點、難點、考點、疑點等精彩片段錄制下來,作為學生自主先學的參考。
2、結合實際,設計自主導學單。根據微課內容和基本學情,設計出簡單有效的自主學習單,重點是教學的目標、重點、難點和過程、方法等,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自學。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設計了以下自主學習單:問題一,根據實物回答下列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①想一想:長方體的面是什么形狀?②摸一摸:長方體的面面相交的部分,這樣的邊一共有幾個?③指一指:長方體的邊與邊相交的部分,這樣的點一共有幾個?問題二,拿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的實物來觀察,想一想:它們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比一比:長方體或正方體,它們的哪些面的大小相等?量一量,哪些棱的長度相等?
3、自主先學,掌握知識框架與疑難點。在微課和自主學習單的引領下,學生通過自主先學,不但可以基本掌握本節課內容的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把握本課節內容的基本框架,自行解決導學單上所給出的簡單問題,而且可以發現一些共性問題,經過整合帶入小組合作環節集中解決。如在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認識”時,從提供的導學單上,學生基本上都能夠根據給出的模型說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但尚不能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如學生1: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學生2: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學生3:正方體是由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這時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就可以形成本節課完整的知識結構,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突出小組合作,扭住“學講課堂”關鍵
“學講課堂”的精髓是實踐與自主,而讓學生“動”起來,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才是“學講課堂”的核心。為此,必須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小組合作學習,積極營造動腦(預習階段)、動手(展示階段)、動口(交流階段)的“三動”課堂,真正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
1、動腦思考,多元發展。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智能組合方式存在差異,有著各自的優勢領域,不同智能的學生在活動學習中可各得其所。因此,在設計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提綱時,要充分尊重每個學生、每個小組在認知、經驗、興趣、能力等傾向上的差異,從而設計、開發出不同層次的探究活動,鼓勵各小組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活動,既可以共同研討,也可以由組內小老師將任務分配給不同同學,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主動性,然后在組內進行整合,從而實現所有學生的多元發展。
2、動手操作,釋放魅力。重視小組合作學習的動手操作、親身實踐,引導各小組學生大膽地進行操作、嘗試,在獨立操作與體驗中深化認識,促進情感體驗與思維認知的協調發展,特別是一些有趣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更需要安排充足的時間,指導他們去主動探究,這樣才能有更深刻的體驗。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找規律”,探索用火柴棍拼成三角形排成一排,如果圖形中含有1,2,3或4個三角形,分別需要多少根火柴棍?如果圖形中有N個三角形,又需要多少根火柴棍???12枚棋子排成一排,每次取一枚棋子有幾種取法?每次取2個、3個呢?利用魔方探索1面、2面、3面涂色的小正方體的活動??面對這些取材于生活、隨處可見的教學例題,學生喜歡像小時候玩游戲一樣,自己擺一擺,看一看,算一算,找出答案,摸索出規律,不但能夠非常輕松地完成教學活動,而且能讓學生真切地體驗到動手操作的成就感,這會讓他們在以后的探究學習中越走越遠。
3、動口交流,張揚個性。交流是對知識的遷移運用,對感悟的提煉提升,是知識的升華、成果的展示。筆者以試卷或紙條的形式,首先檢查每組學生對學習任務的掌握情況,然后根據不同情況,確定小組交流的形式與內容。既可以是每個小組指派一名代表“登臺”講解,也可以指派幾名代表共同“表演”,同組的其他同學可隨時補充,其他組的同學也可以隨時舉手發言,進行切磋,甚至反駁。并利用“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等辦法,鼓勵較弱學生小組內同學主動向優等生拜師學藝,不讓一名弱者掉隊。在這樣的氛圍下,所有小組、所有學生都會敢說、敢問、敢演、敢答,個個都可以張揚自己的個性,充分釋放其內在潛能。
三、師生共同成長,分享“學講課堂”成果
學生也可以當老師!“老師”這一形象對孩子來說,高大、神圣!學生一旦當上“老師”,哪怕只是一節課、甚至一分鐘,都會無比自豪,從而以極其愉快的心境學習、思考,獲得知識并傳授給其他同學,以榜樣的心態體驗成功和自信。“學講課堂”,要求同學輪流擔任“老師”,從而讓更多的學生與老師一起,分享“學講課堂”成果。
1、樹立榜樣,培養學生自信。在小組合作和班組交流時,采取了指定“老師”或輪流擔任“老師”的方式。一方面,擔任“老師”的學生在成功的激勵下信心更足;另一方面,暫時尚未擔任“老師”的學生,通過與已經擔任“老師”的同學比較,感到成功離自己并不遙遠,從而激發起自信心。特別是一些平時不愛發言和膽小內向的學生,利用“學講課堂”鼓勵他們也上臺露一手,使每一名學生都能發現自身的閃光點,感覺到“我是一個好學生,我也能成功”。
2、取材生活,激發學習熱情。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如果不能做到“樂學”,學生對上課缺乏興趣,學習就會被動,效果也就不會如人意。為此,必須從孩子日常生活中取材,從孩子的思維角度,激起其學習興趣。在教學“表面涂色的正方體”時,我出示了事先準備好的8個小魔方,每小組1個,學生一看就興奮了!借著孩子們的開心、好奇,開始了這節課的教學。孩子們在小組內摸摸、看看、想想,根據組成魔方的27個小立方塊,讓孩子們憑經驗和直覺,由各小組合作討論提出:1面涂色的小正方體的個數?2面涂色的小正方體的個數?3面涂色的小正方體的個數?問題一經提出,各小組便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探究,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總結出本節課的重點。
3、精確提煉,分享學習成果。新課改下的“學講課堂”,是全體學生的課堂,他們可以大聲討論問題,也可以隨時舉手向教師發問,課堂氣氛寬松和諧,學生心理自由放松充分體驗到學習的愉悅和幸福,課堂是他們的舞臺,他們在享受學習,享受友誼,享受成長,享受快樂。因此,在課堂最后的反思小結階段,教師必須充分尊重每個學生和各小組合作的學習成果,做到“三不講”:學生已經學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夠講出來的不講,在班、組展示和交流時已經發言的不講。老師小結時,只講易混點、易錯點、易漏點,既鼓勵和維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保證了學習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促進“學講課堂”發展。
在“學講課堂”上,學生的“我參與,我快樂,我自信,我成長”,取代了教師的“我的課堂,我的教學對象,我的執行教案,我的教學成績”,充滿活力和成就感的學生及小組,取代了教師的一個個“傳統的課堂”,教師也是學生,學生也是教師,有形講臺被無形拆除,真正實現了“學進去,講出來”,鍛煉了學生主動思考、動手實踐和集體合作等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