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藥方課堂反思(精選5篇)
生命的藥方課堂反思 篇1
《生命的藥方》是五年級第二學期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的重點訓練目標是仔細閱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感悟人間真情。本文主要講了德諾十歲就患了艾滋病,誰都躲著他,只有艾迪還當他是好朋友。艾迪帶他找醫生,幫助他熬湯藥,去醫院陪伴他,寫信給雜志社尋找治療線索,還時刻用話語安慰、鼓勵他。艾迪雖然最終沒能給好朋友德諾找到延續生命的藥方,但他卻給了德諾一生中最好的藥方——真摯的友情。
友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真摯的友情甚至比親情和愛情更為難能可貴,更能煥發人性的光輝。每個學生都有朋友,但他們對友情的理解又有多深呢?也許只是停留在一起玩耍或者是平時的互相幫助之上。而《生命的藥方》一課向我們呈現的卻是在朋友遭遇不幸時還能夠始終不離不棄,伸出溫暖的援助之手,甚至威脅到自己的生命也毫不在意的一種超越生死的的真正的友情。因此,我把感悟這段真摯偉大的友情,體會友誼的偉大力量作為教學重點,從而引導學生領悟“生命的藥方”的內涵。
生命的藥方課堂反思 篇2
動情的朗讀是打開學生情感之門的鑰匙。在理解德諾的孤獨時,我主要采用抓重點詞語細細品味的方法,如:“伙伴們全都躲著他”,“他用微弱的聲音告訴艾迪,他夢見二百億年前的宇宙了,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等等。在理解艾迪對德諾的友情時,我主要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走近文本,乃至走進文本,在交流的過程中加以點撥,鍛煉學生的自主閱讀的能力。
三、音樂渲染,升華情感
在一次又一次對兩位摯友的友情的感動中,德諾消失了,長眠于長滿青草的地下。在悲痛的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學生們的情感伐門又一次洶涌起來。在此,我設計了一次“換位說話”,讓學生替德諾對艾迪說一些感激的話,既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又使學生對友情的認識得到了提升。
最后,在凄美的背景音樂中,汩汩地流淌出一首小詩,讓學生拓展閱讀。使學生再次感受到友情雖然無法驅逐死亡,但足以使生命堅強。
生命的藥方課堂反思 篇3
德諾小小年紀就染上了艾滋病,這是不幸的,可他更不幸的是得病之后伙伴的疏離,關懷的缺失,他的內心充滿了孤獨,充滿了無助,充滿了恐懼,孤獨才是德諾最嚴重的病。學生對德諾的同情往往在他得了艾滋病這件事上,而會忽略德諾那孤獨的內心。所以,課文伊始,我就拋出一個問題:“德諾究竟得了什么病?”引發學生思考,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又不那么簡單。
通過找關鍵句子進行理解的方法,從德諾的角度出發,體會當時他身體的虛弱和內心的孤獨、寂寞、無助、絕望······于此同時,我們還補充了有關艾滋病的資料,以此讓孩子體會人們對艾滋病的恐懼和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艾滋病患者不僅要忍受病痛的折磨,還要承受對死亡的恐懼和內心無比的孤獨。從而對主人公的處境有了深切的體會,從而產生情感的共鳴,為下文的感悟作鋪墊。
生命的藥方課堂反思 篇4
上周二,在年級教學研討課時,我上了三年級下冊的第七課《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本文講述了山谷中有一座環境優美的小村莊,村莊周圍是郁郁蔥蔥的森林。人們靠著手中鋒利的斧頭,將樹木一棵棵砍下來,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過上了不錯的“日子”。但是由于過度的砍伐樹木,致使土地裸露,極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終于在一場連續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將小村莊卷走了。本文呼吁人們應該愛護樹木,保護周圍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教學設計時,我從全文出發,設計了三個問題,1.先引導學生思考原來的村莊是什么樣的?2.最后村莊變成什么樣了?3.為什么會發生這樣巨大的變化?
在討論交流第三個問題時,抓住課文中幾個句子仔細體會,“誰家想蓋房子,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木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樹木變成了一棟棟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變成了應有盡有的家具,還有大量的樹木隨著屋頂冒出的柴煙消失在天空了。”學生從這些句子中,自然而然的體會到我們做事之前,先要考慮后果,應該愛護樹木,保護周圍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也很有興致,教學效果良好。
今后還要在抓教材主線的問題進行教學,讓學生輕松學習,愉快成長。
生命的藥方課堂反思 篇5
一、把握了本節課重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為“在毛澤東反抗意識和政治思想形成過程中,哪些書籍、事件和人物對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導學案對這個重點只要求概述情節,沒有其它的要求。在這個章節,我要求學生朗讀,回答哪些書籍、事件、人物對毛澤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學生對“毛澤東如饑似渴地讀書”產生了深刻的印象。
二、把握了文本的細節
在分析毛澤東逃課這個情節時,學生對“效果”和“勝利”這兩個詞有所爭議,有個學生認為,“效果”在程度上是不如“勝利”的,我及時抓住這個細節,要求學生看文本,“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形有點改善。我父親比以前稍微體諒一些了,老師態度也比較溫和一些。”“我的抗議行動的效果,給了我深刻的印象。”文本用的是“效果”,這讓學生的認識得到了統一,“粗體字”也讓學生認識到還是用“效果”一次比較好。
學生在回答“少年毛澤東是一個怎樣的人”時,基本都能回答“他是一個志向遠大、刻苦修身、勤奮讀書、勇于接受挑戰”的人,我要求學生能從文本中找到依據,有效地提高了學生思考、表達的能力。
三、 小組合作機制發揮得不夠好
這是本節課明顯的不足。既然分了小組合作探究,就應該充分發揮小組的合作機制,但在上課過程中,有的小組合作較好,有的小組卻合作效率低,組長的作用沒有凸顯出來;回答問題仍是成績較好的學生,后進生學習仍較被動;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時,也可充分發揮小組長的作用,不必老師事必躬親,而應努力提高課堂效率。
四、 課堂語言較隨意
我平常講課,比較注重語言“隨和、幽默”,認為這樣比較“接地氣”,但在“隨和”的同時,也往往帶有較大的“隨意性”,平時習慣了,公開課時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較明顯,這是在今后的教學中必須努力改進的。