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樹醒了》反思總結(通用16篇)
《柳樹醒了》反思總結 篇1
《柳樹醒了》是一篇童話,讓我們感到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
《柳樹醒了》節與節之間結構相似,讓學生多讀,自己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一找是誰讓柳樹醒了?學生讀文后能夠很快地找到是春雷、春雨、春風、春燕讓柳樹醒了。接著我對學生說:如果你是春雷、春雨、春風或春燕,你打算怎樣讓柳樹醒來?你喜歡扮演誰呢?請你先仔細讀一讀你要扮演的那一段,讀完后再請你展示。于是學生興趣十足地讀起課文來了。有了讀的任務,學生對讀就興趣黯然了,不會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在自由讀之后,還安排了學生之間的賽讀,師與生之間的接讀等,在多種形式的讀之后學生不知不覺就會背課文了,達到了課后“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要求。
在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拓展延伸部分,我給學生設計了“春天跟-----------說話了,說著說著,--------------。”這樣的問題,讓學生也試著學寫詩歌。學生的思路很寬闊,如:陳柳欣說的:“春天跟花兒說話了,說著說著,花兒紅了。”張彥鵬說的:“春天跟青蛙說話了,說著說著,青蛙從洞里鉆出來了。”周夢婷說的:“春天跟小草說話了,說著說著,小草發芽了。”多么有詩意啊,學生在得到了老師的認可之后,感到無比的自豪。是啊,學生的可塑性很強,給學生一個天空,學生可以在藍天中自由的翱翔,不要束縛孩子,孩子會在學中自由地成長。
《柳樹醒了》反思總結 篇2
誦讀與背誦結合。課文優美生動,篇幅短小,段式相似,于是我將讀誦和背誦結合起來,提高效率。先感情朗讀,引導注意用詞的豐富多樣,如“呀、喲、啊”等語氣詞的變化,然后看著板書,和老師一起背,最后激發比賽欲望,看誰背得又快又美。
這堂課我將教學環節刪繁就簡,整合提煉,縮短教學時間,突出重點,提高實效。當然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孩子剛剛開學,還處于收心階段,注意力不夠集中,發言積極性不夠高,朗讀放不開,感情不到位。在接下來的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課堂,參與活動,以便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柳樹醒了》這篇課文。這是一首以詩歌為體裁的小課文。講的是春天到了,柳樹的變化。課文瑯瑯上口,很受孩子們喜歡。但由于詩歌每段的形式是一樣的,學生背誦起來時很容易記混。怎么辦呢?
課堂上,我沒有很好地采取適當的方法,結果背誦檢查時不盡人意。帶著這一疑問,我去收集同行的好辦法,得知有人詩歌中把柳樹當成人來寫,就把柳樹當成人來背?啟發學生想象,柳樹醒了之后像人一樣做了些什么事?這樣一引導,學生頓時對課文產生了興趣。很快他們就把課文給背下來了。
從這一環節的處理中,我感悟到,教材本身有許多的快樂因素,老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恰當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化解難點,使他們樂學,學得好,學得快,學得有收獲。而我只能做事后諸葛亮再去補課了。
教學中,學生提出許多問題,對作者把柳樹、春雷、春風、春燕等當成人來寫的表達形式不夠明白,我感覺沒解決好,這是一點遺憾。還有就是學習過程中是指導朗讀、練說、識字、寫字任務都很重,該如何分出輕重,取舍得當,是我的又一大疑點。
《柳樹醒了》反思總結 篇3
理清課文內容。這是一首兒歌,講述了在春雷、春雨、春風、春燕的作用下,柳樹悄悄地發生了變化。在整體感知環節,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一找是柳樹是在誰的幫助下醒了?學生讀文后能夠很快地找到是春雷、春雨、春風、春燕讓柳樹醒了。這為學習課文內容做好了鋪墊。
注重語言文字訓練。春雷轟隆隆,好像在跟小柳樹說話,他會說些什么呢?引導學生想象說話,有的說:“小柳樹,小柳樹,快醒來吧,春天已經到了。”有的說:“小柳樹,快睜開眼睛看看,春天來到了。”這一說話訓練的設計即深入引導學生感悟春天到了,萬物在春雷的催促下發生著變化,又訓練學生依據創設的情境說合理的話。這篇兒歌句式相似,用詞準確豐富生動,是訓練學生準確表達的好例子。學完課文后,在課堂拓展環節“春天來了還有什么醒著呢?”同學們根據課前的觀察,回答的非常踴躍。然后出示句式引導學生說話:__________跟__________說話了,說著說著,_________。如:有的同學說:“春雨給小花洗澡了。洗著洗著,小花喲,紅了。”有的同學說:“春風給小草梳頭了。梳著梳著,小草啊,綠了。”從他們的口中,美好的春天以詩的語言源源流淌。
《柳樹醒了》反思總結 篇4
《少年閏土》是一篇十分經典的文章,較難的是學生對當時背景的理解。本文節選自短篇小說《故鄉》。課文通過“我”的回憶,刻畫了一個見識豐富而又活潑可愛、聰明能干的農村少年——閏土的形象,反映了“我”與他兒時短暫而又真摯的友誼以及他的懷念之情。教學中我轉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學習,完全地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沒想到的是,學生們熱情高漲,不僅對這篇課文充滿了熱情,而且還生成了許多我所沒有預料的精彩,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遵循“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這一理念,下面將這些精彩反思如下:
一、重研讀 創教學新路
這節課,我改變了以往閱讀教學面面俱到、串講串問的傳統做法,以學生研讀為主體,探究發現為手段,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在初讀研究環節,教師出示彈性式填空,“的少年閏土。” 并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研讀。在交流中,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豐富填空內容,以較短的時間在整體上感知了教學內容,凸現少年閏土的形象;在重點詞句的研讀中我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讀思結合,動靜配合,在研究中獲得了成功的快樂,真正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人。
二、重點撥亮思維過程
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難免碰壁。這時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可謂點到了節骨眼上,教學也實現由局部向整體推進。“啊!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這句話的理解,正如一生所說,我有點懂,但說不明白,這正是學生學習中的“憤悱”狀態,需要教師點撥。在讓學生充分地讀的基礎上,引導:(1)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誰?(3)“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又指什么?學生聯系語境,在解題中逐漸明白其中之意。再通過讀的點撥:將“啊!”與后面“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聯系起來想一想,結合上下文內容,整句朗讀,反復誦讀,深入體會。學生讀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個“啊!”字,融少爺“我”的種.種情感于一體,在贊嘆中凸現少年閏土的形象,領悟少爺們的心聲,使學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隱藏著的深刻內涵。
《柳樹醒了》反思總結 篇5
課件應用不要太多,太多了會重點不突出,顯得花哨而不實際,因此要恰到好處,本課時中的幻燈片應用方面還應該再精簡些,會更加突出重要內容,語文圖片畢竟不能代替講讀。
學生興趣高,預習的效果好,所以反應比較快,沒有被這些圖片干擾真的很不錯,他們積極思考,勤于回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師在課堂中有一個問題,就是課件出示時間不知道何時最好,有的放在講解后的,有的放在練習中,在課件的適時播放方面應該在多考慮。
課堂給學生的討論時間應該再充分些,由于課堂40分鐘因此有的問題沒有完成,因此只好機動處理,感覺也不錯,如果時間再多出5分鐘,那就會完成的非常好。上課后應該想想,學生收獲了什么,教師收獲了什么,有沒有提升自己,如果沒有,那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掌握知識和方法,這是教師的魅力所在。
《柳樹醒了》反思總結 篇6
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分為:一、知識目標:1、通過數具體事物的數量,學會熟練地數數,并理解8、9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2、通過操作活動,掌握8和9的組成與分解;3、能正確地讀、寫8和9,知道它們的大小,學會用數8和9描述身邊的事物。二、過程目標:通過具體實物與8、9建立對應關系,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觀察、操作的方法,讓學生主動探索數的組成。三、情感目標:體驗到學習數學的作用與樂趣 ,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的中心,在課堂教學中主導教與學的方法與過程,也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新課程下的教學目標變的更為多元,更為具體,如何恰當地把握課時教學目標,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的疑問,需要進一步的努力。比如在把握目標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系上,往往被目標所困,放不開手腳,當課堂有很好的資源生成時,卻被自己輕易的扔掉了。如在聽鈴聲拍手過程中,我的要求是“老師敲鈴你拍手,你比老師多一下,先聽后拍,邊拍邊數”,有一些小朋友出現了多拍一下的情況,可我并沒有深究為什么他們會多拍一下,是數的方法上的問題,還是由于算錯的原因?我只是簡單的幾句話帶過。課堂是動態的,隨時都會出現與預期的目標不一致的情況,我得隨時作出決策,使目標更加貼近學生學習的實際。
《柳樹醒了》反思總結 篇7
ɑ、o、e是漢語拼音的第一課,作為剛入一年級學生所接觸的第一堂漢語拼音課,如何在課堂實踐中體現創新與發展的理念,是每位實驗操作者值得思索的新命題。
學 好漢語拼音是學習普通話的保證,針對初入學兒童的年齡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學會單韻母ɑ、o、e(會讀、會認);把三個單韻母與學過的熟字相聯 系,體會字母在音節中的發音;讓學生觀察、了解字母在四線格中的位置。其中,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發音方法,這無疑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 點。
本課力求做到:
一、使整節課充滿童趣
興趣是兒童感知事物、發展思維的內動力,針對這一心理特征,我創設了生動的教學情境(帶學生進入"拼音王國")及采用多種活潑生動的形式(如開火車、開小船、醫生為小朋友檢查喉嚨、記者采訪、"猜一猜"游戲、送字母回家等)激起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
二、使本課真正體現"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這 一節課,我力求打破以往教學拼音時老師教,學生學,老師領讀,學生跟讀的舊模式,教學重點放在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思考發現字母的發音要領,字形教學既重視 和生活實際相聯系,又采用了學生喜歡的編兒歌的方法,使學生準確地掌握了字母。兒童學習漢語拼音,
是一個從言語實踐中來,又回到言語實踐中去的過程,是一 個將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學習建立起新的聯系的過程,對于剛入學不久的兒童來說,漢語拼音字母標識的語音,其實是在兒童口語中經常出現的。因此,教學中,只要 善于借助兒童已有的口語經驗和相關的生活經驗,使之與所學的字母接通、匹配,就能化難為易,大大提高漢語拼音的學習效率。如,教學中,我通過創設情境,讓 學生學公雞叫,學白鵝唱歌,背古詩《詠鵝》,叫阿姨好使學生初次感受到拼音字母所標識的語音就在生活語言中,繼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單韻母a的發音方法及字 母的形狀,最后放手讓學生合作學習剩下的兩個字母,真正體現"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柳樹醒了》反思總結 篇8
《王幾何》是選入的新課文。一看到這篇課文后,我就特別喜歡它。于是,在學校的公開課上,我選擇了這篇課文,效果挺好,這里把自己的一點想法記下來,供大家參考,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對于王幾何這個人物形象很鮮明,學生自學中能夠把握這個人物性格特點,所以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往往會落到“學習從不同角度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這個點上。
“學習從不同角度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這也是一個教學的難點。
課堂上,學生能夠說到刻畫王幾何這個人物時,作者運用了動作、語言、神態等描寫方法。借于這一點,我讓學生首先找出相關的句子,讓學生自己在小組內品評。并讓他們說說這些動作、語言等描寫能看出王老師是一個怎樣的老師?
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他們都暢所欲言。讓課堂氣氛一下子提高了許多。我借機在黑板上板書他們的發言。當說到老師的業務水平高時,我讓同學們也親自到黑板上試試反手畫圈和三角形,讓他們親身體會到老師的業務精湛,更讓他們明白“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這一道理。
《柳樹醒了》反思總結 篇9
1.對比思考。把“陽光”照在綠葉上“閃爍著迷離的光點”比作“小精靈”,表面上寫有了陽光,爬山虎才能生機勃勃,熠熠生輝,實際上表現出“我”受到葉老鼓勵,充滿了從事文學事業的信心——已“擁有”那份“心思”。
2.遞進思考。“那片爬山虎”初見時“綠蔥蔥”,再望則變得“沉郁”,要指導學生理解時間的推移,懂得葉老“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開始意識到:“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么寫的。”預習“我”將在葉老認真、一絲不茍的品質影響下積極從事文學事業。
3.換位思考。葉老對院中的爬山虎了如指掌,當“我”提及散文《爬山虎》時,葉老“瞇起眼睛望望”,寫出了葉老對爬山虎的感情,對年輕人的深切期望,這當然是十五歲的“我”無法理解的。
4.總結思考。爬山虎因陽光照耀而綠,“我”因葉老的教導而深受鼓舞,作者每當想起葉老的教導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樣,總是充滿生氣和活力,所以說“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
5.文題對照。“綠綠的爬山虎”就是“我”在葉老的教導下,“我”不僅懂得了怎樣作文,怎樣充實自己,而且懂得了要認真地、一絲不茍地做人。課文兩條線索因葉老為“我”燃起綠色希望而交融在一起。學生對文題似不相符的誤解消除了,本文教學目標也得以全面實現。
《柳樹醒了》反思總結 篇10
《灰雀》一文時,我將全文緊緊圍繞"愛"一字展開,引導學生討論了三種"愛"——列寧對灰雀的喜愛(這是最淺層次愛的體現),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在體會這三種愛時,讓學生區分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愛"的不同,并重點感悟列寧對小男孩的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比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個課堂教學也呈現流暢的態勢,但在這下面,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朗讀教學中,朗讀缺乏
本堂課,我和學生在探討上進行的十分圓滿,但我卻有些忽略了朗讀這一塊。語文課堂,朗讀占有極大的比重,究竟怎樣合理地朗讀,才能做到做適合于學生的發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與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發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才能有跡可循。我在教學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來,便是讓學生融入角色,將感情帶入文中,激情朗讀。可在實際教學中,我自覺還缺乏合理引導的手法,因而,課堂上,學生始終無法讀出列寧焦急尋找的語氣。這時,我雖提示學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愛的東西丟了,自己是怎樣的心情,但學生依舊把握不準。而此時,我本該發揮作用,示范朗讀,可我卻忘了這么做,可見,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這一環節,在學生并沒有很好的進行朗讀情況下,我就進入了下一環節。在朗讀環節中,我還不會采取多種方式教學,這是我今后需要不斷學習的其中一方面。
《柳樹醒了》反思總結 篇11
《小草和大樹》這篇課文,從課題表面來看,寫的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初讀課文后,便了解到課文寫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樹在文中有著深刻的含義,學生只有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的含義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才能輕松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題。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詞義以及學習課文呢?鑒于此,我作了如下嘗試:
板書課題后,我讓學生就生活實際暢談:自然界中的小草和大樹各有什么樣的特征?學生根據自身的理解從形象方面不難概括:小草很不起眼,而大樹則很高大。隨后,我質疑:如果小草和大樹分別表示兩種不同地位、身份的人,那么你們認為,它們分別代表什么樣的人?
對于這樣的問題,學生很容易就概括出:小草象征著低微不起眼的人,大樹則象征著高貴顯赫的人。
反思:本課以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作為課題,比較接近學生生活,所以,我先讓學生就課題暢談自然界中這兩種事物的特征。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是相通的,這樣設計,便于學生產生興趣,并且為下文學習鋪墊。隨后,我再質疑,讓學生能夠從整體上感知小草和大樹分別代表著什么樣不同身份的人。
《柳樹醒了》反思總結 篇12
教學時,我首先以鳥兒南飛來到了長頸鹿賓館,長頸鹿遇到了“分配房子”的難題。讓學生幫助長頸鹿叔叔解決問題,這樣帶著童話故事色彩的情景,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也使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興趣。
學生幫助長頸鹿叔叔解決難題后,又飛來了另一批小鳥,長頸鹿又該怎樣給小鳥安排房子呢?此環節看似與第一環節重復,但是這一環節,更能讓學生體會除法的數學意義,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解題策略的熟練掌握。
緊接著我設置了“小動物回家”和“貓捉老鼠”的同步練習,利用多媒體教學,聲音與圖象的巧妙結合,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也成為了整節課的高潮。
整節課的學習氣氛很輕松,學生學習情緒也高。但是學生的學習只停留在于表面,學生能熟練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但是學生對于除法意義的理解并沒有深刻掌握。
《柳樹醒了》反思總結 篇13
課前對于這樣的設計還比較滿意。但課堂是門遺憾的藝術,我的課堂同樣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遺憾:
一、因為自己內心有些浮躁,有些環節是施而不實,孩子們還沒有真正地進入,就被我又拖到了下個環節。比如:在識字環節,比較“把和巴”時,就沒有很好地引導孩子通過觀察找規律識記,結果孩子還把“巴”讀成“尾”,說明了識記效果不理想。
二、在指導孩子朗讀問句、答句時,有些亂,指導的層次性不夠強,評價不夠到位,孩子的朗讀興趣沒有平時課堂上那么濃,朗讀能力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由于事先準備不夠充分,再加上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有限。所以時間掌握的不好,后面的寫字環節還沒有得到落實。
我深知高效的課堂不是一時就能造就的,功夫應下在平時每一節課,今后我會多學多鉆,不斷努力的。
《柳樹醒了》反思總結 篇14
在學習過程中,我認為有以下三點可取之處:
1、通過閱讀讓學生整體感悟,從而把握住文章的重點。語文教學中應當重視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而不是對課文進行逐段串講。這堂課,突出了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基本要求,通過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整體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具體做法是通過閱讀課文,理清了作者的寫作思路。讓學生知道了對方論據和論點;知道了對方論據只是部分事實,不足以證明對方的論點,對方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知道了本文的批駁方式——駁論證;知道了作者不僅直接批駁,還采用了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列舉自古至今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的大量事實間接批駁的方法。最后明確了作者“說中國人失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陷”的態度。
2、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了較好的培養。這堂課,既有組內成員的合作交流,也有組間的合作交流。老師參與其中,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給予指導與評價。這樣,學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見解,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對其他同學的發言作出思考。特別是有一個學生發言:現在我對學習充滿信心,不怕挫折,我也是一個有自信力的中國人。說得很自豪、很驕傲,令人振奮,也給其他學生以感染。學生在學習中顯得特別的精神,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
3、對于學生難于理解的地方,采用了重點講解兼引導的方法,有效的節省了課堂時間。解讀文本傳達出來的信息,是本文的學習重點。但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了深入交流,如文中的求神拜佛,其本質是什么;“中國的脊梁”的四種人外,還有哪些人?同時還結合文本重點講解了“中國的脊梁”、“中國人”、“地底下”、“脂粉”等詞語在文中的具體含義。
《柳樹醒了》反思總結 篇15
《豐碑》是鄂教版語文第十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行進,當時供應非常困難,軍需處長把棉衣發給了戰士們,自己只穿著單薄的破舊的衣服,在過云中山時被凍死了的事跡,表現了軍需處長為了他人、為了革命的勝利不惜犧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一、情境導入,拉進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開課伊始,我先以課件出示紅軍過雪山的一段錄相。一邊播放錄相,我一邊口述情境: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紅軍號戰士拖著疲憊的身軀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前進,嚴寒把云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看得出,學生的表情是凝重的,有的情不自禁地打起了寒顫,從聽覺和視覺上讓學生初步感知到了當時環境的惡劣,行軍的艱難,紅軍戰士要戰勝困難沒有頑強的意志是不行的。并讓學生站在紅軍戰士的立場上去思考他們此時還會遇到哪些困難。此環節的設計為學生奠定了一個情感基礎,為下文的學習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以疑促思,把握課文的基調。
看完錄相,我一個問題拋出來: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讓學生從文中找尋答案。學生很快就找到了,也就是課文最后一句話:“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引導學生體會這反問的妙用,并指導朗讀,讀出堅定的語氣,以突現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在此基礎上,我再質疑:為什么剛才將軍還疑慮重重,這會兒卻變得信心十足呢?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很自然就將學生引入到文中去找尋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就引導學生大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很快就知道這樣的轉變就是因為隊伍中出現了一個軍需處長。
《柳樹醒了》反思總結 篇16
《燕子專列》感受頗深,這是一篇發生在人和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內容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不是太難理解,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重點語句中體會到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的情意,對學生進行愛護鳥類的環保教育。在課前我就向王老師請教了課文中的重點,王老師說既然文章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就以愛作為主線來貫穿課文打動學生。
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就注重了這一個“愛”。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背誦第一課《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是多么快樂,在讓學生進入課文,本課中的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難?讓他們的心一下子為燕子的遭遇而調動著,為燕子的遭遇困難而著急著,而我也注重了每個環節導入語的設計,希望學生在充滿感情的導語的引領下,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覺。而大部分學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課下來基本理解的透徹了,在朗讀方面都能體會到他們真的是進入了課文,被人們的愛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