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園機器人反思總結(精選16篇)
果園機器人反思總結 篇1
《果園機器人》一文是一篇閱讀課文,內容十人簡單,只介紹了果園機器人的特點、作用。因此學生對課文內容很容易理解。
教學時,我超越文本,只用了二十分鐘讓他們自瀆課文,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其余時間則放在拓展上,首先是讓他們說說看見這個果園機器人,你是不是覺得他還有什么缺點或需要改進的地方。現在,請你們說說自己的想法。此時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馬上紛紛發表觀點:有人說機器人靠吃蘋果充電太浪費了。如果是我設計,我就讓他們吃綠葉。還有人說要設計一個會開車的機器人,讓它把蘋果運回家……總之,學生的想法讓機器人有了更大的改進。第二個拓展則是與口語交際相結合,讓學生大膽想象,說說自己想發明什么樣的機器人。
本節課,雖然對本文理解花的時間不多,但我覺得通過這兩個有效的拓展,學生更加懂得了科技的發達,懂得了這是個科技社會。我們只有從小努力學習,掌握知識、本領、將來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需要,才能成為有用的人。
果園機器人反思總結 篇2
這是一篇能體現電腦神奇的文章,所寫的內容極為有趣,貼近學生的心理,特別是男生,十分喜歡討論關于機器人的話題。文章的敘述方式很有特色,果園機器人各種特性的介紹,是隨著果園生產需要的變化一步步體現出來的。機器人特點的介紹有層次,也體現了生產需求是科技發展動力,學生讀后會得到有益的啟示。
教學伊始,由《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學生已了解的電腦的神奇,接著讓學生欣賞課件導出課題;通過觀察課文的插圖,說說機器人的樣子;通過自讀課文后小組交流,初步了解課文內容;通過質疑、解疑,加深理解課文內容;通過細讀感悟,了解“果園機器人”的工作原理;通過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進一步理解;通過老師的口頭范文,領引拓展想象說說自己心目中的果園機器人是怎樣的,從而激發學生對機器人世界和科技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他們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同桌交流,熟悉課文內容。采用“質疑—解疑”的課堂結構,放手讓學生自學,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課后引導交流搜集到的有關機器人的資料,放飛想象翅膀?梢哉f說自己心目中的果園機器人應該是怎樣的;也可以用圖畫的形式畫出自己心目中的果園機器人,還可以圍繞某一用途,盡可能考慮實際中各種需要,構思機器人的特點,為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作鋪墊
教學完之后,我想:適當縮短自讀課文、討論交流,留作朗讀、小練筆用,這樣組織教學會更合理。
果園機器人反思總結 篇3
在課堂上,我先讓孩子們自己讀課文,把生字解決了,把課文讀通順;然后就是檢查他們的預習情況;本來我想讓學生再讀讀課文,說說果園機器人怎么樣?哪些地方有趣?找出文中的句子讀一讀。后來我想還是讓學生再讀讀課文拋個大問題給孩子們吧!讓孩子來說說自己讀了課文知道了什么?學生交流說:“我知道了這個機器人很有趣?”“如果沒有電,機器人要‘罷工’。機器人會‘罷工’像人一樣,很有趣。”這時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罷工”,學生繼續交流:“沒有了電,機器人會‘餓倒’。這個地方我覺得很有趣。”“我知道機器人很聰明能干。”師點撥: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學生通過找、讀句子理解了課文。
其實學生尋找理由的過程,就是把課文重點的句子,精彩的句子梳理了一遍。對于長文,略讀課文,我覺得要克服面面俱到的通病,要學會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取舍,善于突出重點。當學完后再讓學生說說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大家再商榷解決,對于重點的孩子們沒有提到的,這時我們可以發揮主導作用了,引領孩子們去理解。這樣使孩子們真正學到了知識,解決了孩子們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也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果園機器人反思總結 篇4
這節課時間安排上應更有條理,本節課前面在文本內容的理解上花費時間較多,以致于后面內容有些快,前松后緊。而我原本還想抓住文章重點進行講解,特別從課文第5自然段:寫外觀特征,抓住色彩壯麗的特點。如:金黃色、青藍點金、貼金彩畫、金鎖窗。第6自然段:寫內部裝飾,抓住龍的姿態特點。如:蟠龍、金龍、雙龍戲珠、單龍飛舞、行龍、坐龍、升龍、降龍。第7自然段:寫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權的特點。而實際上因時間關系,沒有很好的引導好。
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點,多和同科老師交流,更充分地備課,使授課內容更利于學生學習能力和成績的提高。
果園機器人反思總結 篇5
在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走近文本中的人物,與人物進行對話,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篇文章沒有對兩個人內心世界進行描寫,但吉姆所描述的窗外的景色足以表現他美好的心靈。所以,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段話十分重要,我抓住了這個重點,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分三個層次逐步達到教學要求,完成教學重點,三個層次分別是一、讀出窗外景物的美;二、讀出吉姆病重的樣子;三、讀出吉姆對大衛的鼓勵和關愛,并配以恰當的語言、反復的引讀來渲染氣氛,以達到更好的朗讀效果,朗讀是一個目標,但也是一種手段,接著我又創設了對話情境,使學生通過對話表演更加深入體會人物內心世界,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又體現了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行為的理念對教學目標的完成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其次,注重讀寫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寫出大衛對吉姆的話,這一訓練內容既是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又是學生的一次課堂練筆。通過對《最后一片樹葉》的欣賞既可以使學生理解文章的主題,升華學生情感。又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果園機器人反思總結 篇6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帶給“做”數學的機會,本節課我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引導學生大膽猜想、思考驗證,在探索實踐中獲取新知,主要特點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重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猜測質疑中明確學習目標。
本節課初始,我用“老師打電話,通知我班的40名學生這天帶工具到學校栽花,打一個電話需要1分鐘,你們猜猜老師一共用了多少分鐘”這個生活中學生能經常接觸到的事例讓學生猜想,然后透過“只用6分鐘”這個結果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學習數學的情境中!跋氩幌朊靼桌蠋熓窃鯓哟螂娫挼倪@節課我們來研究如何打電話才能節省時間的問題!币l學生思考,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入課題,明確學習目標。
二、重學習過程體驗,在探究實踐中落實目標。
合作探究時,在學生順利完成“老師依次給15個學生打電話需要15分鐘”這個方案后,我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欲望,“昨日老師用的是這種方法嗎”激發學生尋找最優方案,從低層次的逐個通知到分組通知,從老師一人通知到一部分學生幫忙老師通知,最后到所有接到通知的學生都幫老師打電話。
學習目標呈現逐步遞進的過程,并與學生的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齊,自然的使學生進入創設的探究情境中。教學時,我還注重學生探究分析潛力的培養。當學生明確分組打電話,能夠節省一部分時間,在學生自我驗證后,我強調給40人打電話才用6分鐘,學生明確老師不是用這種方法打的;進一步激發學生思考:怎樣打電話才能更節省時間呢當學生提出讓更多的人幫老師打電話能夠更省時間,引導學生明確:要想更節省時間就就應讓每一個接到通知的學生都幫老師打電話。整節課探究活動為學生帶給了充分思考的空間,學生經歷了猜想、實踐、驗證等學習數學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數學綜合實踐潛力得到了培養,讓學生更好地體驗了數學生活,提高了學生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潛力。
三、在實踐應用中完成目標。
數學實踐的最終目標是“構成數學潛力,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節課我在“應用規律解決問題”這一環節中設計了兩個步驟,首先引導學生根據設計方案中的數據填表,填到“4分鐘明白通知的共有16人”后,跳過5分鐘,直接設疑提出“6分鐘明白通知的一共有多少人”拓展了學生思考的空間,實現了思維跳躍。促使學生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根據表中數據發現隱含的數學規律----“每增加一分鐘擴大2倍”,同時解決了實際問題;最后透過“通知65人需要幾分鐘”這個訓練,讓學生運用規律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了學生逆向思維潛力。
果園機器人反思總結 篇7
《熱愛生命》曾經轟動歐美,并得到了列寧的稱贊。作品中表現出的強烈的大自然氣息,勇敢和冒險的浪漫精神,人“要活下去”的堅強意志深深地吸引著我,使人讀來激動不已。
這篇小說中,杰克倫敦以巨大的藝術力量平靜地敘述了一個驚心動魄的生命與死亡抗爭的故事,表現了對生命的酷愛如何幫一個人戰勝了死亡;盡管病餓交加,筋疲力盡,仍然在徒手搏斗中咬死了病狼并喝了狼的血,從而獲得了生存,使人性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這個悲壯的故事,生動地展示了人性的偉大和堅強。充分展現出人性深處的閃光點,生動逼真地描寫出了生命的堅韌與頑強,奏響了一曲頑強的生命贊歌,可謂撼人心魄。
果園機器人反思總結 篇8
本學期我校進行“學導為主 講練結合”的教學改革,要求我們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應用這一新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分析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成為有較強后繼學習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經過近二個月的學習和實際教學嘗試,我對課改的理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基本能做到立足學情、立足教材,按課改的六個環節設計學生自學學案,在課堂上盡量按照這六個環節的流程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小組間、班級間進行交流與討論,優化課堂教學,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優點:
1、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每小組桌面上斜插入水中的筷子,讓學生說出他們看到的現象,然后引入課題。在這個環節中,做到“從生活走向物理”,讓學生感受到神奇就在身邊,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學習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后,引導學生自學“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等基礎知識之后,通過精心設計的兩道練習,及時對這些知識進行鞏固。通過練習的展示,發現自己學習存在的問題,再由優生帶著中下生學習,幫中下生分析問題,糾正錯誤,在這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將學生可能存在的誤區給予釋疑和突破,以求實現以兵教兵的新課改理念。
果園機器人反思總結 篇9
經過老師的指導,學生學會了學習的方法,然后小組合作學習結構相似的課文。效果很好。因為合作學習能促進學生間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往往可以把教師用語轉變成學生間特有的“學生語言”,那些在課堂上沒能掌握教師所教內容的學生往往與在其他問題上意見不一致的同學進行討論爭論時受益匪淺。其次,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們通過互相解釋來學習。
每個教師都知道,我們靠教學來學習,而當學生們在給其他組員作解釋的時候,他們就必須想辦法組織自己的思想,還必須詳盡地闡述一些認知的細節。這樣一來。他們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其三,同學之間能夠增進了解,在學習上也能互相幫助。由于他們是一對一地相處,學生就比較容易及時準確地發現同學是否想要或需要額外的解釋。在傳統式的教室里,那些沒有聽懂的學生只能縮在座位上希望老師別叫到自己,而在合作學習小組里,他們就不必躲了,因為這種環境是毫無威脅的幫助式的,學生可以在此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別人尋求幫助。一個學生如果在全班人面前回答一個問題而答錯了的話,很可能會被大家笑話,而在合作學習小組中就不同了,小組中的組員都抱有一種“我們都是一體的”態度。這就意味著,如果他們中有人不懂的話,組員得到的更可能是幫助而不是嘲笑。
在合作學習中,由于強調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習任務由大家共同分擔,問題就變得比較容易解決。而且大家在互相學習中能夠不斷地學習別人的優點,反省自己的缺點,就有助于進一步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潛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學習、工作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與工作效率。所以,對“大熊貓、中華鱘”兩種“活化石”的學習,教學設計為合作學習是很明智的。
果園機器人反思總結 篇10
這是馮驥才先生寫的《維也納三個畫面》中的一個畫面,我自己很喜歡這篇文章。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一課時完成。第一次研讀教材時,我發現這篇課文不難理解,通過多讀課文,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那么這節課應該讓孩子們學會什么呢?說來慚愧,我想了很久,沒有找到突破口,不知如何下手,后來在我們校長的指導下,我發現,其實這篇課文每段都有可供語言訓練的點;谒且徽n時要完成文章,不可能每段都教。我選擇了第一、第二、第七、第八四個自然段作為訓練點,而前三個畫面中對應地體現作者的內心感受,于是就抓住這條主線設計了今天這樣一節課。
今天的教學,訓練點基本上都完成了,基本目標都達到了,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縮句練習,及體會“非……不可”這組關聯詞,第二自然段的當堂背誦優美句子,第七自然段中學會用各種好詞形容盛開的小花,第八自然段中的模仿最后一句話的作者寫法,這些基本目標的順利完成了,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整堂課的學習氣氛較好。
但在這節課中,我犯了一個常識性的毛病,就是忽視了講解法運用。以前講解法是傳統教育的常用方法。這種方法有著不少的弊端,已不能適應當今的教育需要了。所以老師在課堂上都忽視這種方法,就怕被人評論成“填鴨式”教學方法,而多采用的指導學習法,自讀自悟法,引導讀書法等等。但我認為,學生畢竟還是孩子,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理解力還有一定的局限,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就干瞪眼了。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老師就可以運用講解法,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一些有關知識,例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指導學生完成把“遼闊”一詞換成四個字詞語的練習時,學生一下沒有想到,不會回答,當時我也有些慌亂,就選擇讓孩子回家去想這種做法。而過后,我就在想,其實這個練習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為什么我不在課堂上就當場教給孩子一些跟“遼闊”意思相近的詞語呢?比如“無邊無際”“一望無際”等,再讓他們把詞放到句子中去讀,去體會,這樣孩子們不也能學到新的知識?顯然,這比讓他們回去想更有效,更能提高學習效率。下次再遇到這樣的問題,就能很多地去運用了。
我想一節好的課,不能嘩眾取寵,不能只有空架子,而應該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去引導學生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學會理解語言,感悟語言,運用語言,使之成為言語的主人。
果園機器人反思總結 篇11
法國最著名的牧師納德 蘭塞姆聆聽過一萬多人的臨終懺悔,他說,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每個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誰也不知道。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幾十年,做到了這點,便有50%的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名了不起的人。我們的教學中,多一份反思,或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進步。
語文教師,我一直以為是最難當的。作為母語,似乎誰都知道都會理解都可以說上一二。前幾年語文大討論時,多少偏激之詞言猶在耳,多少老教師感嘆越教越不會教。我困惑,摸索,聽了幾位大師言談,觀摩了幾堂優秀教師的公開課,偶有一些心得體驗,聊且作為反思。
首先,語文教師的基本功必須過硬。聽、說、讀、寫不必說樣樣精通,起碼必須能鎮住學生,在學生面前能有幾分自信。我真正感到自己在課堂能閑庭信步,揮灑自如,是普通話培訓之后。自己朗讀能力提高之后,可以自如地范讀,底氣就足了;竟^硬,語文教師本身就是語文。比如如果你善于聽,學生課前三分鐘演講,你的評點,引申就有根據,有針對性。觀摩一些優秀教師的公開課,往往會發現他們本身素質相當之高?上,大學、目前的培訓機構對這方面的訓練太少了。
其次課堂的成功,備課必須充分,要帶有自己的思考見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很有個性的,能緊密聯系生活的。陸游教孩子:“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所以語文教師是一個雜家,必須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思考。學生如果會認為自己的語文老師知識淵博,上課能有一些新見解,就成功了一半。比如《項鏈》,未必就批判資產階級虛榮心;《裝在套子里的人》未必就一定要大談揭露沙皇軍警的黑暗。
教學中講究一定的教學藝術。試看這樣一個教學片段:同學們暢所欲言,對王權意識和奴性意識大加批判,我也加入他們行列,講了幾個小故事: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的專制時,有人質疑赫魯曉夫為什么不在斯大林在任時指出他的過錯,赫魯曉夫拍著桌子:“誰在說話,給我站起來!”那人嚇壞了,以為大禍臨頭。赫魯曉夫幽默地說斯大林就是這樣做的。高壓專制下,必有奴性。隨后講了薩達姆的“萬人坑”,講了康熙、乾隆時代的文字獄,講了孫志剛的遭遇。大家一下子陷入深思。這是我在教讀《我若為王》一文時的一段“穿插”。將歷史、現實和課文聯系在一起,撥動著學生的心弦,不僅恰切的豐厚了教學內容,而且有力地烘托了課文的主題,強化了教學效果。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有機地適度地“穿插引入”,可以讓行多行多的課表現得活潑靈動。教學藝術是需要學習總結的。這一點,湖北特級教師胡明道老師做得相當成功。她將課堂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加以分析,歸納了各種各樣的應對方法,所以在課堂上她能游刃有余。而我們往往還憑經驗駕御課堂,有時感覺很不錯,有時感覺很失敗。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們要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果園機器人反思總結 篇12
《一面五星紅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課文寫了“我”──一名中國留學生,在極度困難的處境下,拒絕了面包店老板“用國旗換面包”的要求。表達了“只有熱愛自己祖國的人才能贏得外國人尊重”的思想內涵。對三年級學生來說,課文思想性比較強,不好把握。因此,我本著“簡簡單單教語文,讀讀悟悟求發展”的理念來執教本課。
下面,我想從這兩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簡簡單單教語文
語文學習本身是一件簡單、快活的事情,學習的過程應該是科學的,是順暢的,是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規律的。我們沒有必要設計那么多的學習環節,沒有必要設置那么多的障礙,沒有必要弄得那么復雜,那么深奧。
《一面五星紅旗》這一課情感豐富,內涵深刻,人物形象突出,為了讓學生能通過語言文字去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在設計本課時,我緊扣情感主線,刪繁就簡,全文學習以品讀“作者斷然拒絕用國旗換面包”的關鍵句子輻射“處境艱難”、“熱愛國旗”、“面包店老板的態度變化”三個版塊的學習。通過反復研讀品味,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愛國旗、愛祖國”的精神內涵,自然融入到學生的腦中,鐫刻在學生的心中。
二、讀讀悟悟求發展
朗讀是語文教學永恒的主題,那么在本課教學中如何讓“讀”成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領悟文本內涵的重要手段呢?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只有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才能認知、感悟、體情。作為教師,應做好“導”的工作。那么,有效的指導該是怎樣的呢?我認為教師的指導應針對學生的朗讀,既肯定優點,同時指出存在問題,并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吸納指導意見并帶上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進一步披情入讀。
果園機器人反思總結 篇13
課文4-9自然段介紹了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形象鮮明的特點。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先讓學生自讀描寫各種兵馬俑的句子,感受各種兵馬俑的特點,用詞語概括。然后組織交流,并把全班同學認可的詞語寫在黑板上相應的俑的下面。學生學習興趣高,思維活躍,寫了不少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這一環節過后,我讓學生為你最喜歡的兵馬俑作代言,這時學生的興趣更高了,從他們的描述中,我清晰地感受到這樣的研讀是有效的,學生的閱讀理解與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同時在理解表達的過程中一些形容人物的詞得到了積累與運用。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系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嘗試了以下的做法。
默讀有利于學生不受外界干擾,靜思默想,與文本充分對話。咬文嚼字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增強了語感,豐富了語言積累,長此以往,有利于語文能力的提高。在個體學習的基礎上組織合作學習,使得每個人在小組交流的時候都有話可說,將合作學習落到了實處。傾聽別人的意見是合作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不注意引導訓練,合作學習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從學生的發言可以看出,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效果非常明顯。
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中,教師及時抓住課堂上的有效生成,不留痕跡地讓學生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我想,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夠的。還應該利用一些教學資源,讓學生對秦兵馬俑有更多的了解。
果園機器人反思總結 篇14
1、問題設計遵循了整體把握文本的原則,力圖使學生經歷從整體到局部的閱讀過程。提問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牽一發而動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層次感。上闋圍繞“為什么寫景產生了壯美的效果”一問展開,下闋則以對比為支點,融評價歷史人物與理解“風流人物”內涵于一體。
2、鑒于作品作為詞的文體特點,仍關注了一些難點詞句。如“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須”“文采 ”“風騷”等。
3、備課時也把介紹意象和“詩品取決于人品”的論點定為教學目標,意在豐富學生詩詞鑒賞的基本知識。這些知識對提高學生鑒賞水平應該說是大有裨益的。具體操作過程也引發了有價值的比較閱讀。
回顧備課過程,我意識到自己根本的立場是努力回答了一個問題:我應該教給學生什么?以自己研讀教材的體驗為設計教學的立足點、出發點,在此過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擷取精華,深刻透徹地領會作品的思想實質及表達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啟發學生,自己的收獲能有效地幫助學生。
果園機器人反思總結 篇15
本課中存在的問題也有許多。如,當我要求學生們再讀一次課文,并理解“失物”的意思。孩子們說出的答案是:“課文中的失物指的是飲料罐、香蕉皮、餐巾紙、花生殼等。” 《失物招領》這一課中的“失物”其實是有其特殊意義的,要讓學生明白“此失物”不是“彼失物”是本課的重難點。當揭示課題時,學生回答錯了,明顯的是把“失物”與“食物”混淆起來了,而物品在這里并沒有及時糾錯,把“食物”寫在黑板上,讓學生來朗讀辨析。因為揭示課題時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失物”的意思,而“失物”的真正意思與課文中的“失物更是有所不同。
本節課自始至終朗讀占的比重太大了,這應該是過分尊重了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但以讀為本不是只以朗讀為本,更不是以“大聲朗讀”為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還是應該姓“語”、姓“文”,課文中如“植物園很大很大,花草樹木很多很多”、“他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四十雙眼睛睜得大大的,四十雙小手在各自的口袋里摸著,不一會兒,四十張小嘴一齊喊:‘唐老師,我沒丟東西!’”等都是很好的語言文字訓練材料,可以讓學生從中讀出韻味、悟出方法、模仿說話、學著寫話,從而讓讀為理解感悟、學以致用服務。朗讀是必須的,但在以后的課堂上也應該定一個不變的練習環節,讓孩子們更全面、實在地面對“語文”。
果園機器人反思總結 篇16
教學后總有許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如:時間沒掌握好,導致最后一個練習沒能很好地在課堂上解決;探究新知時,應該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小組成員合作交流,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善于傾聽、與人合作、勇于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又可以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由于教師自身素質的原因,又缺乏激情,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改正,不斷積累經驗。
總之,上好一節課,除了要認真按課標要求,要轉變教學觀念外,還要根據課上學生的學習情況、參與熱情等,靈活使用教材、駕馭課堂,真正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真正學會、學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