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師關于田園課程培訓心得體會(精選3篇)
關于教師關于田園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篇1
今天上午,培訓主題是鹿城區教師培訓和科研中心朱力老師主講的《微課程理性思考與實踐應用》。
原來以為又是一套我聽得懂卻沒法做的理論和技術,原來以為所謂“微課程”就是指用較少時間完成一個主題學習。朱老師的講座給我帶來震撼,讓我覺得自己是那只“井底之蛙”,讓我感覺到信息時代學習方式的不斷轉變,教師真的還要知道多一點前沿的教育技術。
首先,微課的概念。朱老師給我們幾個似是而非的選擇,然后給我們看了幾個微課視頻,由此得出微課的幾個特點:時間短(不超過10分鐘,一般6分鐘),內容聚焦在一個知識點,用視頻方式(流媒體),對象是一個學生。通過具體例子告訴我們為什么。當然,也有些內容不適合用來做成微課:過程重要的知識點,需要合作互動生成的教學內容。
朱老師給我們欣賞了好幾個微課,包括語文、數學、教師教育的,這些短短的視頻符合了我們注意力集中的規律,用生動的語言、圖片帶給我們愉悅的學習過程,試想孩子怎么能不喜歡呢?特別是學習能力較差的孩子,他可以一次一次地看,直到學會為止。
以前我覺得制作微課很難,對我來說太不現實。可是,朱老師告訴我們,制作微課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可以把ppt直接轉化成視頻,可以用手機和攝像機來拍攝,可以用錄屏軟件來制作等。最好的是我們用手機就能拍攝制作簡單的微課。內容也不是我以前以為的那么難,可以是一道作業中的難題、一個關鍵的知識點、一個易錯的地方、一種操作的方法……家長接收也很方便,可以直接用手機微信平臺查看,或者發到視頻網站上看。
微課,小而不簡單。我要嘗試著把它帶入我的教學,讓數學學困生也愛上數學!
關于教師關于田園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篇2
20__年11月15日星期天,我有幸參加了游老師如何運用《幼兒園領域整合課程》的講座,本次活動從大體到細微之處都講述的非常到位,游老師適時的提問也讓教師們參與到思考的浪潮中去,使之更易同化,讓我對于幼兒園領域整合課程有了全新的了解。以下淺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1、理念的轉變;
2、教育主體與客體;
3、正視教育者;
4、教學技能的專業化。
一、理念的轉變
基于傳統觀念的束縛,亦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很多時候,我們老師會進行填鴨式教育,而這恰恰泯滅了大多數孩子學習求知、探索的熱情。
現下如何把這種理念轉變過來,才是我們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1、教育需要求變、求新,而教育離不開教育者,所以教育者的改變需要有心,只有拋開傳統觀念,用心去思考,才能有真正的突破。假如教育者本身沒有求知的欲望,沒有精益求精的精神,那教育理念對她而言無非是空談。
2、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息息相關,哪一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多數時候幼兒園、幼兒老師為了使家長滿意,總是不斷地去迎合家長,導致幼兒園教育呈傾斜狀態。所以,我們應該制定一個明確的大方向,是讓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是只注重智。
3、玩中學、學中玩,很多老師擔心學的時間少了怕學不到,所以不斷地在活動中說,確實老師是說了很多,孩子們現下也學會了,但明天呢、明年呢、往后的任何一個日子里,他能記住嗎?!不,這些會很快地被他遺忘在角落里,孤零零地等待著被它的主人從腦海中刪除。整整十年過去了,我卻還記得語文老師給我講的《小桔燈》,因為當時她并不是只叫我們讀,而是陪我們玩游戲,最后每個人還用桔子做了一盞小桔燈。而物理老師叫我們背的什么物質,早已消弭于漫長的時光里了。
二、教育主體與客體
教育主體一般指教育者,教育客體一般指教育者的對象也就是受教育者。但現在很多老師會進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單一地只做教育主體,而忽視了在一定的條件下,它們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現在的問題就是在活動當中,如何定位自己的主客體?
1、其實我是一個“學生中心論”的支持者,因為假如兒童的心理沒有受到威脅的話,他們是會自然而然地顯示出自己的探索行為,所以在一些探索活動當中,做為教師就可以充分給孩子時間、空間,讓其自由地去探索、發現!
2、但有一些認知活動,比如“安全過馬路”,這時候教師就要做為主體,給幼兒直觀地展現如何安全過馬路,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危險性以及直面的后果。這便是客體主體之間的轉化了。
三、正視教育者
幼兒園經常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幼兒教師流動性大,那是因為每個人都懂得權衡利弊,幼兒教師自然也不例外,她們會選擇離開,無非就是物質得不到滿足,要么就是精神得不到滿足。走在一線的是幼兒教師,她們必須承受并接受多方的壓力,然后不斷地把這種壓力轉化成向上的動力,只有這樣,才能夠地很好地成為孩子與自然、與世界、與社會之間的媒介,幼兒園教育才能夠推上巔峰。
而現下我們的盲區是,如何去轉化這種壓力?
1、首先我們得正視教育者,幼兒老師并不僅僅是一個職業,是的,她還是啟蒙老師,你需要給孩子打開世界的窗,讓他自己繪制繽紛絢爛的空間,這就是你應該肩負的責任。
2、捫心自問你真的喜歡孩子嗎?你真的喜歡這個行業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很好,你一定可以很快地轉化各方的壓力。相對地,如果答案是搖擺不定或是否定的,那就要請您認真想想了。這就相當于目標,當你的目標明確,就算經過曲折的道路也定會到達終點;如若目標模糊、或是根本還未確立,一味地往前走,迷失是必然的。假設幼兒教師都迷失了,又何談幼兒教育呢!
3、幼兒教師所帶領的一班孩子都是個體,他們是一個家庭當中不可或缺、備受恩寵的家庭小成員,他們的家人非常愛他們,所以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老師的愛護,能得到老師的肯定,自然會給老師提許多看似無理卻是出于愛的要求!要知道我們也曾被自己的家人這樣愛過,這樣想的話,你會感覺更輕松一些,只要好好與家長溝通,共同用好的方法去教育孩子,那樣便足以了!
四、教學技能的專業化
當教育者本身的理念與觀念形成以后,自然會去考慮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而現在要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教學技能呈現細化狀態?
1、互動:要想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首要的就是先得有跟孩子互動的意識。因為與孩子們之間的經驗分享與交流,孩子會更有興趣參與。而且在互動過程中教師會貫穿幼兒情感、認知以及興趣能力的培養,使幼兒更易去接受。
2、自由探索:我們老師應該做的就是在活動當中,引導幼兒化被動為主動,以此來提升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致,激發幼兒探索的精神,真正體驗到活動的樂趣所在。
3、情感的貫穿:我們每一個老師所組織的活動都有其不同的目標,那自然會有其不同的情感走向,所以教師本身應該以多樣形式把這種情感貫穿其中,使得活動不僅能達到顯性目標,還能達到隱性目標(一般是指情感方面的目標)。
最后,通過此次的講座,給我的感觸很深,尤其游老師會拋出問題讓我們去思考、去解決存在的一些問題。但我尤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行進在幼兒園一線的老師們,如果想要求變、求新,那她在路上必定會荊棘重重,所以我們都應該在每一日的活動中認真對教學材料深入地進行分析,對孩子們的心理狀態要拿捏準確,再通過不斷地實踐、不斷地積累教學經驗等等,這些才是促使我們教學專業化發展的最佳途徑!
關于教師關于田園課程培訓心得體會 篇3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問題的提出既是學習的起點,又是學習的動力。提問是一種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學方法,希臘先哲蘇格拉底的“助產式”教學即是以提問為核心、通過問對的藝術引導談話者逐步反思所探討的問題,讓自以為知者知其所不知。現代的課堂教學中,提問仍是教學的關鍵,老師可以用細心設計的、充溢思想的問題推動學生的思索、激活學生的想象,讓學生體會到能夠表達自己的勝利感,也可以讓他們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反思。
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提問更是老師與幼兒之間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恰當地運用提問這一手段,可以較好地引發幼兒的探究欲望,激發他們學習的愛好并提高教學效果。
教化心理學向我們揭示:幼兒的思維過程,往往從問題起先。有閱歷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細心設計提問,竭力點燃幼兒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求知探究欲望,并有意識地為幼兒發覺疑難問題、解決疑難問題供應橋梁和階梯,并引領他們一步步登上學問的殿堂。因此,提問設計是否得法、引導是否得力將干脆影響教學活動的效果和幼兒的終身發展。
我認為要對幼兒園教學活動進行問題優化首先要弄清晰問題的分類和指向性,也就是說什么樣的問題問什么樣的幼兒,再從語言的提問方面進行改進。
依據心理學原理,我們將提問劃分為三個類型,即記憶性問題、思索性問題和探究性問題。
記憶性問題提問實力較弱的'幼兒。記憶性問題是老師常常提問的一種類型,它須要幼兒回憶已有的信息,例如:這個故事的名字是什么?里面有誰?昨天是什么節日?你的生日是幾月幾日?這類須要幼兒回憶就能回答的問題,主要是為了加強幼兒印象,防止幼兒遺忘,但是思索的水平較低,因此較適合向班上實力較弱的幼兒提出,不僅可以幫助幼兒復原自信,還可以提高學習的愛好。
思索性問題須要幼兒通過對已有的學問進行加工而獲得問題的答案,適合提問中等實力的幼兒。例如:在教學《盲人摸象》時,提問:聽完故事后,你知道盲人是如何摸象的?幾個盲人在摸象?為什么要摸象?這樣的問題須要幼兒運用已有的信息去創建新的信息,把幼兒的思維引向深層,同時吸引大部分幼兒的留意,調動了他們的主動性。
探究性問題往往須要幼兒對已知信息結合原認知體驗,通過辨證、選擇等綜合分析后才能將問題很好地回答出來,因此適合實力較強的幼兒。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機關保育院大班常識教學活動――《奇異的改變》。教學中,老師提問:
①白紙為什么會顯出不同顏色?
②為什么圖案會消逝?
③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穿著米湯衣服藏在樹林里的怪獸?
④怎樣殲滅怪獸?
問題的提問沿著認知材料供應的思路進行擴展,培育創建性思維實力和分析實力。
教無定法,問無定法,但教需有法,問需知類,我們應當在教學活動中通過“提問”讓幼兒在學問和實力、學習過程和方法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提升,這就須要我們接著長期不斷地進行實踐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