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筆馬良課后反思(精選3篇)
神筆馬良課后反思 篇1
這首詩從語言特點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對一 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在詩中反復出現。適合對學生進行仿寫的練習。而且這篇課文的內容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學了這首詩,學生 產生了許多共鳴,產生了許多新的“假如”,萌發了寫詩的沖動。我抓住時機,通過對省略號含義的挖掘,讓學生認識到身邊需要關注的事物還有很多。讓學生把自 己的愿望說出來,寫下來。讀寫結合,讓學生把自己獨特的體驗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讓體驗在學生寫話中升華。兒童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雖然他們往往只能“假 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總之,整個設計我注意把學習的自主性交給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的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在輕松愉悅中掌握知識,發展語言。
神筆馬良課后反思 篇2
我適時地引導小組討論:馬良為什么開始的時候不為大官畫,后來又畫了?是他怕大官嗎?有的回答:“是的。”有的反應快說:“不是的。”并從書中或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到依據。他當時的心里是怎樣想的?抓住馬良為大官畫金山、畫海、畫船、畫風的那一段引導學生理清層次并結合課件用“首先、然后、接著、最后”這樣的句式復述故事片斷,達到重點段重點理解的目的。
在課的結尾,我又回歸到“神”字上來。變相的總結課文:馬良的筆“神”在哪里?不僅要引導學生答出“畫什么有什么”,還要結合實際說出馬良是通過對畫畫的執著、刻苦的鍛煉才得到的能力。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還要抓住這個機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假如你也有一支神筆”,你想做些什么?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表達自己美好的心愿。
當然,在教學中個別學生對討論的問題積極性不夠高;對馬良的這些做法是體現馬良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滲透的還不夠完善;在板書的設計上還需精煉!
神筆馬良課后反思 篇3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采用閱讀理解、比較分析、探究感悟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意圖通過這些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感受作品深刻內涵并體會文章的諷刺藝術。
同時,采用課外相關語段與課文進行比較,這樣就避免了以往就課論課,而是以《范進中舉》為引子,完成了對《儒林外史》的探究學習,并引起學生對閱讀《儒林外史》原著的強烈興趣。一節好的語文課堂,只有成功地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之中,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活力,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由于課堂容量大,沒有還朗讀到語文教學中去,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章內容,在讀中理解文章主題,在讀中品析語言的傳神。如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思考、品味時間,教學效果會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