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的禮儀與修養須知
小學教師是我們在小學路上的很重要的人,所以所有的小學教師都很規范自己,他們知道自己要注意禮儀與修養的問題,才能給自己的學生做好榜樣。下面是第一范文網為大家準備的小學教師的禮儀與修養須知,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小學教師的禮儀與修養須知
一、加強教師禮儀修養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歷史的腳步已進入21世紀,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不再是領土、資源、人數的競爭,而轉變為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綜合國力的競爭實際上就是人才的競爭,培養人才的關鍵在教育,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當今世界各個國家都對教育工作、對教師培養十分重視。早在1999年6月,在德國科隆舉行的西方八國集團高峰會議上,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八個國家的首腦討論了21世紀的教育政策,發表了《科隆憲章——終身學習的目的與希望》的主題報告,報告強調指出:“教師在推進現代化和提高現代化水準方面,是最重要的資源。教師的采用、訓練、配置及其素質能力實質性提升,是任何教育教育制度取得成功極其重要的因素。”
這是因為,學校教育對幾乎所有兒童和青少年生活的重要部分,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決定著他們6—18歲的生活,決定著他們的前途和未來。兒童青少年時期接觸最多的是教師教師是影響學生人格和個性發展的最重要因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長、教科書、電腦和大眾傳媒都不能代替教師的作用。
教師對學生產生影響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師的外在形象和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教師的儀表端莊、樸實、整潔、大方、自然,風度優雅,可以給學生充實、穩重、積極向上的感覺;而生活懶散、衣冠不整、不講衛生、做怪動作等不良儀表和習慣,會有損教師的形象。那些愛崗敬業、愛生如子、嚴謹求實、無私奉獻、以身作則、表里如一的教師總是會得到學生肯定并會影響到學生的終生。
這些因素就決定了想成為教師的人在職前必須接受系統、科學的專門培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職后要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不斷接受繼續教育,適應形勢的發展,使教師的內在素養和外在形象相統一,盡可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對學生產生積極的、正面的影響。
二、加強禮儀修養的重要現實意義。
教師適當的形象設計,優雅的舉止,瀟灑的風度,是影響教育活動和教育效果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其主要意義表現在:
第一,對形成學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有重要作用。
很多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強,他們第一次接觸教師時,會特別注意教師的儀表裝束,言談舉止,從而在心理上為教師定位,為自己與教師的關系劃上距離,是可親可信還是反感討厭?這就是第一印象。當然,在以后的接觸中,教師的德才學識會讓學生逐步了解,但教師良好的內在素養與外在形象的有機結合,會給學生留下美好深刻的第一印象,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大有益處。調查表明,很多學生偏愛某一學科、喜歡某一老師,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第一堂課的影響。要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師就必須有良好的禮儀修養,一舉一動,讓學生感到可親可敬。
第二,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威信。
教師威信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它的形成不僅與教師的知識、能力等密切相關,也同時受教師外在形象的影響。舉止文雅、穿著樸素、儀態端莊、作風正派的教師形象,有助于在學生中建立起威信,甚至成為學生爭相模仿和崇拜的偶像;反之,不注意個人儀表風度,衣衫不整、蓬頭垢面、濃妝艷抹、行為不檢等形象欠佳的教師,往往會成為學生背后議論的對象,從而使教師威信的樹立大打折扣,會影響學生對該學科的印象。
第三,有利于樹立學生的形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師自身形象能直接影響學生形象的塑造。教師在施教的同時,學生通過對教師形象的觀察和模仿,形成對自己形象的定位。在年齡越小的學生意識中,教師越是值得尊敬和學習的人,這就是家長常說的“孩子只聽老師的話”的原因。即使到了高年級,學生視野開闊了,與教師的關系也變的復雜了,但教師仍然是學生生活世界中的重要人物,教師形象仍然是許多學生模仿的榜樣,從而繼續對學生的形象設計起著不容忽視的引導規范作用。
第四,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教育效果的好壞。目前教師完成職業任務的主要途徑仍然是言傳身教。如果教師不僅口說而且能真正身體力行,必然能留給學生良好的師者形象,獲得學生的尊重。這樣,學生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便于教師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提高工作效率和教育實效。
三、 教師禮儀修養的現狀及其原因。
當前在素質教育、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形勢下,多數教師很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對教師利禮儀修養的重要性也開始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由于某些主客觀原因的影響,在一些教師當中,仍然經常發生損害教師職業形象、背離教師職業道德的不文明表現,如穿奇裝異服、染彩色頭發,涂指甲油,濃裝艷抹或珠光寶氣;隨意對學生說粗話、臟話,甚至侮辱學生人格;隨意體罰學生,導致學生身心受到嚴重傷害,等等。
有的教師由于不良的言談舉止導致與學生、與同事關系緊張,也在學生家長中造成惡劣影響。
造成一些教師禮儀修養缺乏的客觀原因,除了某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外,主要是長期以來我國學校忽視對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和禮儀修養教育。
我國現行的師范教育制度和模式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應試教育的產物,培養的畢業生存在著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重專業知識、輕禮儀修養等弊端,長期以來,畢業生對口分配,使教師職業目前相當程度上仍處于可替代的地位,許多不愿從事教育事業的人不得不做教師,而許多有志于從事教育事業的人卻難以加入教師隊伍,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人不愿意從事自己的職業,我們難以想象他會刻苦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難以想象他會注重對自身所從事事業的職業道德修養和禮儀修養,這就決定了很多在職教師,缺乏必要的禮儀修養。
在教師的繼續教育方面,也存在著重學科專業,輕教學技能技法和教師禮儀修養等方面的問題,學習實效大打折扣。主觀原因是認識上的片面性,一些教師認為禮儀乃小事小節,無足輕重,不懂得自己的言談舉止、儀容儀表與與所從事職業特點的關系,沒有擺正自己的職業位置。現代交往強調以對方為中心,教師應根據社會期待和受教育者的需要塑造自我形象,而不是僅憑個人的主觀愛好和以往習慣固執己見,我行我素。
據調查,在我國師范院校各專業開設教師禮儀課是近幾年的事情。目前,魯東大學師范類本科生開設的主要是面向中小學教師的禮儀,包括校內禮儀和校外禮儀:教師的儀表、儀容、儀態禮儀(服飾、飾物、發型、化妝、舉止等);教師課堂教學禮儀;參加學校活動的禮儀;與學生、同事、家長交往的禮儀;人際交往禮儀;通訊禮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