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小螺號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歌曲小螺號教學反思 篇1
上完了這節課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這節課,我從中發現了我的一些不足,但學生非常積極,表現力很好,特別有熱情,讓我能感到他們的快樂。
2、有部分同學在打擊樂的節奏中出現問題。部分同學做的不太好。但是大多數同學能夠運用平時所學的打擊樂知識合理的運用并自制打擊樂器,使我感到非常欣慰。
3、整節課在條理性上還不夠完善,因為歌曲比較熟悉而忽略了演唱這個重要的環節,使部分學生沒有真正掌握歌曲的音準及唱法,有待于改進。
本節課的總體比較具有親和力,適合學生的年齡段,師生合作的也很好。課堂節奏掌握的較為恰當,活動豐富。在讓學生表達對大海的愛與情感時從平時的旅游中或書籍、電腦中了解就更接近了生活,當學生表述時情感表達的恰倒好處,給本課的教學起到了一個良好的輔助作用。在歌曲處理中學生能夠獨自發現本課的教學難點與重點,真正體現了教會學生質疑的這一教學目標。在創編活動這一環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力,使其得到鍛煉,做到同學之間互相補足,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不但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而且使學生對本課的新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在今后的課堂中我會多多采用這種方法,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
今后我要在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表現與互相學習的機會,這種學生提問學生解答的方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更加樂學與悅學!努力爭取把我的音樂課堂變成孩子們知識的樂園!
歌曲小螺號教學反思 篇2
興趣是創造的源動力。在美術教學實踐中,像學生未帶書本、作業本、顏料等情況時有發生,而此時教師假如立即給予學生批評,甚至責罰,其效果可能適得其反,既挫傷了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又影響了教育的效果及正常的教學秩序和進度。下一次,學生可能因為對美術課的輕視,而又忽視了材料的準備;仡櫼酝n堂教學中,有些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的減退,就有可能跟此有關。因此,教師要保護好學生的興趣?赡苁墙處煵唤浺獾囊痪湓,或一個不得體的做法,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這門學科學習的興趣。此次,美術課中未帶材料的學生,我并未批評,而是鼓勵其參與小組的設計構思,讓他(她)協助其他同學進行制作,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高漲。在之后的一堂工藝制作課中,原先未帶材料的學生,準備都很充分,這也說明他們對美術感興趣了,所以就重視了材料的準備。這是我上了這節課后的感悟之一。
其次,上這節課,讓我對教學中的“突發事件”有了新的認識。某些突發現象,對于教師的教學探索來說可能是個小小的挑戰,可能也是一次機遇。就如這節課中有部分學生未帶材料,對于原先的教學設計來說可能是意外的敗筆,但小組的合作,集合幾個人的智慧和材料,成功地創造出了更為優秀 的作品,又使這原先的“劣勢 ”轉化為有利的“優勢”。
在課堂教學中,甚至是公開教學活動中,我們也許也會碰上此類的“突發事件”,比如材料未帶、講課時有學生搗蛋、提問時無人響應、畫畫時顏料打翻了等等現象。這就要求教師教學設計要靈活,善于發揮教師的應變能力,努力將教學中的不利因素引導、轉化為有利因素。
再次,這節課部分學生未帶老師規定的材料,老師著急,可是學生提議用自己身邊的材料制作,這又何嘗不可呢?這正體現了美術教學過程的情趣性、靈活性、表現活動的自由性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提供了適宜創造活動的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一改以往美術課程單純地把學生看成是受教育者,上課只是按老師的做,學生屬于被動的學習操作者,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滿足感。使學生懂得其實美術課不一定需要特定的工具,它可以毫無束縛地從自己的身邊選取任何煤材進行美術創作。這樣美術課程賦予學生一個美好、快樂、完整的藝術印象,通過這樣的美術課程培養創造精神,將會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深受啟發,我想,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善于發現問題并善于總結,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就會產生質的飛躍。
歌曲小螺號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中,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果斷地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引導學生大膽質疑,課堂成了他們主動學習的平臺。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及時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將這些問題變成了有效的課堂教學資源。
一、注重自悟
讓學生在教師搭建的平臺上展現對文本的獨特感悟,是將學生的問題變成課堂資源的有效途徑。學生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提出問題,我并不急于要求學生回答,而是給予學生充分“悟”的時間,鼓勵、引導學生深入讀書、思考、討論,使學生從不同側面獲得了較為豐富的感悟,變“要我說”為“我要說”,最終“老師為什么要讓陳剛向陸葉道歉”這個問題便在學生的層層分析中迎刃而解了。
二、情趣引導
如果說興趣是語文教學的敲門磚,情趣則是語文教學的精神催化劑。對于學生的問題:“‘支支吾吾’是什么意思?”我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結合文中的意思來理解,并通過角色扮演,進行對話練習,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在看到學生沒能讀出陳剛“支支吾吾”說話的語氣時,我并不急于范讀,而是用戲劇性的語言點出學生讀書的不足,然后引導促俄生讀書感悟。結果學生不僅把陳剛“支支吾吾”說話的語氣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出來,還把他窘得“滿臉通紅、不知所措”的神態表演得惟妙惟肖?磥砑ing、激趣與鼓勵是解決問題的良好催化劑。
一節課下來,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思維的火花相互碰撞所產生的巨大魅力。我想:教師只有真正把學生當作“語文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教學中才會不斷涌現新的活力,新的生命。而教師則要緊緊抓住文本,并輔以積極的引導,才能讓學生的問題成為有效的課堂教學資源,課堂才會呈現出如此精彩的畫面。
歌曲小螺號教學反思 篇4
時光稍縱即逝,轉眼間一個新的學期又要結束了,回顧已逝的教學時光,可謂百味俱全,其間有一節課我上得最投入、最值得回憶與反思。
記得那是期末的展示匯報課,(主任說可能會有校外的教師來聽課。)我當時很有壓力,晚上也難以入睡.我選的是《勾股定理》一課。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反復研究了去洋思學習的一些記錄,努力用新理念新手段來打造我的這節課。當我滿懷信心地上完這節課時,我心情愉悅,因為我教態自然得體,與學生合作默契,基本上獲得了教學的成功。
1、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勾股定理”這節課中,一開始引入情景:
平平湖水清可鑒,荷花半尺出水面。
忽來一陣狂風急,吹倒荷花水中偃。
湖面之上不復見,入秋漁翁始發現。
花離根二尺遠,試問水深尺若干。
知識回味:復習勾股定理及它的公式變形,然后是幾組簡單的計算。
2、走進生活:以裝修房子為主線,設計木板能否通過門框,梯子底端滑出多少,求螞蟻爬的最短距離,這些都是勾股定理應用的典型例題。
3、名題欣賞:首尾呼應,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 印度數學家婆什迦羅(1141-1225年)提出的“荷花問題” 比我國的“引葭赴岸”問題晚了一千多年!耙绺鞍丁眴栴},是我國數學經典著作《九章算術》中的一道名題。《九章算術》約成書于公元一世紀。該書的第九章,即勾股章,詳細討論了用勾股定理解決應用問題的方法。這一章的第6題,就是“引葭赴岸”問題,題目是:“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適與岸齊。問水深、葭長各幾何?” “荷花問題”的解法與“引葭赴岸”問題一樣。它的出現卻足以證明,舉世公認的古典數學名著《九章算術》傳入了印度!毒耪滤阈g》中的勾股定理應用方面的內容,涉及范圍之廣,解法之精巧,都是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的,為推動世界數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鼓勵學生可以自己利用課余時間查閱相關資料,豐富知識。
4、在教學應用勾股定理時,老是運用公式計算,學生感覺比較厭倦,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拓寬學生思路,運用多媒體出示了一道“智慧爺爺”出的思考題:即折竹抵地問題。并且將問題用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不僅將問題形象化,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實際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用直觀的圖形表示,在降低難度的同時又鼓勵了學生能夠看到身邊的數學,從而做到學以致用。最后讓學生互相討論,就這樣讓學生在開放自由的情況下解決了該題,同時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
5、最后介紹了勾股定理的歷史,并且推薦了一些網站,讓學生下課之后進行查閱、了解。這是為了方便學生到更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知識寶藏,利用網絡檢索相關信息,充實、豐富、拓展課堂學習資源,提供各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選擇、整理、重組、再用這些更廣泛的資源。這種對網絡資源的重新組織,使學生對知識的需求由窄到寬,有力的促進了自主學習。這樣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學習到知識,還讓他們有了怎樣學習知識的方法。這就達到了新課標新理念的預定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在勾股定理的學習中能感受“數形結合”和“轉化”的數學思想,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和滲透數學思想給解題帶來的便利;感受人類文明的力量,了解勾股定理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先激發興趣,再合作交流,最后展示成果的自主學習。這堂課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有利于創設教學環境,教學模式將從以教師講授為主轉為以學生動腦動手自主研究、小組學習討論交流為主,把數學課堂轉為 “數學實驗室”,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得出結論、使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得到了發展。不足之處:學生合作意識不強,討論氣氛不夠活躍;計算不熟練,書寫不規范。
歌曲小螺號教學反思 篇5
今天的教學內容是分數乘分數,重點是鞏固和進化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
在教學實踐中我繼續采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幫助學生達成以上的兩個數學目標。對于今天的“探究活動”沒有直接放手,這是因為學生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在整個得教學過程分為三個層次:
一、引導學生通過用圖形表示分數的意義,再用算式表示圖形,深化“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感知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二、以3/41/4為例,讓學生先解釋算式的意義,然后用圖形表示這個意義,最后在根據圖形表示出算式的計算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的過程是學生鞏固分數乘法的意義,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三、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獨立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進一步達成以上目標,并為總結分數乘分數的計算積累知識?梢哉f整體教學的效果還好。
通過今天的課我對數形結合的思想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道理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圖形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在本單元教學中就顯得特別重要了?v觀教材中,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也有著不同的層次,例如上學期的分數乘法(一)和分數乘法(二)中是利用具體的實物圖形,幫助學生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在本學期的分數乘分數中是利用直觀的幾何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道理;接下來的分數乘法應用中,我們還將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法應用的問題;使用的圖形越來越簡約體現了教材對數形結合思想滲透的一個過程。
數形結合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抽象變為直觀的過程,而是抽象變為直觀之后,再從直觀變為抽象,也就是要講“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兩個方面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完整的是學生經歷數與形之間的“互動”,才能使他們感知“數形結合”,才能使他們能在解決問題時自覺地應用“數形結合”的方法。
歌曲小螺號教學反思 篇6
《大洲大洋》一課的教學結束了,掩卷沉思,回顧這節課,有得亦有失。
在上七年級地理上冊《大洲和大洋》一節的教學時,我應用信息技術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教師導課,利用同學都喜歡的游戲方式探究地球上的海陸分布。直觀的體驗讓學生走進課堂,在創設情境的同時,自然地引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根據《大洲和大洋》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我把教材分為四部分進行處理,利用大屏幕明確教學目標:地球海陸分布;大洲、大陸、島嶼、半島、海峽基本概念;大洲和大洋名稱位置輪廓;大洲的界線。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充分利用“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資源”,把這一課的媒體資源鏈接到我的課件中,形象直觀的體現地球海陸的分布、基本概念、大洲大洋的名稱以及分布等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講與練相結合,及時反饋學習信息。用PPT制作七大洲、四大洋的基礎知識點。在學生識別七大洲形狀和位置的基礎上運用填空和讀圖,進行練習。
其次,運用PPT課件學習大洲的界線,直觀而又具體,拓寬中學生的視野和認知。
正是由于把信息技術同學科教學進行整合,才使得本來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極大的熱情,并能夠十分主動地參與其中,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運用信息技術,加大了課堂密度,知識容量,讓知識以恰當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實現教學方式的變革,使學生能夠全面地實現的三維目標的要求。同時,也要求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備好課的同時,開發教學信息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彩、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縱觀這節課,我從設計和講授力求做到“自主探究”的學習理念。但是一講起來自己就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主角了,課堂上學生自己真正探究的不是很多,而且即使是學生進行的探究和自主學習了,自我感覺也是“蜻蜓點水式”的,教學過程中依然是教師說得多學生親自體驗的不多。本節課時間把握的還好,教學效果也可以,但是對媒體課件演示的不夠到位,教學思路與媒體資源的利用不夠同步,教學中受課件的限制,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不明晰。教學的語言不精練。
歌曲小螺號教學反思 篇7
在執教《童年的朋友》時,我逐步引導讓孩子們自己思考,你曾經和你的玩具有什么形影不離的情景,學生的想象竟超出了老師想象的空間,"當我乘涼時,我把小熊抱在懷里,和我一起欣賞月亮里的嫦娥".當我踢足球時我也讓他坐在旁邊,他舉著雙手好似在為我鼓勁加油……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最后,我覺得應該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把人家的情感如何變成自己的情感.我在教學課文的第三小節時,我就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體會文中的作者與玩具小熊之間的那種真摯的感情,朗讀時孩子們充滿著激情,飽含著對玩具小熊無比的喜愛之情……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如何把文中的語言加以積累,我設計了一個說話練習,把文本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當然,在教學中有很多不足之處,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得不夠,因此學生對于文中的重點句讀得不夠味.我的時間還不是把握得最好,朗讀的次數和深度都沒有到位,也是因為有了想面面俱到的心理.學習環節中最后一個環節,復習鞏固來不及完成了.
歌曲小螺號教學反思 篇8
《乘火車》一課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乘法這一單元的內容。本節課主要是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它是在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于學生有了前面的基礎,本節課我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計算方法,在讓學生發現本節主計算與上節有什么不同時,通過計算的比較,很多學生都發現了本節的進位和上節課不同的是連續的進位。當然,也有一小部分的孩子對算法的理解有困難,對于進位的數字沒有加上去,我利用學生講解,小組交流等方法幫助學困生更好地掌握。
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要面向全體,給學生探索發現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參與學習,體驗成功。在主動探究,學習新知層次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小組練、獨立練、分層練、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動腦、動口,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教師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數學教學中要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特點,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在拓寬延伸,發展新知環節中教師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
歌曲小螺號教學反思 篇9
《金色的魚鉤》這篇課文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四組15課 。課文中作者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致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內心世界。《金色的魚鉤》的語言樸實,像講故事一樣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敘述,表達了對老班長的深切懷念。當我教學完這篇課文 后,自己靜下來進行對自己的教學反思一下,我體會到以下四個方面。
1、《金色的魚鉤》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紅軍長征途中發生的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因此在教學本課之前,我先交代學生查閱歷史資料,了解故事背景,為理解老班長的高尚品質奠定基礎。并且提示學生聯系《長征》這首詩,根據自己的了解講一講長征的時間、經過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戰斗等,使學生更加深入的認識長征。
2、《金色的魚鉤》篇幅較長,故事性很強,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要求學生初讀課文時,入眼看得快,入腦想得快,邊讀邊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課文的題目是“金色的魚鉤”,這個魚鉤真的是金色的嗎?作者為什么說“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勵志天下 )
3、在快速閱讀的基礎上,學生大概理解了課文內容,我再要求學生把感受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讀幾遍,并把自己心中的感受寫在旁邊。之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讀給大家聽,并說說自己為什么受到感動。
4、 這篇課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致入微的描寫,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學中我有意識地為學生在讀寫之間架起橋梁,引導學生從讀學寫。如,課文中幾次描寫了老班長的神態,從課文中畫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思考這幾次描寫老班長的神態有什么不同,你能從中感悟到什么?從而使學生領會神態描寫對反映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歌曲小螺號教學反思 篇10
《金錢的魔力》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說《百萬英鎊》的節選,作為節選,在故事情節上具有隔斷性;作為小說,在人物刻畫上具有場景性。因而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應當立足兩個層面:
其一,還原故事背景。背景是理解故事的重要因素。在教學中。我們需要向學生介紹一下小說《百萬英鎊》的故事起因,否則學生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一個衣衫襤褸的人怎么會擁有一張百萬英鎊的鈔票?一個百萬富翁怎會連買一件最蹩腳衣服的零錢也沒有?當我們把這篇課文放在完整的故事背景中時,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還會自發地產生進一步的閱讀需求,由課文轉向小說,由單個故事走向多個故事。
其二,扣住人物描寫。
《金錢的魔力》這篇課文的最大價值在于它精彩的人物形象刻畫。無論托德還是他的老板,其一舉一動,一言一顰,無不是金錢力量的化身。在教學中,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反復體悟,并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由表及里,走進人物充滿銅臭的內心世界,從而真正理解金錢所煥發的巨大
“魔力”。在教學中,一切精神、思想都要立足文本,落腳文字,切不可把這篇課文闡釋成資本主義丑惡的說教課。
在具體教學時,一開始就對背景進行介紹,這樣能讓學生瞻前,了解百萬英鎊大鈔的來歷;另一方面也吸引學生顧后,發現金錢的魔力還不至于此,從關注課文轉向關注小說。
在讓學生感悟托德這個人物時,在體會了他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語句后,我讓學生走進托德內心世界,想象托德看到“我”衣衫襤褸時、當“我”頗為膽怯地請他通融時、當“我”說我的大票怕他換不開時的內心活動,再讓學生進行表演對話,進入他“認錢不認人“的內心世界,進一步讓學生感悟到金錢的巨大“魔力”。
歌曲小螺號教學反思 篇11
幾個同事在討論如何教學《失去的一天》這篇課文時,我回想起《失去的一天》的教學,一種對學生濃濃的喜愛之情涌上心頭……
這篇課文講的是九歲的佩佳沒有完成媽媽給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務,覺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媽媽領他看了在這一天里拖拉機手、建筑工人、面包師的工作成果和圖書館里大家一天看過的書,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我采用表演的形式進行著, 現在課堂正進行到展示對比環節,瞧,第一組的同學表演情景再現:霞霞同學扮演的“媽媽”伸著懶腰、打著哈欠的彥兒同學扮演的“佩佳”說:“你已經放假了,今天的任務是:在農舍旁邊栽一棵樹,讀完《遠方的青山》這本書。”說完,媽媽上班去了。望著媽媽的背影,“佩佳”伸著懶腰、打著哈欠說:“現在沒有人打擾我了,繼續睡覺了。”“唉,媽媽布置我的任務怎么辦呢?嗯,睡起來再去做,時間多的是,還來得及。”
就這樣,佩佳又蹦蹦跳跳地來到果園,找果子吃,并且還和一群可愛的蝴蝶(學生扮演)做起游戲來了。“失去的一天”同學們能創造性地再現出來,令人深思。接著,各小組交流自己周末在家一天的時間安排,和佩佳進行對比,感受是什么?最后全班交流。氣氛達到了高潮,孩子們的小臉紅通通的,深深地知道了時間的寶貴,他們都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就這樣,“失去的一天”的含義,學生們在表演、體驗、對比中了解了。懂得了時間的寶貴,懂得了如何珍惜時間,懂得了“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的深刻含義。
看著這群可愛的精靈們,俺的眼中滿是愛憐。
歌曲小螺號教學反思 篇12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含正、反比例的問題,這里主要學習用比例知識來解答。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時,由于解答時是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來列等式,也可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
用比例知識解答正、反比例的,問題的關鍵是使學生能夠正確找出兩種相關聯的量,判斷它們成哪種比例,然后根據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所以我在教學前先給出一些數量關系,讓學生判斷成什么比例,是依據什么判斷的。
先出示例5,要求應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我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
、賳栴}中有哪兩種量?
、谒鼈兂墒裁幢壤P系?你是根據什么判斷的?
、鄹鶕@樣的比例關系,你能列出等式嗎?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確:因為水價一定,所以水費和用水的噸數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比值是相等的。然后設未知數,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列出方程,接著解比例求出未知數。并且把__的值代入原等式進行檢驗。但在列方程的時候出現了多種方法,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我們習慣應用“總價÷數量=單價”,當單價一定時,可以列成正比例式,而有同學卻將等式的左邊寫成“數量÷總價”,班內同學議論紛紛,我借勢引導學生,抓住正比例關系的對應量對等的要點,使一個比例式拓展成了兩個,讓學生明白了,兩個變量之間的對應規律和依存關系。課堂中無意的錯誤點,生成了新的知識點,讓學生廣開世面,更深層次地理解最簡單的函數知識。
教學例6,學習用反比例的意義解決問題。課本編排思路與例5相似,我就參照例5的教學進行。我注意啟發學生根據反比例的意義來列等式,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種量成反比例的特點和解決含反比例關系的問題的方法。
通過例題的教學,結合“做一做”,可以總結出應用比例解答問題的步驟:
1、 分析題意,找到兩種相關聯的量,判斷它們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 根據正比例或反比例意義列出方程。
3、 解方程(求解后檢驗),寫答。
歌曲小螺號教學反思 篇13
這是一篇充滿科學性、知識性的文章,文章中介紹的雅魯藏布大峽谷神秘而美麗,雖然有點難理解,但卻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探索、了解的興趣。
因此,我就從激趣入手,利用學生們求知的好奇心,采用探索、尋奇的方式,逐步揭開雅魯藏布大峽谷神秘的面紗。
1、多媒體課件出示畫面及旁白,全面展現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外貌,介紹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地理位置及外觀:
從而理解“咫尺”、“馬蹄形”、“海拔”這些詞語的意思。尤其是在多媒體上展現“涓涓細流”、“簾簾飛瀑”、“滔滔江水”的不同水流的畫面,通過對比,更讓學生領略到了水的千姿百態,這些正是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它可以介紹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使學生對雅魯藏布大峽谷有了深刻的感性認識。
2、從理解詞語入手,感受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特點,如:
文中的“堪稱”“號稱”“美譽”,是在用不同的詞語表達同一個意思;課文里有一些詞語帶有引號,如“世界屋脊”“植物類型博物館”“動物王國”,都表示特定的稱謂,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加以體會。還有“最長”“最深”的數據說明也寫出了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特點。文章用詞謹慎、科學,理解了重點詞語,也就理解了課文。
3、引導學生理解句子:
文章每段有一個起概括作用的句子,如:“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映襯著雪山冰川和郁郁蒼蒼的原始林!薄ⅰ按髰{谷的奇異景觀還體現在生物的多樣性上”。抓住句子來理解內容,是學習這篇課文寫作手法的一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