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一天課堂反思(精選3篇)
難忘的一天課堂反思 篇1
我在教學《難忘的一天》這課時,提了個問題:“小作者和鄧小平爺爺見面,一開始心怦怦地跳個不停,為什么后來一下子就平靜了下來?”學生馬上說:“因為鄧爺爺高興地點點頭,還和我握手。”這時孩子已經明白鄧小平爺爺讓小作者覺得很親切,但是如何讓學生充分地理解課文中的描寫呢?我就讓學生帶著問題(還有哪些地方寫出鄧爺爺很親切?請你讀讀第三自然段找出來。)再讀第三自然段。
讀完以后就有學生找到“慈祥的微笑”一詞,但是立即有人提出異議:“慈祥是什么意思?你怎么認為這個詞就是寫鄧爺爺很親切呢?”學生們對于“慈祥”的意思懵懵懂懂的,于是都把目光投向了我。這時我如果照搬詞典的解釋——和藹安詳,按二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可能都聽不懂,于是我就先告訴他們這個詞是專門用來形容老年人很親切的,接著我讓學生想想自己的爺爺奶奶,然后告訴他們,鄧爺爺的神情就像你們的爺爺一樣,所以用“慈祥”來形容他,通過與生活的聯系,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慈祥的意思。課堂上發生的這個小細節也告訴我,課堂上師生雙方信息交流出現情況,要懂得及時進行靈活處理,特別是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
難忘的一天課堂反思 篇2
《難忘的一天》篇幅比較長,記敘了一件我為鄧小平爺爺表演電子計算機,受到了鼓舞的事情。如果按部就班地往下上,感覺平淡突不出重點。
宋代的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教師應具有依據教材和學生實際設計課堂提問和在課堂中有效地實施提問的能力。設問它能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注意;反饋課堂教學信息,調控課堂教學過程;給學生提供參與機會,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把一切不懂弄懂,不知弄知,同時設計好關鍵問題和主要問題。
從學生角度來說,二年級了,應該具備一些基本的理解詞句、圈圈劃劃的能力。所以,我決定把重點放在詞句的品讀。把圈圈劃劃能力的培養與課文的理解、朗讀相結合。在教學中發現的問題:教師要求劃出相應的詞語,學生容易劃成句子或短句。分不清神態和動作。
課后抽查學生的語文書,及時糾正錯誤,個別指導,也告訴孩子如果劃錯了在同學匯報后要及時改正。
本課不足:重點句段的朗讀多以齊讀為主,個別讀缺乏,使得雖然詞句理解都比較到位了,但是學生朗讀的增量不明顯。
難忘的一天課堂反思 篇3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本人并沒有直接向學生闡述想象作文的寫法,只是針對八九歲的孩子的特點,設計了說話到寫話,而且是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比如、“小孩子尿床、做夢自己飛了、……”等夢中樂趣。(我讓孩子們望著我的眼睛,問道:“誰因為自己在夢中上了廁所,而醒來時卻尿床上了。”這下可熱鬧了,有孩子問我了,我大膽地告訴孩子們。有個男孩兒舉手高高的,說:“自己昨晚還尿床了,他說,感覺自己很想上廁所,到處找廁所,非常著急,還好前面有棵大樹,就中大樹下尿尿了。媽媽的喊叫聲驚醒了自己,翻身起床,怎么被單濕了好大片,媽媽發現了,可他就是不承認,說肯定不是自己干的,因為自己記得很清楚,是大樹下尿尿的。媽媽忍不住笑了,說:“指我看看,在哪棵大樹下呀?”自己左看右看除了小床,哪有棵大樹呀,原來自己就是在做夢……孩子們都笑了。這下孩子們都爭著說……(為了拓寬孩子的思維,我又講了自己昨晚做夢殺了一頭小牛的事。算是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孩子們說的內容可多了,其中一男孩說:“他夢見自己披著一件雨衣飛上天空,和星星玩耍,和月亮說話,……)本人沒有直接讓孩子們走進文本,在這里安排了練筆。
出了個很現實的小題目“我尿床了”。這個環節在我的教學思想上是必須落到實處的,只有做到真正的閱讀與寫作的銜接,語文才會真正落到實處。(20分鐘后,班上大部分學生完成了小習作,效果也不錯的。)有一女孩寫到:昨晚真好睡,不知什么時候進入了甜甜的夢鄉……“懶蟲”起床啦……原來是天亮了,媽媽在叫我起床了。“哎呀,不得了啦,我尿床了。”那是我五歲的時候,那天晚上,媽媽給我炒了蛋飯,我吃后,喝了很多水……還有一男孩兒寫到,自己尿床了,想了很多辦法又把濕被單給弄干了。最后將小褲子疊好后放在尿跡上,這樣總算逃避了一次打……(孩子們的習作都很真實,也符合兒童的語言與心理。)告訴孩子們,想象作文就是夢。有的能實現,有的不能實現,有的是真實生活的再現,有的是因為真實的生活而出現的幻覺……“出示課題”《阿德的夢》,讓學生帶著興趣走進文本,默讀課文,自學生文中生字,圖文結合復述文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