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國培送教下鄉心得體會范文(通用3篇)
教師國培送教下鄉心得體會范文 篇1
今天有幸聽了三位優秀教師上的示范課,讓我受益匪淺,縱觀整個教學過程,始終緊扣課標,注重細節,善于創設各種情景引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教學過程“簡約而不簡單,樸實而又扎實”。贊嘆、稱頌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三位教師為什么會有如此的魅力?為什么學生樂此不疲?思來想去,不外乎以下幾點:
1、三位老師語言親切和藹,取消了學生對陌生老師的心理隔閡,它能有效帶領學生一起走進課堂,深入文本,深入人的心靈深處。
2、吃透教材是根本。這三位老師有著扎實的教學功底,較高的教學素養,能深入研讀教材、分析教材,較好的將知識融于教學之中。
3、駕馭課堂教學能力很高。獨具匠心,精心設計,她們都能根據學生實際出發,設計教法,學法,形成自已穩定的教學風格。
4、注重課堂氣氛的調動。傳統教學只注重老師的“講”,而輕視學生的“學”,這樣導致課堂死氣沉沉,教學是昏昏欲睡,而在三位教師的課上,互動的成分比較多,學生不再是聽眾,而是整節課的重要參與者,老師和學生是在相互討論和交流的基礎上完成整節課的,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在這種樂學的過程中,學生更容易接受課堂上的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她們的課真正體現了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
總之,這次聽課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本著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不斷學習,博采眾長,充分利用一切學習機會,學習百家而頓悟,積淀教學素養。雖不能成為名師名家,但也會亮麗自己的教學生涯。
教師國培送教下鄉心得體會范文 篇2
20__年11月23日在安化初級中學參加了第三次蘭州城市學院承辦的“國培計劃(20__)”送教下鄉活動,本次活動是該項目的最后一次。這次活動給我帶來了很多的感悟和收獲。
我參加的是九年級語文組的聽評課及講座活動,為期一天的活動結束后,深有感悟,便把自己的心得寫成文字,記載下來,以此幫助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能有更多的長進。
齊云彥老師和楊佛元老師的診斷課各有所長,各有弊端。無論是優勢還是劣勢,對我來說,都是一次值得學習的機會。我能學到他們的長處,能看見他們的不足,就是我的一種進步。
談放老師的課,我是第二次聽了,他的課著實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啟發一:聯系當下的網絡熱門話題——“拜神帖”來引入新課。談老師用的導入信息是當下的熱門話題,這足見平時他就很關注這些網絡信息,并及時吸取可用之材,隨時都能將這些信息帶入課堂。我覺得自己平時在這方面的學習太少了,看的時政信息和網絡熱門話題也比較少,時刻準備學習的精神還不足,熱情還不夠,從現在開始,真的應該隨時、隨地學習。
啟發二:整堂課用對對子的方式進行,課堂氣氛活躍,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談老師收放自如的對對子的課堂里足見談老師的語文素養,如果沒有扎實的語文素養,誰敢采用對對子的方式來活躍課堂?敢想敢做,還要建立在語文素養的基礎之上,缺少這個基礎,一切想法都是空想,又何談“敢做”?相比之下,我就覺得自己差了好遠,我的語文素養體現在哪里?僅僅體現在能上好一節課,能帶出稍好的成績?我覺得還是自己的眼界過于狹窄,才會有這種認識。一個好老師,都要講究自己的素養的;一個好的語文老師,更要講究扎實的語文素養了。
啟發三:隨時為學生創設情境,采用滲透式教學。談老師在賞析胡屠戶這個人物時,模擬了人物和場景,讓學生把自己當做胡屠戶,破口大罵,他大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帶學生一起很親切地感受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等于是和人物有了“肌膚之親”,這樣雖然沒有講什么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但學生已經從模擬的場景中深切地感受到了,這就是一種“滲透”。通過這種感受,學生更能感知和體會人物形象。這就是語文課堂上的成功了。
啟發四:課件簡單、極富概括性,完全是個人思想的集合和展現。從談老師的課件就可以看出來,他對文本的研讀頗具功夫。課件的內容就能展現出來談老師對文本的深入程度和理解。沒有一番課后的深入地研讀和挖掘文本,是做不出課件里的那些問題的。比如對胡屠戶這個形象,他用了八個字——“千古一罵、萬古一掌”便把課件內容及課堂的呈現巧妙地結合起來,毫無違和感,同時也很流暢。在分析人物時他又在課件上展示了十二個字——“看篇、看層、看句、看詞、看點、看意”來分析重要段落,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形象。這些可能不是考試要考的答案,但是卻能很好地引導老師清楚講課思路,從這個分析中又能答疑解惑、重難點明現,實在是讓人佩服。課件的高度概括性,是談老師課件的一大亮點,體現了他的語文素養和教學思想。
啟發五:捕捉經典細節,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層層分析,引導到位。談老師捕捉的課文細節,均是自己在研讀文本的時候產生的困惑之處,經過反復揣摩和思考,集結在一起,成了自己的課堂上的精彩之處。有了課前準備的扎實研讀,才會讓課堂如此大放異彩。
啟發六:大方、得體的肢體語言。談老師的課除了靠智慧活躍氣氛外,大多還靠肢體語言。他就像站在講臺上的一個領舞者,每一堂課都是在跳著一支生動的舞。他的肢體語言和他的課堂高度融合,相得益彰。一位語文老師就應該是這樣的,像一位總導演一樣,站在前方只管指揮好自己的演員就行。談老師的的確確是一位出色的“導演”!
談老師說:“文學就是人學!彼f的話里就能感受到他對語文的認知和理解是高于常人的,他感受到了語文的魅力和生命力,這是需要一點點去感悟的。這句話真的帶給我很大的觸動,我覺得他的語文課堂彰顯的就是他的個人魅力和思想,他真正實踐了“文學就是人學”,真正走進了語文的世界,感受到了語文的溫情和人性,這是我需要潛心去思考和學習的。
要打破自己的常規化的教學模式,就要主動去研讀文本,試著走進語文深處,領略語文真正的風采!希望在語文教育的路上,我能且學且進、且行且遠!
就評課老師們提出的問題,談老師在下午講座中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回答一:評課是一個很好的藝術價值的體現。
回答二:考試有引領作用。關于考試,要經常思考兩個問題:考試有什么變化?考試方向是什么?比如創設情境,反映在考試中就是考核情景應運的能力和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這種活躍的、新穎的課堂和應試教育并不沖突,這是一種相輔相成的教育。只是在創設情境時一定要巧妙設計,和教材、學生、課堂以及考試緊密結合。
回答三:教學活動和學生活動應充分,設計問題時要思考能不能達到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目的。要分析研究教材的特點、單元提示、預習、拓展研究、名著閱讀等,對教學內容要進行整合,做單元總結。
回答四:深入解讀文本,抓住自己最困惑的問題作為突破點,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問題。
后面,談老師又以“如何備課?備課中如何備學生?”為主題,做了一次講座。
關于備課的問題,談老師以“肖九問”為中心,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寶貴經驗。
1.這是什么類型的文章?(即研究文章的文體)
2.這是為什么而寫的文章?(研究寫作目的)
3.這是寫什么的文章?(研究內容和主題)
4.這是怎樣寫出來的文章?(研究手法、語言等)
5.為什么會放在這個單元,這個位置?(研究編者意圖、單元目標等)
6.最能體現文章的重要語段和句子有哪些?(找到教學的聚焦點、解決問題的抓手)
7.學生自己能讀懂的或可能讀懂的是什么?(學情分析)
8.教材提供了怎樣的教學資源?(預習提示、課外延伸、活動探究單元)
由于時間關系,關于備課中如何備學生的問題,談老師就說了一句:“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語文能力為目標”,之后就以這句話結束了整個講座。
每次學習的時間都是這么寶貴,或多或少,我都能有自己的收獲。以上這些都可作為我的收獲珍藏在我的記憶中,在此學習的基礎上,我認真反思,總結了一下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一、欠缺深入研讀文本的能力。我對很多文本的教學還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是把該講的講了,該做的做了,但是缺少深度,我的課堂還缺少個人風采,缺少語文的“靈魂”,就是因為我還沒有真正走進語文的深處去。
二、備課時沒有認真地去備學生。備課中很少思考哪些知識是學生已經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概括的,哪些是需要深入引導的……這就表現在我對學情的分析能力還不夠。
三、我的語文素養還需要提升。一切用來搪塞沒有時間學習的都是借口,我就是在找這種借口為自己開罪?纯匆呀洺蔀榈睦蠋煟麄冸S時隨地都在學習。為此,我真的感到慚愧,希望自己以后每天都能學習一點點,都能進步一點點。
活動結束了,但是學習沒有結束。在語文教育的路上,任重而道遠,我們都應該負重前行!
教師國培送教下鄉心得體會范文 篇3
11月7日、8日,我參加了“國培計劃——山西省農村骨干教師信息化環境下課堂教學能力提升遠程培訓項目送培下鄉”活動,我作為農村基礎教育的一名普通教師,能參加這次培訓學習,受益匪淺:
一、聆聽專家講課,在收獲中提高。聽了專家的報告,更是被專家們獨到的教育理論所吸引!皶接脮r方恨少”聆聽了以后,自己的思想真可謂是豁然開朗,許多困擾了自己很長一段時間的教育教學問題也得到了迎刃而解。他們所講的東西對我來講,我的感觸非常大,“紙上得來終覺淺”,在以后的工作實踐中,我要更加重視人文思想的滲透,使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更加完美。
二、參與教學研討,在感悟中進步。本次培訓,用這樣的一句詩來描述再恰當不過了,那就是“天光云影共緋徊,”有的說學生課堂學習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注意效果。有的說對于出現這種現象,教師首先要對學生充分肯定,然后再慢慢引導學生,這樣不會傷學生的自尊心,也體現了人文關懷。也有的`指出這種現象是時常發生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大家各抒己見,這樣的互動使我所得到的感悟是深刻的,因此,所帶來的進步是任何催化劑都無法做到的。所以我要說,沒有互動,就不可能產生智慧的火花,更不能拓寬我的視野,更不可能提高我的專業技能。因為交流我充實了自己;因為互動,我獲得了進步。相信通過學習,我將把自己的感悟應用于實踐,到那時,自己的工作將是更加得心應手了。
三、在反思中提升。加強學習,促進個人的專業發展。通過學習和反思,我認識到未來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師,而不再是“教書匠”。教師要想從“教書匠”轉為科研型教師,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給自己不斷充電,消除職業倦怠。由于我們從事的教育事業,面對的是一群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孩子,將他們教育好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大家都知道要想給學生一碗水你必須有一桶水。同時教師要成為研究者,還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及時將自己的經驗寫成論文。既不能脫離教學實際又要為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即不是在課本上進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學活動中的探究。
總之,這次培訓是一次對教師專業成長極有意義的培訓,帶給我最深的體會就是教學不僅是一門復雜的學問,同時又是一門高超的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去研究,不斷地去反思,不斷地去提高。惟其如此,我們才會在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