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反思回顧(精選3篇)
稻草人反思回顧 篇1
《稻草人》的創作年代較早,現代漢語雖已度過草創階段,但仍處于“童年”時期,與現在使用的漢語有很大區別,這也是教學中面臨的一個障礙。
在教學過程中我做了觀察:
關于第一個問題我發現影響不大,學生根本沒有考慮這個問題,我有些杞人憂天了。
關于第二個問題,有些學生反映,內容十分枯燥與灰暗,并不是他們想象中的童話。針對這一反映我做了一些調整:安排有興趣的學生課下根據自己的想法畫一幅稻草人的圖畫,在做課件時加入水鄉稻田的圖片并且選擇可愛的稻草人的形象激發學生的興趣。另外,將那個陌生年代的故事引向田園,引向淳樸的鄉土世界,給文章增添一些真氣。
第三個問題體現得非常明顯,許多學生反映難讀,不順嘴,這個問題比較棘手,在對學生做出解釋的同時,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文章。盡量克服,并且可以鍛煉學生的組織以及口語表達能力。
總體來說,對于這堂課,我自己還是滿意的,畢竟完成了教學任務,畢竟讓我的學生感受到了稻草人的善良與盡職。可是只會滿足是沒有進步的!課后,我確實感到給學生朗讀的機會少了,也沒能聯系實際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像稻草人這樣的人,以至于課堂教學結束得有些突然,讓人遺憾。生活是一個永遠也讓人學不夠的大課堂,我們的教育課堂也讓我們永遠學不夠。同志們,讓我們永遠為之奮斗吧!
稻草人反思回顧 篇2
雖然是按照課文內容把預計的知識點都貫穿完畢,但總感覺有少許的不踏實——挖掘得不夠深入,之后通過查找資料,我發現了一個重要的資源,就是要走出文本,類化遷移,讀以致用。這種“致用”,不只是從生物學、社會學的視角去思考克隆技術的革新發展和興利除弊,還要立足語文,從寫作學、閱讀學的視角去吸取克隆技術的精神營養。
這是語文課區別于生物課的分水嶺,也是走出文本不能走得太遠的界碑。生物“克隆”作為一種科學的創造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鑒到文章、文學的寫作和閱讀中的。魯迅寫小說,對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創造,“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我是怎么做起小說來》)把互相沒有必然聯系的東西,重新組織在一起,雜交成新的機體,新的生命,這難道不類似于無性繁殖的生物克隆嗎?這就是典型的“寫作克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有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晏殊《蝶戀花》一詞本是寫離情,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登高望遠的宏偉志向;柳永《鳳棲梧》一詞本是寫癡情,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忠貞不渝的奮斗毅力;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一詞本是寫失戀后的落寞,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豁然開朗的成功喜悅。如此斷章置換,重新組合,超越了文本作者的原意,熔鑄了讀者獨創的新意,不但拓展出治學的三境界,而且開發出一切事業從追求、奮斗到勝利的三境界。這是典型的“閱讀克隆”。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能夠引導學生學習魯迅、王國維的榜樣,運用“雜交創新”的科學創造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大膽進行“寫作克隆”和“閱讀克隆”的實驗,那么《奇妙的克隆》就算學到家了,“有創意的表達”和“有創意的閱讀”就算學到手了。
稻草人反思回顧 篇3
重視學生讀的指導,并且是有層次的讀,6次讀文,從正確地讀、流利地讀,到有感情地讀,從學生讀,教師讀,學生評讀,同桌讀,開火車讀等教學手段。在讀中感悟、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這節課在讀上還是比較充分的。
重視學生的說。教授中我用啟發性的問題去引導學生學習理解課文,并感受課文的中心思想,例“同學們說說,為什么學生要給學生送這一份特殊的禮物呢?”主要通過這個問題來學習2——4自然段,但是學生太小,回答得不太準確,在課堂上遇到這種冷場局面的時候對學生的引導和應變經驗還不夠。
拓展和升華課文的中心情感,最后總結全文,學生體會到文中學生們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戴。向學生提出問題:“文中的學生用給老師栽一株紫丁香來表達對老師的愛,那么,你想用什么方式表達呢?”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守紀律、積極打掃衛生、聽老師話、按時完成作業,等等”,然后進行總結:“對,同學們,只要你們學好本領,健康快樂的成長,就是給老師最好的禮物”。最后的拓展部分,還是做得不錯
雖然在本課的設計中,我考慮到了低段閱讀教學要求的各個方面。但是每個人的審美、看法不同,我會虛心向各位老師們請教,在以后的教學道路上不斷的進步、創新、改善,吸取老師們的優點,盡量將每一節課都講到盡善盡美,讓學生們快樂的學習,做到高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