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課后反思(精選3篇)
稻草人課后反思 篇1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開頭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盡快入“戲”,于是我就以稻草人樂樂作為一堂課開頭的素材,自然、新穎、形象、巧妙,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到本節課的主題上來,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教學效果,使后面的“好戲”順理成章。
這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直觀的活動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在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節課中,我擔當了導演的角色,創設了一個輕松的氛圍,讓學生自己擺擺造型引出步驟①-構思,了解到五年級學生的創作經驗十分有限,因此,在教學中的示范環節,我把主角讓給學生,引導學生在臺上做好講解、示范,我及時出示步驟(②捆扎-③裝扮),通過學生對示范作品的點評提醒學生注意用線固定稻草的位置要簡要精到一些,還有裝扮材料的多樣性,否則作品容易呆板或者來不及完成,讓學生大膽創意的創作。學生在創作稻草人時提醒學生注意環保,自己動手收拾廢棄的材料。在這節課上,學生表現的很積極,因此課堂上學生很活躍但秩序并不混亂。
稻草人課后反思 篇2
說實話,上完這堂課之后,我自己本身是挺滿足的,在近段時間所上的課當中今天上得不錯。而這只能說明,我一直以來所走的路是一條歧路。
聯系到最近發覺的學生的一些問題:進入不了文本,回答問題浮淺,寫作當中不懂遣詞用句等,我才意識到自己正走在一條危險的道路上。經常地,自己只是用一個大問題來統領全文,接著就是學生的“個性解讀”,眾說紛紜,對于文本有時就是不了了之。而鐘老師說,在課堂中大問題下更重要的是小問題。她說如果執教《石壕吏》,應該牢牢地抓住關鍵句“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來進行,主要人物是“吏”和“婦”,要做的事情是分析“吏”的“怒”和“婦”的“苦”,比如“苦”,那么就會涉及到三個兒子的情況、家里的苦等等。
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在長長的第三段中找相關的語句,在這個過程當中,翻譯的問題也就解決了(鐘老師說,她上文言文從來不單獨設置環節叫學生翻譯,這些都可以再評析文章的過程中解決,且學生才會印象深刻,最終甚至上完一堂課之后學生都能夠背出來)。這才是真正的“文言合一”,而在我的這堂課中,“言”是沒有的。 很多時候上課,包括現代文的課,我都是以一個問題統領,然后讓學生歸納為幾個方面,很籠統,接著就是自己頗為自得地主題探究。殊不知,這恰恰埋下了語文教學的禍根。學生進入不了課文,發現不了文字的魅力,也就回答不了我提出的高深的問題(這在我的課堂當中常常出現,而我都歸結為學生的語文素養低下);學生會開始盲目依賴起教參,因為教參上講的總是比老師講的規范、正確、保險吧。
稻草人課后反思 篇3
《蒲公英的夢》這篇科學童話寫的是在城市的街心公園,一棵蒲公英開花了,但是她深受城市惡劣環境的困擾,渴望生活在美麗的環境中,后來在夢中實現了她的愿望。教育人們增強環保意識,保護我們的家園。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實施了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詞句,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上成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所以教學過程中我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把學生帶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景中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產生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的意識。
在學習蒲公英深受環境污染困擾這一部分內容時,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蒲公英的“難受”,我就讓學生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到蒲公英的“難受”,對蒲公英的遭遇產生同情,自覺增強環保意識。另外通過學生形象生動的表演,也可以體會到作者對蒲公英的描寫是那樣生動形象,從而也體會到的擬人寫法的好處。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連平時不愛學習,比較沉靜的伍銘鋒同學也躍躍欲試,并且進行了“汽車發出震耳欲聾的尖叫,從蒲公英身邊呼嘯而過”這部分內容的表演。
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特別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說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當然,“人無完人,課無完課”,這節課我對時間的把握不足,以后應該多注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