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和小草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大樹和小草教學反思 篇1
本次教學設計,我圍繞著學生在預習時提出的問題:“‘小草’指的是誰?‘大樹’指的是誰”?進行了教學。因為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樹”出現(xiàn)了3次,一次是在課題,一次在騷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所以,我先出示了“騷塞的回信”讓學生通過朗讀,了解騷塞回信的冷酷其實就是社會對于女性的偏見: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yè),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小草和大樹”分別指的是誰呢?學生說:“小草”是夏洛蒂,“大樹”指的是“騷塞”。我出示句子“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澆灌成‘大樹’”這句話怎么理解?學生:“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yè)的傳統(tǒng)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 成功前的夏洛蒂是“小草”,成功后的夏洛蒂是“大樹”。于是,我滿意地結(jié)束了課程。但后來,我又到鳳凰語文網(wǎng)查了一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樹”出現(xiàn)的3次,含義各不相同。回信中的“小草”指的婦女能從事的事業(yè),“大樹”指的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yè),小草不能變成大樹,小草就是小草,大樹就是大樹,言下之意,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yè),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語中充斥著對婦女的蔑視。
文末的“小草”指的傳統(tǒng)觀念中婦女不能從事文學事業(yè),“大樹”則是指的夏洛蒂姐妹在文學事業(yè)上取得巨大成功和影響,小草澆灌成大樹,即指,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yè)的傳統(tǒng)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
縱觀全文,題目除了以上兩個意思,還將成功前的夏洛蒂比喻成小草,在接踵而至的艱辛和磨難中,以頑強的生命力,茁壯成長,將成功后的夏洛蒂比喻成大樹,突出她的成就非凡。在自然界中,小草雖然不能變成大樹,但在文學界里,夏洛蒂姐妹卻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奇跡!
教學結(jié)束后的今天,反思自己的教學,深深地感到:“備課應該用良心來備,可不能誤了孩子。”
大樹和小草教學反思 篇2
《小草和大樹》這篇課文,從課題表面來看,寫的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初讀課文后,便了解到課文寫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樹在文中有著深刻的含義,學生只有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的含義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能輕松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題。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呢?
課始,我板書課題,讓學生說說腦海中對小草和大樹的印象,使學生明白:小草是那么的矮小柔弱,大樹是那么的高大。文章是寫小草和大樹的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探討文章的內(nèi)容。正確、流利地讀好課文很重要。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的大意,了解文章的敘述順序。對六年級學生來說,默讀訓練很重要,并且默讀應有任務。而概括文章的大意也是必須訓練的一項重要能力。指名說,教師幫助修改,力求說得簡潔、清楚。
大樹和小草教學反思 篇3
本次教學設計,我圍繞著學生在預習時提出的問題:“‘小草’指的是誰?‘大樹’指的是誰”?進行了教學。因為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樹”出現(xiàn)了3次,一次是在課題,一次在騷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所以,我先出示了“騷塞的回信”讓學生通過朗讀,了解騷塞回信的冷酷其實就是社會對于女性的偏見: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yè),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小草和大樹”分別指的是誰呢?學生說:“小草”是夏洛蒂,“大樹”指的是“騷塞”。我出示句子“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澆灌成‘大樹’”這句話怎么理解?學生:“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yè)的傳統(tǒng)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 成功前的夏洛蒂是“小草”,成功后的夏洛蒂是“大樹”。于是,我滿意地結(jié)束了課程。但后來,我又到鳳凰語文網(wǎng)查了一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樹”出現(xiàn)的3次,含義各不相同。回信中的“小草”指的婦女能從事的事業(yè),“大樹”指的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yè),小草不能變成大樹,小草就是小草,大樹就是大樹,言下之意,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yè),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語中充斥著對婦女的蔑視。
文末的“小草”指的傳統(tǒng)觀念中婦女不能從事文學事業(yè),“大樹”則是指的夏洛蒂姐妹在文學事業(yè)上取得巨大成功和影響,小草澆灌成大樹,即指,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yè)的傳統(tǒng)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
縱觀全文,題目除了以上兩個意思,還將成功前的夏洛蒂比喻成小草,在接踵而至的艱辛和磨難中,以頑強的生命力,茁壯成長,將成功后的夏洛蒂比喻成大樹,突出她的成就非凡。在自然界中,小草雖然不能變成大樹,但在文學界里,夏洛蒂姐妹卻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奇跡!
教學結(jié)束后的今天,反思自己的教學,深深地感到:“備課應該用良心來備,可不能誤了孩子。”
大樹和小草教學反思 篇4
首先讓學生朗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說說主人公遭遇了怎樣的家庭不幸。面對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樣艱難謀生的呢?用筆把表現(xiàn)主人公艱難謀生的詞句畫下來,多讀幾遍,交流感受,體會其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物性格。抓住“洗衣、燒飯、縫縫補補、拾柴、撿破爛、替富有人家?guī)Ш⒆?rdquo;等詞體會主人公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人物性格;抓住生活“再艱苦再勞累,都不肯放棄學習,上不起學,就和弟妹們在家里跟父親讀書”等細節(jié)體會主人公熱愛學習、要強好勝的性格。抓住“始終沒有停止過寫作嘗試,都希望用筆敲開幸運之門”等細節(jié),體會主人公不甘命運驅(qū)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然后引導朗讀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重點閱讀第三自然段,體會夏洛蒂向騷塞請教前后不同的心情。指導有感情朗讀這兩個自然段,體會嚇洛蒂的堅強性格。再讓學生思考面對這些沉重的打擊,夏洛蒂服輸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結(jié)合“孜孜不倦、敲開文學圣殿的大門”的有關(guān)情節(jié),理解感悟主人公為改變命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勤奮和堅強毅力。夏洛締有沒有通過寫小說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敲開幸運之門呢?她是如何敲開的?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經(jīng)過不懈努力最終取得成功的喜悅。
大樹和小草教學反思 篇5
本單元教材以“動物”為主題,讓學生學會用英語表達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要求學生能聽懂并準確運用句型I like…Do you like …? Yes, I do. No, I don’t.重點掌握詞匯like, animal, cute, fat, cat, dog, panda.。
Story time板塊是單元的核心內(nèi)容。該板塊以一節(jié)自然課為場景:Mr Green在桌子上擺放了各種各樣的動物玩具,引起了孩子們的極大興趣,孩子們互相談論起自己喜愛的動物,由此呈現(xiàn)了本單元的句型。在導入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已知,利用brain-storming游戲鞏固已學的動物類單詞,激活學生的思維。接著讓學生觀看課文背景圖,得出對話的人物、場景、事件。然后播放教學光盤整體輸入story,讓學生勾選故事中提到的主要動物,然后細讀課文找出文中人物最喜歡的三種動物,引導學生逐層理解課文意思。在朗讀過程中,我指導學生進行朗讀符號標注,爭做"Super tape",看誰讀得最像錄音,特別注意一般疑問句的朗讀時要用升調(diào)。然后讓學生四人一組進行模仿朗讀及表演,利用真實場景進行小組會話表演,重點指導學生在小組表演的時候讓其他同學養(yǎng)成傾聽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文明守紀的良好習慣。課后,我讓學生上網(wǎng)了解“How many animals can you name?”,舉出其他動物類單詞,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今后的教學建議:
1. 在教學本單元時,要及時鏈接舊知,有效復習學過的祈使句,以達到溫故知新。如本課的場景是自然課,但Do you like …?句型可以用在其他地方,可以用來談論顏色、玩具等
可以創(chuàng)設其他場景拓展操練。
2. 盡管在教學句型Do you like…?時已經(jīng)重點強調(diào)過like跟可數(shù)名詞復數(shù)形式后面要加s,表示一類。但還有一部分學生老是遺忘,要加強專項訓練。
大樹和小草教學反思 篇6
這部分的教學內(nèi)容是在學生認識100以內(nèi)的數(shù)并會比較數(shù)的大小的基礎上安排的。通過教學,使學生會使用“多些”、“少些”等詞語描述兩個100以內(nèi)數(shù)的大小關(guān)系,進一步培養(yǎng)數(shù)感。
授教過程中從不同層次的練習設計及不同的提問方式,從各種角度觀察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孩子們的生活經(jīng)驗尚不足,比如說指導學生說說“紅金魚比黑金魚多得多”還可以怎么說,學生反應不強烈。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shù)學,體會數(shù)學生活,是一個長期的教學目標。
作為一節(jié)典型的概念數(shù)學課,讓學生自始至終地立于自主探索的地位,教師只是引導者和組織者。在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斷遇到挑戰(zhàn),并不斷體驗學習帶來的樂趣。
大樹和小草教學反思 篇7
我在教授初二下冊第二單元“梨園擷英”的內(nèi)容時,以歌曲《唱臉譜》為載體,讓學生通過對這首歌的欣賞、感受、歌唱、演奏、表演感受京劇的魅力,使學生在喜歡現(xiàn)代流行音樂的同時走進我們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
一、“聽聽唱唱-”----在音樂感受中快樂學習歌曲。
感受與欣賞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授《唱臉譜》這一新歌時,我不是按照傳統(tǒng)的方法先教他們唱歌譜,然后讀歌詞,唱歌詞,而是先用歌曲錄音范唱,老師范唱,《唱臉譜》FLASH動畫等一系列趣味性及強的“明線”,深深地吸引住學生。在這一系列直觀生動的過程中,學生產(chǎn)生了情緒的反映和情感的體驗,初步感受歌曲的現(xiàn)代風格與京劇韻味,然后我讓學生自己說說哪句最有京劇的韻味,哪句最好聽,哪句最幽默,哪句最親切,接著我們一起再來聽一聽,唱一唱,進一步感受音樂。另外,我還啟發(fā)學生試唱對比:假如去掉這些裝飾音和休止符會是怎樣的感覺。我和學生一起唱著,聽著,比試著,學生的注意力特別集中,仔細地體味著每一句歌曲,一起學唱著他們喜歡的那一句句:“美極了,妙極了,簡直O(jiān)K頂呱呱……”;“沒見過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臉上畫啊”…….在對比中初步感受了京劇,體會了裝飾音和休止符在歌曲的京劇韻味和情趣方面的重要作用。就這樣,在誘人的“明線”中,學生不知不覺掌握本環(huán)節(jié)的“暗線”---唱會歌曲,享受了音樂。
二、“比比劃劃”-----在聲勢表演中輕松學習歌曲。
教學中我注重用直觀的方法表達抽象的知識,讓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音樂,輕松自如地學會音樂,生動活潑地表現(xiàn)音樂。注重趣化單調(diào)孤立的知識與技能的傳遞過程,不是將音樂的各種構(gòu)成元素支離破碎地講授,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讓學生整體感受的音樂的魅力,努力將音樂知識融于音樂活動中去,讓學生在感受音樂美的同時“順帶地”掌握知識與技能。
《唱臉譜》歌曲學習中,我在教唱“下滑音”和“前倚音”的時候,不是先給學生講釋定義或概念,而是讓學生一邊唱,一邊用肢體來夸張地表現(xiàn)。如“下滑音”,我讓學生用手指從上向下劃著曲線,身體也隨著由高到低蹲下來,學生的情緒特別高漲,在歡樂中他們領(lǐng)會了下滑音的要義,在笑聲中他們體驗了下滑音的韻味,在幽默中他們唱得也更加準確。唱到前倚音的時候,我讓學生用手指劃著圓圈“搖頭晃腦”來歌唱,他們個個都很形象地搖晃起來,通過聲勢表演,學生不僅領(lǐng)會了前倚音的唱法,還感受了京劇的韻味,他們在笑聲中學會了音樂知識,體驗了音樂的美妙!
在學習第二部分“凈”唱腔的最后一句“叫喳喳”時,我和學生一起做著手勢表演唱,先讓學生聽我唱,然后,我和學生一起張開了雙臂,由低到高,比比劃劃表現(xiàn)出凈角的動作,同時還圈圈點點表達出“拖腔”處的拍子。為了唱得更加準確,我們回過頭來再唱歌譜,學生在模仿中,在聲勢表演中,輕松地學會了這最有難度、最有京劇味道、最具有磅礴氣勢的一句。為了能更好地唱準休止符,我和學生一起在休止符的地方著重地拍一下手和跺一下腳來強調(diào),學生在拍拍打打中很好地掌握了休止符。在“手舞足蹈”中,在“搖頭晃腦”中他們感受了美妙的京調(diào),便捷地領(lǐng)會了下滑音、前倚音、休止符等音樂符號的作用,也培養(yǎng)了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就是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融合明線與暗線的收獲。
大樹和小草教學反思 篇8
在課后,我對本節(jié)課的過程進行了反思。教學中,我意圖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尊重學生主體的學習需要,讓學生自由選讀課文小節(jié),并以此來組織教學,試圖用學生自己想了解的問題勾住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個自覺、自愿的心理渴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問題意識。
因為課文是一首詩,不同于一般記敘文,時間、地點、人物之類的敘述清楚,詩講究意象,想象豐富,跳躍性比較大,理解時較多地依賴學生的想象和對語言的感受力,應該說學習時比一般文章更困難一些。對于生活閱歷淺、語言感受能力還不強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尤其如此。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更應該利用音樂、圖象、語言等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臺階,讓他們一步一步走入詩中,讀詩、聯(lián)想、悟情。
對于這點,我在課堂中有所忽略,而是著重于詩文的背誦,這是本次教學的不足之處。
如此看來,教學理念從書本、從教師的頭腦走到課堂,關(guān)鍵在于教學方法的選擇,而這必須基于實際情況:包括學生情況(年齡、知識、能力、興趣等)、教學內(nèi)容(課文的體裁、語言特點、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的距離等)、教師情況(文化素養(yǎng)、教學技能、教學風格等);理念在課堂上的體現(xiàn)方式不是唯一的,不在形式,更在實質(zhì)。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努力的彌補不足之處。
大樹和小草教學反思 篇9
本課講述了老一輩革命家陳毅小時候因?qū)P目磿衙罪垷说墓适隆Un文圍繞“神童”的“秘訣”展開,說明陳毅學習成績優(yōu)秀,成為“神童”的“秘訣”是勤奮,從而揭示了“學問學問,多學多問”的道理。
文中的主人公——陳毅,是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長。學生對他卻不大熟悉,因此上課伊始,我就讓學生對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以此來幫助他們更好地體會文本。整個課堂圍繞“秘訣”展開,學生們通過尋找關(guān)鍵詞句來了解這位勤奮好學的“神童”,在這個過程中,借助陳毅的榜樣作用,學生不僅了解了他的學習方法,更從字里行間體會到了陳毅那刻苦好學的精神。
今天的教育追求“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幫助學生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這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之一。教師,就要隨時授“漁”,點滴積累日后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回顧整節(jié)課,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注意。
1.要預設,更要靈活。教師設計的,并不一定就是學生所想的。本文由“秘訣”所引出的兩條線,在課文中處處有體現(xiàn),教師所想的,只是在此基礎上的概括,學生找卻有隨意、隨處性。教師能隨機應變,隨學生的表現(xiàn)而靈活處理課堂這一點有待學進一步提高。
2.要講解,更要到“點”。文中的一個典型事例,講因陳毅專心看書而把飯燒糊,媽媽火冒三丈的事情。此處過度強調(diào)媽媽的“火”,而沒有透過文字,看到文字背后的含義。這里有一個反襯作用,是通過這一件事,更加突出“勤奮”二字。講解,要偏重主題。
3.要拓展,更要合情。本文向課文延伸有兩個點,一個是好的方法,另一個是積累激勵人勤奮學習的名言。課前全我也搜集了一些好的方法,包括了預習、復習、閱讀等等。學生課后反映,有些方法不懂,細想,才發(fā)現(xiàn)有些方法超出了三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范疇。拓展,應該是在學生現(xiàn)有基礎上的拓展,如此,才能有效。
大樹和小草教學反思 篇10
在教學小云問媽媽:“您怎么從來不過生日?”媽媽說:“我忘了。”讓學生討論媽媽是不是真的忘了自己的生日時,全班同學竟一致認為媽媽就是忘了。而在問媽媽為什么會忘記時,學生都說是因為媽媽工作很忙所以會忘記自己的生日。我接著問,為什么媽媽忙得忘了自己的生日卻沒有忘記孩子的生日時,學生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是家里的寶貝,很重要的,媽媽當然不會忘記。
于是一個想法在腦中閃過,一定要讓他們的愛心顯露出來,并且發(fā)出熱、發(fā)出光。我告訴學生,生日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生中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媽媽是不會忘記自己的生日的。媽媽“忘了”自己的生日卻一直把孩子的生日掛在心上,記著送孩子生日禮物,祝孩子生日快樂,從中你能體會出什么?再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給予的關(guān)愛,讓學生進一步懂得父母愛子情深的含義。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再討論:如果你是小云,除了把生日借給媽媽,還會為媽媽做點什么?這下孩子們有話可說了,會幫媽媽端上一杯水、幫媽媽洗碗、給媽媽捶背、為媽媽唱一首歌、畫一幅畫送給媽媽等。于是,在學生們學唱《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學讀詩歌《媽媽的愛》里體會母愛情深。不用多說,我想此時此刻,每個學生都在用心感受純純的、濃濃的母愛,我在心里默默地祝愿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媽媽的愛的同時也懂得回報媽媽。
大樹和小草教學反思 篇11
在自己班上完《棉鞋里的陽光》第二課時后,我的心情是很沮喪的。在排除了各種客觀因素外,我從自己身上、教學設計上進行了一下的反思:
首先是學生預設、準備上。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是完全的人。”“人在游戲時,充分調(diào)動聽覺、視覺、味覺、嗅覺和觸覺,大腦又處于興奮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下的學習,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才還了學習以廬山真面目,這樣的教育才更富有人性,才意味著人的解放。”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連續(xù)上了兩節(jié)主課,身心都已經(jīng)出現(xiàn)疲乏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沒有辦法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那課堂效果可想而知。而我最大的問題是在沒有預想到學生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所以在上課前進行課堂組織時,并沒有給學生一種正面的肯定,在引入時采取了用字卡開火車復習詞語的方式,但沒有用上多媒體中復習生字的游戲,所以學生的興趣并沒有被激發(fā)出來。而學生只有在快樂的課堂氛圍中,才能讓身心放松,才會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主動地進行思考。會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也跟我自己的準備不足、思考不周有關(guān)。總覺得在長湴上過一次后,又花了很多心機修改教案,學生方面自己也非常熟悉,不會有問題,所以忽略了對學生的預設,也沒有重視換課室后多媒體的使用等方面的細節(jié)問題。
第二是由于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不夠積極,我的心情也被感染了,變得焦急。雖然自己也盡力的調(diào)整,而且花了非常大的力氣去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但只在課堂的下半段,學生才進入狀態(tài),可謂為時已晚。
教案的設計雖然已經(jīng)修改過好幾次,但在細節(jié)上依然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在修改過程中,自己預設到的學生會分不清媽媽和小鋒說的話是因為文章第一次出現(xiàn)了說話人在后這樣的方式,但認為用不同線段明示給學生后就能解決。但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明確指示學生用什么樣的線段畫出誰的話,只是說不同線段,比如波浪線和直線等。所以學生也是不統(tǒng)一,導致分角色朗讀過程中還有不少學生分不清那句是媽媽說的,那句是小鋒說的。一年級的小朋友一定要指令明確、統(tǒng)一。再就是自己的板書,很隨意。自己在設計教案時,也設計過板書,只要求自己寫字規(guī)范,內(nèi)容簡潔、突出,并沒有考慮過美觀性。但在看了梁老師幫我設計的板書后,才知道低年級的板書除了要規(guī)范外,還要注重協(xié)調(diào)性與美觀性。
最后,關(guān)于一年級的閱讀教學,也就是第二課時的教學模式,自己感覺是要按照感情讀文、語言表達和知識點的訓練、寫字這三個方面去設計,但總覺得很難把握。要體現(xiàn)學生為主,要體現(xiàn)以知識點為中心,自己在一年級第二課時怎么設計方面還是比較模糊的,希望能得到老師們的指點。
大樹和小草教學反思 篇12
本周進行了分享閱讀《機器人》教學活動。
活動第一環(huán)節(jié)——以模仿機器人的動作和幼兒進行“我來做你來猜”的游戲,引出讀本的主人公“機器人”。然后請幼兒觀看封面。
在第一環(huán)節(jié)實施過程中,就遇到了一點小意外!孩子們都說:“老師,看不清”。(這個問題,一方面可能是孩子人數(shù)較多,另一方面讀本擺放和幼兒距離較遠造成的。)畫面上有很多細小的部分不是很明顯線條也比較模糊,所以根據(jù)孩子們看不清的問題,我立刻做出了回應把小書發(fā)給大家:“仔細觀察封面,小朋友們還能發(fā)現(xiàn)什么呢?”。孩子們順利的理清了老爺爺?shù)纳矸荨⒗蠣敔敽蜋C器人的關(guān)系等問題。
活動第二環(huán)節(jié)——逐頁閱讀,通過細微觀察,猜測人物的內(nèi)心變化。
在第二環(huán)節(jié)實施過程中,由于小書發(fā)放給幼兒后,很多孩子會好奇的翻看,面對混亂,我的閱讀方式也由逐頁閱讀改成跳頁閱讀。跳頁閱讀之前先請孩子安靜的完整的閱讀一遍,然后按老師的提示翻到制定頁進行詳細的閱讀:“觀察機器人的動作和表情,科學家的動作和表情又是怎樣的呢?”。跳頁閱讀時先請孩子看3、4、5頁,對機器人和科學家的表情變化進行有“梯度”的分析后,對第六頁的情況進行分析:“為什么機器人會這樣呢?機器人和科學家有些什么樣的想法呢?”
活動第三環(huán)節(jié)——回憶和總結(jié)故事,并對情緒變化的特點進行梳理。
在第三環(huán)節(jié)實施過程中,當孩子們看到最后一頁時就會大笑起來,可見孩子們對故事內(nèi)容的“體會”還是比較到位的,但是在情緒變化梯度的感受上還不太明顯,詞匯也不豐富,只有簡單的高興和不高興,在活動中通過對讀本表情的模仿,讓幼兒感受不同的情緒變化,也作為下次活動的一個“引子”。 在第二階段的教學中重點突破。
反思:
活動中一個個問題的出現(xiàn)有的是意料之中,有的卻在意料之外。老師的回應策略關(guān)系著活動中孩子是否得到了真正的鍛煉和提高。雖然我在活動中對孩子的問題進行了積極的回應,但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思考。
第一環(huán)節(jié)看不清的問題,是意料之外。但很快就以小書閱讀代替解決了。所以活動時人數(shù)相對較少,才能更好的照顧到孩子的個體差異問題。
整個活動中,可能是對機器人沒有了解的情況下,孩子對機器人充滿著好奇,而孩子對機器人的認識只停留在非常淺顯的狀態(tài)。在第一、二頁的閱讀中談到機器人的功能,孩子只有:“只是和人走路說話不一樣、會打怪獸”等簡單的認識,對機器人的構(gòu)造、生成、作用等方面都缺乏了解。所以第一環(huán)節(jié)的引導顯得非常薄弱,要相應的加入科常方面的知識,孩子對讀本中3、4、5、6頁的內(nèi)容才能夠更全面的感受。在活動第一階段已經(jīng)完成的情況下,我只有在第二階段給孩子補上這一課。
在第三環(huán)節(jié)對人物情緒的梳理,采用文字和老師表情的模仿可能不是很直觀,如果用事先畫好的人物表情配上文字,孩子對情緒梯度的變化會感受更明顯一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參為我提供了分享閱讀活動的一個固有模式,也為我的教學指明了比較規(guī)范的行進軌跡。每個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所呈現(xiàn)出來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在今后的分享閱讀活動中,課前不僅要分析讀本,做好充分的準備,更應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和孩子一起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
大樹和小草教學反思 篇13
關(guān)于請學生站著操作,一方面,初一的學生個子本身比較矮,站著操作比較方便,另一方面,根據(jù)站著的人數(shù),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全班已經(jīng)成功完成觀察的學生人數(shù),更好地掌握上課的進度。當然,這個階段不能時間太長。
雖然已經(jīng)學習過使用顯微鏡的有關(guān)內(nèi)容,也親自操作過顯微鏡,但由于遺忘和不熟練,學生在觀察時常常遇到各種困難,因此,實驗報告的作用在這里尤其突出。它的使用便于學生條文清晰地發(fā)現(xiàn)自己實驗中的問題所在,也便于教師、其他成功學生的指導和幫助,而教師、成功學生的鼓勵、幫助、學生之間的合作對全體學生都順利完成實驗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課后把該實驗報告上交,可以很好地讓老師了解所有學生的掌握情況。
大樹和小草教學反思 篇14
在備課過程中,我先是結(jié)合課文的教學要求來看,覺得略讀課文教學的大體步驟是:先由學生參照連接語中的提示,獨立閱讀、思考、交流,初步體會內(nèi)容;然后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可以是內(nèi)容的,也可以是寫法的,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所以在備課時,我是這么理解《麥哨》一文的。作者陳益滿懷喜悅之情描寫了盛夏季節(jié)鄉(xiāng)間田野里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無拘無束地玩耍嬉戲的情形,向我們展現(xiàn)了鄉(xiāng)村孩子天真、純樸、可愛的形象,全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情趣。課文以盛夏的鄉(xiāng)村特有的“麥哨”為題,富有詩意。以麥哨的聲音為線索,開頭設疑。接著點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點描寫了孩子們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和他們生活在這種天然娛樂場所中游戲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歡快柔美的哨聲作結(jié)。
全文首尾呼應,行文流暢,意韻悠長,暗示著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麥哨的聲響,歡快、柔美,悠遠、綿長。語言生動優(yōu)美,比喻、擬人手法運用得形象傳神,既有畫的意境美,又有音樂的韻律美。細細讀來,我覺得《麥哨》這篇課文無論是文章的題目、布局構(gòu)思,還是修辭手法的運用,都不失為學生揣摩文本、領(lǐng)悟文章內(nèi)涵的藍本。本課文質(zhì)兼美,許多語句值得學生去品味積累。
但是,在落實各項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過程中,我仍有以下幾點遺憾,感覺到在本課的教學設計及授課過程中還需不斷改進,以促進自己在教學中有更多的進步。遺憾一:教學設計中學生對把握文章內(nèi)容,體會文章思想方面中缺乏針對性問題設計,感覺理解上不夠到位。 遺憾二:學生朗讀能力還需要多指導。遺憾三:臨場應變能力還需要不斷提高。我想,只有在探索中多尋找自己的不足和遺憾之處,才會真正的促使自己成長和進步,就讓我們在遺憾中學會反思,經(jīng)受磨練才會不斷鑄造出教學中的完美!
大樹和小草教學反思 篇15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傳世之作,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四組的一篇精讀課文,地位尤其重要。這篇童話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
我認為這篇作品最精彩或者說最觸動人心的地方是小女孩用細細的火柴點燃美麗的幻覺世界的那一刻,因為小女孩用她那細細的火柴為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點燃了溫暖與光明。賣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萬萬個孩子們的縮影,他們是社會生活中被壓榨、被欺侮、被賤視的弱者。安徒生筆下的形象是一個弱者頑強不屈的抗爭與追求,這是安徒生自身的寫照。
這個氣息可聞、身形可見的小女孩,她的可憐、她的孤苦激起了讀者切入心底的同情,與安徒生對小女孩的同情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在童話世界里,安徒生對小女孩憐憫的愛最終變成了一種撫慰的愛——小女孩在痛苦的極點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后給予小女孩的是永恒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