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浪費糧食建議書精選范文(通用3篇)
杜絕浪費糧食建議書精選范文 篇1
從進校園的第一天,老師就教我們一首古詩:“鋤和日當午,汗滴和下土,誰只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從此我便知道了糧食的來之不易,我們要節約糧食。因為我們從小就明白了一個道理,農民伯伯一年到頭在田里干活,流了許多汗水,才澆灌出我們離不開的糧食。他們多么辛苦,我們怎么能不珍惜糧食呢?
走進學校,如果仔細去注意的話,不難發現學校的泔水桶里每天都堆得滿滿的,有剩菜、剩飯還有整個饅頭,每一個來到它跟前的人,都會用一個極瀟灑的姿勢,賦予那白白的饅頭一道優美的弧線。雖然我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糧食是自家帶來的,不需要花錢去買,但是我們也不必這么浪費它,這也是我們的父母頭頂烈日,腳踩熱土,花費心血種出來的。如果這一切讓父母看到,他們又會怎么想,除了痛惜之外,還有什么呢?。
也許有人說:“這是小題大做,不就是點糧食嗎?”是的,雖然扔掉的糧食不多,可是扔掉的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不愛惜糧食的人,也會不愛惜其他的一切,到頭來只能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這樣的人,最終會被社會拋棄,就像你把饅頭扔進泔水桶一樣
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不是說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而不應該擺闊氣,亂點一氣;吃不完的飯菜打包帶回家。 節約糧食應該成為一種新時尚,成為新時代人應該具備的一種品質。
杜絕浪費糧食建議書精選范文 篇2
局全體干部職工: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是關系到國民生計的重要戰略物資。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約21﹪,耕地資源只占世界的7﹪左右,糧食供應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將處于緊平衡狀態。然而,在如此嚴峻的環境下,我國糧食每年僅儲存、流通、加工環節的浪費總量就高達700億斤以上,相當于2億畝耕地的產量。“舌尖上的浪費”更是驚人,講排場、比闊氣等不良消費方式造成餐桌浪費食物約6000萬噸,價值達20xx億元,足夠養活2億人。
滴水成河,粒米成籮。節約糧食,反對浪費應成為我們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為此,廣漢市糧食局、廣漢市農業局、共青團廣漢市委和廣漢市婦女聯合會共同向全市各行各業以及廣大市民發出如下倡議:
一、廣大市民要自覺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加大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宣傳,努力營造文明用餐、理性消費的良好社會風尚。
二、全市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要大力開展“節約一粒糧”活動和創建愛糧節糧示范單位、示范家庭活動,從食堂就餐和家庭用餐做起,率先垂范地堅持厲行節約,嚴格落實各項節約措施,杜絕“餐桌上的浪費”。
三、各餐飲企業強化自律意識,按照“營養、健康、適量、節儉”的原則,自覺抵制過度消費陋習,引導消費者科學消費、理性消費,為文明用餐、節儉消費提供便利,營造良好餐飲文化環境,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四、爭做愛糧節糧的踐行者。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一日三餐做起,合理消費。外出就餐以“光盤”為榮,以“剩飯”為恥,打包剩余飯菜,爭做愛糧節糧的表率和模范。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節約糧食從你我做起。讓我們同心協力,用實際行動參與到節約糧食的活動中來,做勤儉節約風尚的傳播者、實踐者和示范者!浪費糧食建議書2
各位工友:
你們好!近期來,公司有個別員工在用餐時很不自覺,把整盤的米飯、大碗的面條及大塊的'饅頭吃上幾口就丟到餐桌上揚長而去。“稼穡實辛苦,浪費不該有,一君扔一口,百人成一斗”,公司食堂工作人員每天都要從餐廳及車間收起大盆剩飯剩菜倒掉,讓人看著極為心痛。任何資源都是一種勞動的結晶,浪費資源就等于不尊重勞動本身,作為解決溫飽的糧食,自然也不例外!我們員工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農民的子女,大家一定都知道收獲每一粒糧食,農民都要付出多少的辛苦和汗水!
從表面上看,浪費只是個人行為,但從本質上講,它卻體現出了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即使在發達國家,節儉也被視為一種美德,這不但是對勞動的尊重,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并不難,在日常生活中不過是舉手之勞,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打多少,不扔剩飯菜……
請大家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能夠節約一粒米、一滴水,這也是對社會的一份貢獻、一份責任,節約資源,健康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做起吧!
杜絕浪費糧食建議書精選范文 篇3
同學們:
每年的十月十六日是“世界糧食日”,我們國家將“世界糧食日”所在的一周定為“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宣傳周”,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它是根據我們國家的國情確定的。
我國有十三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就是世界平均每四個人當中舊有一個中國人。而我國的耕地面積呢?僅僅占世界耕地面積的7%——人口多耕地少,吃飯就成為我國的第一大問題。也許有的同學肯定會說:這怎么可能呢?我們這里一日三餐講究搭配,講究營養價值,雞鴨魚肉已是平常人家的家常菜。但是只要你們去查一查資料,多看一些新聞媒介,你們就會知道,在我國的邊遠地區,由于經濟落后,交通閉塞等原因,還有許多人在餓肚子,還有許多像你們一樣大的孩子連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何談讀書上學呢?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十三億人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還要大。
也許有同學認為,節約幾粒米沒有多大用場,讓我們一起來算筆帳:如果一個人一天節約一粒米,全國13億人可節約2186萬斤,這么多米可以救濟4000多災民吃20xx年,可以給1000多名學生吃60年,所以節約糧食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但是,在我們的同學中,卻普遍存在著浪費糧食的現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每天早上在咱們校門口的垃圾箱內,有許多同學把吃剩的饅頭、油條、面包丟在里面;在學校吃飯的同學,也經常把大碗大碗的飯、菜倒在泔水桶內,這實在令人心痛。據有關部門估計,全國每年浪粉的糧食,足夠5000萬人吃一年,多么驚人的浪費啊!
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會背古詩《鋤禾》吧。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可以從這首古詩中可以看出糧食的珍貴。據統計,一粒糧食從播種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糧,至少要經過20多道工序,這中間包含了農民多少辛勤的勞動,每一粒糧食都浸透了農民的心血和汗水。
目前,我國人均占有糧食還不足400公斤,剛才我說了還有少數盆困地區還有很多人吃不飽肚子,而且我國耕地面積仍在逐漸減少,人口都在不斷增加,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中國還是一個缺糧的國家,糧食是不能浪費的。
同學們,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新一代,要繼承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在“節糧宣傳周”里,在以后的每一天,要開展愛糧惜糧,節約糧食的宣傳活動,要求人人從自己做起,個個養成愛糧節糧的好習慣。
建議人: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