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上學期教學反思(通用3篇)
幼兒園小班上學期教學反思 篇1
我們時常會聽到家長問孩子:今天學了什么呀。孩子在幼兒園里到底學了什么呢?長期以來我們片面地追求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教育,通過學習《綱要》,使我們領會到除了學習知識,幫助孩子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尤為重要,特別是小班的孩子,是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基礎階段,為以后的學習生活打好基礎,對孩子以后的發展有很長遠的意義。通過一學期的摸索和實踐,使我們對小班生活活動有了一定的感悟,那如何開展生活活動更有意義呢?
第一, 首先最重要的是教師要了解生活教育的目標是什么。根據目標有計
劃地將生活教育內容滲透到一日活動中的有關環節。也可以在有關活動中體現生活特點。比如說,在操作活動中,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整理,把廢紙之類的送到垃圾桶。這樣便很自然地讓孩子接受并養成整理和不亂扔垃圾的習慣。
第二,組織活動時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運用的教學方法也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特點。說教的方式對于小班的孩子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小班的孩子更容易接受他們感興趣的事。老師可以說一些比較形象的詞語,比如孩子忘記關水龍頭時,可以說水寶寶要哭了;鞋子沒放好時說鞋寶寶喜歡和好朋友在一起;整理玩具時說送玩具寶寶回家等等。又比如,孩子進餐時,雖然我們要求孩子樣樣都愛吃,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于是,我們組便開展了一次《吃飯香噴噴》的活動,活動中既生動地講述了吃飯時的要求,也包含了排序方面的知識,孩子始終都是在主動的學習中進行的。活動后的效果也是可喜的,孩子的進餐問題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可見教學方法的重要。
第三,學會挖掘生活活動中的價值。生活活動多姿多彩,形象具體。都是關于具體的事情。在這類活動中我們主要是幫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積累相關的生活經驗。但同時,我們也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孩子的動作發展。比如,讓孩子學脫衣服,剛開始總是困難的,但通過多次學習還是學會了,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了解堅持努力后的成功。在其他活動中,孩子就會遇到事情自己想辦法解決,或者是先嘗試,而不是急著退縮或者是放棄,這對孩子的將來都是很有幫助的。所以在平時,老師要更好的引導孩子。
第四,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小班的孩子模仿能力強,模仿是這一時期孩子的主要學習方式,他們通過模仿別人來獲取經驗和習慣,喜歡模仿別人的語言和動作。而老師是孩子最喜歡模仿的對象,所以在平時,老師自己要文明用語,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會帶動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當然,家長也要以身作則,畢竟孩子更多接觸地是家長。
第五,耐心教育和指導。當然良好的生活習慣的養成需要老師和家長的耐心教育和指導,幼兒的每一種經驗的獲得不是孤立的,每一種行為習慣的養成都是日積月累逐漸養成的,而且孩子的這種習慣有反復的特點。生活教育強調在做中學,做中培養,要注重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練習。
第六,關注個別差異。每個孩子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在進行生活教育時要注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對于能力強的孩子,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而相對于能力弱的孩子,教師更要有耐心,適時的幫助幼兒,使他們有信心,在原有的生活技能上有所提高。
總之,小班幼兒由于年齡小,所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就更加重要,對幼兒以后的生活影響很大。我們要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幫助孩子形成自我服務的能力,同時在此過程中發展幼兒的動作,并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小班上學期教學反思 篇2
新的學期開始,很多幼兒一時還不是很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他們昨天在家里還是一個眾心捧月的寶貝,現在又要來幼兒園生活了。可是我們都知道,每個幼兒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要想在短短的時間里讓個性迥異的幼兒融入一體,確非易事。他們會面臨一系列的變化,需要學習獨立做事,和陌生人交往,集中注意聽講,安靜地坐一段時間等。讓我們營造愛的環境,幫助他們愉快地再次走進幼兒園,說聲:“幼兒園真好”,讓幼兒園在幼兒心目中變得可親可愛。
我所上的《幼兒園也是我的家》運用手偶講訴一個簡單的故事,這個故事,比較簡短,文字很簡潔,中間有部分是重復的,講述的是一個名叫丁丁的小朋友非常喜歡幼兒園,而且也說明幼兒園比家里好玩的地方。這個故事比較貼近幼兒的生活,跟每個孩子心理想的是一樣的。故事平實的語言中透露著溫馨,在講述的時候,老師平和溫柔的語言,很容易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內容。
在教學的過程中,孩子很喜歡我手中的手偶,始終是很安靜地傾聽故事。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避免了個別提問。而是采用讓孩子反復傾聽,多聽多感受,再引導幼兒跟老師一起說說故事中丁丁的話,從而理解故事,說說我們覺得幼兒園哪里好。讓孩子一起說,一方面讓能力強的孩子能夠比較完整的說出故事的情節以及自己感覺幼兒園的好地方,幼兒都笑著告訴我:幼兒園也是我的家。
通過這個活動,我感覺不管是什么樣的教學內容,不管采用什么教學形式,關鍵是讓孩子對你的教學感興趣。有了興趣,孩子才會有需要。不要怕麻煩,不要怕重復,對孩子來說,重復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小年齡的孩子。他們往往是在重復的過程中把老師所教的東西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幼兒園小班上學期教學反思 篇3
優秀繪本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那些充滿童趣的圖畫,深受小朋友喜歡。因此,教師往往通過邊深情并茂地講述故事邊適時引導幼兒閱讀圖畫的方法來感受隱藏在圖畫背后的東西,既給以知識技能又調動情感態度,這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月亮,生日快樂》的教學設計,意在透過言簡意賅的文字與精致生動的圖畫,讓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引導他們感悟朋友之間那種互相友愛、互相寬容體諒、分享彼此快樂的純真友情。在本次活動中,讓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適當提問,給幼兒思維的挑戰
提問是集體教學活動的核心,日本著名教育家齋滕喜博甚至認為:提問是"教學的生命",不合理的提問會抑制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降低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常常簡單地認為集體教學活動中的提問越多,越能夠啟發幼兒,不提問或少提問就是灌輸,就是注入式教學。但研究表明教師提問過多,會限制幼兒思維活動的空間,剝奪他們發現體驗的機會,因此低質量的提問幼兒就不愿意也無須動腦筋,機械性的"是"、"對"無法對幼兒的思維構成挑戰。在本次活動中,我更多的是采用讓幼兒仔細觀察畫面的方法,來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綜合感知畫面使他們的思維更具體更豐富。如在觀察封面時,我不再采用常規的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他們在干什么?"等,而采用了跳躍式的提問:"請你仔細看這個封面,你會想到什么?"這樣幼兒的回答就不會停留在表面的圖象上,而更多的是讓幼兒自己想到了"它在干什么?""他在想什么?"等等。考慮到是大班的幼兒,簡單的提問只能束縛幼兒的思維,因而轉換了提問給以思維的挑戰。又如,在講到小熊爬到山頭和月亮對話,引出"回聲"這一概念時,我問:"聽到這里,你有覺得奇怪嗎?"從幼兒內心的感受出發來引起幼兒對"兩種聲音"的好奇,通過幼兒自身的疑問來解決故事中的難點問題,這樣的提問給了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而不是老師一味地看圖灌輸。但最后結尾部分顯得輕描淡寫了些,怎樣讓幼兒把體驗到的朋友之間那種互相友愛、互相寬容體諒、分享彼此快樂的純真友情升華,這是值得商榷的。
二、注意傾聽,給幼兒適當的評價
評價是尊重幼兒主體地位、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潤滑劑。有效的評價能強化幼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喚醒并激發他們的創新欲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要做到有效地傾聽才能展開有效的評價。如一位幼兒在說到封面上"小熊對月亮說'月亮,生日快樂'時",我馬上意識到該幼兒能認字,于是說:"你認識這些漢字嗎?真是個愛學習的孩子!"在聽到我的肯定后,該幼兒笑瞇瞇地坐下了,說明老師的評價激勵讓孩子非常滿足和自豪。
三、對話繪本,給幼兒情感的體驗
我們對一些繪本的分析,往往是將傳統的理解"灌輸"給了幼兒,幼兒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觀點。然而,完美的閱讀過程絕對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根據幼兒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識等對作品進行理解的過程。作為閱讀主體的幼兒,由于認知結構、性格愛好和閱讀經驗的不同,所獲得的感受和結論也就不會完全相同,對繪本的理解也就存在差異。在這種情況下,我沒有過早地拋出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及時地設疑質疑,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體驗去理解繪本。如在講到"小熊把帽子掛在樹枝頭,期待月亮能戴上帽子"的時候,我讓幼兒自己體會:"你希望結果怎么樣?""如果真的戴上了,你會怎么樣?"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情感體驗來感知理解繪本中小熊的期待心理和對朋友的真實態度。
四、留有遺憾,給教師反思的空間
在課堂上,教師往往會不容幼兒有"越軌"行為,期待的是他們能按照老師設計好的思路按部就班順利完成,但這樣往往將許多精彩的風景遺漏,讓孩子的個性、自信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在本次活動中,當我急切地想讓幼兒根據畫面想象小熊為月亮戴上帽子的辦法時,一位幼兒站起來,居然根據文字念起來:"當天晚上,小熊把帽子掛在樹枝上……"哦,天那,這位孩子居然認識那么多的漢字,而且一字不差!我擔心錯過其他孩子精彩的想象,竟沒有給以評價就倉皇地讓其坐下……事后想想,我這樣的舉動是多么的幼稚,我怎么就不可以說:"是啊,除了觀察畫面我們可以知道結果之外,這位小朋友的本領更大,可以看懂書中的文字,真是一個愛學習的了不起的孩子。"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這位孩子對今后學習的態度肯定更加自信。事后他老師也說,"這是位不愛舉手說話的孩子,但很認真認識不少字,一點也不像個男孩。"聽了他老師的話,我更加自責,是啊,我本可以給他一方展現才華的舞臺,或許因為我表揚了前一位小朋友的好學才激起他回答問題的欲望吧,可卻因為我的自私把他的好學和自信剝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