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班級人際交往障礙的解決對策(精選3篇)
高中生班級人際交往障礙的解決對策 篇1
創設友好交往情境,矯正畸形交往
為全體學生創設友好的同伴協作交往情境,尤其是為那些有交往障礙的學生提供交往機會,使他們在真實的情境交往之中感受到交往的魅力與樂趣,掌握交往的知識與技巧,學會在平等的基礎上處理與協調各種關系,深刻反思與正確把握對自我的認識與評價,簡言之,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社會交往與社會行為能力的發展,并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做好積極的準備和奠定良好的基礎。
班級生活中,這種具有協作特征的交往情境與活動是很多的。就協作主體來說,如同桌之間的協作、不同性格學生之間的協作、小組內部成員之間的協作、各種活動小組之間的協作等;就協作形式與內容來說,如各種大小集體之間的勞動競賽、體育競賽、文娛活動、興趣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既為學生搭建起相互交流、合作與展示自我才能的平臺,也為學生間的相互學習、互幫互助、取長補短、交流提高提供了寶貴的機會;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會使學生在交往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要想達成共同目標、為了目標的實現――哪怕有時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實現各自的個人目標,也必須要齊心協力、各司其職。這樣,多次活動,多次合作,并長期堅持,必然會孕育出班級成員集體的責任感與團隊精神。在這種情況下,班級各成員之間的和諧人際交往即成為一種必然,部分學生的交往障礙即會逐漸消失,影響班級和諧的各種畸形交往亦會因無滋生土壤而遁于無形。
當然,因為思考與解決問題角度的不同,消除高中生班級交往障礙的方法還有很多,并不僅限于此。并且,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產生主因還是人的主觀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根據班級內學生交往的實際情況靈活組織活動,促進學生交往,幫助其化解交往障礙,又要引導學生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反思內省,提高心理素質與水平。這樣,就一定能夠化解學生的心理障礙,構建起和諧的班級人際關系。
高中生班級人際交往障礙的解決對策 篇2
以身作則,做好學生的交往榜樣
早在17世紀,英國教育思想家約翰・洛克在他的教育哲學著作《教育漫話》中,談及兒童的教育時說:“兒童舉止大多是模仿得來的”,進而推而廣之說“我們都是一種模仿性很強的動物,染于青則青,染于黃則黃”。對正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來說,同樣也是如此。他們需要榜樣性的人物來對他們的認識與行為進行標桿式的指導,而在學生日常可以頻繁接觸到的人群當中,教師群體是唯一的長輩集體。所以,教師有必要以身作則,在人際交往方面也應做好學生的榜樣。教書育人的職責也決定了教師必須這樣做。
做到這一點,首先是教師集體之間的友好相處、團結互助,使教師群體成為一個榜樣性集體,避免因為利益或者小的糾紛而相互之間勾心斗角、互相詆毀或漠不關心。不要怕教師之間和諧的人際關系不會被學生知道,他們都有一雙明亮而敏感的眼睛,來自于教師的每一點燦爛的美好都會被他們盡收眼底。
其次是教師要主動把自己的交往風格展示給學生,包括與學生日常交往時平等的交往態度和平等的交往氛圍。前者要求教師在與學生交往時,情感上是真誠而信任的,態度上是平等而友好的,行為上是自尊而尊重學生的,不能居高臨下、盛氣凌人、強人所難或者輕描淡寫、敷衍了事;后者要求教師在做到與學生交往“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同時,還要在班級內加以引導,使師生、生生之間,尤其是生生之間建立起民主的平等交往氛圍,避免出現少數學生的唯我獨尊現象影響班級整體交往氛圍,還要對那些不愛交往、不會交往的學生適當地給予交往必要性與交往藝術的指導,鼓勵他們積極交往。這里,“幽蘭深谷”不是教師所需要的,也與謙虛無關;而“行為世范”卻是教師為人師表的職責所在,與智慧連理。
高中生班級人際交往障礙的解決對策 篇3
一、人際關系的4大分類法
人和人的交往是復雜多變的。因此,人際關系也是紛繁復雜、變動不定的。為了更清晰、更準確地認識這復雜多樣、千變萬化的人際關系,必須對其進行科學分類。人際關系分類可以作多角度韻研究。
(一)按人際關系范圍的大小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兩個人之間的關系,例如售貨員與顧客的關系、經理與工人的關系、同事關系、朋友關系、師生關系、父子關系、夫妻關系等。
第二,個人與團體之間的關系,例如工人與車間、售貨員與商店、學生與班級、個人與家庭關系等。
第三,團體與團體的關系,例如車間與車間、科室與車間,工廠與銀行、工廠與商業部門之間的關系等。
第四,代際關系,指青年一代與中年以后的一代兩代人之間的關系。例如,青年工人與老工人之間的關系、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等。
(二)按人際關系的性質可分為好、壞兩大類
人際關系好按共程度不同可以分為協調,友好、親密等幾個等級。
人際關系壞按其程度不同可以分為不協調、緊張、對立等幾個等級。
(三)按人際關系需要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容納的需要。這是保持與別人在人際交往或歸屬方面的滿意的良好關系,希望與別人建立并維持相互容納的和諧關系的欲望。基于這方面的動機而產生的人際行為的特征為交往、溝通、容納、歸屬,參與、出席等,他們在任何時刻都喜歡與人相處一起,要求歸屬子組織。與此動機相反的人際反應特質為:孤立、退縮、疏遠、排斥、忽視、對立等。他們寧愿處于群體之外單干,喜歡隱居獨處,既不想了解別人,也不愿自己為人了解。但人的容納需要并非一成不變,隨著環境的變化,自鳴清高、向律世外桃源的人也會變得合群,變得熱愛集體,熱愛生活的。
第二,支配的需要。這是與別人建立和維持在權力和影響方面的滿意的良好關系的欲望。其行為特征為:運用權力、權威,影響、支配、控制、超越和領導別人等,他希望控制和支配別人。與此動機相反的人際反應特質為:抗拒權威、追隨他人、模仿他人、受人支配、忽視秩序等,他愿意被別人所支配、領導。
第三,感情的需要。這是與別人建立和維持在感情方面的滿意的良好關系的欲望。從本質上說,感情僅只是兩個人之間的關系,在企業環境中較少公開顯露。其行為特征是:喜愛、親密、同情,友好、熱心、照顧等。與此動機相反的人際反應特征為:冷淡、疏遠、厭惡、憎恨等。人的這種感情的需要,在人的一生心理發展過程中是貫徹始終的。
修茲將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歸結為三種基本的需要,可以通過對這些需要的相互協調和相互適應來獲得人際間的滿意的良好關系。這個理論對于企業管理人員測定群體中人們的適應性(或兼容性)極為重要。假如在一開始就將能夠一起和諧地工作的那些人組織到一個群體中,就可以避免群體力量耗費在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上的那樣一種前景。
(四)按人際關系的基本傾向分類
修茲還將人的行為反應分為積極的表現者與被動地期待他人的行動者,將兩方面的因素組合,分出六種基本人際關系傾向。修茲認為容納動機很強的人,同時又是行為主動者,他是一個外傾的人,喜歡與人交往,熱心參加社會活動。若他的感情動機也很強,則不但喜歡與人交往,同時也關心別人、愛護別人,必定能受人愛戴、稱贊。
二、影響人際關系的4大因素
在群體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密程度有很大的差別,有的關系密切,不論大小事,群體成員總要在一起交談;而有的除了工作聯系,其余時間互不往來。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主要有:
1、人際因素:包括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交往頻率及相似性等。地理位置越接近,越容易發生人際關系。同在一地居住,同在一學校讀書,同在一個單位工作,同在一棟樓房生活,彼此容易認識和了解,感情上也容易接近。
人們交往次數越多,越便于溝通信息,交流思想,進而聯絡感情,增進友誼,協調關系。如果"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自然不能建立親密的人際關系。當然,不必要的交往,也會使人感到厭煩,正像人們常說的"久聚難為別,頻來親也疏"。人與人之間有著共同的理想、信念、信仰、喜好,或有相同的經歷、遭遇、興趣和對事物的態度,或雙方可以滿足對方的需要,也是形成人際關系的重要內容。
2、社會因素:社會因素是影響人際關系的客觀外在因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人們的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社會風氣、道德風尚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際關系。一般來說,社會經濟文化繁榮,人民生活富足,社會風氣好,人際關系就密切;相反,如果社會動蕩,人心不穩,金錢至上,道德淪喪,你爭我奪,則人際關系惡化。
3、組織文化因素:一個組織是"工作型"還是"關系型";是強調做好工作,實現組織目標,還是強調搞好關系,形成和氣的團體;是重視政績和能力,鼓勵通過扎實工作、勤勞創新來獲得組織認可,實現自我價值,還是重視處理人際關系,靠拉票聯系感情來獲得認可,都會對人際關系產生不同的導向作用,也直接影響人們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
4、個人因素:在群體中,一個性格開朗、活潑,心胸開闊、坦蕩,性情和善、寬厚,富有同情心,能體諒他人的人,易受到其他成員的歡迎,因而也易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相反,一個性格孤僻、古怪、固執、自高白大、目空一切,或敏感多疑,或感情貧乏、麻木不仁的人,就難以與入相處,難以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職場中良好人際關系的3大重要作用
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在中國人際關系就是比較復雜的一個關系網,只要走出門去無論辦什么事情都離不開人情世故很復雜的關系網。但是對于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來說他們卻很不屑于父母那一輩的關系理論,在他們的心目當中他們認為只要自己足夠有能力就一定可以為自己闖出一片天。其實在現實生活當中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在中國傳承了千百年的人際關系網理論卻也不可忽視,同時在我們進入社會的職場人際關系也非常重要。今天小編就從三個方面來給大家簡單的分享一下職場人際關系的重要性。
首先,如果一個人在找工作的時候他有著足夠廣泛的交際圈的話就意味著他會有更多的消息來源,我們都知道在找工作的時候渠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不知道招聘消息也沒有獲得招聘消息的渠道的話就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相反如果一個人在找工作的時候掌握了很多招聘消息的渠道并且也有很多人告訴他關于招聘的消息的話那么他很有可能就會通過這些眾多消息來獲得一份好工作。
其次,設想一下,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一個人非常有能力也非常有才華,但是他卻沒有廣泛的交際圈子,那么在他的身邊即使有很好的工作或者是很好的職位等著他,他也很少有機會去和的這一份工作打交道。主要就是因為有很多比較好的工作崗位在招聘員工的時候都會考慮身邊的那些比較有背景認識的人,因此如果一個人有能力但是卻沒有廣泛的人際關系圈的話他根本就不可能有機會與這些工作接觸到,相反如果這一個人有才華并且也有很廣泛的交際圈的話那么在遇到好崗位的時候自己身邊的人就會引薦他,他也就會有更多的機會來獲得這一份好工作了。
最后,職場人際關系的重要性要告訴大家在找工作時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如何選擇的時候就可以通過自己身邊的交際圈來獲得各行各業的一些信息,每一個人在進入一個工作崗位之前都不知道這一個工作到底是干什么的,因此當一個人在找工作的時候面對眾多的崗位卻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抉擇。這種時候如果自己的交際圈足夠廣泛的話就可以像自己身邊從事這些行業的人咨詢,這樣的話對自己選擇一份好工作是非常有好處的。
四、大學生處理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上大學除了學知識外,最關鍵、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其中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我們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接班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尤為重要。大學是人際關系走向社會化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踏入大學,就會遇到各方面的人際關系: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以及個人與班級、學校之間的關系等等。在大學校園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一種團結友愛,朝氣蓬勃的環境,將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和發展健康的個性品質。
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對于幾年大學生活和未來事業的成就是至關重要的,培養良好的人際效能力,不僅是大學生活的需要,更是將來適應社會的需要。一個沒有交際能力的人,就像陸地上的船是永遠不會漂泊到壯闊的大海中去。
為什么人際關系這么重要呢?第一,人際交往是交流信息,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第二,人際交往是個體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第三,人際交往是一個集體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多年來,學生長期在高考指揮棒下,過分注重追求成績而忽視了人際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質的培養。進入高校后,學校也很少有專門的系統課程培訓,所以導致一些大學生智商很高,情商卻很低,往往處理不好如何與其他人相處、溝通、交流。在各高校舉行的校園招聘會上,員工的交際與溝通能力越來越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主要動力,因而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看重求職者的"情商"。面對用人單位開出的招聘條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感受到了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另據調查顯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問題有關調查表明,大學生心理問題中,關于人際交往的已占50%以上,由此可見,擁有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 那么,怎樣才能在大學校園與人友好相處,擁有一段終生難忘的美好回憶,同時又為將來步人社會做一個充分的人際關系方面的準備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做:
(1)要充分了解大學校園人際關系的特點。從成為大學生的那一天起,與人相處的對象和特點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中學以前,我們與之相處的對象和含義比較狹窄,只是友誼或親密關系的一種拓展,那時的人際關系也比較簡單。然而,一旦成為了大學生,我們就不能再僅憑個人好惡與人交往了,不僅要同自己喜歡的人交往,還要與自己不喜歡的人保持友好的關系。這就是說,大學生必須逐漸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逐漸學會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獨立協調的新的人際關系。
(2)要注重自身人格塑造和能力的培養。常聽到有同學講:那人性格好,懂得多,所以喜歡同他交流。的確,一個品質好、能力強的人或具有某些特長的人更容易受到人們的喜愛,所以,若想要增強人際吸引力,更友好、更融洽地與他人相處,就應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施展自己的才華,表現自己的特長,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華不斷提高。
(3)真誠的贊美別人。一般說來,人們總是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對真誠評價自己的人具有好感。自己一旦受到某人賞識,喜愛,得到好的評價,,就會由于受到稱贊而使自尊心得到滿足,對此人產生心理上的接近和好感,因而也就減少了相互摩擦和人際沖突,達到情感相悅,為良好的人際交往提供了心理條件。
(4)要寬宏豁達,學會體察對方心理。在生活中,我們與朝夕相處的同學有了誤會,受到別人不公正的對待,不為人接時,你一定會為之焦慮和煩惱。做一個寬宏豁達的人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我們大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一定要注重這種品質的培養,以求更好地適應生活、適應社會。以同宿舍的室友為例,他們之間的交往頻繁,因接觸多機會多,交往最易,也因接觸多、摩擦多、矛盾多,交往也最難。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注意觀察,盡量滿足他人的需要,如經常打水、掃地、為生病或有事的同學打飯、補習功課等。
(5)做到以誠相待。誠實守信是一個基本的做人準則,在我們大學生的交往中,如果友人欺騙你,你的自尊心就會被傷害,你也許就無法像以往那樣去信任他。同樣,我們也應該以誠實,真摯的態度對待他人,去獲得對方的信任和理解。它顯示了一個人的自尊和它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可以使人在交往中獲得他人的信任。因而,我們在與人相處時,要寬宏豁達,要體諒他人,要處處以誠相待,只有這樣,可能獲得真正的朋友,才能與人更加友好的相處。
總之,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樹立自信,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勇于實踐, 善于總結,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完善自己、豐富自己,讓我們擁有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