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扶貧心得體會(精選3篇)
教師扶貧心得體會 篇1
倘若世界是一間小屋,那么愛心就是溫暖小屋的火爐;倘若世界是一棵大樹,那么愛心就是滋潤大樹的養料;倘若世界是一根蠟燭,那么愛心就是點亮蠟燭的火柴。
我的幫扶學生——小涵,女孩,今年9歲。由外婆在家監管,兩位老人身體不好,長年吃藥。疫情網絡教學期間,老人不會操作智能手機,孩子不能按時上網課,不會查看作業,不會提交。通過打電話,我對學生的情況有了大致的了解,并針對問題制定了幫扶計劃及措施。
接下來的日子里,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與我息息相關,緊密聯系了起來。我時時追蹤她的學習、生活以及心里的變化,發現問題及時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難題,免除其后顧之憂。當第一天上課時,我發現孩子根本沒上課,于是立即打電話指導她如何在家校本里查看作業,怎么提交?經過一周的指導,孩子學會了自己操作手機,也能按時提交作業。
為了進一步的了解學生,在工作之余我還多次去學生家里家訪。還記得第一次去學生家里,孩子的爺爺奶奶非常的熱情,向我訴說著學生在家里的種種表現,從眼神里我看到的滿是欣喜。我也向家長匯報了學生在校表現情況,家長表示愿與我一起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上學期,我把女兒的棉衣、鞋送給她,并鼓勵她多看課外書,提高寫作水平。
網絡教學,小涵的學習令我擔憂。開學后,我將對她進行一對一的補課,彌補疫情期間落下的課程。
愛不需要回報,但能夠溫暖一顆心靈,足矣!我知道自身做得還微不足道,但我愿與學生一同成長。扶貧的路上,我一直都在。
教師扶貧心得體會 篇2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每一個人的生活。在抗擊疫情的前線是醫護人員,而在教育行業為抗疫做努力的是教師和學生。疫情對于中國來說,是一場災難,是一次考驗。疫情對教育行業又何嘗不是一次考驗?
為了防控新型冠狀病毒,開學時間推遲,我校從2月9日開始線上課程……在疫情期間,我加強與班干部、小組長、科代表的交流溝通,了解班級存在的問題,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及時督促問題學生好轉,要做到雖然人不能和學生在一起,但心和學生在一起,形成班級向上的合力。
對于我幫扶的學生丁丁同學,她的媽媽在家里可以對她進行學習方面的輔導,學習上總體來說還不錯。在教學中,我就在方法上,對她多進行一些指導。而幫扶的另一個妮妮同學,家里基本上沒有人管,學習沒有人輔導,父母只能管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對于這個孩子,我就在生活和學習上對她有更多的關心,在學習方面,多多提升她的基礎。
在對上述兩位同學全面了解的基礎上,我給她們制定了短期網課學習目標和長期學習目標,而且經常檢查這一目標,及時修改目標,一旦發現給她們訂得過高或過低,就逐一幫助她們修正,激發她們學習的動力。
在課下,我主動關注她們的作業完成情況。課后時間,利用微信和釘釘給予個別的輔導,輔導時盡量足夠地耐心,不怕她們不會,就怕她們不問,讓她們感覺到老師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不厭其煩,讓她們大膽提問,大膽表達,提高她們的學習熱情。對于新教授的新課作業,鼓勵她們自己思考,不會的也要把自己的想法留言給我,我再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引導和提示,力爭讓她們獨立完成。
扶貧,先扶智。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努力學習,這樣才有利于家庭將來真正地脫貧。教育扶貧是一種長期的博愛工作,我將用我的真心、耐心和愛心去關愛、扶持她們,幫助她們,陪伴她們健康成長。
教師扶貧心得體會 篇3
教育扶貧就是要為孩子未來的人生打好底色,培養他們刻苦努力、樂觀向上、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讓他們以更好地姿態在未來社會立足,做國家、社會、家庭的建設者和參與者。
小軒,我的幫扶對象之一。剛接觸孩子時,他異樣的目光對我好像充滿猜測和懷疑,我微笑著走到他身邊,彎下腰:“小軒,不喜歡老師嗎?”他低頭不語,無視我的話語。我拿起他寫的作業,字跡不太工整、內容卻具體完整。我暗自想,這孩子挺聰明的呀!記得星期五放學,我告訴孩子:“老師放學后去你們家。”孩子聽后很高興。第一次去他們家,我拉著孩子的手走進家門。一間幾十平米的租住房,簡單整潔。這次我們交流了很多,家長說:“家里的生活負擔是孩子爸爸一個扛,孩子自小性格孤僻、要強。在家關心、體貼父母,學習自覺、認真。”從母親的眼神中我看出他們的和諧、堅強!我也告訴他們孩子在校的表現:上課能認真聽講,發言特踴躍,作業質量高,就是個性要強,不高興時就我行我素。談到這一點,我們頗有同感,只要我們共同多給孩子些耐心、細心和愛,孩子就會自信得多,變得越來越好。
此后,我每天利用課余時間檢查他當天所學的知識,并加以鞏固,每天檢查練字,督促書寫的改善。還鼓動其他孩子和他一起做游戲。看到孩子的亮點及時表揚。就這樣小軒的學習越來越優秀。
我幫扶的另一名學生是哲哲同學,去他家家訪時,他母親看見我,緊緊握住我的手說:“老師,謝謝你來我家,你就多關注孩子的成長,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來管!”她的信任反而讓我深感重任在肩。我告訴她孩子在學校學習認真自覺,反應靈敏,就是不善言談。孩子媽媽也有些擔憂,希望孩子能夠敞開心扉,快樂學習。對此,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回校以后,我利用課余時間和孩子談心,對他的優點給予肯定和鼓勵,對他的過失進行溝通,講事實,擺道理,告訴孩子要多和同學交流,還讓他當上了小組長,督促他以身作則,端正自己的行為!就這樣一來,哲哲軒跟變了個人一樣,上課敢于回答問題了,作業完成也很積極,課后也能看到孩子與其他學生開學地交流。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搖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每一個學生都是鮮活的個體,都有著不同于別人的思想、個性和行為。這種個體的差異決定了他們在生活中不可能整齊劃一,思想上有不同、行為上有差異、成績上有高低。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差異,用一顆赤誠的心去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
空閑時間,叫來我幫扶的孩子談心,聽著他們高興地談著自己的夢想,我釋然了,這也許就是作為人民教師的光榮所在,這也許就是教育扶貧的目的之所在。我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擔子,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真誠地對待每一位孩子吧,讓家長放心,讓孩子快樂,用愛伴著孩子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