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數學檢討書(精選3篇)
初一數學檢討書 篇1
時光匆匆,轉眼間考試也已結束,試卷也發下來了。望著試卷上的分數,我驚訝了。因為這和我應有的水平相差甚遠,我在此向你說一聲對不起,我辜負了您對我的殷切希望。在這次期末數學考試中我成績十分不理想,不僅傷透了你的心,也讓我無地自容。于是,今天,我懷著十二萬分的愧疚和懊悔寫下這份檢討書,以向您表示我對不好好學數學這種惡劣行為的歉意及打死也不再不好學數學的決心。
早在您剛帶我們的時候,您就已經三令五申,一再強調,全班同學,一定要好好學習,認真學數學。直到現在,老師的反復教導言猶在耳,嚴肅認真的表情猶在眼前,我深為震撼,也經深刻認識到此事的重要性,于是我一再告誡自己要把此事當成頭等大事來抓,不能辜負老師對我們的一片苦心。也應此,我現在開始自我反省.
正如高爾基說過的那樣---當你把一件是看得十分重要的時候,磨難和失敗就接踵而來了。就像在這次考試前,我因為太想考好太緊張導致我焦慮失眠,第二天精神狀態極其不好。但歸根結底,還是由于我學得不牢固,要不然就是精神不好也不會考這個分。憶起當時,我當時就因為太焦慮不好好復習!
但,悔亦晚矣,悔亦晚矣!而其他那些諸如粗心大意,沒看清題目的事情我就不想多說了,我知道這些理由說出來都是不能成立的,因為,這所有的問題都只能歸結于我沒有學扎實,還未能達到一個現代中學生該具有地認識問題的水平。未能對老師們的辛勤勞作做出回報,我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我是一個對自己,對父母,對老師不負責的人。
老師是園丁,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我享受的老師的教導,深知老師的辛苦,今天,我下定決心,一定會好好學習,不辜負老師家長對我的希望。老師是如此的辛苦。為了學生的前途,付出了自己的辛勞,我們看著這樣辛苦的老師心里也是很不忍的,所以,我了解了,也明白了,對于現在的我們,學習才是正確的。也許以后的我們早會忘記了現在的游戲,也忘了老師曾經講過的東西。但我不過忘記我曾經在學校努力過,奮斗過,也不會忘了有一位老師,曾經辛勤的教導過我。所以,以后的學習中我一定要努力的學習。
初一數學檢討書 篇2
我要含情脈脈地向您遞交我的這篇數學考試失利的檢討書。我這次數學考試僅僅取得了32分,嚴重地拖累了班級后腿,讓您的臉上無光,也讓您為我感到失望與傷心。
我知道自己成績不好,歸根結底的原因是自己平時不注意認真學習數學。誠然,我在平時真的是沒有花多少時間與精力在數學科目的學習上,這才最終導致我的數學成績不及格。
其次,這次考試的失利也有原因在我的考試態度上。考試當中我存在馬虎大意的情況,就連一些很基礎的題目也沒有做對,這就很說不過去了。身為一名理科學生,數學是不可以說不行的。而我竟然沒有把握好數學的基礎知識,我知道自己犯了錯誤。這次考試我如此失利,在我個人心頭上也是非常懊惱的。我恰恰是敗給了自己,假如我平時多注意鞏固一下數學知識,這次考試也不會如此糟糕。
可是我堅信:“一次失利不會永久失利”。請老師相信我,我一定要從此次錯誤當中吸取經驗教訓,今后努力學習一定要在數學科目上取得優良學習成績。
初一數學檢討書 篇3
教材在有關6和7的加減法的安排上由以前的一幅圖表示一個算式過渡到一幅圖表示兩個算式。這項內容就成為本節教學的重點,為了突破這個重點,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前我深挖教材,精心設計教案,使得整節教學能夠順利開展,現將教學內容反思如下:
1.結合情境,引導學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圖兩式”。
我把課本中小朋友擺小棒的圖,變成學生喜歡的卡通小動物(小雞和小青蛙)。由小動物在草地上蕩秋千的情境,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畫面生動活潑,既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又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把1只小雞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個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動物?通過兩位同學不同角度的觀察,列出兩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讓學生說明是怎樣看圖列式的。這一環節初步感受“一圖兩式”,感知根據一幅圖可以列出兩道不同的算式。
2.獨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圖兩式”。
我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圖兩式”。而接下來的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在情境中獨立地進行操作,進一步鞏固和理解“一圖兩式”的意思。在秋千數量不變的情況下,讓學生思考,還可以擺成幾只小雞和小青蛙,用小棒和圓片代替小雞和小青蛙自己來擺一擺,并看著自己擺的圖列出兩道加法算式。這樣便出現了兩組6的加法算式,加上我讓同桌兩人互相講解是怎樣看圖列出算式的,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合作能力。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使學生從感知中樹立“一圖兩式 ”的概念。這樣處理,既給學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間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用數學意識。可能是讓學生合作得多了,加上孩子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有部分孩子開小差,說話,今后,還要加強這些學習習慣的培養。
3.建立表象,由具體操作到看圖列式。
第三個環節,便是學生根據教師出示的直觀圖,自己獨立列算式。使學生能夠由具體的實物抽象到看直觀圖列式,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遵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4.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合理安排教材內容。
在教學設計中,我把6和7的加減法分開處理,先教學加法進行鞏固。再教學減法進行鞏固,這樣,學生能夠在很扎實的理解加法的“一圖兩式”的前提下,進一步學習減法。在最后的練習中,再出現加法和減法的綜合練習,使學生能夠整體、全面地理解鞏固新知識。如:在綜合練習中,出現了四道看圖列式。由于難易程度不同,可以讓學生任意選擇其中一幅圖,進行列式計算。這樣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學習選擇機會,而且練習題的設計有針對性,能夠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學習水平。
5.活動形式多樣化,語言貼近學生生活。
課堂上,我們設計了這樣幾個活動:a.你還想讓幾只小青蛙和幾只小雞來玩秋千,自己擺一擺;b.你們草地上的小動物也累了,你想讓哪種小動物先回去呢?c.綜合練習讓學生在這四幅圖中任意選一幅圖,喜歡哪一幅就做哪一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習靈活地選擇,同時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孩子們的學習興致較高,只是由于放得太開了,有的孩子說不到點上。
整節教學中,我深挖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運用多種教學形式,貼近學生生活的語言,和有趣的、學生喜歡的卡通動物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了教學目標,掌握了所學內容,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